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让教案跃动起来——写“好”教案的感受和反思 被引量:2
1
作者 高柳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B)》 2018年第4期48-49,共2页
教案的编写应以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为依据,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具体规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 教案的编写应以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为依据,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具体规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要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学科追随者,使全体学生都能受到关注、得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 教学 契合 跃动
下载PDF
简论诗的意象运动
2
作者 张孝评 王小侠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4期123-125,共3页
诗的意象运动的动力源在于情感 ,是情的流动引起包括情与理两端的意的流动 ,又是情和意的流动造成象的跃动。因为情和意如气体或液体呈线型流动 ,像如固体作块状跃动 ,所以在诗的意象运动中 ,往往出现象断而意连的状况。
关键词 意象运动 流动 跃动 象断意连
下载PDF
浅议诗歌意象的运动规律
3
作者 王小侠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4-6,共3页
诗歌的意象运动的动力源在于情感,是情的流动引起包括情与理两端的意的流动,又是情和意的流动造成象的跃动。因为情和意如气体或液体呈流线型流动,象如固体作块状跃动,所以在诗的意象运动中,往往出现象断而意连的状况。
关键词 意象运动 流动 跃动 象断意连
下载PDF
都市中国:新时期城市与青春题材电影中的国家形象
4
作者 李聪聪 《戏剧之家》 2017年第1期128-128,130,共2页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多元化,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国家形象日益丰满。这一时期城市与青春题材影片中的国家形象分别呈现出迷乱、怀旧与跃动三种面相。通过对相关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呈现过程与呈现方式的探求,有助于中国梦与...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多元化,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中的国家形象日益丰满。这一时期城市与青春题材影片中的国家形象分别呈现出迷乱、怀旧与跃动三种面相。通过对相关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呈现过程与呈现方式的探求,有助于中国梦与电影事业发展之梦的同步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形象 电影呈现 迷乱 怀旧 跃动
下载PDF
“生之力”和“生之欲求”的跃动——论滕固的艺术观及当代意义
5
作者 郑丹青 《艺术评论》 CSSCI 2018年第9期153-158,共6页
滕固认为文艺的根本是人类的"生之力"和"生的欲求"的跃动。艺术的创造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文化与艺术不能分离。外来的营养与刺激可以促进文艺的发展,艺术的发展遵循的是"循环的进化论法则"。滕固还赋予艺... 滕固认为文艺的根本是人类的"生之力"和"生的欲求"的跃动。艺术的创造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文化与艺术不能分离。外来的营养与刺激可以促进文艺的发展,艺术的发展遵循的是"循环的进化论法则"。滕固还赋予艺术教育以强国、改造国民性、文化建构的重任,主张通过艺术教育来力挽狂澜。艺术教育,不能局限于"技"的传授,学养的夯实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滕固 “生之力” “生之欲求” 跃动 艺术观
