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立分层次的道德评价体系和有重点的道德教育原则——“见义勇为”稀缺的道德因探微 被引量:1
1
作者 周升普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9年第6期63-64,共2页
通过对道德义务、超道德行为和超道德要求的剖析,找到了"见义勇为"稀缺的道德因——混淆道德义务与超道德行为、道德的要求与不合理的超道德要求,指出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其实质更接近超道德教育。通过厘清概念,提出建立一个... 通过对道德义务、超道德行为和超道德要求的剖析,找到了"见义勇为"稀缺的道德因——混淆道德义务与超道德行为、道德的要求与不合理的超道德要求,指出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其实质更接近超道德教育。通过厘清概念,提出建立一个分层次的道德评价体系和有重点的道德教育原则,使德育回归到普通道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道德 道德评价 道德教育 见义勇为
下载PDF
“见义勇为”稀缺的道德因与制度因探源——兼论道德评价的层次与道德教育的重点 被引量:1
2
作者 冯雯妍 周升普 《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 2010年第1期69-71,共3页
本文探讨了"一次性囚徒困境"悖论的两个成因,通过对道德义务、超道德行为的剖析,找到了"见义勇为"稀缺的道德因和制度因——混淆道德义务与超道德行为,及此观念指导下的不合理的制度设计。本文通过厘清概念,提出有... 本文探讨了"一次性囚徒困境"悖论的两个成因,通过对道德义务、超道德行为的剖析,找到了"见义勇为"稀缺的道德因和制度因——混淆道德义务与超道德行为,及此观念指导下的不合理的制度设计。本文通过厘清概念,提出有层次的道德评价体系和有重点的道德教育,并试图设计一个合理的制度框架,即引导人们在本能引发的逐利行为与羞耻引发的道德行为间找到平衡,从而达到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以避免在"一次性囚徒困境"案例中出现的道德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次性囚徒困境 制度设计 道德 道德 道德评价 道德教育
下载PDF
道德滑坡之困与道德评价体系的合理重建 被引量:1
3
作者 周升普 郑春林 《江苏教育研究》 2010年第1期20-23,共4页
通过分析"一次性囚徒困境"悖论,本文认为当前道德滑坡的现状源于制度框架层面的缺陷。通过剖析相关概念,本文找到了道德教育失效的根源——混淆道德义务与超道德行为、道德要求与超道德要求,指出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其实质更... 通过分析"一次性囚徒困境"悖论,本文认为当前道德滑坡的现状源于制度框架层面的缺陷。通过剖析相关概念,本文找到了道德教育失效的根源——混淆道德义务与超道德行为、道德要求与超道德要求,指出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其实质更接近超道德教育,进而认为要使德育富有成效,必须建立分层次的道德评价体系和有重点的道德教育原则,使德育回归到普通道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 道德 道德评价
下载PDF
非道德的与所谓“超道德的”——价值与人格在海德格尔生存论感受中的位置
4
作者 卢盈华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2021年第1期121-149,共29页
一、本文写作之缘起:比较哲学以及海德格尔与舍勒之争本文的写作缘起于对如下现象与问题的思考,以期对之做出厘清,并在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未来的工作。1.比较哲学的反思海德格尔对中国现代思想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海氏哲学与中国传... 一、本文写作之缘起:比较哲学以及海德格尔与舍勒之争本文的写作缘起于对如下现象与问题的思考,以期对之做出厘清,并在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未来的工作。1.比较哲学的反思海德格尔对中国现代思想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海氏哲学与中国传统思想的交涉,激起了累累硕果。其思想与道家、佛学(尤其禅宗)的比较会通较为顺遂,而与儒家的沟通,则面临激烈争议。牟宗三站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儒家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形而上学 牟宗三 道德 中国传统思想 海德格尔 现代思想家 道德 禅宗
原文传递
卢梭道德观的法理学探析
5
作者 许便红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2期4-5,8,共3页
卢梭的道德观强调自由意志的选择,强调内心的善良动机,它超越了外在行为和效果,是一种超道德的道德观,具有浪漫的天国情调。以一个新的角度即法理学的角度对之进行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 卢梭 法理学 善良动机 道德
下载PDF
