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32篇文章
< 1 2 1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产粳型水稻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16
1
作者 杨建昌 杜永 +3 位作者 吴长付 刘立军 王志琴 朱庆森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336-1345,共10页
【目的】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实现水稻超高产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超高产水稻(产量>11t·ha-1)的生长发育特性。【方法】4个中熟粳稻品种(含品系)连嘉粳2号、华粳5号、0026和9823种植于大田,对... 【目的】水稻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实现水稻超高产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超高产水稻(产量>11t·ha-1)的生长发育特性。【方法】4个中熟粳稻品种(含品系)连嘉粳2号、华粳5号、0026和9823种植于大田,对其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与高产水稻(CK,产量为8.98~9.16t·ha-1)相比,超高产水稻每穗颖花数多,结实率高,千粒重与CK无显著差异;超高产水稻移栽至拔节期的茎蘖数较CK少,但分蘖成穗率较高;超高产水稻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干物质积累,生育前期较CK低,抽穗期与CK无显著差异,抽穗后则显著高于CK。超高产水稻各生育时期的根冠比、抽穗至成熟的根系伤流量以及粒叶比、茎鞘物质运转率和收获指数均显著高于CK。【结论】提出了中熟粳稻超高产群体的生育诊断指标:总颖花量>4.5万/m2,结实率>90%,千粒重>26g;茎蘖成穗率>80%,抽穗期叶面积指数7.5~8.0,全生育期光合势>5×106m2·d·ha-1,成熟期总干重>22t·ha-1,收获指数>0.51;抽穗期粒叶比[颖花/叶(cm2)]>0.58,根冠比>0.25,根系伤流量>5g·m-2·h-1。对培育超高产水稻群体的调控途径与关键栽培技术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熟粳稻 超高产 生长发育 调控途径
下载PDF
产量15000kg·ha^(-1)以上夏玉米灌浆期间的光合特性 被引量:216
2
作者 黄振喜 王永军 +7 位作者 王空军 李登海 赵明 柳京国 董树亭 王洪军 王军海 杨今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898-1906,共9页
【目的】探讨产量15000kg·ha-1以上夏玉米籽粒灌浆期的光合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方法】在多年高产试验基础上,选用3个具有高产潜力的玉米杂交种,采用78000株/ha的密度大田种植。以地上生物量及其分配、果穗叶的光合特征参... 【目的】探讨产量15000kg·ha-1以上夏玉米籽粒灌浆期的光合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方法】在多年高产试验基础上,选用3个具有高产潜力的玉米杂交种,采用78000株/ha的密度大田种植。以地上生物量及其分配、果穗叶的光合特征参数来评价产量15000kg·ha-1以上的夏玉米光合生理活性;以Richards模型拟合籽粒灌浆过程。【结果】3个玉米杂交种均可实现15000kg·ha-1以上的高产,以先玉335(XY335)产量最高。对籽粒产量形成的Richards解析表明,籽粒灌浆启动快且高灌浆速率持续时间和生长活跃期(50d以上)长的杂交种更容易实现高产。产量15000kg·ha-1以上3个杂交种表现出灌浆前期净光合速率、PEPCase活性和RuBPCase活性较高,后期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缓慢的特点,整个灌浆期间叶绿素a/b比值始终较高。3个杂交种中XY335叶片光合生理活性最高,净光合速率和叶面积的高值持续期分别达50d和60d以上。【结论】在玉米高产高密度栽培条件下,重视叶片的光合生理活性的改善可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维持较高灌浆速率和较长活跃生长期,实现15000kg·ha-1以上的高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超高产 籽粒灌浆 光合特性
下载PDF
水稻超高产品种的产量潜力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被引量:145
3
作者 杨惠杰 杨仁崔 +2 位作者 李义珍 姜照伟 郑景生 《福建农业学报》 2000年第3期1-8,共8页
