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U”形贯穿缝合法行胰腺-空肠端端套入式吻合 被引量:32
1
作者 陈孝平 张志伟 +5 位作者 张必翔 陈义发 黄志勇 张万广 江斌 裘法祖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55-356,共2页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应用于临床已有半个多世纪,由于其切除器官多、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高,严重影响其推广应用。近20年来,尽管外科学者们为了简化手术操作、减少术后并发症特别是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术后...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应用于临床已有半个多世纪,由于其切除器官多、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高,严重影响其推广应用。近20年来,尽管外科学者们为了简化手术操作、减少术后并发症特别是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术后胰瘘的发生率依然高达5%~25%。而一旦发生胰瘘,手术死亡率高达20%~50%。显然,建立一种安全、简便的胰肠吻合方法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空肠 套入式吻合 贯穿缝合 并发症发生率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术后胰瘘 术后并发症 手术死亡率
原文传递
耳廓贯穿缝合碘仿纱条加压包扎治疗耳廓假性囊肿 被引量:4
2
作者 杨晶 汤勇 牛红思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2期182-184,共3页
目的探讨耳廓贯穿缝合碘仿纱条加压包扎治疗耳廓假性囊肿的疗效。方法将49例耳廓假性囊肿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耳廓贯穿缝合碘仿纱条加压包扎)和对照组(倒三角形切口开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两组患者均无复发。改... 目的探讨耳廓贯穿缝合碘仿纱条加压包扎治疗耳廓假性囊肿的疗效。方法将49例耳廓假性囊肿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耳廓贯穿缝合碘仿纱条加压包扎)和对照组(倒三角形切口开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两组患者均无复发。改良组有效率达100.0%,无并发症;对照组有效率达82.6%,其中4例患者并发耳廓软骨膜炎、耳廓畸形,给予抗感染及换药等治疗,患者仍有耳廓畸形及增厚。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人均换药次数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廓贯穿缝合碘仿纱条加压包扎治疗耳廓假性囊肿,具有术后恢复快、换药次数少,复发率低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廓假性囊肿 贯穿缝合 耳外科手术
下载PDF
前壁软骨切除联合分区贯穿缝合治疗复杂性耳廓假性囊肿效果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任刚 徐珏 马兵良 《中国乡村医药》 2022年第2期13-15,共3页
目的观察前壁软骨切除联合分区贯穿缝合治疗复杂性耳廓假性囊肿的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20年6月于该院耳鼻咽喉科住院治疗的复杂性耳廓假性囊肿患者58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31例与对照组27例。研究组采用前壁软骨切除联... 目的观察前壁软骨切除联合分区贯穿缝合治疗复杂性耳廓假性囊肿的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20年6月于该院耳鼻咽喉科住院治疗的复杂性耳廓假性囊肿患者58例,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31例与对照组27例。研究组采用前壁软骨切除联合分区贯穿缝合,对照组采用前壁软骨切除联合绷带加压包扎。术后随访6~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指标、疗效及复发情况等。结果研究组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天数、耳廓外观恢复至稳定状态时间、疼痛时间、耳廓肿胀时间及切口渗出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痊愈率(77.4%)高于对照组(48.1%),复发率(0)、并发症发生率(29.0%)低于对照组(3.7%、66.7%)。结论针对复杂性耳廓假性囊肿,前壁软骨切除联合分区贯穿缝合术具有恢复快、痊愈率高、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耳廓形态恢复良好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性耳廓假性囊肿 前壁软骨切除 贯穿缝合
下载PDF
凡士林小纱块保护下贯穿缝合耳廓软骨加压包扎治疗耳廓假性囊肿效果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周国文 丁吉女 +4 位作者 柏志香 丁钟灵 杨小虎 田如如 解道宇 《浙江医学》 CAS 2022年第7期753-755,共3页
