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被引量:46
1
作者 田军 王清华 +1 位作者 杨海军 李勇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2-282,共11页
塔里木盆地于1950年正式开启了油气勘探历史。根据勘探重点区域、勘探指导思想、地质认识、勘探对象、技术手段和勘探成果的发展变化,将70年来的勘探历程划分为4个阶段:1950—1983年,盆地边缘山前带“五上五下”艰难探索;1984—1996年,... 塔里木盆地于1950年正式开启了油气勘探历史。根据勘探重点区域、勘探指导思想、地质认识、勘探对象、技术手段和勘探成果的发展变化,将70年来的勘探历程划分为4个阶段:1950—1983年,盆地边缘山前带“五上五下”艰难探索;1984—1996年,突破台盆区,“六上”塔里木,台盆区碎屑岩勘探取得规模发现;1997—2005年,坚持“四个并举”,强化技术攻关,库车山前勘探取得重大突破;2006年至今,锁定三大阵地战,库车前陆盐下冲断带和台盆区缝洞型碳酸盐岩两大超深层领域全面突破。塔里木盆地在中国最快、最早进入超深层勘探阶段,对其超深层油气富集规律认识和勘探经验进行了总结。受冷盆环境、有效烃源岩发育于盆地早期等因素的控制,超深层仍然可以大规模发育有效储集层,形成连片的大型油气富集带,是值得着重探索的重要领域。在塔里木盆地超深层勘探实践中,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和认识创新、先铺开部署三维地震再部署预探井、实行勘探开发一体化生产组织是快速取得规模勘探发现的成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勘探历程 盐下冲断带 缝洞型碳酸盐岩 超深油气 勘探经验
下载PDF
中国超深层油气勘探领域研究进展与关键问题 被引量:15
2
作者 何登发 贾承造 +8 位作者 赵文智 徐凤银 罗晓容 刘文汇 唐勇 高山林 郑秀娟 李涤 郑娜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62-1172,共11页
基于油气勘探发现和地质认识进展,从成盆、成烃、成储及成藏的内在地质过程出发,揭示沉积盆地超深层油气的形成与赋存规律并探讨超深层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中国超深层主要经历中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2个伸展-聚敛旋回,构造-沉积分异产生... 基于油气勘探发现和地质认识进展,从成盆、成烃、成储及成藏的内在地质过程出发,揭示沉积盆地超深层油气的形成与赋存规律并探讨超深层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中国超深层主要经历中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2个伸展-聚敛旋回,构造-沉积分异产生空间上相邻的源-储组合;发育丘滩体型、岩溶缝洞型、断溶型、白云岩型和断裂带型等多种类型规模性碳酸盐岩储集体、超压型碎屑岩和基岩裂缝性储集体;油气多期复合成藏,晚期调整定位;油气分布受高能滩带、区域不整合面、古隆起与大型断裂带等的控制;赋存多种成因的天然气和轻质油。超深层油气资源占剩余总资源量的33%,为中国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超深层的大型成藏地质单元与规模富集区带将是持续取得油气大发现的重点方向,勘探前景广阔。超深层油气地质条件和富集区带预测为油气地质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超深油气 多旋回叠合盆地 勘探进展 勘探技术 轻质油 天然气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油源特征与超深层油气来源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科 苏劲 +4 位作者 陈永权 马巳翃 张海祖 杨春龙 方玙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26-2041,共16页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的生源特征及其对超深层油气贡献是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海相油气勘探面临的关键地质问题。根据分子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和生烃热模拟实验研究,系统梳理油源对比的地球化学参数,认为原油中C_(26)~C_(30)甾...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的生源特征及其对超深层油气贡献是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海相油气勘探面临的关键地质问题。根据分子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和生烃热模拟实验研究,系统梳理油源对比的地球化学参数,认为原油中C_(26)~C_(30)甾烷的分布、伽马蜡烷指数、三环萜烷与五环萜烷比值和正构烷烃同位素等油源示踪指标,易受热演化程度、生物降解和水岩氧化还原作用影响,掩盖母源输入和沉积环境的差异。正构烷烃奇偶优势,异常的三环萜烷分布,全油和正构烷烃δ^(13)C同位素明显偏重以及高含量的多环芳烃的出现主要归因于高过成熟热演化作用、低温热液或侵入岩浆等异常热事件的影响,而并非反映■—O_(1)烃源岩中生烃母质的地球化学特征。局部的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导致无机硫并入形成次生的噻吩类化合物,造成有机硫同位素值明显升高,无法反映母源特征,目前被选做寒武系典型烃源岩和端元油的生烃母源特征很可能是经历多种次生地球化学作用改造的结果。