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9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川铭 刘猛刚 缪菊连 《广州化工》 CAS 2022年第3期21-25,29,共6页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化学工程技术,其中以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最受关注,其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通过介绍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影响因素以及自身特点,综述了该技术在中药有...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化学工程技术,其中以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最受关注,其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通过介绍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影响因素以及自身特点,综述了该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技术联合应用所取得的进展,为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萃取 中药成分 提取分离 应用进展
下载PDF
滇红玫瑰精油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挥发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刘劲芸 常健 +3 位作者 蒋卓芳 徐重军 陈婉 吴恒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5-182,共8页
目的:综合利用云产滇红玫瑰花资源,提高产品附加值。方法:以玫瑰花精油得率为判别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玫瑰花精油的提取工艺;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不同精油的成分及相对含量,并评价不同玫瑰精油... 目的:综合利用云产滇红玫瑰花资源,提高产品附加值。方法:以玫瑰花精油得率为判别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玫瑰花精油的提取工艺;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不同精油的成分及相对含量,并评价不同玫瑰精油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超临界CO_(2)萃取玫瑰花精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玫瑰花粉末颗粒40目,萃取压力25.5 MPa、萃取温度45.5℃、萃取时间123 min,CO_(2)流量20 L/h,该工艺条件下玫瑰花精油得率为1.185%;不同产地滇红玫瑰精油中共鉴定出74种挥发性成分,安宁产的滇红玫瑰花精油挥发性物质总量最高;不同产地滇红玫瑰花精油均具有较好的自由基清除能力,但不同产地的抗氧化能力存在明显差异。结论:超临界CO_(2)萃取的滇红玫瑰花精油品质较好,可作为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花 精油 超临界co_(2)萃取 挥发性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 抗氧化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萃取-GC-MS分析西黄丸中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8
3
作者 王秀文 刘艳之 +3 位作者 卫春红 胡婧萍 王旭文 王颖莉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23-429,共7页
建立西黄丸中挥发油成分乙酸辛酯的含量测定方法,为西黄丸的质控标准提供依据。方法:超临界CO2萃取西黄丸中挥发油成分,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乙酸辛酯含量;研究压力、温度、时间和粒度因素对挥发油得率与乙酸辛酯含量的影响,并进行了化学... 建立西黄丸中挥发油成分乙酸辛酯的含量测定方法,为西黄丸的质控标准提供依据。方法:超临界CO2萃取西黄丸中挥发油成分,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乙酸辛酯含量;研究压力、温度、时间和粒度因素对挥发油得率与乙酸辛酯含量的影响,并进行了化学计量学分析。采用GC-MS分析了适宜条件的挥发油的成分。综合考虑挥发油得率和乙酸辛酯含量双指标,确定的西黄丸挥发油萃取条件为:粉碎粒度为80目,萃取压力为25 MPa,温度为40℃,时间为2 h。在此条件下,挥发油得率达到7.76%,乙酸辛酯含量达到0.72 mg·g^(-1)。通过指纹图谱、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化学计量学分析可知,不同萃取条件对所提取的挥发油物质组分及其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GC-MS鉴定出的主要成分有(1S-endo)-2-甲基-3-亚甲基-2-(4-甲基-3--3-戊烯基)-二环[2.2.1庚烷、10α-羟基日本刺参萜、(±)-麝香酮、4-亚甲基-2,8,8-三甲基-2-乙烯基-双环[5.2.0]壬烷和2-甲基-4-(2,6,6-三甲基-1-环己烯-1-基)丁醛。结论:西黄丸挥发油成分适宜萃取条件,及建立的乙酸辛酯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为有效控制西黄丸质量,完善其质量标准及进一步的药效成分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黄丸 超临界co_(2)萃取 挥发油 乙酸辛酯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GC-MS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刘川铭 刘猛刚 缪菊连 《广州化工》 CAS 2021年第17期26-28,39,共4页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因其综合了精馏和液液萃取,具有节能、纯净、快速、高效、操作简便等优点,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初步了解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的发展概况、相应原理、工艺...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因其综合了精馏和液液萃取,具有节能、纯净、快速、高效、操作简便等优点,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初步了解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的发展概况、相应原理、工艺流程以及优缺点,并就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中的应用作一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便他人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萃取 中药提取 应用进展