原文传递
木孜塔格西北坡鱼鳞川冰川跃动遥感监测 被引量:59
6
作者 郭万钦 刘时银 +2 位作者 许君利 魏俊锋 丁良福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65-774,共10页
基于Landsat卫星数据的遥感监测发现,木孜塔格峰西北坡鱼鳞川冰川的中支在2007-2011年间发生了跃动,冰川北侧末端在几年内前进距离达到了(548±34)m.进一步的监测发现,该冰川的大幅跃动主要发生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跃动期间冰... 基于Landsat卫星数据的遥感监测发现,木孜塔格峰西北坡鱼鳞川冰川的中支在2007-2011年间发生了跃动,冰川北侧末端在几年内前进距离达到了(548±34)m.进一步的监测发现,该冰川的大幅跃动主要发生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跃动期间冰川表面约4.8km长的范围经历了急剧的破碎化过程,并呈现出最早由冰川中部积蓄区下段开始,然后向上下游逐渐扩展的特征.对冰面裂隙及其他特征点的追踪发现,冰川除积累区以外的部位都产生明显的位移,其中冰川中部以下至冰舌部各点的位移都在1km以上.同时,冰面运动速度的计算结果也显示,冰川各个部分都经历了急剧的运动速度变化过程,其中冰川中部最大运动可视速率达到约(13.3±1.5)m.d-1,并且还揭示出该冰川的跃动具有北侧主末端最先开始快速运动,然后向上游逐渐扩展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孜塔格 冰川跃动 遥感监测 冰面特征
下载PDF
西藏东南雅鲁藏布大峡谷入口处第四纪多次冰川阻江事件 被引量:44
7
作者 刘宇平 D. R. Montgomery +3 位作者 B. Hallet 唐文清 张建龙 张选阳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2-62,共11页
在第四纪的末次冰期、新冰期和小冰期期间,位于大峡谷入口处的则隆弄跃动冰川发生多次的快速前进,多次发生阻塞雅鲁藏布江事件,在大峡谷以上河段形成4期(Ⅳ-Ⅰ)的林芝古堰塞湖。^14C测年结果指示第2次、第3次和第4次堰塞湖分别发生... 在第四纪的末次冰期、新冰期和小冰期期间,位于大峡谷入口处的则隆弄跃动冰川发生多次的快速前进,多次发生阻塞雅鲁藏布江事件,在大峡谷以上河段形成4期(Ⅳ-Ⅰ)的林芝古堰塞湖。^14C测年结果指示第2次、第3次和第4次堰塞湖分别发生在9760—11300aB.P.,1220±40—1660±40aB.P.和287±93—394±83aB.P.。估计Ⅳ-Ⅱ期堰塞湖库容量约2150km^3,835km^3和81km^3。冰川阻塞湖坝的溃决释放突发性洪水,对下游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河段及下游地区的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阶地和沉积 则隆弄跃动冰川 雅鲁藏布江冰川阻江事件 林芝古堰塞湖 地质灾害
下载PDF
新疆帕米尔跃动冰川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30
8
作者 张震 刘时银 +3 位作者 魏俊锋 蒋宗立 许君利 郭万钦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20,共10页
2015年5月,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公格尔九别峰北坡克拉牙依拉克冰川发生跃动,造成草场和部分房屋被冰体淹没,本文针对这一冰川跃动事件的发生过程进行研究.利用2013-2015年间ASTER立体像对数据监测了克拉牙依拉克冰川的... 2015年5月,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公格尔九别峰北坡克拉牙依拉克冰川发生跃动,造成草场和部分房屋被冰体淹没,本文针对这一冰川跃动事件的发生过程进行研究.利用2013-2015年间ASTER立体像对数据监测了克拉牙依拉克冰川的冰川表面高程的变化,并利用2015年4月13日至2015年7月11日期间的Landsat OLI数据监测了冰川的表面运动速度变化.监测发现,克拉牙依拉克冰川从2015年4月13号开始活动强烈,表面运动速度呈加快趋势,2015年5月8-15日期间冰川表面运动速度达到最高水平,其最大运动速度在西支中部达到了(20.40±0.42)m·d^(-1),冰川跃动达到顶峰.冰川跃动"积蓄区"位于西支冰川平衡线以下区域,跃动向下游接收区输送冰体体积约为2.4×10~8m^3,大量冰体堆积在东西支汇合口地段(海拔3 100~3 500 m),造成了该处冰面隆起,其中最大隆起高度为(130.58±0.70)m.本文获得了西支冰川由静止期、跃动状态、恢复到稳定状态期间的冰面高程和表面运动速度变化,为本地区冰川跃动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米尔 冰川跃动 遥感监测 运动特征 高程变化