目的观察在凡士林小纱块保护下贯穿缝合耳廓软骨加压包扎治疗耳廓假性囊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1年9月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手术治疗的耳廓假性囊肿患者79例,均行囊肿前壁软骨切除术。其中43例患者术中使用... 目的观察在凡士林小纱块保护下贯穿缝合耳廓软骨加压包扎治疗耳廓假性囊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1年9月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手术治疗的耳廓假性囊肿患者79例,均行囊肿前壁软骨切除术。其中43例患者术中使用凡士林小纱块保护下贯穿缝合并加压包扎,为观察组;36例患者术中使用凡士林纱条填塞耳甲腔并加压包扎,为对照组。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37例、有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100.00%;对照组患者治愈19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86.11%。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凡士林小纱块保护下贯穿缝合耳廓软骨加压包扎治疗耳廓假性囊肿的方法具有简单、方便、治愈率高、复发率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廓假性囊肿 凡士林纱块 贯穿缝合 耳外科手术
下载PDF
鼻中隔缝合技术中三种缝线布局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高琼 胡道彩 +1 位作者 周勤 高洋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21年第6期4-8,I0002,共6页
目的探讨鼻中隔矫正术中进行连续贯穿缝合法采用不同缝线布局的优缺点。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共67例因鼻中隔偏曲而行鼻中隔矫正术的患者,在完成中隔矫正术后采用连续贯穿缝合技术避免鼻腔填塞,将所有患者分为三组,A组(24例... 目的探讨鼻中隔矫正术中进行连续贯穿缝合法采用不同缝线布局的优缺点。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共67例因鼻中隔偏曲而行鼻中隔矫正术的患者,在完成中隔矫正术后采用连续贯穿缝合技术避免鼻腔填塞,将所有患者分为三组,A组(24例)采用"口"型缝线布局,B组(21例)采用"弓"形布局,C组(22例)采用"W"形布局。比较各组患者在手术耗时、术后鼻腔出血量、鼻中隔血肿出现率、缝线松散率及线结松脱率方面的差异。结果三种不同缝线布局的手术耗时及术后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术后鼻中隔血肿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缝线松散率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而A组线结脱落率较B组及C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中隔矫正术进行连续贯穿缝合采用"口"型缝线布局相比采用"弓"型或"W"型缝线布局可有效减少线结脱落率,但三种布局在手术耗时、术后出血量及鼻中隔血肿、缝线松散率上无显著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矫正术 连续贯穿缝合 缝线布局 比较研究
原文传递
“8”形贯穿缝合法治疗PPH术后残余痔核及皮赘临床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国荣 崔小兵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11-112,共2页
目的观察"8"形贯穿缝合治疗痔上黏膜环切(PPH)术后残余痔核及皮赘的效果。方法对32例PPH术后残余痔核及皮赘患者采用吻合口上下"8"形贯穿缝合,将残余的痔核及皮赘悬吊、还纳于肛门内。结果32例手术均成功,肛门外观... 目的观察"8"形贯穿缝合治疗痔上黏膜环切(PPH)术后残余痔核及皮赘的效果。方法对32例PPH术后残余痔核及皮赘患者采用吻合口上下"8"形贯穿缝合,将残余的痔核及皮赘悬吊、还纳于肛门内。结果32例手术均成功,肛门外观较满意。同一部位缝合2次者4例、缝合3次者1例。术后均无出血及肛门疼痛、狭窄等并发症。结论对PPH术后残余痔核及皮赘采用"8"形贯穿缝合法进行悬吊、还纳,效果好,保留了PPH术的优点,是PPH术简便实用、安全有效的补救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痔上黏膜环切术 “8”形贯穿缝合
下载PDF
贯穿连续缝合法用于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的价值分析
7
作者 张玉龙 陈伟东 苑罗麟 《系统医学》 2024年第4期93-96,共4页
目的 观察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实施贯穿连续缝合法的效果。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一医院于2021年2月—2023年8月收治的60例接受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 目的 观察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实施贯穿连续缝合法的效果。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一医院于2021年2月—2023年8月收治的60例接受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贯穿连续缝合法,对照组采用鼻腔填塞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程度、主观症状、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的病情程度评分、主观症状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中采取贯穿连续缝合法,可以改善病情程度,缓解主观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贯穿连续缝合 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 鼻腔填塞
下载PDF
低位开窗切口并贯穿缝扎治疗耳廓假性囊肿
8
作者 张加伦 李漫雪 《中华今日医学杂志》 2003年第4期42-43,共2页
关键词 低位开窗切口 手术治疗 耳廓假性囊肿 手术方 贯穿缝合结扎
下载PDF
下腹壁纵切口间断全层贯穿缝合法疗效观察
9
作者 孟琳 《河北医药》 CAS 2001年第8期612-612,共1页
关键词 妇产科手术 下腹壁纵切口 全层贯穿缝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