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初唐诗歌的赋化现象 被引量:8
1
作者 商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5期69-74,共6页
六朝以后,形成了诗、赋平行发展而又相互渗透的局面。一方面辞赋、散文在不断诗化;另一方面诗也在逐渐赋化。这一态势一直持续到了初唐。在这段时期中普遍流行的小赋都偏重于抒情写景,散发着浓郁的抒情诗的气息。其实质也就是诗,只不过... 六朝以后,形成了诗、赋平行发展而又相互渗透的局面。一方面辞赋、散文在不断诗化;另一方面诗也在逐渐赋化。这一态势一直持续到了初唐。在这段时期中普遍流行的小赋都偏重于抒情写景,散发着浓郁的抒情诗的气息。其实质也就是诗,只不过还保留了散文的形式而已。然而就连这形式也在不断诗化,比如当时的许多小赋不仅通篇用韵,而且文句整齐,而这不就近乎是分了行的诗吗?从形式上说,辞赋、散文的诗化是分别沿着两条路线进行的。首先是散文逐渐走向了四六骈文。四言本是《诗经》的主要形式,在五、七言发展成为诗歌最为普遍的诗行以后,它便转到了散文之中,并与六字句相配合,形成为四六骈文,这正好构成了对于五七言诗行的补充形式。但是四言对于诗歌来说,毕竟已经陈旧过时了,而六言却又不足以构成富于弹性的新的诗行,其结果便是产生出了这种半诗化的骈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唐诗歌 长安 诗经 京都 地理环境 唐太宗 诗歌发展 宫廷
原文传递
杜甫诗歌“波澜独老成”风格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麒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189-192,共4页
以杜甫在陷贼及为官时期(公元756年—公元759年)的作品为代表,杜甫的诗歌因其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独特的风景。“波澜独老成”(《敬赠郑谏议》),这是杜诗所独有的,本文着重从杜诗的收蓄与崇高两方面,对杜甫诗歌风... 以杜甫在陷贼及为官时期(公元756年—公元759年)的作品为代表,杜甫的诗歌因其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独特的风景。“波澜独老成”(《敬赠郑谏议》),这是杜诗所独有的,本文着重从杜诗的收蓄与崇高两方面,对杜甫诗歌风格的成因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沉郁顿挫 收蓄 崇高
下载PDF
犹带齐梁:论初唐对梁代七古的转换
3
作者 李燊 《华中学术》 2023年第4期70-78,共9页
初唐是七古的重要转型时期。上承梁代,下开盛唐。在吸收前代七古体式、主题的基础上,初唐七古以新模式对七古进行了变革。佛经七言偈颂体为七古发展提供了路径,使得齐言七言长篇初步成形。初唐诗人更是在此之上,采用赋法进行创作,使七... 初唐是七古的重要转型时期。上承梁代,下开盛唐。在吸收前代七古体式、主题的基础上,初唐七古以新模式对七古进行了变革。佛经七言偈颂体为七古发展提供了路径,使得齐言七言长篇初步成形。初唐诗人更是在此之上,采用赋法进行创作,使七古成为长篇。这种探索具有一定程度的不成熟性,却为盛唐七古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唐 七古 梁代
原文传递
也谈诗的赋化与赋的诗化——庾信诗赋创作艺术论
4
作者 靳启华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1998年第1期31-35,共5页
在中国古代,诗与赋是两种各自独立而又保持着十分密切关系的文体。在发展过程中,诗体与赋体互相渗透,由此产生诗的赋化和赋的诗化现象。这是诗赋二体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重要诗赋作家,他出身江南华门望族... 在中国古代,诗与赋是两种各自独立而又保持着十分密切关系的文体。在发展过程中,诗体与赋体互相渗透,由此产生诗的赋化和赋的诗化现象。这是诗赋二体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特征。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重要诗赋作家,他出身江南华门望族,在梁朝官高宦显。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奉命出使西魏,因文学才名被扣留长安,先后仕于西魏、北周,终生未能南返。在北朝他“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周书》本传)。庾信文才高瞻,诗赋兼擅,北周宇文说他“妙善文词,尤工诗赋,穷缘情之绮靡。尽体物之浏亮”(《庾信集序》)。从创作艺术看,诗的赋化与赋的诗化是庾信诗赋的重要特色,也是其诗赋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如下探讨,以就正于学术界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 创作艺术 诗歌 乡关之思 体物 庾信 魏晋南北朝时期 文学思想
下载PDF
论西汉散文的赋化及其原因
5
作者 张斌荣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1-8,共8页