下载PDF
浅谈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 被引量:7
5
作者 冯文池 张维维 《山东化工》 CAS 2022年第10期80-82,共3页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有着较高的生产效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介绍了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特点、工艺效率的影响因素、与传统萃取方法的对比以及该技术在天然药物中生物碱提取、啤酒花有效成分提取和在石油化工方面的应...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有着较高的生产效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介绍了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特点、工艺效率的影响因素、与传统萃取方法的对比以及该技术在天然药物中生物碱提取、啤酒花有效成分提取和在石油化工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现存问题与改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萃取 应用 影响因素 前景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提高褐煤生物甲烷产气模拟实验 被引量:7
6
作者 张宇杰 郭红光 +1 位作者 李治刚 梁卫国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278-3285,共8页
超临界CO_(2)(ScCO_(2))萃取可以减弱煤中有机物的分子间作用力,破坏非共价键,使小分子化合物从煤的大分子结构中脱离。因此,将ScCO_(2)萃取作为一种预处理手段来提高煤的生物可利用度,具有增产生物煤层气的潜能。以褐煤为研究对象,开... 超临界CO_(2)(ScCO_(2))萃取可以减弱煤中有机物的分子间作用力,破坏非共价键,使小分子化合物从煤的大分子结构中脱离。因此,将ScCO_(2)萃取作为一种预处理手段来提高煤的生物可利用度,具有增产生物煤层气的潜能。以褐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温压下ScCO_(2)萃取及生物降解产甲烷实验,明确萃余煤与萃取物的产甲烷效果、ScCO_(2)对褐煤的萃取能力及萃取物组成;通过与非超临界CO_(2)处理比较,结合萃余煤的二氯甲烷(DCM)二次萃取、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分析ScCO_(2)萃取增产生物煤层气的机理。结果显示,不同温压条件下的萃余煤生物甲烷产量均高于原煤,最佳产气的萃取条件为40℃-10 MPa,每克煤的最大甲烷产量为245.46μmol,高出原煤84.68%。萃取物含有微生物可利用有机物,厌氧降解实验证实了萃取物具有产甲烷能力。因此,ScCO_(2)萃取能够促进褐煤的微生物降解、提高生物甲烷产量。此外,非超临界CO_(2)处理后的残煤甲烷产量显著低于ScCO_(2)萃余煤,说明温压并不是刺激生物甲烷产生的主要因素,而ScCO_(2)对有机物的萃取作用是其关键。然而,ScCO_(2)的萃取率较低且DCM二次萃取后仍检测到丰富的生物可利用的有机物,表明有机成分经ScCO_(2)作用后仍大量残留于煤体。低温液氮吸附结果显示,萃余煤的总孔容和比表面积降低,孔隙结构分布发生变化,说明萃取物经ScCO_(2)携带发生运移、吸附,导致大部分有机物残留于煤中。以上研究结果表明,ScCO_(2)萃取作用于煤中有机组分,导致部分有机物与煤体分离;而大量生物可利用有机物在煤体中发生运移、重排,提高了残煤的生物有效性,从而提高生物甲烷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增产煤层气 超临界co_(2)萃取 褐煤 生物可利用有机物 孔隙结构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地梢瓜叶片黄酮工艺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赵敏 杨宝卫 +1 位作者 胡舰 朱云龙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8-83,共6页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之上,利用正交实验探究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以及乙醇浓度对超临界CO_(2)萃取地梢瓜叶片总黄酮得率的影响,并对其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最佳工艺为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时间2 h,乙醇浓度90%... 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之上,利用正交实验探究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以及乙醇浓度对超临界CO_(2)萃取地梢瓜叶片总黄酮得率的影响,并对其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最佳工艺为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时间2 h,乙醇浓度90%,此条件下地梢瓜叶片黄酮提取率为(54.32±0.27)%,显著优于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各组的提取率(P<0.05);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地梢瓜叶片总黄酮对DPPH·、·OH的IC50分别为9.98和25.53 mg/mL,故其具有明显的体外清除自由基效果,且对DPPH·的清除能力要强于对·OH的清除能力。实验为科学利用地梢瓜叶片黄酮类物质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同时也对实际生产与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萃取 地梢瓜 黄酮 正交实验
