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8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儿哺乳后采集足跟血最佳时机的研究 被引量:131
1
作者 孙婷婷 毛仑 +1 位作者 陶晨 樊平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1-92,共2页
目的 :为临床采集新生儿足跟血寻找有利时机。方法 :使用临床便利采样法观察了 169例新生儿在末次哺乳后不同时间采血的难易程度 ,根据采血距末次哺乳后时间的不同分为五组 ,组间差别使用 χ2 检验。结果 :末次哺乳后时间对采血难易度... 目的 :为临床采集新生儿足跟血寻找有利时机。方法 :使用临床便利采样法观察了 169例新生儿在末次哺乳后不同时间采血的难易程度 ,根据采血距末次哺乳后时间的不同分为五组 ,组间差别使用 χ2 检验。结果 :末次哺乳后时间对采血难易度影响显著 (χ2 =0 .0 0 1) ,哺乳后 1~ 1.5h采血容易率为 94.5 9% ,高于其他组。结论 :哺乳后 1~ 1.5h为新生儿采足血的最佳时机 ,无需特殊处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后 泌乳 婴儿 新生儿 血样采集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医院糖尿病截肢的临床特点及医疗费用分析 被引量:110
2
作者 王爱红 许樟荣 纪立农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24-227,共4页
目的 调查中国城市医院糖尿病截肢率、分析糖尿病截肢的临床特点、医疗费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全国39家三甲医院2010年全年糖尿病截肢患者进行回顾性地调查,分析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足病的Wagner分级、截肢平面... 目的 调查中国城市医院糖尿病截肢率、分析糖尿病截肢的临床特点、医疗费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全国39家三甲医院2010年全年糖尿病截肢患者进行回顾性地调查,分析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足病的Wagner分级、截肢平面及转归、住院日及住院总费用等.结果 2010年39家医院共有1684例患者截肢.糖尿病足截肢者475例(28.2%),占非创伤性截肢的39.5%(475/1204).475例糖尿病截肢患者男性65.9%,平均年龄(66±12)岁,平均糖尿病病程(130±94)个月,HbA1c水平8.9%±2.4%.糖尿病截肢患者合并神经病变者为50.1%(219/437)、下肢动脉病变74.8%(326/436)、肾病28.4%(124/436)、视网膜病变25.9% (113/436);糖尿病截肢患者以Wagner 4级患者最多,占50.3%,小截肢占67.5%,住院时间为33.0 (24.0~45.O)d,住院费用为26 138(16 155~46 021)元.糖尿病病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足溃疡的分级、截肢部位、截肢预后对住院时间及费用有显著影响.结论 糖尿病截肢患者具有高龄、病程长、慢性并发症多、血糖控制差、多数合并足部分坏疽、小截肢率高、一期愈合率低的特点;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高.病程>20年,合并有糖尿病神经病变、下肢动脉病变、肾病、视网膜病变,溃疡分级的增加、大截肢及多次截肢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延长,医疗费用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截肢术 费用 医疗
原文传递
带蒂皮瓣治疗小腿和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52
3
作者 舒衡生 张铁良 +8 位作者 马宝通 阚世廉 张建国 于建华 金硕 孙杰 林枫松 崔玉杰 马晓冬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86-389,共4页
目的探讨小腿和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评价。方法1997年6月至2005年12月,43例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男38例,女5例;年龄7~63岁,平均35岁;皮瓣面积4cm×3cm~25cm×15cm。采用9种带蒂的肌皮瓣和筋... 目的探讨小腿和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评价。方法1997年6月至2005年12月,43例小腿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男38例,女5例;年龄7~63岁,平均35岁;皮瓣面积4cm×3cm~25cm×15cm。