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建立分层次的道德评价体系和有重点的道德教育原则——“见义勇为”稀缺的道德因探微 |
周升普
|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
2009 |
1
|
|
2
|
“见义勇为”稀缺的道德因与制度因探源——兼论道德评价的层次与道德教育的重点 |
冯雯妍
周升普
|
《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
|
2010 |
1
|
|
3
|
道德滑坡之困与道德评价体系的合理重建 |
周升普
郑春林
|
《江苏教育研究》
|
2010 |
1
|
|
4
|
非道德的与所谓“超道德的”——价值与人格在海德格尔生存论感受中的位置 |
卢盈华
|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
2021 |
0 |
|
5
|
卢梭道德观的法理学探析 |
许便红
|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0 |
|
6
|
孔子言“仁”方式的生命哲学解读 |
邓庆平
王小珍
|
《理论界》
|
2010 |
0 |
|
7
|
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的区别及其区分意义 |
何跃
袁楠
|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1
|
|
8
|
道德义务与超道德的行为 |
陈真
|
《伦理学研究》
CSSCI
|
2008 |
15
|
|
9
|
大象无形·意在笔先——中国风景园林美学的哲学精神 |
刘滨谊
廖宇航
|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
2017 |
16
|
|
10
|
论艺术伦理的超道德性 |
徐岱
|
《伦理学研究》
|
2007 |
11
|
|
11
|
至善、自由与生命——西方道德哲学中超道德价值的演变 |
王天成
|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
2001 |
5
|
|
12
|
政治的去道德化努力——韩非对政治与道德关系之思考 |
李友广
|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7
|
|
13
|
儒家仁学的审美特征 |
王志捷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
2003 |
3
|
|
14
|
贾宝玉、曹雪芹的价值不等式及《红楼梦》的题旨 |
王威轶
|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2
|
|
15
|
儒家思想文化之超道德性 |
贾利民
|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1
|
|
16
|
汶川地震“范跑跑事件”的道德探析 |
任芳
|
《传承》
|
2009 |
0 |
|
17
|
论中国哲学对人生的价值 |
王晶
|
《文教资料》
|
2009 |
0 |
|
18
|
评冯友兰的新统——兼论冯友兰哲学的归属问题 |
|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0 |
|
19
|
论孔子生死观的本质 |
刘志军
李双印
|
《科学大众(智慧教育)》
|
2011 |
0 |
|
20
|
道家哲学“有生于无”思想的深刻内涵 |
刘在平
|
《珠江论丛》
|
201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