西汉时期,赋体文学的"铺陈手法"、"主客问答的结构方式"及"对偶俪辞"等特征对其时的散文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促使了散文的赋化并为骈文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这种影响的发生与西汉时期思想界特别强调阴阳... 西汉时期,赋体文学的"铺陈手法"、"主客问答的结构方式"及"对偶俪辞"等特征对其时的散文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促使了散文的赋化并为骈文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这种影响的发生与西汉时期思想界特别强调阴阳二元观念和礼制建设有着密切关系,它通过内化为士人对"雅"的审美追求而得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散文 阴阳二元观 礼制建设 骈文 散文创作
下载PDF
《豳见》文图与诗赋传统的演变
6
作者 许结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19年第6期92-93,共2页
汉人确立“赋体”的批评,已将“赋”与“诗”(特指《诗经》)紧密联系,形成了具有源流意识的“诗赋传统”。随着汉赋作为“一代文学之胜”的崛兴,在赋体衍化过程中,尤其是东汉迄魏晋,文学创作出现了“赋的诗化”与“诗的赋化”现象,这又... 汉人确立“赋体”的批评,已将“赋”与“诗”(特指《诗经》)紧密联系,形成了具有源流意识的“诗赋传统”。随着汉赋作为“一代文学之胜”的崛兴,在赋体衍化过程中,尤其是东汉迄魏晋,文学创作出现了“赋的诗化”与“诗的赋化”现象,这又使诗、赋创作呈现出技法与风格的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传统 的诗 文学创作
原文传递
支遁赞体的诗化与赋化 被引量:1
7
作者 董儒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71-74,共4页
东晋名僧支遁对传统赞体创作进行改造。形式上,首次创作五言赞;内容上,所赞对象均为佛陀、菩萨或高僧;创作方法上,在序赞中模仿都城赋的写法。其五言赞是模拟汉魏古诗的结果,诗化表现在多片段描写、多重叠铺陈、叙事与抒情说理密不可分... 东晋名僧支遁对传统赞体创作进行改造。形式上,首次创作五言赞;内容上,所赞对象均为佛陀、菩萨或高僧;创作方法上,在序赞中模仿都城赋的写法。其五言赞是模拟汉魏古诗的结果,诗化表现在多片段描写、多重叠铺陈、叙事与抒情说理密不可分。赞体的赋化主要体现者为序赞,《阿弥陀佛像赞并序》大量撷取赋作语词、铺陈名物事类,铺陈方式为以佛国人物为中心而向四周延伸。支遁五言赞充当了汉魏古诗与佛教偈颂间的桥梁,通过《法苑珠林》的传播而发扬光大,其序赞不仅丰富了赞体题材,而且推动佛教中国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遁 赞体
下载PDF
试论北宋词发展的重要途径──赋化 被引量:1
8
作者 吴惠娟 《中国韵文学刊》 2000年第2期32-39,共8页
赋化是北宋词发展的重要途径。北宋词人柳永、秦观、周邦彦走赋化的途径。柳永词的赋化体现在句式、作法、字法和内容上。秦观词的赋化倾向也很明显,他铺陈的语言比柳永雅致和精炼。周邦彦以赋家的思力作词,对铺叙手法推陈出新,从而... 赋化是北宋词发展的重要途径。北宋词人柳永、秦观、周邦彦走赋化的途径。柳永词的赋化体现在句式、作法、字法和内容上。秦观词的赋化倾向也很明显,他铺陈的语言比柳永雅致和精炼。周邦彦以赋家的思力作词,对铺叙手法推陈出新,从而建立了精工细密的章法,语言典丽雅致,更接近骄赋和律赋,周词形成了与赋体相似的美学风格精工典丽。词的赋化主要在形式技巧上推动了北宋词的发展,它在词史上的意义不亚于词的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法 形式技巧
下载PDF
诗的赋化与赋的诗化──庾信诗赋创作艺术新论
9
作者 靳启华 《怀化师专学报》 1998年第3期42-45,共4页
关键词 庾信 创作艺术 南北朝
全文增补中
论魏晋批评文体的赋化与南北朝批评文体的骈化
10
作者 邓心强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13年第5期64-68,共5页
在魏晋和南北朝两个时期,众多批评家发挥优长顺时采用渗透法,使本是散体语言写就的序跋体、书信体、史传体、子书体等批评文体普遍地赋化与骈化,在语体上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实现各种批评文体的互融与共生,极大地提升了批评文体的文化... 在魏晋和南北朝两个时期,众多批评家发挥优长顺时采用渗透法,使本是散体语言写就的序跋体、书信体、史传体、子书体等批评文体普遍地赋化与骈化,在语体上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实现各种批评文体的互融与共生,极大地提升了批评文体的文化品位。进入南朝,骈体文完全成熟,批评文体也普遍地骈化了。一是在文体中综合运用各种对偶并灵活进行变换,且四、六句式非常鲜明;二是大量使用典故来析理;三是广泛采用声律,注重词句的藻饰,形成形美兼声美之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 批评文体 南北朝
下载PDF
鲍照“以赋为诗”论
11
作者 韦晖 《作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41-143,共3页