通过对我国近年育成的超高产水稻品种的研究结果表明 ,超高产水稻品种的产量水平 ,在福建龙海早、晚季栽培 ,16个品种平均产量分别为 90 92 kg· hm-2 和 952 4 kg·hm-2 ,比汕优63( CK)分别增产 5.7%和 6.3% ;在云南涛源栽培 ... 通过对我国近年育成的超高产水稻品种的研究结果表明 ,超高产水稻品种的产量水平 ,在福建龙海早、晚季栽培 ,16个品种平均产量分别为 90 92 kg· hm-2 和 952 4 kg·hm-2 ,比汕优63( CK)分别增产 5.7%和 6.3% ;在云南涛源栽培 ,16个品种平均产量为 15779kg· hm-2 ,比汕优 63增产 3.0 %。超高产水稻的产量构成特征是在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足穗基础上培育更大的穗子 ,具有较多的单位面积总颖花数和显著较大的库容量 ,而穗上有较多的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超高产 产量构成 品种
下载PDF
近年我国玉米超高产田的分布、产量构成及关键技术 被引量:153
4
作者 陈国平 高聚林 +12 位作者 赵明 董树亭 李少昆 杨祁峰 刘永红 王立春 薛吉全 柳京国 李潮海 王永宏 王友德 宋慧欣 赵久然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0-85,共6页
2006—2010年,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专家在全国不同区域开展了玉米高产潜力探索及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工作。本文对经过严格测产且产量达到和超过15000kghm-2的159个地块的地理分布、产量构成因素及关键技术分析表明:(1)大多数高产田分布在较... 2006—2010年,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专家在全国不同区域开展了玉米高产潜力探索及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工作。本文对经过严格测产且产量达到和超过15000kghm-2的159个地块的地理分布、产量构成因素及关键技术分析表明:(1)大多数高产田分布在较高纬度(40°~43°N)、较高海拔(1000~1500m)地区,这些地区具有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等利于高产的自然因素,选择这样的区域是实现超高产的重要因素;(2)平均单产16692kghm-2,88950穗hm-2、每穗541粒,千粒重360.0g,穗粒重191.8g;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和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3)高产关键技术主要是,采用耐密型高产稳产品种,合理提高密度,充足的水肥供给,科学管理和地膜覆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超高产 产量结构 栽培技术
下载PDF
超高产大豆育种研究的进展与讨论 被引量:138
5
作者 赵团结 盖钧镒 +2 位作者 李海旺 邢邯 邱家驯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9-37,共9页
根据现时大豆品种产量潜力水平提出中国大豆超高产育种目标,并从大豆产量性状遗传改良、理想株型育种及杂种优势生产利用探索等方面综述了与超高产大豆选育相关的研究进展,同时对今后的大豆超高产育种研究进行讨论。
关键词 大豆 超高产 育种 育种策略 综述
下载PDF
氮肥后移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38
6
作者 王宜伦 李潮海 +2 位作者 谭金芳 张许 刘天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9-347,共9页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后移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积累和氮肥效率的影响,旨在了解超高产夏玉米(≥12000kghm^-2)的氮素吸收和转运特性,为实现夏玉米超高产合理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夏玉米施氮显著增产,增产幅度为9.62%-15....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肥后移对超高产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积累和氮肥效率的影响,旨在了解超高产夏玉米(≥12000kghm^-2)的氮素吸收和转运特性,为实现夏玉米超高产合理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夏玉米施氮显著增产,增产幅度为9.62%-15.95%,氮肥后移比习惯施氮增产2.27%-5.33%。超高产夏玉米吐丝后氮素吸收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40.30%-47.78%,保证后期氮素养分充足供应对于夏玉米达到超高产水平至关重要;氮肥后移可促进超高产夏玉米后期的氮素吸收积累,降低夏玉米茎和叶片氮素的转运率,显著增强灌浆期夏玉米穗位叶硝酸还原酶活性,提高灌浆期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蛋白质产量;氮肥后移比习惯施氮的氮肥利用率提高1.88%-9.70%、农学效率提高0.962.21kgkg^-1,以"30%苗肥+30%大喇叭口肥+40%吐丝肥"方式施用氮肥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超高产 氮肥后移 产量 氮素吸收 氮肥效率
