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克拉苏冲断带克深区带白垩系超深储集层成岩演化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玲 唐洪明 +3 位作者 王茜 唐胜蓝 冯伟 王珠峰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4,共8页
为探讨克拉苏冲断带克深区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超深储集层成岩机制与环境演化,应用岩石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测温及激光拉曼成分、能谱及主微量元素等分析手段,结合成岩标志矿物,刻画了超深层致密砂岩成岩演化特征。... 为探讨克拉苏冲断带克深区带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超深储集层成岩机制与环境演化,应用岩石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流体包裹体测温及激光拉曼成分、能谱及主微量元素等分析手段,结合成岩标志矿物,刻画了超深层致密砂岩成岩演化特征。研究区白垩系超深储集层主要经历了碱性-弱酸性-碱性-酸性的流体演化过程,成岩流体与成岩矿物共生关系组合为:早期碱性流体阶段的铁染泥质包膜和泥晶碳酸盐矿物组合;表生酸性流体环境下的长石溶蚀和石英次生加大组合;回归碱性环境的石英溶蚀、硬石膏、白云石和长石次生加大组合;晚期酸性环境下的钾长石溶蚀、自生石英和丝发状伊利石组合。碱性胶结物占据大量孔隙及早期裂缝,降低了储集层的渗透能力,减孔量为10%~12%;晚期天然气充注携带的酸性流体沿粒缘缝、构造缝等优势运移通道对酸溶矿物进行溶蚀,形成大量溶蚀扩大孔及缝,改善了超深储集层物性,增孔量为2%~3%.因此,超深储集层有效储集空间受控于先碱性后酸性的成岩环境,碱性成岩产物为晚期酸性溶蚀提供物质基础,晚期酸性成岩环境对超深储集层物性的后期改善具有关键作用,酸性流体来自表生成岩阶段大气水淋滤和晚期天然气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克深区带 白垩系 巴什基奇克组 超深储集层 成岩环境
下载PDF
克拉苏构造带博孜1气藏现今地应力场和高效开发 被引量:5
2
作者 徐珂 杨海军 +4 位作者 张辉 王海应 袁芳 王朝辉 李超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26-734,共9页
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博孜1气藏开发效果,通过多信息和多方法融合,利用测井解释和三维数值模拟,查明了现今地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明确了其影响因素,并为开发井部署提供了依据。博孜1气藏埋深超过6500 m处仍为走滑型应力... 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博孜1气藏开发效果,通过多信息和多方法融合,利用测井解释和三维数值模拟,查明了现今地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明确了其影响因素,并为开发井部署提供了依据。博孜1气藏埋深超过6500 m处仍为走滑型应力场,现今地应力高,水平应力差大,且非均质性强,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在平面和纵向上会发生偏转,最大可偏转90.0°。复杂地质边界条件和岩石力学性质差异,是造成地应力场分布非均质性强的重要原因,气藏开发对井眼周围地应力状态扰动明显。超深储集层的井位部署需要考虑现今地应力和邻井开发状态引起的扰动,宜采用大斜度井,尽可能多钻遇有利区带,以降低储集层强非均质性在钻井安全方面带来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克拉苏构造带 博孜1气藏 超深储集层 非均质性 地应力场 大斜度井
下载PDF
川西北栖霞组超深层气藏储渗类型及开发响应模式 被引量:3
3
作者 王蓓 彭先 +5 位作者 李骞 王娟 冯曦 佘娟 李滔 蔡珺君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20-532,共13页