下载PDF
元宝枫籽油超临界CO_(2)萃取最佳工艺优化及其质量评价 被引量:6
8
作者 周子煜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6-160,168,共6页
以元宝枫籽为研究对象,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以元宝枫籽油得率为指标,分别利用单因素试验和L_(9)(3^(4))正交试验考察了原料粒度、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元宝枫籽油得率的影响,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元宝枫籽油工艺,并对... 以元宝枫籽为研究对象,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以元宝枫籽油得率为指标,分别利用单因素试验和L_(9)(3^(4))正交试验考察了原料粒度、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元宝枫籽油得率的影响,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元宝枫籽油工艺,并对得到的元宝枫籽油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在原料粒度60目、萃取压力40 MPa、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6 h的条件下,元宝枫籽油的得率为42.14%;其中原料粒度对元宝枫籽油提取率的影响最为显著,萃取压力次之,萃取时间和萃取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最优萃取条件下得到的元宝枫籽油符合国标GB/T 37748—2019中一级油脂的要求;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92%,神经酸含量为5.84%,是一种优质的保健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萃取 元宝枫籽油 正交试验 理化性质 脂肪酸组成
原文传递
咖啡精油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优化及理化特性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黄梦 苏丽媛 +4 位作者 张丽红 王桂瑛 赵世卓 葛长荣 廖国周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45-154,共10页
以云南保山小粒咖啡豆为对象,根据国家标准,测定生、熟咖啡豆的营养成分,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响应面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咖啡精油的工艺参数;测定生、熟咖啡精油理化指标,并通过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ID)分析生、熟咖... 以云南保山小粒咖啡豆为对象,根据国家标准,测定生、熟咖啡豆的营养成分,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响应面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咖啡精油的工艺参数;测定生、熟咖啡精油理化指标,并通过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FID)分析生、熟咖啡精油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经烘焙处理后,熟咖啡豆中水分、水浸出物、咖啡因、总糖、粗纤维和粗脂肪含量与生咖啡豆中的存在显著差异(P<0.05);超临界CO_(2)萃取生咖啡精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54℃,萃取时间150 min,在此条件下咖啡精油萃取得率为13.98%。烘焙处理前后,咖啡精油各常规理化指标无显著差异,且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通过GC-FID分别检测到15和16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等为主要脂肪酸,烘焙对咖啡豆脂肪酸组成影响不明显,但各脂肪酸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烘焙对咖啡豆及咖啡精油的各项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云南地区咖啡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精油 超临界co_(2)萃取 营养成分 理化指标 脂肪酸
下载PDF
三叶木通籽油提取方法对比及超临界CO_(2)萃取法工艺优化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伟业 吴海顺 于华忠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03-208,共6页
以三叶木通籽为原料,对索氏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水酶法、三相分配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籽油工艺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水酶法所得籽油乳化严重,得率最低仅为11.00%;三相分配法和超声辅助法所提籽油有异味,品质不佳,得... 以三叶木通籽为原料,对索氏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水酶法、三相分配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籽油工艺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水酶法所得籽油乳化严重,得率最低仅为11.00%;三相分配法和超声辅助法所提籽油有异味,品质不佳,得率较水酶法高,分别为17.42%、29.40%;索氏提取法得率可达32.32%,但用时长;相比之下超临界CO_(2)萃取法具有提取时间短、得率高、操作简便、无有机溶剂引入等优点。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得超临界CO_(2)萃取三叶木通籽油最佳工艺:提取时间100 min,萃取釜压力28 MPa,萃取釜温度34℃,籽油得率37.01%。以最佳条件重复实验三次,三叶木通籽油最终得率为36.87%±0.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木通籽油 提取方 超临界co_(2)萃取 工艺优化