下载PDF
超高产水稻的产量构成和库源结构 被引量:108
7
作者 杨惠杰 李义珍 +3 位作者 黄育民 郑景生 姜照伟 林文 《福建农业学报》 CAS 1999年第1期1-5,共5页
为探讨水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调控的主攻方向,分析比较了不同时期主栽品种和杂交稻组合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构成和库源结构。试验结果表明,超高产水稻产量构成特征是具有足够的穗数和大穗;超高产育种的方向是稳定穗数,培育大穗,增加... 为探讨水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调控的主攻方向,分析比较了不同时期主栽品种和杂交稻组合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构成和库源结构。试验结果表明,超高产水稻产量构成特征是具有足够的穗数和大穗;超高产育种的方向是稳定穗数,培育大穗,增加单位面积总粒数,并增强后期物质生产能力;超高产栽培应利用超高产品种的大穗优势,首先确保适应当地生态的足额的穗数,建立足穗大穗的巨库群体。文中就增加库容量和物质生产能力问题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超高产 产量构成 库源 育种
下载PDF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超高产小麦‘济麦2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被引量:124
8
作者 李豪圣 宋健民 +5 位作者 刘爱峰 程敦公 王西芝 杜长林 赵振东 刘建军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43-248,共6页
为给‘济麦22’大面积推广提供适宜栽培措施,选择4个生态区5个试验点,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及产量产生显著的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大;种植密度对产... 为给‘济麦22’大面积推广提供适宜栽培措施,选择4个生态区5个试验点,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及产量产生显著的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大;种植密度对产量及构其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济麦22’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先增加后下降,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产量构成因素稳定性分析发现环境差异对‘济麦22’千粒重影响较大,而对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影响较小。2008年4个生态区‘济麦22’适宜播期范围分别为:鲁南地区10月8日至14日、鲁东地区10月6日至12日、鲁北地区10月1日至7日、鲁西地区10月10日至16日;适宜种植密度范围为180×104/hm2-240×104/hm2。研究还表明,在中高肥或高肥地力条件下,增加粒重对充分发挥‘济麦22’高产潜力似乎更有效。因此,选择适宜播期播量的同时,应在栽培技术中注意采取相应的措施,获得足够的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稳步提高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种植密度 '济麦22’ 超高产
下载PDF
玉米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115
9
作者 陈国平 杨国航 +9 位作者 赵明 王立春 王友德 薛吉全 高聚林 李登海 董树亭 李潮海 宋慧欣 赵久然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共4页
2006~2007年全国出现39块玉米超高产田,绝大多数集中在北纬40°~43°的高海拔地区,其特点是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产量在15000kg/hm2以上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是79725~84630穗/hm2,每穗560~588粒,千粒重347~359g,穗粒重200g... 2006~2007年全国出现39块玉米超高产田,绝大多数集中在北纬40°~43°的高海拔地区,其特点是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产量在15000kg/hm2以上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是79725~84630穗/hm2,每穗560~588粒,千粒重347~359g,穗粒重200g左右。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是生态条件优越地区,采用良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和及时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超高产 产量结构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水稻“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超高产定量化栽培模式 被引量:104