通过分析寒武系—奥陶系两套中等热成熟度烃源岩的形成环境和生物母质类型,表明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的油源特征差异主要受控于沉积相,塔北中西部海相原油主要与透光厌氧环境烃源岩有关,塔中地区原油主要来源于深水盆地相烃源岩。重新建立不同物化性质原油与高过成熟烃源岩之间可靠的油-源对比参数,需要同时考虑成熟度和次生改造等复杂地球化学作用的多重影响才能确定其成因和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 油气源对比 等时异相 热模拟实验 超深油气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超深层油气地震勘探技术进展
4
作者 李亚林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5-924,共10页
超深层油气逐渐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探明储量、产量的重要增长极(点),超深层油气地震勘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意义重大。为此,以塔里木超深层油气藏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超深层油气藏的地震、地质条件及地震勘探面临的难题;然后总结了超深层油... 超深层油气逐渐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探明储量、产量的重要增长极(点),超深层油气地震勘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意义重大。为此,以塔里木超深层油气藏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超深层油气藏的地震、地质条件及地震勘探面临的难题;然后总结了超深层油气三代地震勘探技术的形成、发展历程及应用成果、效果;最后对该技术发展思路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以宽线+三维观测、高速层激发、叠前时间偏移为核心的第一代超深层油气地震勘探技术解决了超深层地震资料的信噪比低的难题;以三维、宽方位、较高密度观测、叠前深度偏移为核心的第二代超深层油气地震勘探技术初步解决了超深层地震成像归位不准的难题;以高密度宽方位三维观测、增能降噪地震激发、深层地震保真扩频、真地表TTI深度偏移成像、分级断裂刻画与组合、OVT域相控反演及雕刻等为核心的第三代超深层油气地震勘探技术基本解决了超深层地震高精度成像难题,有效支撑了富满超深层十亿吨大油田和博孜—大北超深层万亿方大气田的发现和探明;增能降噪、保真拓频、聚焦归位和解耦映射是未来超深层油气地震勘探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油气 地震勘探技术 增能降噪 保真拓频 聚焦归位 解耦映射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成藏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5
作者 顾忆 黄继文 +3 位作者 贾存善 邵志兵 孙永革 路清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2,共12页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海相油气勘探取得了丰硕成果,顺北奥陶系、塔中寒武系、塔河深层等油气新发现,为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成藏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主要分布于台盆区,油气藏类型多样,原油物性变化大,显示出...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海相油气勘探取得了丰硕成果,顺北奥陶系、塔中寒武系、塔河深层等油气新发现,为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成藏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主要分布于台盆区,油气藏类型多样,原油物性变化大,显示出成藏的复杂性。通过对大量的实际样品分析和模拟实验及大量的地质、地球化学综合分析,结合构造演化、层序地层学、沉积相与沉积环境等研究成果,在烃源岩分布及其演化、油气地球化学特征、海相油气藏分布特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一是明确了塔里木台盆区海相油气主要来源于强还原环境下形成的下寒武统-中下奥陶统烃源岩,特别是台盆区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并明确了超深层海相油藏后生改造主要有TSR、热裂解2种类型,提出了相应的判识指标;二是在建立玉尔吐斯组缓坡型优质烃源岩沉积发育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井震标定、正演模拟和区域测线地震相解释、三维区属性分析与地震反演,预测了玉尔吐斯组烃源岩的展布,并明确其演化特征:燕山期以来长期低地温背景下的"高压生烃演化抑制模式"延缓了顺托果勒低隆寒武系烃源岩热演化,顺托果勒地区仍具晚期高成熟液态烃形成条件;三是通过台盆区油气成藏特征对比,明确了奥陶系油气分布特征,进一步明确在台盆区寻找以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原地烃源岩与燕山期以来晚期活动走滑断裂相匹配的、以晚期供烃为主的轻质油藏-天然气藏,是塔里木台盆区超深层碳酸盐岩领域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油气 海相油气 油气成藏 奥陶系 寒武系 台盆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沥青赋存形态及其油气藏示踪作用 被引量:14