孔子言“仁”方式的生命哲学解读
6
作者 邓庆平 王小珍 《理论界》 2010年第12期170-171,共2页
前人通常试图以"是什么"的方式对孔子之"仁"进行定义,但是围绕《论语》中孔子论"仁"的言说特色,借鉴生命与生命体的概念区分,孔子之"仁"应该被视为一个由生命体进入到生命层面的超道德概念,不... 前人通常试图以"是什么"的方式对孔子之"仁"进行定义,但是围绕《论语》中孔子论"仁"的言说特色,借鉴生命与生命体的概念区分,孔子之"仁"应该被视为一个由生命体进入到生命层面的超道德概念,不能以"是什么"的方式来定义,而只能以"怎么样"的方式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说方式 生命 道德
原文传递
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的区别及其区分意义 被引量:41
7
作者 何跃 袁楠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4-127,共4页
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术腐败是与权力、金钱、各种交易、关系或生活作风等紧密相联的严重的超道德行为,而学术不端是一种与科学的求真、求实、求新精神相悖的不规范、不诚实、不道德的行为。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行... 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术腐败是与权力、金钱、各种交易、关系或生活作风等紧密相联的严重的超道德行为,而学术不端是一种与科学的求真、求实、求新精神相悖的不规范、不诚实、不道德的行为。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中介、行为性质及危害程度等都是不相同的。区分两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只有认真区分两者,并分别对待,标本兼治,也只有严惩学术腐败,才能控制学术不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腐败 学术不端 道德行为
下载PDF
道德义务与超道德的行为 被引量:15
8
作者 陈真 《伦理学研究》 CSSCI 2008年第5期62-67,共6页
区别道德义务与超道德行为对于我们认识道德的本质和合理的道德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行为是否道德取决于它是否满足了道德义务所要求的,而不取决于它是否满足了超道德的要求。满足了道德义务的行为是道德的行为,违反了道德义务的... 区别道德义务与超道德行为对于我们认识道德的本质和合理的道德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行为是否道德取决于它是否满足了道德义务所要求的,而不取决于它是否满足了超道德的要求。满足了道德义务的行为是道德的行为,违反了道德义务的行为是不道德的行为,而没有违反道德义务的行为或者不为道德义务所禁止的行为则是道德上可允许的行为。将超道德的行为混同于道德义务会导致超道德的要求,在实践中会引起种种弊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 道德的行为 道德的要求 道德 道德上可允许的
下载PDF
大象无形·意在笔先——中国风景园林美学的哲学精神 被引量:16
9
作者 刘滨谊 廖宇航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9,共5页
中国哲学为传统风景园林提供了泛文化基础,两者在意象上是异质同构、合而为一的,谓之同象。在西方知识论的语境下,中国传统园林难以解读,但回到中国传统形而上的"道"上去释义,传统园林却是可读的,谓之同意。当前,对中国风景... 中国哲学为传统风景园林提供了泛文化基础,两者在意象上是异质同构、合而为一的,谓之同象。在西方知识论的语境下,中国传统园林难以解读,但回到中国传统形而上的"道"上去释义,传统园林却是可读的,谓之同意。当前,对中国风景园林在精神性、本土性上的反思使传统哲学的园林重返成为必需,通过对"大象无形"与"意在笔先"的探索,希望能够回溯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哲学基础和由形入神的建构方式,从而可为当代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提供本土的、原生的和在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形而上学 道德价值 同构 知识论 审美连续体
下载PDF
论艺术伦理的超道德性 被引量:11
10
作者 徐岱 《伦理学研究》 2007年第3期11-14,共4页
如何认识艺术实践的伦理之维,事关对艺术意义的准确理解和对其审美功能的深度认识。伦理关系体现着人类的最终理想,而具体的道德规范只是人类实现其最终愿望的必要手段,仅仅遵循道德规范并不能实现人类的希望。艺术的伦理价值往往落实... 如何认识艺术实践的伦理之维,事关对艺术意义的准确理解和对其审美功能的深度认识。伦理关系体现着人类的最终理想,而具体的道德规范只是人类实现其最终愿望的必要手段,仅仅遵循道德规范并不能实现人类的希望。艺术的伦理价值往往落实于对既成社会规范的挑战,而并非对时代道德习俗的循规蹈矩地遵守;艺术的伦理意义常常拥有一种超道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道德 审美 伦理 意义 道德
下载PDF