10
作者 张洪程 吴桂成 +7 位作者 吴文革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高辉 魏海燕 黄幸福 龚金龙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3期2645-2660,共16页
【目的】寻求水稻稳定超高产的栽培模式。【方法】以早熟晚粳品种武粳15、常优1号为供试材料,其它栽培措施统一在最佳技术指标前提下,就氮肥运筹与穗肥施用叶龄期,设置了稳前优中强后、平衡促进和促前控中3种栽培模式,并以长江中下游地... 【目的】寻求水稻稳定超高产的栽培模式。【方法】以早熟晚粳品种武粳15、常优1号为供试材料,其它栽培措施统一在最佳技术指标前提下,就氮肥运筹与穗肥施用叶龄期,设置了稳前优中强后、平衡促进和促前控中3种栽培模式,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季稻大面积生产上的常规栽培模式为CK,对产量及其结构、群体生长发育动态以及根系活力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同时,在江苏东海、兴化、高邮、常熟等地,以徐稻3号、常优1号、陵香优18、武粳15等品种为材料,进行(15—50)×667m2连片的稳前优中强后超高产栽培综合试验与扩大到100×667m2连片试验田上的生产性验证试验。【结果】2品种稳前优中强后、平衡促进2模式的实产均达到了超高产水平(≥750kg/667m2)。与CK相比,稳前优中强后、平衡促进2模式每穗粒数多、群体颖花量大,单位面积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则与之相当;2模式的群体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准时够苗,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且数量适中(适宜穗数的1.3—1.4倍),此后群体平缓消减,至抽穗期基本稳定,最终成穗率显著高于CK;其群体LAI动态与茎蘖动态趋势基本一致,最大LAI均出现在孕穗期,为8.0—8.5,成熟期仍保持3.5—4.0;群体光合势与干物质积累,2模式在生育前期(移栽—拔节期)较CK低,中期(拔节—抽穗期)与CK相当,后期(抽穗—成熟期)显著高于CK;2模式在拔节期的根系干重与CK相当,抽穗期和成熟期则显著高于CK,而这3个时期的根冠比均显著高于CK,其抽穗后(抽穗—腊熟期)的根系平均伤流量与颖花根流量均显著高于CK。同时,连续2年多地的稳前优中强后超高产综合栽培试验以及后3年扩大到100×667m2连片试验田上的生产性验证试验,实产均达800kg/667m2左右。【结论】揭示了水稻超高产栽培的根本在于"强支撑、扩库容、促充实";提出了水稻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 超高产 定量化栽培模式
下载PDF
超高产夏玉米植株氮素积累特征及一次性施肥效果研究 被引量:92
11
作者 王宜伦 李潮海 +2 位作者 谭金芳 韩燕来 张许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3151-3158,共8页
【目的】探讨实现超高产夏玉米(≥12000kg·hm-2)简化、高产和高效施肥技术。【方法】2007年和2008年在河南省浚县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超高产夏玉米植株氮素吸收、分配和积累特性及具有知识产权的缓/控释氮肥施用效果。【结果】拔节... 【目的】探讨实现超高产夏玉米(≥12000kg·hm-2)简化、高产和高效施肥技术。【方法】2007年和2008年在河南省浚县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超高产夏玉米植株氮素吸收、分配和积累特性及具有知识产权的缓/控释氮肥施用效果。【结果】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至灌浆中期是超高产夏玉米两个氮素吸收关键时期,从出苗到吐丝期,叶片是氮素的分配中心,吐丝期以后,籽粒/果穗成为氮素的分配中心;吐丝后超高产夏玉米氮素吸收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40%—48%,生育后期土壤充足供氮促进夏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保证籽粒灌浆,对实现超高产至关重要。苗期一次性施用缓/控释氮肥的植株氮素积累量比常规2次施氮提高了6%—7%,产量提高了3%—4%,氮肥利用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氮肥农学效率提高了1.26—1.59kg·kg-1。【结论】施用缓/控释氮肥有利于超高产夏玉米生育后期氮素吸收利用,实现了超高产夏玉米的一次性施肥,增产显著且省工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超高产 缓/控释氮肥 养分积累 一次性施肥
下载PDF
