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兹别克斯坦拜松市拉巴特墓地出土珠饰的分析研究
1
作者 吴晨 刘松 +3 位作者 梁云 赵凤燕 李青会 王建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2-769,共8页
2017年—2018年度,中乌联合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拜松市拉巴特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墓葬94座,出土了丰富的遗迹遗物。考古学初步研究表明,该墓地为公元前2世纪末到公元2世纪的一处月氏文化墓地,文化因素丰富,为古代月氏文化面... 2017年—2018年度,中乌联合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拜松市拉巴特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墓葬94座,出土了丰富的遗迹遗物。考古学初步研究表明,该墓地为公元前2世纪末到公元2世纪的一处月氏文化墓地,文化因素丰富,为古代月氏文化面貌研究及北巴克特里亚地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古代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新资料。拉巴特墓地发掘中出土各类材质珠饰1 500余件,选取了其中典型人造硅酸盐质珠饰残样13件,采用超景深三维显微系统(OM)、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EDXRF)、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SEM-EDS)、激光拉曼光谱(Raman)等方法对其进行了科技分析,确定了这些人造硅酸盐质珠饰的材质属性和部分制作工艺相关信息,结合材质和工艺特点探讨了拉巴特墓地人造硅酸盐质珠饰可能的产地。结果表明,该遗址人造硅酸盐质珠饰包括富钠费昂斯、泡碱型钠钙玻璃、植物灰型钠钙玻璃、高镁钠钙玻璃、矿物碱型钠铝玻璃、植物灰型钠铝玻璃和钾玻璃等多种材质。其中,富钠费昂斯的产地与西亚有关;已分析出的六类玻璃产地涉及西亚、地中海周边、印度、巴基斯坦、中亚等多个地区。研究表明拉巴特墓地所处区域在公元前2世纪末期到公元2世纪文化面貌丰富,与西亚、地中海、南亚等地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人群间文化互动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巴特墓地 珠饰 费昂斯 古代玻璃
下载PDF
青海大通县出土汉代玻璃的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史美光 周福征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90年第2期22-26,共5页
本文共对12件玻璃样品进行化学组成分析.其中,部分样品还进行了密度测定,X 射线衍射分析和显微镜观察.此外,还对一颗黄色玻璃珠的表面层进行 SEM-EDX 分析.结果表明,该玻璃珠表面有金箔涂层.根据分析结果,青海大通县出土玻璃的基础成分... 本文共对12件玻璃样品进行化学组成分析.其中,部分样品还进行了密度测定,X 射线衍射分析和显微镜观察.此外,还对一颗黄色玻璃珠的表面层进行 SEM-EDX 分析.结果表明,该玻璃珠表面有金箔涂层.根据分析结果,青海大通县出土玻璃的基础成分可归为三类,即铅钡玻璃(Na_2O-PbO-BaO-SiO_2系统玻璃),钠钙玻璃和钾硅玻璃(K_2O-SiO_2系统)。此外,还对玻璃的来源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玻璃 金箔玻璃珠 费昂斯 古玻璃化学组成
下载PDF
新疆古代玻璃的发现与科技研究
3
作者 刘念 崔剑锋 姜晓晨阳 《西域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3-121,169,共10页
本文对新疆地区出土不同时期玻璃制品的科技考古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统计各时期不同类型玻璃制品的发现与分布,总结新疆地区玻璃制品的基本特征与产源信息,探讨其所反映的文化交流情况,提出将考古遗址背景、古玻璃类型学研究、多手段科技... 本文对新疆地区出土不同时期玻璃制品的科技考古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统计各时期不同类型玻璃制品的发现与分布,总结新疆地区玻璃制品的基本特征与产源信息,探讨其所反映的文化交流情况,提出将考古遗址背景、古玻璃类型学研究、多手段科技大数据分析三者有机结合,进一步深化并完善新疆古代玻璃研究的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玻璃 费昂斯 玻璃成分 玻璃技术
原文传递
战国时期湖北出土费昂斯珠谱学特征及工艺技术研究
4
作者 何琰 陶然 杨明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700-3709,共10页