至善、自由与生命——西方道德哲学中超道德价值的演变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天成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2001年第4期35-38,共4页
关键词 至善 自由 生命 西方道德哲学 道德价值 演变
原文传递
政治的去道德化努力——韩非对政治与道德关系之思考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友广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3-70,共8页
在战争四起、社会动荡的诸子时代,政治的正当性与有效性是诸子无可回避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与儒家对于道德在政治治理与政治行为中之价值的充分肯定而表现出的泛道德化倾向不同,也与道家因对"道"的推崇与服膺而对政治治理... 在战争四起、社会动荡的诸子时代,政治的正当性与有效性是诸子无可回避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与儒家对于道德在政治治理与政治行为中之价值的充分肯定而表现出的泛道德化倾向不同,也与道家因对"道"的推崇与服膺而对政治治理与社会管理的理解呈现为一种超道德化的立场不同,有鉴于对人性的不信任及道德在政治运作当中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韩非的思想彰显了一种去道德化的政治理论建构之努力。当然,关于道德、习惯与法律,我们应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它们,并让其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好的政治 道德 道德 道德
原文传递
儒家仁学的审美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志捷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84-88,共5页
儒家仁学是一种人生哲学 ,以个体和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理想。它既是一种伦理精神 ,又表达了一种审美趣味。儒家仁学不仅要在道德生活中寻求普遍的和谐 ,而且坚持从这种和谐中去寻找美 ,认为审美和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从精... 儒家仁学是一种人生哲学 ,以个体和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理想。它既是一种伦理精神 ,又表达了一种审美趣味。儒家仁学不仅要在道德生活中寻求普遍的和谐 ,而且坚持从这种和谐中去寻找美 ,认为审美和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从精神上有力地促进这种统一的实现 ,进入审美境界、实现艺术人生就成为其人生哲学的目标与归宿。儒学仁学的道德审美理想不仅对于人的完善具有重要价值 ,而且能够为当代人树立合理的发展观、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提供若干方面的深刻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仁学 审美特征 和谐 道德价值 道德价值 艺术人生 审美境界
下载PDF
贾宝玉、曹雪芹的价值不等式及《红楼梦》的题旨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威轶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15-124,共10页
一 贾宝玉:徘徊于出世与入世之间 读《红楼梦》,有一节满富诗情画意的文字,几次读来都感到一种胜似诸多判词、曲文、谶语、歌谣的苍凉。 宝玉便也正要去瞧林黛玉,便起身拄拐辞了他们,从沁芳 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 一 贾宝玉:徘徊于出世与入世之间 读《红楼梦》,有一节满富诗情画意的文字,几次读来都感到一种胜似诸多判词、曲文、谶语、歌谣的苍凉。 宝玉便也正要去瞧林黛玉,便起身拄拐辞了他们,从沁芳 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 大杏树,花已全落,绿稠阴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宝玉 《红楼梦》 曹雪芹 不等式 出世与入世 中国哲学 甄士隐 悲哀性 宗教 道德价值
原文传递
儒家思想文化之超道德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贾利民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49-52,共4页
今人屡言,整理国故。然,屡屡未尽其根。于儒家思想更是评价不一,虽如此,但却有一共同之观点,即儒家之说实为"伦理道德之说"。诚然,此种观点可谓中肯,但笔者却认为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是应当在此等基础上更深挖掘其思想之根基,... 今人屡言,整理国故。然,屡屡未尽其根。于儒家思想更是评价不一,虽如此,但却有一共同之观点,即儒家之说实为"伦理道德之说"。诚然,此种观点可谓中肯,但笔者却认为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是应当在此等基础上更深挖掘其思想之根基,以期达到对儒家思想更深之理解与体会。本文先通过对儒家思想之核心———"仁"的阐述,来说明儒家关心的确实是社会的伦理道德;并通过对儒家思想之内在的超越现实而又回归现实的"精神境界"的阐述,来说明儒家思想的"超道德性"。笔者希望通过这样的分析阐述,能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更好的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道德