下载PDF
1990-2011年西昆仑峰区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 被引量:29
9
作者 李成秀 杨太保 田洪阵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48-559,共12页
本文应用Landsat 5、7 TM、ETM+影像分析1990-2011年昆仑山西段昆仑峰区冰川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1年冰川面积减少16.83 km2,退缩率仅为0.65%,冰川退缩趋势不明显。单条冰川变化有进有退,中峰冰川末端在2002-2004年以661 m/a的速... 本文应用Landsat 5、7 TM、ETM+影像分析1990-2011年昆仑山西段昆仑峰区冰川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1年冰川面积减少16.83 km2,退缩率仅为0.65%,冰川退缩趋势不明显。单条冰川变化有进有退,中峰冰川末端在2002-2004年以661 m/a的速率前进,初步判定为跃动冰川。1991-1998年,崇测冰川面积增加9.47 km2,冰川末端以200 m/a的速率前进,不排除有跃动冰川的可能性。尽管近年来全球气温普遍上升,大量冰川处于退缩状态,但统计已有研究结果发现近50年来青藏高原存在冰川长度、面积增加,冰川物质平衡为正的现象,表现出冰川对气候变化复杂的反馈机制。通过分析气象站点和冰芯资料,研究区周边地区气温上升、降水量缓慢增加可能是冰川微弱退缩的原因之一;增强的西风环流带来更多的降水、研究区以极大陆型大规模冰川为主,也可能是冰川退缩幅度较小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变化 遥感技术 前进冰川 跃动冰川 昆仑峰区
原文传递
1978-2015年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 被引量:24
10
作者 许艾文 杨太保 +1 位作者 王聪强 冀琴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78-888,共11页
本文采用1978、1991、2001和2015年的Landsat MSS、TM、ETM+和OLI遥感影像,通过遥感图像计算机辅助分类和目视解译等方法提取冰川边界,分析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冰川在1978-2015年间的进退变化。结果表明:1978-2015年间研究区冰川面积... 本文采用1978、1991、2001和2015年的Landsat MSS、TM、ETM+和OLI遥感影像,通过遥感图像计算机辅助分类和目视解译等方法提取冰川边界,分析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冰川在1978-2015年间的进退变化。结果表明:1978-2015年间研究区冰川面积由1821.70 km2减少至1675.92 km2,减少145.78 km2,占1978年冰川总面积的8.00%;冰川消融率较低,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反而呈现出退缩速率由快变慢的趋势。研究区东南向冰川退缩率明显高于西北向,冰川退缩率随冰川规模的增大而减小。研究区内有27处冰川在1978-2015年间发生过特殊的前进现象,面积与长度显著增加。其中,木斯塔冰川西侧冰川末端在1996-1998年间前进速度为904 m/a,乔戈里冰川东侧冰川末端在2007-2009年间前进速度为446 m/a,5Y654D0097冰川末端在1978-1990年间前进速度为238 m/a,初步判定这三条冰川为跃动冰川。以10 a为滞后期分析研究区周边气象站点资料发现:研究区气温持续升高,降水量以1981年为分界点呈现"先减后增"趋势是冰川退缩速率减慢的原因之一;此外,亚大陆型冰川性质、巨大山势条件和高山冷储作用,也可能是冰川退缩幅度较小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变化 遥感技术 跃动冰川 克勒青河流域
原文传递
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谷近年来发现有跃动冰川 被引量:24
11