采用9种带蒂的肌皮瓣和筋膜皮瓣进行治疗:(1)腓肠肌内、外侧头肌皮瓣带蒂转移修复小腿中上1/3合并膝关节前及内侧皮肤软组织缺损2例;(2)小腿前内侧交腿皮瓣修复小腿中段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2例;(3)带隐神经小腿内侧交腿皮瓣修复前足足底缺损1例;(4)带胫后动脉小腿内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例;(5)小腿内侧远端蒂筋膜皮瓣修复小腿中下1/3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2例;(6)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中下1/3、踝部及足跟皮肤软组织缺损17例;(7)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中下1/3、踝部及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14例;(8)外踝上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背皮肤软组织缺损2例。(9)足内侧远端带蒂岛状筋膜皮瓣修复第一跖骨头处皮肤软组织缺损2例。结果43例皮瓣中有37例术后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1例皮瓣浅层坏死,5例皮瓣远端边缘少许坏死,经短期换药后愈合。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皮瓣全部良好。结论治疗小腿和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选择皮瓣种类。腓肠神经和隐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是较理想的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软组织损伤 外科皮瓣
原文传递
正常足与外翻足第一序列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2
4
作者 桂鉴超 顾湘杰 +4 位作者 侯明夫 马昕 陈劲松 沈海琦 王黎明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37-140,共4页
目的探讨外翻的病理、发病机制、分型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正常足 245足和外翻足 141足进行以下参数的测量和统计学分析:外翻角 (HVA)、跖间角 (IMA)、趾间角 (IPA)、近侧关节固角 (PASA)、远侧关节固角 (DASA)、跖楔角 (M... 目的探讨外翻的病理、发病机制、分型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正常足 245足和外翻足 141足进行以下参数的测量和统计学分析:外翻角 (HVA)、跖间角 (IMA)、趾间角 (IPA)、近侧关节固角 (PASA)、远侧关节固角 (DASA)、跖楔角 (MCA)。结果外翻组 PASA、 MCA均大于正常组, IPA却小于正常组 ,而两组 DASA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均可见:随着 HVA的增大, IPA减小。外翻组可见: (1)随着 HVA的增大, PASA有增大的趋势,而 IMA无明显的变化规律; (2)IMA增大者, MCA也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 HVA与 MCA无统计学的联系。结论外翻的病理因素包括: IPA、 PASA及 IMA。外翻可分为六型:Ⅰ型, IPA增大为主, IPA≥ 22°,而 PASA、 IMA均在正常值范围内;Ⅱ型,单纯 HVA增大, HVA≥ 20°,而 IPA、 IMA、 PASA均在正常值范围内;Ⅲ型,以 PASA增大为主, IMA可以正常或轻度增大, PASA≥ 11°,而 IMA≤ 15°;Ⅳ型,以 IMA增大为主,其又可分为两个亚型,Ⅳ a型, 10°≤ IMA≤ 15°,Ⅳ b型, IMA >15°,而 PASA在正常值范围内;Ⅴ型,混合型, IMA >15°, PASA≥ 11°;Ⅵ型,跖趾骨关节炎型。每一型各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应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外翻 人体测量术 摄影测量法
原文传递
修薄股前外侧皮瓣联合阔筋膜修复手和足部复合组织缺损 被引量:45
5
作者 寿建国 付彪 +1 位作者 徐晓汉 汪可新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3-275,共3页
目的探讨修薄股前外皮瓣联合同侧阔筋膜条游离修复手和足背部复合性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创面的大小切取不带筋膜且修薄的股前外侧皮瓣,并将阔筋膜根据肌腱缺损的长度切取一定的长度和宽度,外翻对边缝合使呈管状,经过一定时... 目的探讨修薄股前外皮瓣联合同侧阔筋膜条游离修复手和足背部复合性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创面的大小切取不带筋膜且修薄的股前外侧皮瓣,并将阔筋膜根据肌腱缺损的长度切取一定的长度和宽度,外翻对边缝合使呈管状,经过一定时间和强度的牵张,在手、足保持一定的位置后,将其与伸肌腱远、近端以一定的张力进行显微技术缝合,皮瓣游离后与受区血管、神经进行吻合。供区行中厚皮植皮打包。自2008年10月至2012年2月共治疗8例,手部5例,缺损肌腱16条;足部3例,缺损肌腱13条。皮肤缺损范围:13cm×6cm-16cm×11cm,切取皮瓣的面积为:12cm×6cm-19cm×13cm。结果本组8例,随访6~12个月,皮瓣全部成活,质地外观好。两点辨别觉为8~1lmm。供区植皮全部成活。肌腱修复疗效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部肌腱修复后评定标准:优3指、2趾,良7指、5趾,可4指、4趾,差2指、2趾。手腕部活动度(中立位法):56°-0°-32°.示、中、环、小指掌指关节活动范围:70°-5°-0°,近侧指问关节:80°-10°-0°,远侧指问关节60°-15°-0°;足踝部活动度:45°-0°-26°。跖趾关节屈伸活动度35°-0°-40°。结论实施一期修薄的股前外侧皮瓣联合同侧阔筋膜游离修复手和足背侧复合性组织缺损,缩短手术时间及疗程,手和足背伸功能恢复满意,外形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男性老年人健步走足底压力分布与步态特征 被引量:42