下载PDF
香露兜叶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研究及成分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小凯 史庆龙 +1 位作者 张湘东 葛发欢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07-1211,共5页
目的:研究香露兜叶挥发性成分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方法:以香露兜叶挥发性提取物的收率和角鲨烯收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探讨超临界CO_(2)的主要工艺参数对香露兜叶挥发性提取物及角鲨烯萃取、分离效果的影响,运用GC-MS技术对香... 目的:研究香露兜叶挥发性成分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方法:以香露兜叶挥发性提取物的收率和角鲨烯收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探讨超临界CO_(2)的主要工艺参数对香露兜叶挥发性提取物及角鲨烯萃取、分离效果的影响,运用GC-MS技术对香露叶超临界CO_(2)萃取的挥发性提取物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超临界CO_(2)萃取的较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21 MPa、温度45℃,分离釜Ⅰ压力15 MPa、温度45℃,分离釜Ⅱ压力12 MPa、温度40℃,分离釜Ⅲ压力6 MPa、温度40℃,萃取时间60 min,CO_(2)流量30 kg/h,药材含水量11%~12%;香露兜叶挥发性提取物收率为3.4%,角鲨烯收率为0.24%;共鉴定了香露兜叶超临界CO_(2)萃取挥发性成分60种,其中主要成分有角鲨烯(11.24%)、月桂酸(11.03%)、叶绿醇(9.03%)、棕榈酸(5.02%)等。结论: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能较好地提取香露兜叶挥发性成分,该研究为香露兜叶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露兜叶 超临界co_(2)萃取 GC-MS 角鲨烯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柏叶油及成分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董振山 张欣敏 +2 位作者 李德裕 农怀园 夏永明 《化学试剂》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35-338,共4页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柏叶油,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萃取条件对萃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可知,萃取柏叶油最佳的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35℃、CO_(2)流量20 L/h、萃取时间2.0 h。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对其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共...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柏叶油,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萃取条件对萃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可知,萃取柏叶油最佳的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35℃、CO_(2)流量20 L/h、萃取时间2.0 h。采用气相色谱-质谱对其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出柏叶油70种成分,其中烃类31种、酯类14种、酮类9种、醇类8种。柏油叶中萜烯类物质有18种,质量分数为18.65%。该方法可为柏叶油开发和合理使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萃取 柏叶油 气相色谱-质谱 单因素实验
下载PDF
灵芝孢子油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红霞 赵圳昱 +3 位作者 董晓芬 薛强 孔云胜 连运河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1期224-230,共7页
为探究灵芝孢子油制备工艺路线,考察了不同提取工艺影响,利用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条件,研究分子蒸馏精制对灵芝孢子油质量的改善。结果表明,正己烷浸提与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所得灵芝孢子油提取率、三萜含量、... 为探究灵芝孢子油制备工艺路线,考察了不同提取工艺影响,利用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条件,研究分子蒸馏精制对灵芝孢子油质量的改善。结果表明,正己烷浸提与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所得灵芝孢子油提取率、三萜含量、酸价皆无显著差异;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中,前处理需进行制粒工艺,最佳萃取条件为温度50℃、压力28 MPa、时间3.5 h。此条件下小试灵芝孢子油得率为28.57%,中试得率为29.12%;经分子蒸馏后,灵芝孢子油的感观、酸价及塑化剂含量得到极大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孢子油 正己烷浸提 超临界co_(2)萃取 提取率 分子蒸馏
下载PDF
牡丹籽油超临界CO_(2)萃取制备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功效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晴 吴震生 +3 位作者 陶福占 憨菲菲 李明红 苏宁 《日用化学品科学》 CAS 2024年第8期18-22,35,共6页