作者 上官冬辉 刘时银 +6 位作者 丁永建 丁良福 沈永平 鲁安新 李刚 张勇 谢昌卫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41-644,共4页
根据冰川编目、Landsat MSS/TM/ETM+影像和相关的历史考察制图,利用GIS进行了不同时期的冰川分布图的制作,对比分析了不同时期冰川范围.重点监测了喀喇昆仑山北坡克勒青河的5Y654D48、5Y654D97的不同时段内的冰川运动状况.结果发现:5Y65... 根据冰川编目、Landsat MSS/TM/ETM+影像和相关的历史考察制图,利用GIS进行了不同时期的冰川分布图的制作,对比分析了不同时期冰川范围.重点监测了喀喇昆仑山北坡克勒青河的5Y654D48、5Y654D97的不同时段内的冰川运动状况.结果发现:5Y654D48冰川和5Y654D97冰川分别在1990-2000年与1977-1990年间运动速度达272 m·a-1,213.1 m·a-1,比其它时段运动速度大7~20倍,具备跃动冰川的运动特征.分析认为,5Y654D48冰川在1990-2000年、5Y654D97在1977-1990年间曾分别发生过冰川跃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跃动冰川 克勒青河 LANDSAT GLIMS
下载PDF
论影响体育舞蹈选手水平提高的几个关键技术 被引量:12
12
作者 何忠 《襄樊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88-90,共3页
体育舞蹈选手要想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舞蹈基本功,而且还需要具有体育舞蹈项目本身所特有的舞蹈技巧. 文章对舞蹈选手的领舞技巧、身体跃动、重心转移、升降、倾斜等一些影响体育舞蹈选... 体育舞蹈选手要想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舞蹈基本功,而且还需要具有体育舞蹈项目本身所特有的舞蹈技巧. 文章对舞蹈选手的领舞技巧、身体跃动、重心转移、升降、倾斜等一些影响体育舞蹈选手技术水平提高的几个技术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为提高舞蹈选手的技术水平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舞蹈 舞蹈选手 领舞技巧 技术水平 身体跃动
下载PDF
近40年来西昆仑山冰川及冰湖变化与气候因素 被引量:17
13
作者 李成秀 杨太保 田洪阵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7-165,共9页
利用Landsat TM/ETM+影像,结合冰川编目数据,应用比值阈值法和人工目视解译法得到近40年来西昆仑山冰川和冰湖面积变化数据,结合气象数据分析冰川和冰湖变化特征及其气候背景。结果表明:1.1976—2010年,西昆仑山冰川呈现微弱的退缩,... 利用Landsat TM/ETM+影像,结合冰川编目数据,应用比值阈值法和人工目视解译法得到近40年来西昆仑山冰川和冰湖面积变化数据,结合气象数据分析冰川和冰湖变化特征及其气候背景。结果表明:1.1976—2010年,西昆仑山冰川呈现微弱的退缩,面积减少率为4.1%,冰湖面积增加率17.8%。冰川面积与冰湖面积变化呈现反相关,冰川融水补给的增加是冰湖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2.气温的缓慢上升是西昆仑冰川退缩的原因之一,个别气象站点显示近20 a夏季均温缓慢下降,这与近10年来研究区冰川退缩幅度较小相吻合。考虑到青藏高原多数冰川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滞后时间在10~20 a,由于夏季均温的下降,我们推测在接下来几年内西昆仑山冰川可能不会出现大幅度的退缩。3.昆仑峰区可能存在的跃动冰川以及喀拉塔格山冰川的稳定,表明冰川对气候变化复杂的响应机制。气象站点数据不能完全解释冰川的变化特征,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冰川区实测气象数据加以讨论。另外,西昆仑山冰川变化还受到冰川规模、地形等因素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变化 遥感监测 西昆仑山 跃动冰川
下载PDF
2009年喀喇昆仑山叶尔羌河冰川阻塞湖及冰川跃动监测 被引量:13
14
作者 牛竞飞 刘景时 +1 位作者 王迪 Kenneth Hewitt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6-282,共7页