6
作者 霍洪峰 吴艳霞 +2 位作者 高峰 李艳霞 赵焕彬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19-1121,I0001,共4页
目的:为了解健步走时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给老年人健步走锻炼提出建议。方法:使用Footscan高频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检测48名男性老年人自然行走及健步走时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对比分析健步走步态特征。结果:自然走、健步走足底压力分布有... 目的:为了解健步走时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给老年人健步走锻炼提出建议。方法:使用Footscan高频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检测48名男性老年人自然行走及健步走时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对比分析健步走步态特征。结果:自然走、健步走足底压力分布有差异明显,健步走时足跟、第1跖骨、第1趾骨压力高于自然走,第4跖骨、第5跖骨压力低于自然走,足弓部位压力变化不显著;健步走时足跟冲量远高于自然走。结论:健步走时足底压力中心移动速度快,足中部触地控制不良,足后跟、前掌部均是易损伤的部位,应注意锻炼时应力性损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步走 底压力 老年人
下载PDF
足底内侧动脉分支蒂皮瓣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9
7
作者 柴益民 马心赤 +4 位作者 陈世强 林崇正 王快胜 陈汉东 陈彦堃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4-196,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以足底内侧动脉分支为蒂皮瓣的设计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解剖基础上以足底内侧动脉及其分支为血管蒂,设计足内侧皮瓣、足底内侧皮瓣、联合皮瓣及双叶皮瓣顺、逆行转位或游离移植修复53例手足部皮肤缺损创面。结果临床应用53例... 目的探讨以足底内侧动脉分支为蒂皮瓣的设计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在解剖基础上以足底内侧动脉及其分支为血管蒂,设计足内侧皮瓣、足底内侧皮瓣、联合皮瓣及双叶皮瓣顺、逆行转位或游离移植修复53例手足部皮肤缺损创面。结果临床应用53例,51例皮瓣完全成活。45例术后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优良,手、足外形与功能改善满意。结论该类皮瓣切取方便,血供可靠,厚薄适中,外形佳,是修复手、足部皮肤缺损的理想选择。双叶皮瓣及逆行皮瓣为临床提供了实用性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研究 外科皮瓣 移植 内侧动脉 显微外科
原文传递
螺旋CT多平面和三维重建在踝关节及足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1
8
作者 练旭辉 陈忠 +3 位作者 叶文钦 文康彦 陈锦垣 容小冰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091-1093,共3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在踝关节及足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踝关节及足部骨折患者的MPR、SSD及MIP图像。结果MPR、SSD及MIP重建图像清晰显示了35例共42处踝关节...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在踝关节及足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踝关节及足部骨折患者的MPR、SSD及MIP图像。结果MPR、SSD及MIP重建图像清晰显示了35例共42处踝关节及足部骨折;MPR在发现小骨折方面较好,而MIP、SSD在显示骨折的位置、范围、移位方面较好。MPR、SSD及MIP联合应用能较全面地显示踝关节及足部骨折。结论螺旋CT MPR、SSD及MIP在诊断踝关节及足部骨折中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三维重建 多平面重建
下载PDF
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显微外科修复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39
9
作者 张致英 王栓科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82-184,共3页
