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韩母”坟与“漂母”恩
- 1
-
-
作者
王军营
-
机构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
出处
《文史知识》
2024年第1期85-88,共4页
-
文摘
唐代大诗人李白身处逆境,曾多次以诗寄情,感发怀才不遇,希冀改变命运。在《赠新平少年》诗中,他想起汉初名将韩信的早年经历,说:“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一遭龙颜君,啸咤从此兴。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嵯称。”言及韩信成名前一些往事。
-
关键词
大诗人李白
赠新平少年
感发
怀才不遇
改变命运
早年经历
韩信
寄情
-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谈李白诗歌对读者心理的把握
- 2
-
-
作者
宋诗文
-
出处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1988年第1期29-34,共6页
-
文摘
诗歌是诗人独特的心理活动的产物。诗歌的生命力,不仅取决于作者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分析、提炼和表现自已个性的准确程度,而且取决于读者对作品的接受意识。任何作家要使自己的作品有较好的社会效果,历久不衰,就必须研究和熟悉读者的欣赏心理,使自己创造的形象能引起更多人的联想,在净化活动中显示其真正的意义。李白的诗歌一千二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的原因论述颇多,但有一点却被忽视了,那就是他的诗歌能广泛地满足读者的欣赏心理。 诗人,首先是读者。 (一) 我国诗歌进入文人创作以后,锤炼语句成为普遍的现象,出现了不少苦吟诗人,也出现了许多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等因一字而使全篇凸现的千古名句。作者也因此获得“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的雅号。甚至秦观的佳句“山抹微云”还荫及后人。但是,读者往在并不因此而满足。因为只有从整体上把握艺术形象才能产生美感,所以,
-
关键词
李白诗歌
苦吟
秦观
千二百
蜀道难
欣赏心理
唐诗别裁
千古名句
东海有勇妇
赠新平少年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古代儿童诗之我见——与金近先生商榷
- 3
-
-
作者
王许林
-
机构
安徽滁州师专
-
出处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3期32-35,共4页
-
文摘
金近先生在《新时期的儿童文学》一文中,说过这么一段话:“我国自古以来有诗的传统,说我国是个诗的国家并不过分。但是,古代诗歌中除民间流传的儿童歌谣如‘摇摇摇,摇到外婆桥……’或‘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以外,几乎没有什么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儿童诗。
-
关键词
儿童诗
金近
古代诗歌
儿童歌谣
牧童词
古代诗人
咏物
贞溪初夏
野田黄雀行
赠新平少年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蜀道难〉求是》质疑
- 4
-
-
作者
周韵春
-
出处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60-70,共11页
-
文摘
《蜀道难》为李白名篇之一,但它的主旨究竟是什么,却自晚唐以来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自晚唐至清,关于《蜀道难》的主旨,有以下四种说法:一、恐杜甫、房(?)为严武所害而作。杜甫和房(?)在蜀曾为剑南节度使严武部下,武为人暴虐,李白恐房、杜遭其杀害,故作《蜀道难》劝其早离蜀地。二、讽刺另一剑南节使章仇兼琼据险拔扈,不受朝廷节制而作。三、讽谕唐玄宗幸蜀非计而作。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亡蜀地,李白认为蜀地危险,故作此诗以讽。四、《蜀道难》为乐府旧题,李白蜀人,沿用乐府旧题,写蜀地山川之险,兼言所守或匪亲,将据险割据,为害人民,别无他意。
-
关键词
《蜀道难》
剑南节度使
严武
讽谕
李白诗歌
比兴手法
乐府诗
胡震亨
赠新平少年
门有车马客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李白涉岐考
- 5
-
-
作者
康怀远
-
出处
《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1期93-98,共6页
-
文摘
李白入长安,曾有涉岐之行。北宋曾巩在《李太白集后序》中详为之记:“明皇闻其名,召见,以为翰林供奉。倾之,不合,去,北抵赵、魏、燕、晋,西涉岐、邠,历商于,至洛阳,游梁最久。复之齐鲁,南游淮泗,再入吴,转徒金陵,上秋浦、寻阳。”很显然,曾氏把李白此行系于天宝三年离京之后、天宝十年北游塞垣归来之时。但是不少研究者认为曾氏所述有误,多不采纳。近来李从军同志关于李白三入长安的发现确证曾氏所述不误。李文认为:“李白在待诏翰林被放还山后,于天宝十一、二载间,又到过长安一次,‘西涉岐、邠’即在这个时期。这次即是李白的第三次西入长安”(详见《李白三入长安考》。
-
关键词
李太白集
曾氏
塞垣
李从军
寻阳
李白诗
游梁
杜甫诗
岐州
赠新平少年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李白第一次赴长安的取道及其在长安附近的行踪
- 6
-
-
作者
郑文
-
出处
《社科纵横》
1992年第6期33-38,共6页
-
文摘
关于李白第一次赴长安,一般都认为是开元十八年。为什么是开元十八年?郭沫若氏《李白与杜甫》依据太白《与韩荆州书》中有“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推算得出的。安旗同志复据太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的“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玉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作为补充。不过《与韩荆州书》作于开元22年,这时太白34岁。郭氏所引,乃言将33岁以前写成的文章”历抵卿相”,不一定指33岁这一年历抵了卿相。至“卿相”一词。
-
关键词
与韩荆州书
卿相
元丹丘
鹄举
安旗
赠新平少年
玉真仙人词
叔卿
吏部侍郎
八年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试论“相”字的人称代词性
- 7
-
-
作者
刘传忠
-
出处
《宜宾学院学报》
1988年第Z1期121-123,共3页
-
文摘
一“相”字具有人称代词的功用,这在不少工具书中已有所提及,但言而不明。如:《现代汉语词典》释“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如此阐释,不仅语义含混,且尚存语病:“相表示……动作。”《辞源》释“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辞海》释“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
-
关键词
人称代词
现代汉语词典
词义演变
古汉语虚词
王力先生
文言虚词
何乐士
刘兰芝
遣归
赠新平少年
-
分类号
H1
[语言文字—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