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喀喇昆仑山叶尔羌河冰川突发洪水近几年频繁发生。2009-05—09,利用中国环境减灾卫星(HJ-1A/1B)影像,对叶尔羌河上游冰川突发洪水的源头进行了动态监测。在克亚吉尔冰川末端发现了冰川阻塞湖,并监测到其不断扩大。20... 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喀喇昆仑山叶尔羌河冰川突发洪水近几年频繁发生。2009-05—09,利用中国环境减灾卫星(HJ-1A/1B)影像,对叶尔羌河上游冰川突发洪水的源头进行了动态监测。在克亚吉尔冰川末端发现了冰川阻塞湖,并监测到其不断扩大。2009-08初该处冰川湖突然消失,同期影像显示其消失后,河谷中残留大量冰体,与往年情况差异巨大。结合相关水文记录及历史资料分析认为,极有可能是冰川末端突然前进(跃动)使冰川坝遭到破坏,导致冰川阻塞湖泄水。由此推测克亚吉尔冰川发生了罕见跃动现象,但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喇昆仑山 冰川阻塞湖 冰川跃动 环境一号 SPOT
下载PDF
2000—2014年喀喇昆仑山音苏盖提冰川表面高程变化 被引量:12
15
作者 蒋宗立 王磊 +6 位作者 张震 刘时银 张勇 唐志光 魏俊锋 黄丹妮 张莎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19,共8页
喀喇昆仑山区冰川由于存在正物质平衡或跃动、前进现象,被称之为“喀喇昆仑异常”,不过该地区冰川变化差异显著,尤其是大型表碛覆盖冰川,呈现与其他类型冰川明显的差异性响应,为理解喀喇昆仑冰川异常的机理,冰川尺度的详细变化研究十分... 喀喇昆仑山区冰川由于存在正物质平衡或跃动、前进现象,被称之为“喀喇昆仑异常”,不过该地区冰川变化差异显著,尤其是大型表碛覆盖冰川,呈现与其他类型冰川明显的差异性响应,为理解喀喇昆仑冰川异常的机理,冰川尺度的详细变化研究十分必要。音苏盖提冰川位于喀喇昆仑山乔戈里峰北坡,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冰川,是典型的大型表碛覆盖冰川。通过应用TanDEM-X/TerraSAR-X(2014年2月)与SRTM-X DEM(2000年2月)的差分干涉测量方法计算音苏盖提冰川表面高程变化,并结合冰川表面流速对冰川表面高程变化和跃动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2000—2014年音苏盖提冰川表面高程平均下降了1.68±0.94 m,即冰川整体厚度在减薄,年变化率为 -0.12±0.07 m·a-1。冰川表面高程变化分布不均,其中南分支(S)冰流冰川整体减薄较为显著,冰川南分支冰流运动速度较快,前进/跃动的末端占据了冰川的主干,阻滞原主干冰川物质的向下运移(跃动),导致原主干冰舌表面高程上升;冰川厚度减薄随着海拔升高先下降后保持稳定,同时呈现一定的波动性;低海拔表碛区域消融大于裸冰区,可能存在较薄表碛,因热传导高、覆盖大量冰面湖塘和冰崖存在,加速了冰川消融;在坡度小于30°的区域,冰川厚度减薄随着坡度的减小而加剧;坡向朝南冰川厚度略微增加(0.01 m),西南坡向冰川厚度略微减薄(-0.03 m),其他坡向冰川厚度减薄明显。近14 a来,表碛覆盖的音苏盖提冰川表面高程整体下降表明物质处于亏损状态,冰川跃动导致局部冰川表面高程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苏盖提冰川 TanDEM-X/TerraSAR-X 差分干涉测量 表面高程变化 冰川跃动
下载PDF
公格尔九别峰冰川跃动无人机灾害监测与评估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均力 陈曦 +2 位作者 包安明 沈占锋 季顺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78-386,共9页
由气候变暖引起的新疆山区冰川灾害事件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开展冰川灾害监测对保障下游居民安全和道路通行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的高分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为数据源,结合实地考察资料开展公格尔九别峰北侧冰川跃动... 由气候变暖引起的新疆山区冰川灾害事件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开展冰川灾害监测对保障下游居民安全和道路通行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的高分正射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为数据源,结合实地考察资料开展公格尔九别峰北侧冰川跃动灾害监测研究,并分别对房屋受灾、地质滑坡、堰塞湖和冰川移动体积等灾害信息进行调查与评估。