6
作者 刘树根 李泽奇 +5 位作者 邓宾 孙玮 李智武 丁一 宋金民 吴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2-112,共11页
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钻井及其周缘露头剖面均可以见到丰富的沥青。作为古油藏裂解形成的产物,碳酸盐岩储层中沥青的赋存形态和分布特征等有助于揭示(古)油气藏保存、运移等关键信息。为了给四川盆地和我国西部盆地的深层—超深层油... 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钻井及其周缘露头剖面均可以见到丰富的沥青。作为古油藏裂解形成的产物,碳酸盐岩储层中沥青的赋存形态和分布特征等有助于揭示(古)油气藏保存、运移等关键信息。为了给四川盆地和我国西部盆地的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提供参考依据,基于灯影组四段岩心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元素分析、流体包裹体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四川盆地高石1井等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沥青赋存形态特征,揭示了其与油气成藏关键性事件的耦合性。研究结果表明,灯影组四段深层—超深层储层固体沥青具有两类赋存形态特征,第一类为储层沥青呈环边状附着于孔隙洞壁上或呈黏连枝状赋存于孔隙中间(如川深1井、高石1井),该类沥青有较明显的原地热解形成的收缩缝和残余孔隙,结合流体包裹体与埋藏热史等,能够有效示踪古油藏热裂解为碳质沥青后,古气藏保存至今;第二类为储层沥青呈颗粒状、条带状散乱的分布于孔隙内新生矿物晶体晶内、晶间(如马深1井、五探1井),并且沥青碎裂边界明显,它们揭示古油藏热裂解为碳质沥青后,古气藏泄压、气逸散,新生流体矿物进入储层堵塞孔隙的过程。结论认为,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沥青赋存形态和分布特征能够有效示踪古油藏和气藏的成藏调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超深油气勘探 碳酸盐岩 上震旦统灯影组 沥青形态 (古)油气藏示踪作用
下载PDF
中国深层—超深层钻完井关键技术及发展方向 被引量:8
7
作者 刘岩生 张佳伟 黄洪春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2-324,共13页
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是中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资源,实现深井、超深井安全优快钻完井对于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效益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回顾中国深井、超深井发展历程,梳理对比深井、超深井钻完井技术发展现状、关键技术进展及... 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是中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资源,实现深井、超深井安全优快钻完井对于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效益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回顾中国深井、超深井发展历程,梳理对比深井、超深井钻完井技术发展现状、关键技术进展及应用效果,结合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通过对比全球及中国深井、超深井钻完井关键钻井装备、井身结构优化与拓展、钻井提速、钻井液、固井、随钻测控技术与装备、试油完井关键技术指标及应用情况,指出抗高温高压、高稳定性是当前存在的主要技术差距。剖析了支撑中国实现陆上8000 m超深井常态化,钻深能力迈上9000 m台阶,正向万米挺进的深井自动化钻机、井身结构优化、控压钻井、高效PDC钻头、抗高温超高密度油基钻井液、高效堵漏、高强度韧性水泥浆及自动化固井、抗高温酸压、深层连续管作业机等一批高端装备、尖端工具、核心助剂的最新进展及应用情况。针对超深层超高温、超高压、复杂地应力和多压力系统等给安全高效钻完井带来巨大挑战,提出进一步开展井身结构拓展、抗超高温高压井下工具仪器、超高温井筒工作液、超深高效破岩及提速工具、超高温特高压试油完井工具、超高温低伤害压裂液和酸液体系、数字化智能化钻完井装备与技术等攻关研究,加速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与迭代升级,为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开发提供支撑与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油气 钻完井 关键技术 发展现状 发展方向
原文传递
