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赐臣工:《御制耕织图》与康熙皇帝南巡 被引量:1
1
作者 董亚媛 《美术》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6-116,共11页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的《御制耕织图》版画,与绘本版本的“唯一性”不同,因其“复数性”而具备了传播的属性。本文通过梳理《清代起居注册·康熙朝》等记载中康熙帝南巡赏赐《御制耕织图》的相关材料,结合张鹏翮翻刻版本的颁行,分...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的《御制耕织图》版画,与绘本版本的“唯一性”不同,因其“复数性”而具备了传播的属性。本文通过梳理《清代起居注册·康熙朝》等记载中康熙帝南巡赏赐《御制耕织图》的相关材料,结合张鹏翮翻刻版本的颁行,分析康熙帝将《御制耕织图》赏赐的官员具体情况、皇帝的用意及官员受赐后的回应,展现南巡期间通过版画赏赐引起的君臣互动的过程。结合康熙帝第二次与第三次南巡赏赐之变化,分析康熙帝利用版画媒介的传播属性,渗透统治理念,以拉拢、教化臣工之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御制耕织图 康熙南巡 张鹏翮 赠礼
原文传递
雅俗的流动:沈周和文徵明应酬绘画比较研究
2
作者 姚远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6-131,共6页
沈周和文徵明的应酬绘画是能够体现其雅俗观念和艺术旨趣的重要绘画类型。沈周善以观众导向的创作思路和一象多意的意象铺陈,表达对受画人的颂赞与祝福,其绘画中自我隐退和抒情对象前移的特征十分明显。文徵明则积极改造图式,来使绘画... 沈周和文徵明的应酬绘画是能够体现其雅俗观念和艺术旨趣的重要绘画类型。沈周善以观众导向的创作思路和一象多意的意象铺陈,表达对受画人的颂赞与祝福,其绘画中自我隐退和抒情对象前移的特征十分明显。文徵明则积极改造图式,来使绘画成为“隐然有祝颂之意”的不俗礼物,以此标定和强化画家自身文化精英的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周 文徵明 雅俗观 赠礼
下载PDF
民国时期何香凝的社会交游与绘画实践 被引量:3
3
作者 房桦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9-92,共14页
何香凝集社会活动家与艺术家于一身,在中国近现代进程中具有特殊地位。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她的政治身份及"文化资本"的积累,对其早期艺术发展起到主导作用,也影响着她与文化精英群体的交往关系,促使她将自身政治身份和社会声... 何香凝集社会活动家与艺术家于一身,在中国近现代进程中具有特殊地位。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她的政治身份及"文化资本"的积累,对其早期艺术发展起到主导作用,也影响着她与文化精英群体的交往关系,促使她将自身政治身份和社会声望有意识地运用在绘画行动上。本文主要讨论何香凝在1928年辞去党务至抗战时期之间,以画业为生,将绘事作为维持生计、建立社交等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中了解她在此期间作画的意图和具体应用情况、交游关系、创作情境以及运用方式,梳理这位女艺术家在民国时期的绘画情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香凝 文化资本 艺术市场 赠礼 社交艺术
原文传递
明代吴门雅集绘画的图式与象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姚远 《美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2-121,共10页
吴门画家通过丰富的山水图式,描绘了追索古往、文会畅怀、品茶长话和鉴古赏画等雅集主题,凭借对空间、时间和题材得心应手的演绎,和对人物、器物和诗文题跋恰如其分的诠释,建立了一套画家与观者共同体认的符号象征体系。吴门雅集绘画不... 吴门画家通过丰富的山水图式,描绘了追索古往、文会畅怀、品茶长话和鉴古赏画等雅集主题,凭借对空间、时间和题材得心应手的演绎,和对人物、器物和诗文题跋恰如其分的诠释,建立了一套画家与观者共同体认的符号象征体系。吴门雅集绘画不仅是画家情感、心态和价值观以象征手法在视觉文化中的表达,也是具有隐喻色彩和社交属性的象征物品。雅集绘画的图式与象征结构不仅与画家的身份类型、个体际遇、生活方式、社交观念和审美趣尚息息相关,也与观者的接受和参与密不可分。此外,吴门雅集绘画根植于明代社会文化总体之中,是画家群体对明代文人生活风格,乃至吴中文化消费市场和大众文化传统的一种视觉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门 雅集绘 象征结构 赠礼
原文传递
绘画与沈周的社会世界(一) 被引量:2
5
作者 罗中峰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4-59,共16页
本文将针对沈周进行绘画互动的特定生活情境,探讨绘画实践的具体运作方式:并尝试分析相关图式的表意结构,以理解其沟通功能。这些社会生活场景,首先包括文人使用赠礼画的仪式性场合(包括:生子、祝寿、科考、送行、新居落成、致哀思亲等)... 本文将针对沈周进行绘画互动的特定生活情境,探讨绘画实践的具体运作方式:并尝试分析相关图式的表意结构,以理解其沟通功能。这些社会生活场景,首先包括文人使用赠礼画的仪式性场合(包括:生子、祝寿、科考、送行、新居落成、致哀思亲等),与非仪式性场合(包括:诗画酬酢、回报赠礼、答谢协助等)。其次探讨文人求画的风气,包括求画与催画之相关仪式、以及索求画作是否指定风格与主题等议题。然后再讨论沈周于会晤与雅集之后,如何透过绘图以资存念;以及若干现场挥毫助兴、以艺会友的文坛佳话。随后关注的是沈周如何透过社会网络遂行书画鉴藏交流,藉由求题、借观、录跋等活动,拓展其书画鉴赏的见识与眼力。最后则检视沈周的旅游经历与纪游图;并考察其结伴旅游的活动,如何成为一种结合艺文雅集的形式,故可视为"流动的雅集"。藉此,我们或可较完整掌握绘画之于沈周社会世界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周 赠礼 社会功能 社会网络 社会世界
原文传递
文徵明赠礼画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姚远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4-61,共8页
本文选择以文徵明的书画赠礼活动为取径,将作为礼物的绘画——赠礼画作为研究对象,对文徵明的社交生活与艺术实践进行合理重构,检视文徵明处理书画请索的方式,探寻其作品制作与流通的具体运作过程,尝试分析赠礼画图式的表意结构,较完整... 本文选择以文徵明的书画赠礼活动为取径,将作为礼物的绘画——赠礼画作为研究对象,对文徵明的社交生活与艺术实践进行合理重构,检视文徵明处理书画请索的方式,探寻其作品制作与流通的具体运作过程,尝试分析赠礼画图式的表意结构,较完整地理解画家在面对关系亲疏、时机和场合各异的不同情况时,如何借由特定主题、风格类型、技法、结构、意境的塑造以及形制、尺寸及制作时长等多种策略与修辞,将绘画作品塑造成"恰如其分"的礼物,并借助礼物的流动来维持、强化、创造,抑或中止社会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徵明 赠礼 社交网络 交换策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