鲍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强烈创新品质的诗人,他不仅把文人乐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还奠定了七言诗体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鲍照同时又是诗赋兼工的南朝文学大家,他以赋法写诗,丰富了诗歌的表达技巧。本文主要从诗体流变、艺术构思... 鲍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强烈创新品质的诗人,他不仅把文人乐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还奠定了七言诗体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鲍照同时又是诗赋兼工的南朝文学大家,他以赋法写诗,丰富了诗歌的表达技巧。本文主要从诗体流变、艺术构思、表现手法等方面探讨鲍照诗歌的赋化问题,为鲍照诗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照 诗歌
原文传递
隔却云山不是雾——试论限制谢灵运诗情飞扬的有关因素
12
作者 刘晓光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44-46,共3页
谢灵运的诗歌之所以未成为完美独立的山水诗 ,其有关的制约因素如下 :在一首诗中出现前后诗与非诗及诗性弱化的对立 。
关键词 谢灵运 玄言
下载PDF
初唐歌行体的“赋化”———以卢照邻歌行体作品为例
13
作者 张文曦 《明日风尚(下旬)》 2021年第10期169-171,共3页
唐代距离隋朝未远,在文学创作上往往“初承余绪”,藻绘之风犹存,而卢照邻作为“初唐四杰”之一,作品虽自有高妙之处,但也难脱“江左余风”。 其间,他的七言长篇歌行《长安古意》在描写手法、写作结构、修辞运用、特殊字词句的运用等方面... 唐代距离隋朝未远,在文学创作上往往“初承余绪”,藻绘之风犹存,而卢照邻作为“初唐四杰”之一,作品虽自有高妙之处,但也难脱“江左余风”。 其间,他的七言长篇歌行《长安古意》在描写手法、写作结构、修辞运用、特殊字词句的运用等方面,最能体现出歌行体这一文学体式在初唐时期显现出明确的“赋化”特点。 文章在细致探究“歌行”“歌行体“等概念源流的基础上,立足于初唐的时代背景和文学发展特性,以卢照邻的歌行体作品为依托,切实探究特殊背景下,歌行体“赋化”现象的原因与具体表现特征,以期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明确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行 歌行体 卢照邻歌行体
下载PDF
论诗学流变中鲍照诗歌的赋化实践
14
作者 韦晖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年第10期15-18,共4页
鲍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强烈创新品质的诗人,他不仅把文人乐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还奠定了七言诗体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鲍照同时又是诗赋兼工的南朝文学大家,他以赋法写诗,丰富了诗歌的表达技巧。本文主要从诗体流变、艺术构思... 鲍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强烈创新品质的诗人,他不仅把文人乐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还奠定了七言诗体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鲍照同时又是诗赋兼工的南朝文学大家,他以赋法写诗,丰富了诗歌的表达技巧。本文主要从诗体流变、艺术构思、表现手法等方面探讨鲍照诗歌的赋化问题,为鲍照诗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照 诗歌
下载PDF
论词之美感特质之形成及词学家对此种特质之反思与世变之关系 被引量:6
15
作者 叶嘉莹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57-68,共12页
自唐五代迄南宋之世,词的创作经历了歌辞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三个阶段,其美感特质也经由开源、拓展与演进而最后形成三种不同类型。这些无不与治乱、盛衰、朝代更迭等世事变迂有关。后人对词的美感特质的体会与认知,以及历明而... 自唐五代迄南宋之世,词的创作经历了歌辞之词、诗化之词、赋化之词三个阶段,其美感特质也经由开源、拓展与演进而最后形成三种不同类型。这些无不与治乱、盛衰、朝代更迭等世事变迂有关。后人对词的美感特质的体会与认知,以及历明而清三类词的美感特质逐渐下滑,都与世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感特质 歌辞之词 之词 之词 世变
下载PDF
韦孟韦玄成诗之雅颂余风与赋化倾向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侃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7-71,共5页