研究发现,无人机可实现对灾害信息的精准制图和全面调查分析。由于冰川快速向下滑移造成冰川下部快速抬升,从冰川滑落的冰石碎块造成冰川周边的16处房屋畜舍损毁和3处地质滑坡。抬升的冰川由于碰撞和挤压逐渐碎裂,在低洼的地带形成6个堰塞湖。与2007年地形图相比,九别峰北部冰川跃动区域面积7.27 km2,冰川平均抬升高度32.3 m,并且从上到下逐渐增加,最高处达97.7 m,进而研究区内冰川体积增加2.35×108m3。本次冰川跃动造成的灾害损失相对轻微,然而现阶段冰川仍处于快速跃动的形态,对下游的安全存在潜在的风险。未来仍需进一步开展冰川跃动、冰崩及堰塞湖定点监测和灾害预报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跃动 无人机 灾害监测 公格尔九别峰
下载PDF
东帕米尔高原昆盖山跃动冰川遥感监测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震 刘时银 +1 位作者 魏俊锋 蒋宗立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545-1554,共10页
冰川跃动是冰川周期性地快速运动,给下游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对已经发现的跃动冰川进行监测不仅有助于提高对冰川跃动机理的认识,而且对冰川跃动灾害预警预报和风险评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中发现,1963-2009... 冰川跃动是冰川周期性地快速运动,给下游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对已经发现的跃动冰川进行监测不仅有助于提高对冰川跃动机理的认识,而且对冰川跃动灾害预警预报和风险评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中发现,1963-2009年东帕米尔高原昆盖山的5Y663L0023冰川末端发生大幅前进。本文利用Landsat影像、ASTER立体像对等数据对该冰川前进过程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该冰川于1990-1992年和2007-2013年分别前进81±30 m和811±30 m,其中2007-2013年的前进属于跃动引发的前进。其中跃动最高峰在2007年8月21日-2008年10月26日,期间32.7×10~6m^3的冰体发生卸载,导致末端前进了704±30 m,面积扩张了0.34 km^2。针对东帕米尔地区跃动冰川周期研究的空白,本文认为该冰川跃动周期中跃动期为4 a,平静期最短为15 a左右。该冰川属于多温型冰川,跃动受热力学机制影响的可能性较大,但液态降水、冰雪融水的增加也是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跃动冰川 遥感 高程变化 立体像对 东帕米尔高原 昆盖山
原文传递
1972—2011年东昆仑山木孜塔格峰冰川面积变化与物质平衡遥感监测 被引量:9
18
作者 蒋宗立 张俊丽 +5 位作者 张震 刘时银 魏俊锋 郭万钦 祝传广 黄丹妮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8-136,共9页
为了评估木孜塔格峰冰川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变化,利用历史地形图数据、Landsat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及TerraSAR-X/TanDEM-X数据,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 为了评估木孜塔格峰冰川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变化,利用历史地形图数据、Landsat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据及TerraSAR-X/TanDEM-X数据,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和大地测量法对木孜塔格峰地区1972—2011年间的冰川面积变化和物质平衡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1972—2011年间木孜塔格峰地区冰川面积年均缩减率为0.02±0.06%,其中47条冰川表现为退缩,2条冰川表现为前进;木孜塔格峰地区冰川物质呈现微弱的负平衡(-0.06±0.01 