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人的因素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德、美、日三国大学发展与高等教育思想家 |
张宝昆
|
《比较教育研究》
|
1988 |
96
|
|
2
|
狄尔泰的体验概念 |
安延明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36
|
|
3
|
思想的力量:影响19世纪初期德国大学改革的大学理念 |
胡建华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23
|
|
4
|
远去的彼岸星空——德国近代大学的学术自由理念 |
冒荣
|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3
|
|
5
|
“智性直观”在东西方思想中的不同命运(1) |
倪梁康
|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0
|
|
6
|
德国近代理性哲学和意志哲学的关系问题 |
杨祖陶
|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15
|
|
7
|
交往理论的演变:从近代到当代 |
欧力同
|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CSSCI
|
1995 |
9
|
|
8
|
“九·一八”事变后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的系统传入与影响 |
郑大华
|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4
|
|
9
|
费希特的大学论及其对19世纪初期德国大学改革的影响 |
胡建华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2
|
|
10
|
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与实践哲学基础的真正确立 |
郁建兴
|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7
|
|
11
|
费希特与主体间性问题 |
郭大为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0
|
|
12
|
刑罚:社会防卫的“双刃器”——读李斯特的《刑法目的论》 |
黄风
|
《比较法研究》
|
1987 |
10
|
|
13
|
整合与重构:费希特意识原理的知识学基础 |
祁颖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8
|
|
14
|
关注青年教师心理健康 |
姜素贤
解根法
|
《中国高等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8
|
|
15
|
费希特与马克思 |
沈真
梁志学
|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5
|
|
16
|
费希特哲学思想体系简评 |
梁志学
|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17
|
对一种文学主体性理论的述评——与刘再复同志商榷 |
程代熙
|
《文艺理论与批评》
|
1986 |
7
|
|
18
|
费希特的道德宗教观与人性尊严 |
谢地坤
|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6
|
|
19
|
德国古典美学使西方美学不断完备 |
张玉能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7
|
|
20
|
费希特思想在德国民族运动中的痕迹 |
E.伏克斯
张伯霖
王彤
|
《世界哲学》
|
1994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