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和方法(英文) 被引量:79
12
作者 杨守仁 张龙步 +2 位作者 陈温福 徐正进 王进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95-304,共10页
水稻超高产育种是当前世界性的热门课题,也是难题.现在我国人口已近十二亿,水稻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大头.高产更高产,难度越来越大.它的超高产育种,既无现成的理论和方法可循,就只能摸索前进.本文试图将几十年来多少人的汗水心血所凝成的... 水稻超高产育种是当前世界性的热门课题,也是难题.现在我国人口已近十二亿,水稻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大头.高产更高产,难度越来越大.它的超高产育种,既无现成的理论和方法可循,就只能摸索前进.本文试图将几十年来多少人的汗水心血所凝成的宝贵经验,全面加以分析整理,藉以进一步完善过去所提出的理想株形与优势利用相结合的大方向,优化性状组配以及杂交后代选择标准等理论和方法,以供国内外同行参考试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超高产 育种 优化性状组配 杂交后代选择
下载PDF
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与探讨 被引量:82
13
作者 张洪程 戴其根 +23 位作者 霍中洋 许轲 高辉 魏海燕 桂玉清 吴文革 吴桂成 端木银熙 孙菊英 赵品恒 徐军 李杰 王艳 龚金龙 姚义 沙安勤 周有炎 李德剑 肖跃成 王宝金 吴爱国 钱宗华 於永杰 李华 《中国稻米》 2012年第1期1-14,共14页
扼要回顾了国内外水稻超高产栽培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扬州大学农学院关于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得到的水稻超高产形成规律、栽培途径以及关键技术与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因地制宜集成,并对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进行了展望与探讨。
关键词 水稻 超高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杂交粳稻13.5t hm^-2超高产群体动态特征及形成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79
14
作者 张洪程 吴桂成 +12 位作者 李德剑 肖跃成 龚金龙 李杰 戴其根 霍中洋 许轲 高辉 魏海燕 沙安勤 周有炎 王宝金 吴爱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47-1558,共12页
选用杂交粳稻甬优8号,以国家粮食丰产工程兴化、姜堰实施基地1.0hm2连片与6.67hm2连片超高产攻关方为依托,研究了13.5thm-2超高产群体特征,并探讨了群体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较之12.0thm-2左右群体,13.5thm-2群体的穗型大,群体颖花量多(6... 选用杂交粳稻甬优8号,以国家粮食丰产工程兴化、姜堰实施基地1.0hm2连片与6.67hm2连片超高产攻关方为依托,研究了13.5thm-2超高产群体特征,并探讨了群体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较之12.0thm-2左右群体,13.5thm-2群体的穗型大,群体颖花量多(60000×104hm-2以上),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之相当;群体茎蘖于生育前期稳步增长,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达适宜穗数,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数量少,为预期穗数的1.3倍左右,此后群体平缓下降,至抽穗期达适宜穗数,成穗率高(>75%);群体叶面积指数前期增长相对较缓慢,最大值出现在孕穗期,为8.5左右,此后下降缓慢,成熟期仍保持在4.0以上;群体光合势生育前期较小,中、后期较大,总光合势为675×104m2dhm-2以上,抽穗至成熟期的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45.0%以上;群体拔节前干物质积累速度相对较缓、积累量略低,拔节后积累速度较快,至抽穗期群体生物量为13.5thm-2以上,抽穗后积累量亦高,一般为9.75thm-2以上,总干物重高达23.25thm-2以上。13.5thm-2超高产群体形成机制为,依靠精苗,发大蘖,及时够苗,提高够苗期群体质量(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中期高质量群体结构的培育奠定生物学基础;依靠合理的群体动态及其规模,培育适宜数量的壮秆大穗,于抽穗期形成具有强抗倒力和巨量安全库容的高光效群体;依靠平稳消退的光合系统,提高抽穗后群体光合物质生产力,增大群体库容的总充实量,并维持较大的茎鞘强度,增强群体的安全抗倒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 超高产 群体特征 形成机制
下载PDF
超高产夏玉米养分限制因子及养分吸收积累规律研究 被引量:78