下载PDF
汶川地震“范跑跑事件”的道德探析
16
作者 任芳 《传承》 2009年第4期136-137,共2页
汶川地震的"范跑跑事件"的道德属性如何评判引起全社会广泛争议。从道德义务和超道德行为角度分析,"范跑跑"应具有承担救学生的义务,他应承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从罗斯的初始义务论考察,他也应该把当时救学... 汶川地震的"范跑跑事件"的道德属性如何评判引起全社会广泛争议。从道德义务和超道德行为角度分析,"范跑跑"应具有承担救学生的义务,他应承担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责任。从罗斯的初始义务论考察,他也应该把当时救学生作为他的首要义务。范跑跑舍弃了自己的学生,自己一个人逃跑,他的行为无论怎么辩护也不能摆脱他所承担的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义务 道德行为 初始义务 自由
全文增补中
论中国哲学对人生的价值
17
作者 王晶 《文教资料》 2009年第10期76-77,共2页
中国哲学是面对人内在的心灵与精神世界并对此加以塑造的。它以内在修身养性的方式赋予人道德意义与人心的安顿与价值,这在人心浮动、只求物质利益的当今的社会环境下,有补益时弊的功能。
关键词 中国哲学 道德意义 道德意义
下载PDF
评冯友兰的新统——兼论冯友兰哲学的归属问题
18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2期30-36,共7页
评冯友兰的新统——兼论冯友兰哲学的归属问题陈晓平冯友兰先生在《新原道》中把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称为“新统”。在笔者看来,这一名称也适合于冯先生的整个哲学体系。本文就是在这后一种意义上使用“新统”一词的。本文力求阐明冯友... 评冯友兰的新统——兼论冯友兰哲学的归属问题陈晓平冯友兰先生在《新原道》中把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称为“新统”。在笔者看来,这一名称也适合于冯先生的整个哲学体系。本文就是在这后一种意义上使用“新统”一词的。本文力求阐明冯友兰的新统的内在涵义,这对于澄清冯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理学 冯友兰哲学 负的方法 中国哲学 道德价值 形而上学体系 道家 道中庸 极高明 负方法
原文传递
论孔子生死观的本质
19
作者 刘志军 李双印 《科学大众(智慧教育)》 2011年第2期145-146,共2页
孔子生死观的本质就是"仁"学生死观。他对待生死强调"知天命"和"顺天命"的超道德价值,提倡人们面临生与死、仁与义的抉择时,不应贪生怕死,而应为追求心安德全的超道德境界当死而死。提倡"君子之息&q... 孔子生死观的本质就是"仁"学生死观。他对待生死强调"知天命"和"顺天命"的超道德价值,提倡人们面临生与死、仁与义的抉择时,不应贪生怕死,而应为追求心安德全的超道德境界当死而死。提倡"君子之息"和"身死心存",为实现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努力行"仁";孔子站在人生现实的角度上考虑,提出"事鬼"为"事人",先"知生"再"知死"的务实伦理观,正是其"仁者人也"和"仁者爱人"思想的生动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境界 君子之息
下载PDF
道家哲学“有生于无”思想的深刻内涵
20
作者 刘在平 《珠江论丛》 2019年第3期80-101,共22页
道家哲学蕴含了深刻的尊无、崇无、尚无的思想,是终极追求的思维达到一定境界的体现。有与无,是肯定性抽象和否定性超越的辩证统一。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以及相关论述,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思想道统”的精髓,与西方哲学中关于全一、太... 道家哲学蕴含了深刻的尊无、崇无、尚无的思想,是终极追求的思维达到一定境界的体现。有与无,是肯定性抽象和否定性超越的辩证统一。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以及相关论述,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思想道统”的精髓,与西方哲学中关于全一、太一、终极存在等价值理性的超越性思考相映生辉。无,是针对感知的超越,是以道家玄览的形而上思维认识本体;是针对有形的无形,从而探索关系实在;是针对局部的整体;是针对有限的无限;是针对名教的自然,从而揭示“自而然之”。对老子“有生于无”思想与古今中外相关学说的比较和现代性诠释,有助于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等视角深化对于道家哲学的理解,从而受到丰富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生于无” 本体论 道德价值 关系实在 自而然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