以牡丹籽为原料,利用正交实验法分析超临界CO_(2)萃取牡丹籽油过程中CO_(2)流量、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以及分离压力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萃取过程中,参数设置CO_(2)流量为20 kg/h、萃取时间为2.5 h、萃取温度为45℃以及分离压力为... 以牡丹籽为原料,利用正交实验法分析超临界CO_(2)萃取牡丹籽油过程中CO_(2)流量、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以及分离压力对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萃取过程中,参数设置CO_(2)流量为20 kg/h、萃取时间为2.5 h、萃取温度为45℃以及分离压力为8 MPa时提取率最高,达到92.6%。采用该提取工艺制备的牡丹籽油通过生化分析、细胞生物学技术等手段,以清除DPPH、PTIO自由基能力、细胞氧化损伤存活率评价其抗氧化功效。结果表明,牡丹籽油对DPPH、PTIO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对成纤维细胞的氧化损伤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牡丹籽油作为一种具有抗氧化功效的基础植物油,可被广泛应用于皮肤护理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籽油 超临界co_(2)萃取 抗氧化 化妆品
下载PDF
酸枣仁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性研究
15
作者 李敏 周刚 +3 位作者 武丽娜 王僧虎 陈紫林 崔泽 《邢台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55-160,共6页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对酸枣仁进行油脂萃取。利用单因素实验方法考查了孔径、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四个因素对酸枣仁出油率的影响,最佳萃取条件下对酸枣仁油脂样品进行GC-MS组分分析及DPPH清除能力测定。结果表明:超临界CO...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对酸枣仁进行油脂萃取。利用单因素实验方法考查了孔径、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四个因素对酸枣仁出油率的影响,最佳萃取条件下对酸枣仁油脂样品进行GC-MS组分分析及DPPH清除能力测定。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酸枣仁油的最佳工艺为过筛目数80目,温度为45℃,萃取压力40 MPa,时间30 min,在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下,出油率为29.40%。GC-MS检测结果表明酸枣仁油含有27种化合物,DPPH的清除率IC_(50)值为29.12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枣仁油 超临界co_(2)萃取 工艺参数 抗氧化性
下载PDF
澳洲坚果油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及其品质研究
16
作者 周丹 禤雨鹏 +3 位作者 莫楠 莫忠海 武朝霞 葛发欢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53,112,共6页
以澳洲坚果为原料,通过超临界CO_(2)萃取制备澳洲坚果油。以澳洲坚果油得率和酸价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萃取工艺,并对澳洲坚果油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优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35℃、萃取压力45 MPa、分离釜Ⅰ... 以澳洲坚果为原料,通过超临界CO_(2)萃取制备澳洲坚果油。以澳洲坚果油得率和酸价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萃取工艺,并对澳洲坚果油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优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35℃、萃取压力45 MPa、分离釜Ⅰ温度45℃、分离釜Ⅰ压力8 MPa、分离釜Ⅱ温度45℃、分离釜Ⅱ压力6 MPa。在此条件下,澳洲坚果油得率达51.33%,酸价为0.43 mg/g。产品品质分析表明,澳洲坚果油中油酸相对含量62.26%、棕榈油酸相对含量15.89%、角鲨烯含量(31.960±1.21)mg/g,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的澳洲坚果油是高品质的木本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萃取 澳洲坚果油 脂肪酸 角鲨烯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羊肉油脂及其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朵朵 牛鹏飞 +2 位作者 葛鑫禹 古明辉 刘永峰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7-43,共7页