15
作者 王宜伦 李潮海 +4 位作者 何萍 金继运 韩燕来 张许 谭金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59-566,共8页
2007年和2008年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超高产夏玉米养分限制因子和植株养分吸收积累规律。结果表明:用ASI法推荐的氮、磷、钾平衡施肥产量最高,分别达到12051.2 kg/hm2和13246.3 kg/hm2,施用氮肥平均增产8.92%,钾肥平均增产7.14%,增产效果... 2007年和2008年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超高产夏玉米养分限制因子和植株养分吸收积累规律。结果表明:用ASI法推荐的氮、磷、钾平衡施肥产量最高,分别达到12051.2 kg/hm2和13246.3 kg/hm2,施用氮肥平均增产8.92%,钾肥平均增产7.14%,增产效果显著,氮和钾为超高产夏玉米养分主要限制因子。超高产夏玉米植株体内氮、磷、钾的积累量均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到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养分积累量的大小顺序为氮>钾>磷,每生产100 kg经济产量吸收养分比例N∶P2O5∶K2O为2.40∶1∶2.73。拔节期至吐丝期是养分吸收的关键时期,养分吸收速率大,积累量高,吐丝后植株仍能吸收较多的氮、磷。从出苗到吐丝期,叶片是氮、磷的分配中心,生育后期茎叶中氮、磷的转运率较高,而钾转移比例较小。超高产夏玉米整个生育期能持续吸收养分,吐丝后适当追肥保证灌浆期养分充足供应对夏玉米超高产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产 夏玉米 养分限制因子 养分积累 养分回收率
下载PDF
超高产春玉米冠层结构及其生理特性 被引量:77
16
作者 张玉芹 杨恒山 +5 位作者 高聚林 张瑞富 王志刚 徐寿军 范秀艳 杨升辉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4367-4376,共10页
【目的】研究超高产春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和功能特性,揭示超高产形成的生理机制,为春玉米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金山27为供试品种,设超高产栽培(SHY)和普通高产栽培(CK)2个处理,于2009年和2010年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测定超高... 【目的】研究超高产春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和功能特性,揭示超高产形成的生理机制,为春玉米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金山27为供试品种,设超高产栽培(SHY)和普通高产栽培(CK)2个处理,于2009年和2010年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测定超高产春玉米冠层结构及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与普通高产栽培相比,超高产栽培春玉米叶面积指数大,在生育期上表现为吐丝之后更为明显,在叶位上表现为棒三叶最为突出;不同叶位的叶倾角超高产栽培均小于普通高产栽培,而叶向值均大于普通高产栽培,在棒三叶表现最为明显;随着生育时期的推移,超高产栽培与普通高产栽培光合势的差幅增大;吐丝期和乳熟期,两种栽培模式间净光合速率的差异不显著,但冠层光合能力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吐丝后40 d内,超高产春玉米叶片SOD和POD酶活性总体上高于普通高产栽培,而MDA含量低于普通高产栽培。【结论】超高产栽培春玉米叶面积指数高,群体光合势大;叶倾角小、叶向值大,冠层结构合理;叶片SOD和POD活性强,MDA含量低,衰老缓慢,净光合速率相对较高,冠层光合能力强。在合理的栽培技术调控下,超高产春玉米群体结构与个体功能实现了协同增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超高产 冠层结构 生理特性
下载PDF
水稻超高产的决定因素 被引量:72
17
作者 杨惠杰 杨仁崔 +3 位作者 杨惠杰 李义珍 郑景生 姜照伟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2年第4期199-203,共5页
在云南省涛源乡和福建省龙海市追踪观察了一批我国新近育成的水稻超高产品种。分析结果表明,①产量与单个构成因素一般无显著相关,与穗数、每穗粒数、粒重三者乘积——库容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超高产水稻因品种类型不同表现出多样性的产... 在云南省涛源乡和福建省龙海市追踪观察了一批我国新近育成的水稻超高产品种。分析结果表明,①产量与单个构成因素一般无显著相关,与穗数、每穗粒数、粒重三者乘积——库容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超高产水稻因品种类型不同表现出多样性的产量构成,但都具有库容量大的共同特点。②产量与收获指数无显著相关,与生物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超高产水稻的生物产量积累优势在中、后期,中、后期具有较高的群体生长率,是生物产量高的主要原因。说明库容量大和生物产量高是超高产的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超高产 决定因素 库容量 生物产量 群体生长率