就西汉四言诗而言 ,从韦孟到韦玄成 ,《诗》《骚》时代最广泛的以叙先烈、述祖德而讽谏的诗 ,已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向前发展 ,汉儒强调“美刺”的《诗经》批评与当时的实际创作完全脱节。四言诗的赋化倾向是诗人力图消解这一矛盾的努... 就西汉四言诗而言 ,从韦孟到韦玄成 ,《诗》《骚》时代最广泛的以叙先烈、述祖德而讽谏的诗 ,已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向前发展 ,汉儒强调“美刺”的《诗经》批评与当时的实际创作完全脱节。四言诗的赋化倾向是诗人力图消解这一矛盾的努力。西汉四言诗的发展历程证明不是遵循“美刺”的原则而是回到传统的“言志”的主旨上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创作倾向 文学研究 倾向 韦孟 韦玄成 诗歌 四言诗
下载PDF
浙西词派创始人朱彝尊之词与词论及其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叶嘉莹 《中国文化》 1995年第1期161-176,共16页
浙西词派创始人朱彝尊之词与词论及其影响叶嘉莹有清一代,号称为词之复兴的时代,这种情况之出现,自有多种不同的因素。而明清之际,其兴亡激荡的时代背景,实当为促成清词之复兴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其次则清代的词人之众与流派之多,... 浙西词派创始人朱彝尊之词与词论及其影响叶嘉莹有清一代,号称为词之复兴的时代,这种情况之出现,自有多种不同的因素。而明清之际,其兴亡激荡的时代背景,实当为促成清词之复兴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其次则清代的词人之众与流派之多,则应当是造成了清词之盛行的另一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之美感特质 之词 歌辞之词 《乐府补题》 朱彝尊 之词 词学 美学特质 词与词 《词话丛编》
下载PDF
宋玉《九辩》的赋化倾向 被引量:2
18
作者 宗明华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91-95,共5页
楚辞对汉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汉初的骚体赋,可以说是直接导源于楚辞。但这仅是人们从辞与赋形式上的特点所作的宏观认识。其实,由辞到赋确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而宋玉《九辩》的赋化倾向则是具体体现了这种文体过渡的特点。
关键词 《九辩》 倾向 《离骚》 骚体 楚辞体 《九歌》 “兮” 叠字
下载PDF
《红楼梦》的赋化特征及其审美意蕴 被引量:3
19
作者 冯英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2期95-97,105,共4页
《红楼梦》是一个既封闭,又开放的文本。它充分借鉴、汲取赋文学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实质,使赋与小说两种文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红楼梦》的赋化特征表现在:汉赋、骈赋、文赋等铺采扌离文的写作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红楼梦》中的环境描... 《红楼梦》是一个既封闭,又开放的文本。它充分借鉴、汲取赋文学的外在形式与内在实质,使赋与小说两种文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红楼梦》的赋化特征表现在:汉赋、骈赋、文赋等铺采扌离文的写作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红楼梦》中的环境描写;红楼梦》赋化特征对于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使得性格各异的人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红楼梦》赋化特征最重要的是对于悲剧精神的补充作用,使得《红楼梦》中的社会悲剧、家庭悲剧、生活悲剧与人生悲剧叠加在一起,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意义,赋化特征亦是《红楼梦》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红楼梦》的赋化特征的审美意蕴主要表现在:功利性、审美性、功利性与审美性的有机融合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特征 审美意蕴
下载PDF
陆贾《新语》赋化倾向探析
20
作者 刘涛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83-85,共3页
陆贾是汉初著名辞赋家,其《新语》一书因受辞赋创作手法的影响而表现出显著的赋化倾向。具体而言,它包括广泛运用铺陈排比、追求藻采、讲究谐韵等创作技巧。陆贾开了文章的赋化倾向的先河。
关键词 陆贾 《新语》 倾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