为探究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在动物油脂提取中的应用,明确萃取过程中脂肪酸的变化规律,以羊肉为原料,利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提取羊肉油脂,分析油脂提取效果,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脂肪酸质量分数和组成进行分析。结果发现,... 为探究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在动物油脂提取中的应用,明确萃取过程中脂肪酸的变化规律,以羊肉为原料,利用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提取羊肉油脂,分析油脂提取效果,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脂肪酸质量分数和组成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超临界CO_(2)萃取羊肉油脂的萃取率可达22.04%,与未处理组相比,经超临界萃取后肉中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显著降低了11.37%(P<0.05),超临界萃取的油中饱和脂肪酸无显著变化(P>0.05);超临界萃取后肉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较未处理组显著提高9.20%(P<0.05),其中棕榈油酸相对含量显著增加了61.00%(P<0.05);超临界萃取的油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与未处理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其中棕榈油酸的相对含量显著提高了70.10%(P<0.05);超临界萃取肉和油中均未检出反式油酸,且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及组成无显著变化(P>0.05)。因此,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可应用于羊肉油脂提取,有利于提高超临界萃取油中棕榈油酸相对含量,为超临界CO_(2)萃取在动物油脂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萃取 羊肉 油脂 脂肪酸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杉木屑精油工艺研究及其成分分析
18
作者 龙忠举 洪雅真 +2 位作者 徐沛瑶 毛克升 夏敢华 《广东化工》 CAS 2024年第20期26-29,39,共5页
采用正交实验确定超临界CO_(2)萃取杉木屑精油最佳工艺条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化学组成。结果表明,杉木屑精油萃取最佳条件为: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时间2 h、杉木用量100 g、粒度40目~60目,此条件下,精油得率2.... 采用正交实验确定超临界CO_(2)萃取杉木屑精油最佳工艺条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化学组成。结果表明,杉木屑精油萃取最佳条件为:萃取温度40℃、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时间2 h、杉木用量100 g、粒度40目~60目,此条件下,精油得率2.55%。气相色谱−质谱法共检测出100个峰,鉴定出67种化合物,占该精油总量的69.29%,其中柏木醇(46.16%)、泪杉醇(4.53%)、乙酸柏木酯(2.86%)、α-松油醇(2.17%)、α-毕橙茄醇(1.83%)、α-柏木烯(1.36%)等含量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超临界co_(2)萃取 正交实验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清香木叶挥发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19
作者 李晓娇 张兴凤 +2 位作者 章金龙 侯洪波 宋志姣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9期8-15,共8页
目的:研究清香木叶挥发性成分的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工艺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其中的挥发性成分并通过单因素正交实验优化萃取工艺;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分析挥发性成分的主要成分并以其对DPPH、... 目的:研究清香木叶挥发性成分的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工艺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其中的挥发性成分并通过单因素正交实验优化萃取工艺;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分析挥发性成分的主要成分并以其对DPPH、ABTS和OH自由基的清除率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清香木叶挥发性成分的最佳萃取工艺为:萃取温度为30℃,萃取时间为45 min,萃取压力为24 MPa,夹带剂(无水乙醇)用量为0.15 mL/g,在此条件下的萃取率为3.66%。在以水、甲醇和乙醇为夹带剂萃取物中分别鉴定出26、20和26种化合物,其主要化学成分有萜烯类、甾醇类、有机酸类、烯酮类和酯类。清香木叶挥发性成分对DPPH、ABTS和OH自由基的IC_(50)分别为0.632、0.485、0.566 mg/mL,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结论:优选的清香木叶中挥发性成分萃取工艺合理可行,且在该工艺下萃取的挥发性成分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香木叶 超临界co_(2)萃取 挥发性成分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精制辣椒来源天然胡萝卜素的方法
20
作者 刘益红 金子恒 +5 位作者 文雁君 李林正 潘天义 刘洋 谌雪姣 刘静静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3期35-40,共6页
对辣椒来源天然胡萝卜素超临界CO_(2)萃取精制工艺条件进行研究。以低含量的辣椒来源天然胡萝卜素为原料,通过正交试验研究辣椒来源天然胡萝卜素的超临界CO_(2)萃取精制方法。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55℃,分离温度40℃,萃取流... 对辣椒来源天然胡萝卜素超临界CO_(2)萃取精制工艺条件进行研究。以低含量的辣椒来源天然胡萝卜素为原料,通过正交试验研究辣椒来源天然胡萝卜素的超临界CO_(2)萃取精制方法。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55℃,分离温度40℃,萃取流量22.5 L/h,萃取釜压力30 MPa,分离压力为4 MPa,萃取时间3.0 h。在此条件下,可得到含量大于30%的天然胡萝卜素产品,产品回收率达到91%以上。此法具有产品回收率高、工艺绿色环保、操作简单的特点,为辣椒来源天然胡萝卜素的生产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天然胡萝卜素 超临界co_(2)萃取 Β-胡萝卜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