目的回顾分析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骨及肌腱外露采用不同类型的皮瓣移植修复后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7种不同类型的皮瓣对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66例,其中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28例,带蒂皮瓣36例,交腿皮瓣2例。皮瓣面... 目的回顾分析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骨及肌腱外露采用不同类型的皮瓣移植修复后的远期疗效。方法采用7种不同类型的皮瓣对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66例,其中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28例,带蒂皮瓣36例,交腿皮瓣2例。皮瓣面积最大30 cm×15cm,最小6cm×4cm。其中吻合血管的皮瓣修复足底负重区皮肤缺损5例。结果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组中有2例坏死,3例部分坏死,其余皮瓣均成活,随访2~5年,吻合血管的不带感觉神经的皮瓣移植修复足底负重区者,3例出现了反复发作的溃疡,腹部皮瓣或肌皮瓣移植于足部后过于臃肿,影响负重功能。修复小腿组织缺损者,效果及外观均满意。结论小腿及足部的慢性溃疡,较长时间的感染对血管造成损害,通常局部粘连较重,血管解剖游离困难,血管功能障碍,致使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高。因此,此类损伤宜采用带蒂皮瓣进行修复。足底负重区的软组织缺损,以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效果最佳,如果用吻合血管的皮瓣移植最好用带感觉神经的皮瓣修复,以满足皮瓣对足部负重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腿 修复 软组织缺损 显微外科手术 疗效
原文传递
足横弓三维形态的生物力学意义 被引量:32
10
作者 马昕 顾湘杰 +3 位作者 黄煌渊 陈劲松 桂鉴超 夏新雷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9期528-531,共4页
目的:通过对足横弓放松和负重状态时的三维形态分析,结合5个跖骨头在后跟略离地和抬起时的负重分布,探讨足横弓形态生物力学意义。材料和方法:在前足放松和负重状态下对5个跖骨进行CT连续横断扫描,而后在CT工作站上进行图像... 目的:通过对足横弓放松和负重状态时的三维形态分析,结合5个跖骨头在后跟略离地和抬起时的负重分布,探讨足横弓形态生物力学意义。材料和方法:在前足放松和负重状态下对5个跖骨进行CT连续横断扫描,而后在CT工作站上进行图像三维重建,在三维重建图像上观察足横弓形态变化。另外利用压敏片法测量足底5个跖骨头和趾在足跟略离地面、足跟完全抬起时的负重分布。结果:足横弓负重后有不同程度的弧度压低,但多仍保持一定的弧度;足跟略离地时中央跖骨头负重比例小于两侧跖骨头,而在足跟完全抬起时负重明显增大。结论:组成足横弓的5个跖骨头均是重要的负重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生物力学 横弓 负重分布
原文传递
中国老年糖尿病足截肢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9
11
作者 张艳 余学锋 +5 位作者 纪立农 袁刚 杜婷婷 陈茜 王爱红 许樟荣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55-559,共5页
目的探讨中国老年糖尿病足截肢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全国39家三甲医院2010年住院的老年糖尿病足截肢患者(≥60岁)及中青年糖尿病足截肢患者(<60岁)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包括人口学特征、既往病史、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 目的探讨中国老年糖尿病足截肢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全国39家三甲医院2010年住院的老年糖尿病足截肢患者(≥60岁)及中青年糖尿病足截肢患者(<60岁)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包括人口学特征、既往病史、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血脂水平、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足病的Wagner分级、截肢平面及转归等。结果 440例糖尿病足截肢患者中,老年截肢患者313例,占71.14%,中青年截肢患者127例,占28.86%。与中青年组相比,老年组具有糖尿病病程长,收缩压较高,高血压病、冠心病及脑血管病患病率高,下肢血管病变发病率增高的特点(P<0.05);老年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截肢一期愈合率较中青年组更低,而住院期间二次或多次截肢发生率则显著增高(P<0.05)。结论中国糖尿病足截肢患者具有高龄化特点,老年糖尿病足截肢患者具有糖尿病病程较长、合并症多、截肢一期愈合率低、二次或多次截肢发生率高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老年 截肢术
下载PDF
足内侧皮瓣血供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33
12
作者 陈茂林 史增元 +2 位作者 姚乃中 尹维刚 刘秀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07-109,共3页
