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UPLC-Q-TOF/MS技术分析不同品种荔枝核的共有化学成分 被引量:3
1
作者 周改莲 臧彬如 +1 位作者 王倩 赵立春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42-146,共5页
建立不同品种荔枝核的定性分析方法,并探讨不同品种荔枝核间共有成分的变化规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quadrupole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 建立不同品种荔枝核的定性分析方法,并探讨不同品种荔枝核间共有成分的变化规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quadrupole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流动相以0.1%甲酸水溶液为A,以0.1%甲酸乙腈溶液为B,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4 mL/min;柱温30℃,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模式(ESI-)]分析不同品种荔枝核中共有化学成分及含量高低。结果显示4种不同品种的荔枝核供试品共检识化合物99个,其中共有成分有9个,分别是维生素C、喇叭茶醇、去氢白菖蒲烯、别香橙烯、芍药二酮、缬氨酸、紫苏醇、环-(亮氨酸-异亮氨酸)、甲基麦冬黄烷酮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相色谱-串联四极-飞行时间质谱技术 不同品种 荔枝核 原儿茶酸 芍药苷 共有化学成分
下载PDF
麻黄饮片及其“去节”饮片水煎液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张丹 饶小勇 +5 位作者 席毅 吕尚 罗晓健 丁若雯 金浩鑫 饶毅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12-1117,共6页
目的对比麻黄饮片'去节''未去节'水煎液中化学成分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差异,为麻黄饮片的炮制提供参考。方法考察麻黄药材不同切制长度对有效成分煎出率的影响;采用HPLC法建立麻黄饮片'去节''未去节'水煎... 目的对比麻黄饮片'去节''未去节'水煎液中化学成分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差异,为麻黄饮片的炮制提供参考。方法考察麻黄药材不同切制长度对有效成分煎出率的影响;采用HPLC法建立麻黄饮片'去节''未去节'水煎液的指纹图谱,同时测定指标成分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及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并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UPLC-Q-TOF/MS)对其水煎液中主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综合判断麻黄饮片'去节'与'未去节'之间的质量差异。结果麻黄药材切制长度越短,其水煎液中麻黄生物碱的煎出率越高;9批麻黄水煎液指纹图谱共标定9个共有峰,相同批次间麻黄'去节'与'未去节'水煎液样品的相似度均在0.99以上;采用SIMCA-P软件对各批次9个共有峰进行统计分析,同一批次的两种麻黄样品明显聚为一类;UPLC-Q-TOF/MS鉴定显示麻黄水煎液主要为极性大的生物碱类成分,经总离子流图及碎片离子比较发现'去节'与'未去节'水煎液中的化学物质基本一致,有效成分和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同等切制条件下,麻黄'去节'后对其水煎液中的化学成分和指标成分的含量均无变化,对其水煎液的质量基本无影响,为麻黄现代炮制工艺无需'去节'提供了一定依据,同时为麻黄饮片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 去节 水煎 指纹图谱 含量测定 高效相色谱 高效相色谱-串联四极飞行时间质谱技术
原文传递
基于HPLC-Q-TOF-MS/MS技术的石见穿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治疗胃癌的网络药理学探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黄雯洁 阮帅 +6 位作者 温芳 王惠 鲁晓娜 王玉兰 胡玥 刘沈林 舒鹏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98-1208,共11页
为了探究石见穿主要成分,分析其治疗胃癌的可能机制及作用靶点,借助HPLC-Q-TOF-MS/MS技术对石见穿水提物进行分析,并运用TCMSP平台筛选石见穿潜在活性成分,从石见穿水提物中共鉴定出48个化合物,主要包括酚酸类、黄酮类等化学成分,其中,... 为了探究石见穿主要成分,分析其治疗胃癌的可能机制及作用靶点,借助HPLC-Q-TOF-MS/MS技术对石见穿水提物进行分析,并运用TCMSP平台筛选石见穿潜在活性成分,从石见穿水提物中共鉴定出48个化合物,主要包括酚酸类、黄酮类等化学成分,其中,具有较好体内活性作用的成分共计9个.通过搜索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得到活性成分的治疗靶点,并与DisGeNET数据库检索所得的胃癌靶点取交集,获得石见穿治疗胃癌的靶点共计18个.通过DAVID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石见穿在胃癌治疗中共涉及到48个生物过程(BP),8个细胞组分(CC)、27个分子功能(MF)及8条通路.最后,运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构建PPI网络,结果表明EGFR、CDH1、CTNNB1、PTGS2、EGF等在内的靶点蛋白在PPI网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由此,可得出结论,石见穿体内活性成分较为丰富,主要通过对药物反应、质膜、酶结合等,发挥抑制增殖、迁移,诱导凋亡,降低耐药等作用而治疗胃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见穿 高效相色谱串联四极飞行时间质谱技术 化学成分 胃癌 网络药理学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银星养脑方化学成分分析
4
作者 陶叶琴 熊丹 +4 位作者 王鑫 严建业 高明果 蒋翠平 谢宗明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090-2094,共5页
目的:对银星养脑方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与鉴定,阐明其所含部分化合物可能的裂解途径。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对银星养脑方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与鉴定,色谱柱为ACQUITY UPLC BEH C... 目的:对银星养脑方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与鉴定,阐明其所含部分化合物可能的裂解途径。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对银星养脑方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与鉴定,色谱柱为ACQUITY UPLC BEH C18 column (2.1 mm×100 mm,1.7μm),以0.1%甲酸水-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4mL·min–1。采用正、负离子模式扫描,扫描范围m/z 50~1 500。根据精确质荷比和二级碎片离子信息,结合对照品和文献数据鉴定银星养脑方中的化学成分。结果:共鉴定出86个化学成分,包括苯丙素类、黄酮类、萜类、生物碱类、糖苷类、苯酞类、酚类、寡糖酯类、甾体类等,并对黄酮类、苯丙素类和萜类等成分进行裂解途径分析。结论:该方法快速准确,可作为银星养脑方化学成分快速分析与鉴别,并阐明了部分化学成分可能的裂解途径,为银星养脑方质量控制和物质基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相色谱串联四极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 银星养脑方 化学成分
原文传递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通滞苏润江片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詹斯文 张雪琼 +3 位作者 李心愿 鲁孟丽 张凡 陈昊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32-1238,共7页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对复方通滞苏润江片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研究,阐明其所含部分化合物可能的裂解途径。方法:色谱柱为YMC-Triart C_(18)(2.1 mm×100 mm,1.9μm),以乙腈-0.1%...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对复方通滞苏润江片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研究,阐明其所含部分化合物可能的裂解途径。方法:色谱柱为YMC-Triart C_(18)(2.1 mm×100 mm,1.9μm),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4 mL·min^(-1),柱温35℃。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扫描,扫描范围m/z 50~1200,对通滞苏润江片复方及其单味药材进行扫描。根据精确质荷比和二级碎片离子信息,结合对照品和文献数据鉴定通滞苏润江片中的化学成分。结果:共指认出通滞苏润江片中60个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鞣质类、酚酸类、蒽酮类等。结论:该化学成分研究为通滞苏润江片的有效物质基础研究及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滞苏润江片 高效相色谱串联四极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 化学成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