费昂斯是由石英、碱性助熔剂、着色剂构成的表面釉层尚未达到非晶态的类玻璃制品,五千年前在西亚地区出现,是最早的人工材料制品之一,常加工成珠饰的形式。费昂斯珠经由草原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后,在两周时期大放异彩,见证了我国古人... 费昂斯是由石英、碱性助熔剂、着色剂构成的表面釉层尚未达到非晶态的类玻璃制品,五千年前在西亚地区出现,是最早的人工材料制品之一,常加工成珠饰的形式。费昂斯珠经由草原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后,在两周时期大放异彩,见证了我国古人学习费昂斯制造技术并自主改进的历程。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显微成像、傅里叶红外光谱、激光拉曼光谱、扫描电镜—EDS能谱以及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多种方法对战国时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湖北荆州熊家冢墓地出土费昂斯珠样品的谱学特征、成分特征和制造工艺进行了测试研究。测试结果显示曾侯乙墓出土费昂斯珠呈褐黄色,较熊家冢墓地出土蓝绿色费昂斯珠有较大外观差异;显微成像可见费昂斯珠表面釉层与胎体界限、气孔及碎裂情况,熊家冢墓地出土费昂斯珠在端口处可见小部分明显的非晶态釉层;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激光拉曼光谱测试显示两处出土费昂斯珠均含大量石英;激光拉曼光谱测试熊家冢墓地费昂斯珠的蓝色釉层,结果为一个复合谱图,128、 207、 362、 468、 692、 797和1 188 cm^(-1)处为石英的特征峰位,979 cm^(-1)为磷酸钙的特征峰,磷酸钙的形成可能是因釉料中添加草木灰之类的植物灰料,590和1 066 cm^(-1)处的峰与CuSiO_(3)·H_(2)O有关,3 346和3 435 cm^(-1)为水的峰;扫描电镜—EDS能谱以及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试结果显示二者具体成分差别较大,曾侯乙墓出土费昂斯珠制作原料石英砂含杂质多,较高含量的硫元素是其显著的不同点,指示釉层可能使用了铜的硫化物;而熊家冢墓地出土费昂斯珠原料纯净,主体由大量石英砂构成,表面有白色石英风化浸蚀层。两处墓地时期相近,所处国别不同,对比其制作原料和工艺技术,推测两个墓葬出土费昂斯珠不属同源体系,且熊家冢墓地所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昂斯 谱学特征 微量元素 工艺技术
下载PDF
湖北宜昌万福垴遗址出土费昂斯珠科技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天然 崔剑锋 +2 位作者 黄文新 史德勇 向光华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1-63,共13页
湖北宜昌万福垴遗址是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的以楚文化为主的遗存,以该遗址M8出土的费昂斯(faience)珠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分析其成分和结构特征并讨论其工艺特征,丰富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该时期费昂斯的相关认识。本研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 湖北宜昌万福垴遗址是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时期的以楚文化为主的遗存,以该遗址M8出土的费昂斯(faience)珠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分析其成分和结构特征并讨论其工艺特征,丰富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该时期费昂斯的相关认识。本研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显示费昂斯制品以富钾费昂斯及混合碱费昂斯为主。再依据以往发表的西周时期费昂斯制品的科技研究,结合考古发掘相关材料,试图从费昂斯器物使用方式的角度,窥视其在古人精神文明进程中的角色,反观费昂斯在中原地区的发展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昂斯 西周中晚期 富钾助熔剂 SEM-EDS
下载PDF
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M4出土料珠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颖竹 马泓蛟 +2 位作者 马清林 黄晓娟 赵西晨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46,共8页
甘肃马家塬墓地是战国晚期至秦初的西戎墓地,本研究以该墓地M4出土的料珠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分析其成分和结构特征,讨论其工艺特征,以丰富对战国时期费昂斯的相关认识。研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和激光拉曼光谱仪,分析结果显示料珠... 甘肃马家塬墓地是战国晚期至秦初的西戎墓地,本研究以该墓地M4出土的料珠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分析其成分和结构特征,讨论其工艺特征,以丰富对战国时期费昂斯的相关认识。研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和激光拉曼光谱仪,分析结果显示料珠为费昂斯制品,其釉层玻璃化程度很高,经历腐蚀后熔剂流失严重,明显区别于西周时期的费昂斯制品。同时确定釉层中的一些高锡颗粒物为SnO2,表明当时在釉层制作中加入锡石或锡粉末。该费昂斯制品应采取了直接施釉或包埋施釉工艺。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费昂斯发展历程演变提供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时期 马家塬墓地 费昂斯 SNO2 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 拉曼光谱