下载PDF
大穗型水稻超高产产量形成特点及物质生产分析 被引量:50
18
作者 刘军 余铁桥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7,共7页
为探讨大穗型水稻品种高产机制,对其产量形成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超高产水稻二次枝梗结实率有较大的提高;其前期物质积累多,后期转运能力强,光合产物能更多地运送到稻穗中;齐穗期具有更高的叶面积指数,后期叶面积指数衰... 为探讨大穗型水稻品种高产机制,对其产量形成的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超高产水稻二次枝梗结实率有较大的提高;其前期物质积累多,后期转运能力强,光合产物能更多地运送到稻穗中;齐穗期具有更高的叶面积指数,后期叶面积指数衰减慢,叶片功能期长,叶日积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超高产 产量 枝梗结实率
下载PDF
超高产小麦吸氮特性与氮肥运筹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2
19
作者 张洪程 许轲 +2 位作者 戴其根 霍中洋 董明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935-940,共6页
以普通小麦半冬性品种徐州25为试验材料,分别在北方冬麦区的河南省武陟县(N35.1°)与南方冬麦区的江苏省扬州市(N32.4°)培育超高产群体。通过比较分析,初步揭示了两地超高产小麦群体的吸氮特性:(1)与一般高产群体相比,超高产... 以普通小麦半冬性品种徐州25为试验材料,分别在北方冬麦区的河南省武陟县(N35.1°)与南方冬麦区的江苏省扬州市(N32.4°)培育超高产群体。通过比较分析,初步揭示了两地超高产小麦群体的吸氮特性:(1)与一般高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吸氮总量约增10%,其中主要增大了生育中、后期的吸氮强度,增加了中、后期吸氮量。(2)北方冬麦区(武陟)超高产群体总吸氮量与各主要生育期氮积累量均高于南方冬麦区(扬州)。不同生育阶段的净增吸氮量北方麦区冬前与抽穗后比南方麦区大幅度增加。相反,南方麦区因冬春温度相对较高,越冬期至拔节期的净增吸氮量多于北方麦区。据以上吸氮特性与典型超高产实践提出的合理施氮技术为:适当增加总施氮量,前氮后移,重施拔节孕穗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超高产 吸氮 施氮技术
下载PDF
超高产杂交稻产量性状研究 被引量:60
20
作者 刘建丰 袁隆平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53-456,共4页
为了给水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以 15个具有超高产 (单产超过汕优 63 )潜力的两系杂交稻组合和对照汕优 63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超高产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经济产量 (单株粒重 )、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等性状的相互关系 .结果表... 为了给水稻超高产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以 15个具有超高产 (单产超过汕优 63 )潜力的两系杂交稻组合和对照汕优 63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超高产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经济产量 (单株粒重 )、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等性状的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 :1)比对照增产极显著的组合在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两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 ,个别组合在生物产量不变的情况下 ,依赖经济系数的提高也可比对照显著增产 ;2 )超高产杂交稻产量的增加不是依赖单位面积上穗数的增加 ,而是必须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每穗粒数以扩大库容 ,并保证源的有效供给以提高籽粒充实系数 ;3 )每穗实粒数分别与经济系数、生物产量和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 ,每穗实粒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超高产 产量性状 产量构成因素 经济产量 生物产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