川中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天然裂缝特征及其对气井产能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史今雄 赵向原 +2 位作者 潘仁芳 曾联波 朱正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3-405,共13页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是中国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领域,储层中普遍发育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天然裂缝,对储层渗流规律和气井产能具有重要影响。以川中地区高石梯-磨溪区块灯影组四段(简称灯四段)为例,综合利...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是中国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领域,储层中普遍发育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天然裂缝,对储层渗流规律和气井产能具有重要影响。以川中地区高石梯-磨溪区块灯影组四段(简称灯四段)为例,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成像测井、分析测试及试井分析等资料,在明确天然裂缝成因类型和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控制天然裂缝发育的主要地质因素,并探讨天然裂缝对气井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四段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其中构造裂缝包括剪切裂缝和张性裂缝,成岩裂缝主要为层理缝和缝合线;②构造剪切裂缝为灯四段储层主要裂缝类型,以高角度裂缝为主,裂缝走向主要包括NNW-SSE向、近EW向、NE-SW向和近SN向;③裂缝有效性受控于裂缝形成时间、胶结和溶蚀作用、裂缝产状及现今地应力,NNW-SSE向和近EW向剪切裂缝有效性相对较好;④裂缝发育程度与储层岩性、岩石力学层厚度及断层等密切相关,泥晶云岩中裂缝更为发育,随岩石力学层厚度增加,裂缝密度减小、规模增大,主干走滑断层附近,尤其是断层端部和叠合区域,裂缝发育程度更高;⑤裂缝发育程度和有效性共同决定了气井产能,不同产状、不同规模的有效裂缝相互交织形成裂缝网络,使相对孤立、分散的溶蚀孔洞之间相互连通,可极大改善储层渗流能力,提高气井产能。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四段储层中,NNW-SSE向和近EW向剪切裂缝改善储层渗透性的能力明显高于其他组系裂缝,对提升气井产能贡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产能 天然裂缝 碳酸盐岩 灯影组 -超深油气 川中地区
下载PDF
超深油气藏储层岩石孔隙度垂向变化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李武广 杨胜来 +1 位作者 孙晓旭 隗雨薇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1年第5期83-85,139,共3页
为了预测超深储层物性,采用超深储层孔隙度测井曲线数据,应用地质统计学,即实验变差函数来计算不同深度下孔隙度实验变差函数值,并拟合出孔隙度随油气藏埋藏深度连续变化关系表达式,总结了超深层油气藏储层岩石孔隙度随油藏埋藏深度或... 为了预测超深储层物性,采用超深储层孔隙度测井曲线数据,应用地质统计学,即实验变差函数来计算不同深度下孔隙度实验变差函数值,并拟合出孔隙度随油气藏埋藏深度连续变化关系表达式,总结了超深层油气藏储层岩石孔隙度随油藏埋藏深度或有效覆压的变化规律。同时,通过数学计算,对孔隙度进行处理和分析,建立了不同埋藏深度下超深层油气藏孔隙度随深度变化的宏观模型。该研究对深入了解超深层油气藏的产能及预测超深层油气藏的开发动态和采收率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油气 孔隙度 垂向变化 实验变差函数 地质统计学
下载PDF
地球系统演化对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形成与富集的控制作用
10
作者 张水昌 王华建 +3 位作者 苏劲 王晓梅 何坤 柳宇柯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9-773,共15页
以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古生界为例,详细论述了地球系统演化和多圈层相互作用对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形成与富集的控制作用。通过探讨超大陆散聚和区域构造运动控制下的盆地“源-储-盖”叠置发育和匹配程度,以及温压系统和断裂输导体系控... 以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古生界为例,详细论述了地球系统演化和多圈层相互作用对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形成与富集的控制作用。通过探讨超大陆散聚和区域构造运动控制下的盆地“源-储-盖”叠置发育和匹配程度,以及温压系统和断裂输导体系控制的油气生成和富集机制,发现华南和塔里木陆块同步漂移过程中,两次经过低纬度哈德里环流带的热带辐合区(ITCZ),均形成了优质烃源岩;提出深部构造活动和地表气候演变共同控制了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的类型和发育层位,形成了埃迪卡拉系—寒武系、寒武系—奥陶系、寒武系—二叠系和二叠系—三叠系的多个油气系统。源-储-盖匹配程度、烃源岩母质类型、盆地深部热体制和跨构造期埋深-隆升过程,联合控制油气从生成到富集的全过程,形成了台缘带近源充注成藏、高能滩远源断裂连通成藏、走滑破裂带立体成藏3种油气富集模式,最终促使四川盆地超深层多层系天然气富集和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共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演化 相互作用 古生界 海相超深油气 塔里木盆地 四川盆地