目的:提供足内侧皮瓣血供来源、类型和临床应用资料。方法:用30侧成人下肢和15侧童尸下肢动脉铸型标本作观测。结果:皮瓣的轴心血管是内踝前血管、跗内侧血管及二者的前、后支与趾底内侧血管浅支和足底内侧血管浅支吻合成的血... 目的:提供足内侧皮瓣血供来源、类型和临床应用资料。方法:用30侧成人下肢和15侧童尸下肢动脉铸型标本作观测。结果:皮瓣的轴心血管是内踝前血管、跗内侧血管及二者的前、后支与趾底内侧血管浅支和足底内侧血管浅支吻合成的血管弓。这些血管的皮支吻合丰富。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和前、后支外径分别为1.5mm、1.2mm、0.7mm和0.8mm。结论:以上述轴心血管为蒂的足内侧皮瓣,可修复足背、足跟、足前部及踝周围皮肤缺损。临床应用7例,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皮瓣 多源血供 解剖学
下载PDF
拇外翻发病危险因素与足底压力特征 被引量:37
13
作者 黄萍 钱念东 +2 位作者 齐进 陈博 邓廉夫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2期6351-6356,共6页
背景:拇外翻具有较复杂的足部解剖畸形,使足底区域的压力发生改变。目的:分析拇外翻的发病危险因素,检测拇外翻患者平地自然行走下足底压力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比利时RSscan INTERNATIONAL公司生产的footscanU SB2平板式足底压力测试系... 背景:拇外翻具有较复杂的足部解剖畸形,使足底区域的压力发生改变。目的:分析拇外翻的发病危险因素,检测拇外翻患者平地自然行走下足底压力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比利时RSscan INTERNATIONAL公司生产的footscanU SB2平板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检测50例拇外翻患者和年龄、身高、体质量匹配的30例正常人的动态足底压力。所有受试者测试时均脱鞋袜,以个人平常步态自然行走,每人测试3次以上,取得动态足底压力曲线及特征量参数,对曲线及各参数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1)测试的拇外翻患者中,女性占94%(均穿高跟尖头鞋),男性占6%(均不穿高跟尖头鞋),96%有遗传史;(2)在自然行走步态中,拇外翻患者双足第1跖骨区压力明显增高,与正常人足底压力图形明显不同;(3)拇外翻患者第1跖骨的平均压力峰值、平均负荷值、平均冲量与正常人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或P<0.01)。(4)结果说明,除遗传因素外穿高跟尖头鞋是拇外翻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拇外翻患者第1跖骨区压力、负荷、冲量明显增高,促使了拇外翻的发生发展。通过分析拇外翻的发病危险因素以及拇外翻患者动态足底压力情况,可以为拇外翻的预防、治疗、功能康复等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危险因素 压力 步态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发病因素 底压力 负荷 冲量 行走
下载PDF
糖尿病足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34
14
作者 杜冬 庄永青 +3 位作者 傅小宽 童静 姜浩力 杨怿健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29-431,I0003,共4页
目的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糖尿病足32例,包括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测下行肢体远端动脉搭桥、下肢神经探查松解以及带蒂皮瓣转移修复足部创面等三种术式。结果血... 目的报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糖尿病足32例,包括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测下行肢体远端动脉搭桥、下肢神经探查松解以及带蒂皮瓣转移修复足部创面等三种术式。结果血管搭桥13例,有8例术后即行DSA检查,重建血管通畅良好,远端血流明显增加,余5例因各种原因未行DSA检查,但所有搭桥病例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局部带蒂转移皮瓣22例全部成活。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治疗,尽早闭合足部创面及重建下肢血运,可挽救患者肢体或降低截肢平面,减少致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血管重建 皮瓣 移植 显微外科
原文传递
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足皮肤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33
15
作者 潘佳栋 王欣 +5 位作者 梅劲 陈宏 范学锴 王胜伟 胡浩良 章伟文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3-96,I0004,共5页