m w.e./a)趋势,其中1999年以前为-0.11±0.02 m w.e./a,主要受气温升高所影响,1999年后几乎接近于平衡状态(0.02±0.04 m w.e./a),降水的增加弥补了气温升高造成的物质亏损;木孜塔格峰地区冰川前进不同于正常前进冰川,其前进原因可能是冰川内部消融引起的液态水润滑作用导致上游物质向下转移;在当前气候背景下,该区域大部分冰川表现为退缩,2条冰川有前进现象,1条冰川有过跃动(崩塌)现象,总体上该区域冰川呈现微弱的物质负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孜塔格峰 冰川变化 物质平衡 冰川跃动 TanDEM-X
下载PDF
1973-2018年布喀达坂峰地区前进冰川遥感监测 被引量:8
19
作者 高永鹏 姚晓军 +4 位作者 刘时银 祁苗苗 段红玉 刘娟 张大弘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66-1681,共16页
冰川跃动是冰川动力不稳定性的表现,影响着全球约1%的冰川。基于1973-2018年208景Landsat MSS/TM/ETM+/OLI遥感影像,对布喀达坂峰地区不同时期前进冰川进行遥感识别。结果表明:(1)1973-2018年布喀达坂峰地区共有7条冰川发生过前进,其中... 冰川跃动是冰川动力不稳定性的表现,影响着全球约1%的冰川。基于1973-2018年208景Landsat MSS/TM/ETM+/OLI遥感影像,对布喀达坂峰地区不同时期前进冰川进行遥感识别。结果表明:(1)1973-2018年布喀达坂峰地区共有7条冰川发生过前进,其中冰川末端快速退缩型冰川有3条,冰川末端波动前进型和冰川末端稳定型冰川各有2条。莫诺马哈冰川和5Y542H0020冰川可能为跃动冰川,且前者正处于跃动阶。(2)近45年间布喀达坂峰地区7条冰川共出现过25次前进现象,各条冰川发生前进次数均多于(含)2次;前进冰川发生时间主要集中于2000s(7次)和1970s(6次)。该地区冰川在各月份均发生过前进现象,推断该地区前进冰川属斯瓦尔巴型。布喀达坂峰地区冰川前进无明显规律,大多数冰川两次前进时间间隔为10年左右。(3)布喀达坂峰地区冰川前进可能受热控和水控机理共同作用,单一的气候变化尚难以解释其变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进冰川 冰川跃动 遥感监测 布喀达坂峰
原文传递
跃动冰川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
作者 郭万钦 张震 +5 位作者 吴坤鹏 刘时银 上官冬辉 许君利 蒋宗立 王欣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54-970,共17页
冰川跃动是多种冰川灾害的主要致灾因子,近年来与冰川跃动相关的冰崩、冰川垮塌、冰川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频率不断增加,使其成为国际国内冰川学研究的热点。依据对现有文献的统计发现,全球总计约有1850条跃动冰川,主要分布于环北极地区... 冰川跃动是多种冰川灾害的主要致灾因子,近年来与冰川跃动相关的冰崩、冰川垮塌、冰川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频率不断增加,使其成为国际国内冰川学研究的热点。依据对现有文献的统计发现,全球总计约有1850条跃动冰川,主要分布于环北极地区和亚洲高山区,其中我国西部约有跃动冰川146条。跃动冰川可通过其特殊的表面形态标志,跃动前后冰川末端位置、表面高程和运动速度的变化,以及跃动产生的地貌学和沉积学特征来进行鉴别。跃动冰川的特殊运动模式主要由其内部和底床特性决定,包括冰内/冰下的热力学、水力学与形变等参数及变化过程等。现有大多数跃动冰川研究是基于各类遥感技术,主要着眼于跃动冰川表面变化,并据其对冰川跃动的可能机制进行分析。由于遥感方法精度有限且受天气、地形条件等的制约,同时无法获取冰内/冰下关键参数,因此野外现场观测在这些参数获取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受限于冰内/冰下参数野外观测数据的缺乏,目前对冰川跃动机理的认识仍局限于早期提出的水力学和热力学两种机制,无法解释同一区域具备不同跃动机制的冰川共存,以及部分冰川跃动从冰川下部发起等问题。同时,在气候变化对跃动冰川的影响研究以及冰川跃动的模拟和预测等方面还有较大欠缺,需要在未来研究中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跃动冰川 分布 鉴别 机理 展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