下载PDF
中国古代早期玻璃的特点
7
作者 王子凡 《天工》 2020年第3期10-11,共2页
西周时期,中国就能够独立生产原始玻璃制品,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玻璃生产工艺的改进,中国的原始玻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从认识中国早期玻璃制品的材料成分与制作工艺入手,通过分析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早期玻璃制品的形式特征,以... 西周时期,中国就能够独立生产原始玻璃制品,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玻璃生产工艺的改进,中国的原始玻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从认识中国早期玻璃制品的材料成分与制作工艺入手,通过分析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早期玻璃制品的形式特征,以合成材料、制作工艺、形式特点三个要素作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古代早期玻璃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玻璃 费昂斯 “蜻蜓眼珠”
下载PDF
中国战国时期八棱柱状费昂斯制品成分及结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马清林 张治国 +2 位作者 大卫.斯科特 海因兹.贝克 戴特莱夫.昆特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2-132,共21页
中国蓝或汉蓝(BaCuSi_4O_(10))与中国紫或汉紫(BaCuSi_2O_6)是中国战国至秦汉时期制作和使用的两种人工合成材料或颜料。它们多用于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陶器与壁画之彩绘,同时还制成圆柱形、圆珠形、八棱柱状及璧、环、杯状费昂斯(faien... 中国蓝或汉蓝(BaCuSi_4O_(10))与中国紫或汉紫(BaCuSi_2O_6)是中国战国至秦汉时期制作和使用的两种人工合成材料或颜料。它们多用于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陶器与壁画之彩绘,同时还制成圆柱形、圆珠形、八棱柱状及璧、环、杯状费昂斯(faience)制品,其中八棱柱状物质地密实、色彩纯一,代表了以中国蓝和中国紫为显色成分费昂斯制品的最精致工艺。本文利用体视显微镜(OM)、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仪(XRD)、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电子探针(EPMA)、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SEM-EDX)、激光拉曼光谱(Raman)等分析了甘肃出土战国时期有代表性的八棱柱状费昂斯制品,发现八棱柱显色物相以中国紫为主,间有少量中国蓝。同时,根据八棱柱断层中结晶物的颗粒度推断此类材料采用了二步或多步烧制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时期 费昂斯制品 八棱柱 中国紫 Pb—Ba玻璃
原文传递
凉山州博物馆藏盐源征集费昂斯串珠的考察 被引量:5
9
作者 林怡娴 《四川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0-71,共12页
四川凉山州博物馆自盐源地区征集一串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费昂斯管珠,通过对其中一件进行有损取样后中经激光剥离等离子体电感耦合质谱仪(LA-ICPM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X)检测分析,最终判断其可能为沙子与牛粪灰二元原料经埋粉烧... 四川凉山州博物馆自盐源地区征集一串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费昂斯管珠,通过对其中一件进行有损取样后中经激光剥离等离子体电感耦合质谱仪(LA-ICPM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X)检测分析,最终判断其可能为沙子与牛粪灰二元原料经埋粉烧结法施釉的高钾费昂斯。通过与同类数据的比较,进而确定它应为我国本土制作并与战国时期西北地区的西戎文化存在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源 高钾 费昂斯 埋粉烧结法
原文传递
陕西临潼新丰墓地出土战国秦汉时期玻璃器分析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韩枫 王颖竹 +1 位作者 马泓蛟 马清林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46-1552,共7页