双鱼石区块栖霞组气藏是四川盆地西北部的超深层复杂碳酸盐岩气藏。该气藏储渗类型表征及其开发响应模式尚不清楚,制约了气藏的科学、高效开发。研究采用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等手段,在明确储集层基本特征基础上,首先利用对储层敏感性较... 双鱼石区块栖霞组气藏是四川盆地西北部的超深层复杂碳酸盐岩气藏。该气藏储渗类型表征及其开发响应模式尚不清楚,制约了气藏的科学、高效开发。研究采用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等手段,在明确储集层基本特征基础上,首先利用对储层敏感性较强的常规测井曲线开展聚类分析,然后对储集层进行分类;再结合CT扫描、压汞等宏微观静态孔、洞、缝定量表征参数将气藏储渗特征划分为3类;最后基于储渗类型的静动态响应特征,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开发响应模式。结果表明:①栖霞组发育4种类型白云岩储集层,其中裂缝—孔洞型、裂缝—孔隙型为优质储集层类型;②明确了储集层分类指标和优质储集层空间展布特征,进一步将气藏储渗类型划分为3类,其中一类、二类储渗特征气井为中—高产井;③形成宏观非均质型和微观非均质宏观视均质型2种气藏开发响应模式,2种模式的投产井稳产能力均较强,但生产效果存在差异,能够实现气藏科学开发。该测井—地质—开发静动结合的研究方法为同类型超深层复杂碳酸盐岩气藏储渗类型描述及开发方式优化等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双鱼石区块 下二叠统栖霞组 超深储集层 聚类分析 储渗类型 开发响应模式
原文传递
超深油气储集层改造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27
4
作者 雷群 胥云 +7 位作者 杨战伟 才博 王欣 周朗 刘会锋 徐敏杰 王丽伟 李帅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3-201,共9页
通过对超深层油气储集层改造技术发展历史的系统总结,阐述了国内外超深层油气储集层改造技术的新进展。超深层缝网改造机理研究更加深入,改造液材料性能指标进一步提升,超深直井精细分层、超深大斜度井/水平井分段多簇改造技术日趋成熟... 通过对超深层油气储集层改造技术发展历史的系统总结,阐述了国内外超深层油气储集层改造技术的新进展。超深层缝网改造机理研究更加深入,改造液材料性能指标进一步提升,超深直井精细分层、超深大斜度井/水平井分段多簇改造技术日趋成熟。结合国内超深油气储集层的勘探开发趋势,论述了超深油气储集层改造的生产需求及技术难点,包括:①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研究及应用难度大;②入井改造材料要求高;③进一步提高超深巨厚储集层纵向剖面动用程度难度大;④对入井工具及地面配套高压设备要求高;⑤超深、高温、高压井实现高效改造难度大;⑥储集层改造直接监测及准确后评估难度大。结合国内超深油气储集层的复杂地质特点,提出了7个方面的技术发展方向:①系统构建基础研究方法与评价实验新技术;②加强地质认识,完善地质工程一体化工作运行机制;③研发针对性更强的超深层高效改造材料;④攻关超深巨厚储集层精细分层改造工艺技术;⑤探索超深层水平井缝控改造技术;⑥研发适用于超深油气储集层改造的水力裂缝直接监测技术;⑦研制耐高温、高压的井下改造工具及耐高压配套井口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油气储集层 高温高压 储集层改造 技术现状 技术难点 发展方向
下载PDF
油气勘探开发中的沉积学创新与挑战 被引量:38
5
作者 孙龙德 方朝亮 +6 位作者 李峰 朱如凯 张云辉 袁选俊 贾爱林 高兴军 苏玲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9-136,共8页
根据沉积学研究进展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成效,梳理未来油气勘探开发对沉积储集层研究的需求,并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和领域。近年来,中国沉积学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建立跨重大构造期沉积盆地岩相古地理与浅水三角洲砂体发育新模式,扩... 根据沉积学研究进展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成效,梳理未来油气勘探开发对沉积储集层研究的需求,并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和领域。近年来,中国沉积学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建立跨重大构造期沉积盆地岩相古地理与浅水三角洲砂体发育新模式,扩展了油气勘探领域;深水沉积砂体分布规律的新认识促使深水—超深水区与湖盆中心持续获得重大油气发现;深层—超深层储集层发育机理的新认识拓展油气勘探开发深度;富有机质页岩发育模式与非常规储集层研究新进展,促进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多尺度开发地质建模有效预测剩余油分布。沉积储集层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为沉积学理论发展及其工业化应用提供了基础。未来沉积学研究中,应发展传统沉积学、创新细粒沉积学和非常规储集层地质学,为沉积原型盆地恢复、富有机质页岩富集区评价、有利储集层预测和有利目标区优选提供依据,推动沉积学不断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学 细粒沉积 超深储集层 深水沉积 非常规储集层 储集层构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