下载PDF
超深层油气藏储层特征和成藏模式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仁冲 徐怀民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0-45,共6页
随着油气勘探向深部发展,深层油气藏已成为油气发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进地区位于准噶尔腹部中石化中部3区块,勘探目的层埋藏深,大于5500m,储层主要以细砂岩、含砾砂岩为主,颗粒具有岩屑含量高、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低等特点;多为... 随着油气勘探向深部发展,深层油气藏已成为油气发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进地区位于准噶尔腹部中石化中部3区块,勘探目的层埋藏深,大于5500m,储层主要以细砂岩、含砾砂岩为主,颗粒具有岩屑含量高、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低等特点;多为特低孔、超低渗储层;储层孔隙类型有5种:残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泥质微孔和微裂缝;孔隙结构为特小孔微细喉型。储层物性影响因素主要有强烈压实成岩作用、弱溶解作用和黏土矿物充填3个方面,均造成孔渗性下降。该区油藏类型主要为地层、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为源上沿断—沿层油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油气 孔隙结构 成藏模式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塔里木油田在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发展实践 被引量:1
12
作者 范玮 林国强 +3 位作者 高洁玉 尚钲凯 任久明 苗馨月 《石油石化节能》 2023年第5期1-4,共4页
作为中国最大的超深层油气生产基地,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塔里木油田)正在加快天然气增储上产的步伐、加快建成国内最大的现代化天然气工业基地。为此,分析了塔里木油田清洁能源资源禀赋及发展条件,梳理了保障能源安全... 作为中国最大的超深层油气生产基地,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塔里木油田)正在加快天然气增储上产的步伐、加快建成国内最大的现代化天然气工业基地。为此,分析了塔里木油田清洁能源资源禀赋及发展条件,梳理了保障能源安全及清洁生产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了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塔里木模式”:在建立和完善塔里木油田节能评估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制定碳排放核算办法;充分发挥塔里木在太阳能、风能方面的优势,加速新能源技术开发应用实践;抢抓机遇,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努力把塔里木油田建成“气、风、光、电、热”深度融合发展的低碳/零碳示范区,使其成为“业务多元、产品多样”的绿色能源综合服务公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油气生产基地 双碳 绿色低碳
下载PDF
论超深层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成藏主因素
13
作者 卢靖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0年第21期127-129,共3页
由于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地质背景,超深层油气藏所埋的深度> 6km:从炷源岩,储集层等方面,通过对超深层油气藏的研究,能够得知:相比炷源岩来说,超深层油气藏的成熟期更晚,并且有着更高的成熟度,不只是温度和时间会对生烃造成影响,压力... 由于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地质背景,超深层油气藏所埋的深度> 6km:从炷源岩,储集层等方面,通过对超深层油气藏的研究,能够得知:相比炷源岩来说,超深层油气藏的成熟期更晚,并且有着更高的成熟度,不只是温度和时间会对生烃造成影响,压力作用也是影响因素之一,超压能够极强的抑制有机质的热演化以及生烃过程;次生孔隙大多处于储集层,年代久远,碳酸盐岩在储集层中占据了33%的比例,盖层的主要物质就是盐岩以及泥质岩;其圈闭类型可以按照构造,岩性以及复合型进行分类。压力分布以及温度等方面在地层所出现的异常,都会对超深层油气藏造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油气 石油 地质特征 成藏主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