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超稀播增产机理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姚金来 《耕作与栽培》 1997年第1期89-90,共2页
小麦超稀播一般每亩节省种子7-10公斤,增产10%左右,其增产机理是充分利用了小麦营养生长期长的特点,使得群体消长平稳,个体健壮,最终因"一减(减少用种量)"造成"三增(增成穗率、增粒数、增千粒重)"而获得... 小麦超稀播一般每亩节省种子7-10公斤,增产10%左右,其增产机理是充分利用了小麦营养生长期长的特点,使得群体消长平稳,个体健壮,最终因"一减(减少用种量)"造成"三增(增成穗率、增粒数、增千粒重)"而获得高产,即个体生产力得到了充分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下载PDF
四川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主推模式 四川丘陵区杂交稻超稀播旱育秧避旱稳产栽培模式 被引量:6
2
作者 陶诗顺 马均 《四川农业科技》 2010年第7期16-17,共2页
一、技术背景四川丘陵区冬、春干旱频繁,初夏旱发生频率高,同时灌溉水源不足,季节性争水矛盾十分突出,影响水稻适期栽插,常年有500~800万亩杂交稻因等水栽秧,其秧龄达50天以上,个别片区甚至长达60~70天。目前生产上大多采用一段水育... 一、技术背景四川丘陵区冬、春干旱频繁,初夏旱发生频率高,同时灌溉水源不足,季节性争水矛盾十分突出,影响水稻适期栽插,常年有500~800万亩杂交稻因等水栽秧,其秧龄达50天以上,个别片区甚至长达60~70天。目前生产上大多采用一段水育秧和密播旱育秧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四川省 旱育秧 杂交稻 丘陵区 栽培模式 推模式
下载PDF
两系杂交粳稻双晚超稀播壮秧分蘖特性探讨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德正 李成荃 +2 位作者 王守海 罗彦长 吴爽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6-29,共4页
两系粳杂作双晚栽培,高温是抑制分蘖发生,造成穗数不足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只要采取超稀播育壮秧,大田促分蘖等适应两系粳杂特点的栽培措施,则可以减轻高温影响,显著提高大田分蘖,进而极显著增加单株分蘖、穴穗数和单株... 两系粳杂作双晚栽培,高温是抑制分蘖发生,造成穗数不足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只要采取超稀播育壮秧,大田促分蘖等适应两系粳杂特点的栽培措施,则可以减轻高温影响,显著提高大田分蘖,进而极显著增加单株分蘖、穴穗数和单株产量,且穴穗数每增加1个,增产4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系示 杂交水稻 粳稻 分蘖特性 栽培
下载PDF
连作晚粳(糯)稻超稀播栽培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莫林方 张康禄 吴光森 《中国稻米》 1997年第1期16-18,共3页
稻苗个体素质不壮,群体质量不高,低位强势分蘖利用很少(或不能利用)和成穗率低,是目前制约三熟制稻区连作晚稻高产的主要障碍因子。在超稀播(秧苗播量为150kg/hm2)栽培条件下,十分有利于高质量壮个体、高光效优群体的形成和建... 稻苗个体素质不壮,群体质量不高,低位强势分蘖利用很少(或不能利用)和成穗率低,是目前制约三熟制稻区连作晚稻高产的主要障碍因子。在超稀播(秧苗播量为150kg/hm2)栽培条件下,十分有利于高质量壮个体、高光效优群体的形成和建立,能充分地利用低位强势分蘖,有效地降低苗峰,提高成穗率,达到稳穗、增粒、增重而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 晚稻 栽培
下载PDF
不同类型小麦超稀播繁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明久 茹振钢 李淦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9-31,共3页
采用不同播量、不同播种方法,对小麦超稀播繁殖的产量及成产因素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超稀播繁殖产量潜力巨大,优良品种产量因素的自身调节能力较强;播量对小麦稀繁的产量有一定影响,同一播量不同播法产量差异明显;采用播量... 采用不同播量、不同播种方法,对小麦超稀播繁殖的产量及成产因素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超稀播繁殖产量潜力巨大,优良品种产量因素的自身调节能力较强;播量对小麦稀繁的产量有一定影响,同一播量不同播法产量差异明显;采用播量18 kg/hm2、6.6 cm株距、30 cm行距的超稀播方法,仍能获得较高的制种产量;繁殖种源稀少的珍贵材料时,采用此法可以达到产量和繁殖系数的协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繁殖技术
下载PDF
水稻超稀播省力育秧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6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01-102,共2页