陕西临潼新丰墓地的年代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国中期偏晚至秦代,第二个阶段是西汉中期至东汉时期。该墓地有700余墓葬,其中12座墓葬出土玻璃制品100余件,包括蜻蜓眼珠,玻璃珠、耳珰。选取5件样品,涵盖上述三种器形。采用光学显微镜... 陕西临潼新丰墓地的年代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战国中期偏晚至秦代,第二个阶段是西汉中期至东汉时期。该墓地有700余墓葬,其中12座墓葬出土玻璃制品100余件,包括蜻蜓眼珠,玻璃珠、耳珰。选取5件样品,涵盖上述三种器形。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玻璃的结构特征,能谱仪分析其成分。采用激光拉曼光谱分析玻璃相中的晶体。结果显示5件玻璃样品中有4件铅钡玻璃,蓝色玻璃主要为铜离子着色,红色玻璃为Fe2O3晶体着色,白色乳浊玻璃为析晶造成的乳浊效果。1件为钾钙钠釉层的费昂斯制品,着色元素为铜和铁。同时讨论了铅钡玻璃和钾钙釉费昂斯的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钡玻璃 钾钙钠釉费昂斯 技术
下载PDF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出土西周——春秋时期费昂斯珠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颖竹 陈坤龙 +3 位作者 马清林 马泓蛟 张治国 姜涛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5-54,共10页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是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的大型邦国墓地,其中M2009的六璜组玉佩上使用了费昂斯珠,作为人工制品的费昂斯珠,其材料组成和工艺特点显示了古代科技水平,利用科学分析揭示其科学价值很有意义。本研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 河南三门峡虢国墓是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的大型邦国墓地,其中M2009的六璜组玉佩上使用了费昂斯珠,作为人工制品的费昂斯珠,其材料组成和工艺特点显示了古代科技水平,利用科学分析揭示其科学价值很有意义。本研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X)、激光拉曼光谱(Raman)分析了四件三门峡虢国墓M2009出土的费昂斯珠的微观结构和成分。研究发现,四件费昂斯珠采用直接施釉法,釉层使用了铜离子着色,可能使用了含氯和铜的矿物。费昂斯珠的内外表层还发现了羟基磷灰石和朱砂,来自于墓主遗骸和墓葬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昂斯 风化腐蚀 施釉工艺 着色剂
下载PDF
两件战国时期乳钉纹管形器的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颖竹 王乐乐 +2 位作者 马清林 王婕 李晓岑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8-115,共8页
本文使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荧光分析仪(XRF)分析了两件战国时期的乳钉纹管形器MB11和MB26,两件器物均含有玻璃相和肉眼可见的石英颗粒。XRF分析结果显示,MB11和MB26器表化合物的成分相同且含量接近。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 本文使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荧光分析仪(XRF)分析了两件战国时期的乳钉纹管形器MB11和MB26,两件器物均含有玻璃相和肉眼可见的石英颗粒。XRF分析结果显示,MB11和MB26器表化合物的成分相同且含量接近。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X)、拉曼光谱仪等确定MB11为费昂斯和玻璃制品的过渡制品,石英砂颗粒粒度4~500μm之间者占97%,500~2000μm者仅占3%。SEM—EDX分析表明MB11蓝色玻璃体为Na2O-CaO-SiO2,同时含有少量的助熔剂PbO和BaO。一般认为,Na2O-CaO-SiO2是西方古玻璃的主要化学成分,而PbO—BaO—Si02是我国独创的古代玻璃体系。此次在Na2O-CaO—SiO2玻璃中发现有少量的PbO和BaO,可视为我国古代玻璃使用助熔剂的过渡转变之一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钉纹管形器 战国时期 费昂斯到玻璃的过渡制品
原文传递
“古埃及费昂斯”衍生初探:建筑琉璃构件釉面技艺的文化地理传播
13
作者 陈健 董金鑫 王琼 《建筑与文化》 2020年第10期216-218,共3页
陶瓷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化的陶瓷文化形态在世界地理版图中构造出一幅脉络清晰的文化地图,其中琉璃釉艺术形态在地域间流动既呈现独特性又具有内在联系与融合,形成特定文化空间。地理学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对于陶瓷釉学的研究介入空间维度,... 陶瓷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化的陶瓷文化形态在世界地理版图中构造出一幅脉络清晰的文化地图,其中琉璃釉艺术形态在地域间流动既呈现独特性又具有内在联系与融合,形成特定文化空间。地理学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对于陶瓷釉学的研究介入空间维度,关注民族、家族、信仰、风俗、制度等在地域之间的流变和相互联系,为古老的陶瓷釉文化研究拓新了方法。文章通过对琉璃釉的溯源、工艺衍生研究,在文化景观表征线索中进行梳理,递进式地探究了在地理传播过程中建筑琉璃构件釉面技艺中的铅锡釉艺术的衍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琉璃构件 琉璃釉 锡釉 埃及费昂斯彩陶 文化地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