目的探讨以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为蒂的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深部组织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两具新鲜尸体行全身动脉造影.并对小腿部动脉进行二维显影和三维重建。2007年4月至2010年12月,我科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游离... 目的探讨以腓肠内侧动脉穿支血管为蒂的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深部组织外露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两具新鲜尸体行全身动脉造影.并对小腿部动脉进行二维显影和三维重建。2007年4月至2010年12月,我科应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部皮肤缺损34例。其中,手部25例,足部9例;感染创面12例,清洁创面22例,皮肤缺损面积6cm×4cm~13cm×8cm,皮瓣切取面积为7cm×5cm~14cm×9cm.23例皮瓣由1条穿支血管营养,余11例由2条穿支营养;15例在切取皮瓣时解剖出1条浅静脉与受区浅静脉吻合,9例皮瓣通过缝合皮神经重建感觉。结果将小腿后区分为5个血管区,并获得腓肠动脉及其分支的三维重建图像。临床应用29例皮瓣均顺利成活,5例皮瓣出现水泡,经拆线处理最终成活。随访6~21个月,皮瓣色泽与受区相似,无明显臃肿,9例缝合皮神经的手背部皮瓣感觉恢复为s2~s3。结论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较恒定,皮瓣薄且柔软,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及腓肠肌,是手、足创面修复的良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 数字化解剖 显微外科
原文传递
拇外翻畸形的发生、发展与外科矫正 被引量:32
16
作者 张建中 《医学与哲学(B)》 2007年第5期16-18,共3页
拇外翻的发生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其发病是外因通过内因作用于足的一个过程。遗传、足结构的异常和一些全身性疾病都是常见的内因。而足部负重和鞋的挤压等是常见的外部原因。随着畸形的发展,会引起拇趾一系列病理改变。认识这些病理... 拇外翻的发生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其发病是外因通过内因作用于足的一个过程。遗传、足结构的异常和一些全身性疾病都是常见的内因。而足部负重和鞋的挤压等是常见的外部原因。随着畸形的发展,会引起拇趾一系列病理改变。认识这些病理变化对拇外翻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手术是治疗拇外翻的主要方法。治疗中既要重视恢复足的功能也要重视足的外观。手术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病理改变,另外,术者还应熟悉每种手术的适应证,同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和要求以及术者的经验和条件,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手术
下载PDF
康复训练对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32
17
作者 王华 刘世清 陈廖斌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18-620,共3页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56例接受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术后进行足踝主动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和深呼吸训练,对照组术后嘱患者家属...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56例接受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术后进行足踝主动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和深呼吸训练,对照组术后嘱患者家属按摩患者患侧小腿。术前和术后第7天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股静脉血流速度及观察下肢DVT的发生情况。结果康复训练后,预防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防组有1例患者(3.57%)发生DVT,对照组有6例患者(21.43%)发生DVT,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踝主动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结合深呼吸训练可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安全、有效地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活动 关节置换 深静脉血栓
原文传递
足踝部外伤皮肤缺损常用带蒂皮瓣的选择 被引量:32
18
作者 胡勇 李淑媛 +3 位作者 孙文海 刘培亭 白龙滨 王增涛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20-224,共5页