水稻超稀播省力育秧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宁波市水稻超稀播研究协作组一、试验及示范产量1990年~1991年两年晚稻超稀播(每亩播量10~20kg、秧本比1:8)多点小区试验,平均亩产为474.1kg,比普通稀播(亩播30k... 水稻超稀播省力育秧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宁波市水稻超稀播研究协作组一、试验及示范产量1990年~1991年两年晚稻超稀播(每亩播量10~20kg、秧本比1:8)多点小区试验,平均亩产为474.1kg,比普通稀播(亩播30kg、秧本比1:10)的亩产4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育秧 高产 栽培
下载PDF
尖叶香莴苣冬春高效栽培技术
7
作者 李锦 《长江蔬菜》 2002年第1期19-20,共2页
关键词 尖叶香莴苣 栽培技术 壮苗培育 防冻 生化调控
下载PDF
杂交水稻“超稀播旱育壮秧避旱栽培”技术规程
8
作者 陶诗顺 马军 《四川农业科技》 2012年第3期16-17,共2页
一、超稀播旱育秧 1.品种选用选用生育期适当、丰产性好、抗逆能力强、前期耐旱性较好的优良杂交稻品种。2.秧床地准备选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管理方便的旱地(最好是菜园地)作秧床地。
关键词 技术规程 旱育壮秧 杂交水稻 栽培 避旱 品种选用 抗逆能力
下载PDF
郯麦98原种超稀播高倍繁殖增产机理研究
9
作者 王成超 吴清涛 《耕作与栽培》 2012年第2期17-18,共2页
郯麦98超高产性能十分突出,主要得益于其三要素结构协调、适应性和品种一致性稳定性好等特点。应用超稀扩繁原种生产技术可以在保证原种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一般可节省种子5~10kw/667m2,增产10%以上,其增产机理是充分利用了营养生长... 郯麦98超高产性能十分突出,主要得益于其三要素结构协调、适应性和品种一致性稳定性好等特点。应用超稀扩繁原种生产技术可以在保证原种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一般可节省种子5~10kw/667m2,增产10%以上,其增产机理是充分利用了营养生长期长的特点,群体消长平稳,个体健壮,最终变"一减"(减少用种量)为"三提高"(提高成穗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而获得高产,繁育系数提高,扩大原种的生产数量而满足农民对大穗大粒型高产品种郯麦98原种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麦98 原种 产量 繁育系数
下载PDF
超稀播高倍繁殖小麦原种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成超 刘元龙 《种子科技》 2001年第1期40-41,共2页
小麦原种超稀播一般每亩可节省种子 5~ 10 kg,增产 10 %以上。其增产机理是充分利用了营养生长期长的特点 ,群体消长平稳 ,个体健壮 ,最终变“一减 (减少用种量 )”为“三提高 (提高成穗率、穗粒数和千粒重 )”而获得高产 ,繁育系数提... 小麦原种超稀播一般每亩可节省种子 5~ 10 kg,增产 10 %以上。其增产机理是充分利用了营养生长期长的特点 ,群体消长平稳 ,个体健壮 ,最终变“一减 (减少用种量 )”为“三提高 (提高成穗率、穗粒数和千粒重 )”而获得高产 ,繁育系数提高到 2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原种 繁育系数 栽培 种子产量 增产机理
下载PDF
双晚常规粳稻超稀播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1
作者 董中华 《安徽农业》 1997年第6期7-7,共1页
关键词 水稻 双季稻 晚稻 粳稻 栽培
下载PDF
晚稻超稀播高产栽培技术
12
作者 沈公约 陈水华 +2 位作者 施星仁 沈明英 刘宝庆 《农业科技通讯》 1998年第7期7-7,共1页
关键词 晚稻 高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晚稻超稀播育秧与三化螟发生关系
13
作者 华百里 吴荣根 +2 位作者 朱建方 陈建凤 周新林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49-149,共1页
晚稻超稀播育秧与三化螟发生关系华百里,吴荣根,朱建方,陈建凤,周新林(湖州市植保站)超稀播育秧高产栽培技术由于其高产性、稳定性及适应性,已在我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超稀播育秧(每亩播种量10kg)的... 晚稻超稀播育秧与三化螟发生关系华百里,吴荣根,朱建方,陈建凤,周新林(湖州市植保站)超稀播育秧高产栽培技术由于其高产性、稳定性及适应性,已在我地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超稀播育秧(每亩播种量10kg)的秧苗叶片厚实、茎基粗壮、分蘖多、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稻 育秧 三化螟 发生
下载PDF
晚稻免耕板田省力育秧试验研究
14
作者 许开华 《中国稻米》 1995年第4期12-12,共1页
关键词 晚稻 免耕板田省力育秧试验 技术 秧苗素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