目的探讨总结足踝部外伤皮肤缺损的特点和常用带蒂皮瓣的选择,并针对修复不同部位皮肤缺损的皮瓣供区选择提供建议和参考。方法采用足背皮瓣、足底内侧皮瓣、跖底皮瓣、躅趾腓侧皮瓣、第2趾胫侧皮瓣、胫前皮瓣、小腿内侧皮瓣、腓肠神... 目的探讨总结足踝部外伤皮肤缺损的特点和常用带蒂皮瓣的选择,并针对修复不同部位皮肤缺损的皮瓣供区选择提供建议和参考。方法采用足背皮瓣、足底内侧皮瓣、跖底皮瓣、躅趾腓侧皮瓣、第2趾胫侧皮瓣、胫前皮瓣、小腿内侧皮瓣、腓肠神经皮瓣、跗外侧皮瓣、踝前皮瓣、腓动脉皮瓣等行带蒂转移修复前足、足背、足底及踝部皮肤缺损。结果术后251例皮瓣除2例坏死外全部成活。5例术后第1天、2例第2天因植皮处包扎过紧,出现血管危象,探查后血运恢复正常。135例随访3~96个月,平均16个月,足底内侧皮瓣有4例、跖底皮瓣3例,转移后出现皮瓣和足底皮肤缝合处的磨损,二期皮瓣修整,改变负重点恢复正常行走。9例小腿内侧皮瓣、6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因为皮瓣魄肿行二期整形。其余皮瓣无明显臃肿,外形良好,不需要二期整形。其中足底内侧皮瓣和躅趾腓侧皮瓣、第2趾胫侧皮瓣顺行转移均带感觉神经,供区为非负重部位,不影响患者行走及负重功能,术后皮瓣感觉正常,两点辨别觉4~10mm。结论足底内侧皮瓣、跖底皮瓣、跽趾腓侧皮瓣及第2趾胫侧皮瓣修复前足跖侧较好,皮肤耐磨,感觉好;足背皮瓣、胫前皮瓣、小腿内侧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跗外侧皮瓣、踝前皮瓣、腓动脉皮支皮瓣、腓动脉皮瓣等皮瓣可以切取的面积较大,修复足背及踝关节周围皮肤缺损,具有皮瓣较薄、色泽接近和解剖位置恒定等优点。以上皮瓣均操作简单,修复效果好,是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移植 显微外科
原文传递
足踝部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与重建 被引量:32
19
作者 田万成 张发惠 +4 位作者 潘风雨 潘希贵 卢全忠 宋海涛 王建苓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6-67,共2页
目的 探讨严重足踝部损伤的最佳修复方法,最大限度地恢复足部负重功能。方法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采用吻口血管的皮瓣移植修复14例,其中股外侧皮瓣移植10例,膝内侧皮瓣移植2例,腹股沟皮瓣移植2例;采用带腓肠神经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 目的 探讨严重足踝部损伤的最佳修复方法,最大限度地恢复足部负重功能。方法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采用吻口血管的皮瓣移植修复14例,其中股外侧皮瓣移植10例,膝内侧皮瓣移植2例,腹股沟皮瓣移植2例;采用带腓肠神经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移位修复lO例,其他修复方式4例。以早期或延期修复,晚期重建的方法共修复严重足踝部损伤28例。结果 除1例伤口延期愈合外,余者全部I期愈合。经6~48个月随访,足部外形近似正常,足跟修复区皮肤感觉已恢复,皮瓣无磨损及破溃,能着鞋正常行走。结论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严重足踝部损伤可以最大限度地挽救肢体功能,减少病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 显微外科 皮瓣 移植
原文传递
健康大学生足底压力分布参数特征 被引量:27
20
作者 张庆来 宋绍兴 董杰 《中国学校卫生》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14-816,共3页
目的探讨健康大学生自然行走过程中峰力值(Max Force)、达峰力值时间(Time to Max Force)、冲量(Impulse)、负荷率(Load rate)等参数特征,为临床诊断、疗效评估、矫形处方和体育锻炼等提供依据。方法采用Footscan USB2平板式足... 目的探讨健康大学生自然行走过程中峰力值(Max Force)、达峰力值时间(Time to Max Force)、冲量(Impulse)、负荷率(Load rate)等参数特征,为临床诊断、疗效评估、矫形处方和体育锻炼等提供依据。方法采用Footscan USB2平板式足底压测试系统,对82名健康大学生进行自然行走过程中动态足底压力测试。结果足跟内侧(Heel Medial)平均峰力值(MF)最大,其次是第2,3跖骨,足底平均峰力值较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第2-5趾(Toe2-5)和第5跖骨(Meta5),且男、女分布规律一致。足底各区域达峰力值时间按照行走过程中足底接触地面顺序呈依次递增趋势,即达峰力值时间足跟〈足弓〈跖骨〈脚趾。行走过程中足跟的负荷率最大,尤其是足跟外侧(Heel Lateral),男、女都表现出左足足跟负荷率大于右足足跟负荷率的现象。行走过程中足底冲量最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第2,3跖骨和足跟内侧,冲量较小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第2-5趾、足弓以及第5跖骨。结论普通健康大学生足底压力特征与其他学者研究正常人或非糖尿病人的足底压力特征基本一致;行走过程中左右双足的平均峰力值、接触面积、冲量等参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但男女左右双足的足底参数分布规律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 统计学分布 对比研究 学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