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轩辕休制律 无成涕作霖——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1
作者 李炎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2期62-67,共6页
大历五年(公元七七0年)四月,湖南兵马使臧阶叛乱,杀了潭州刺史崔瓘一时湘中大乱。杜甫为避兵乱,便携带家人从潭州(今湖南长沙市)乘船向南溯到衡州(今湖南衡阳市)。这是杜甫一生最后一次的逃难。他写有一首著名的《逃难》诗。表现出诗人... 大历五年(公元七七0年)四月,湖南兵马使臧阶叛乱,杀了潭州刺史崔瓘一时湘中大乱。杜甫为避兵乱,便携带家人从潭州(今湖南长沙市)乘船向南溯到衡州(今湖南衡阳市)。这是杜甫一生最后一次的逃难。他写有一首著名的《逃难》诗。表现出诗人虽已意识到自己没有北归的希望了,只有那有限的凄苦的眼泪,流入滔滔的湘水,流逝到遥远的地方。但他对国家大事仍十分关注,途中还写出了一首《入衡州》的叙事、抒情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州刺史 浦起龙 湖南衡阳市 北归 读杜心解 兵马使 湘水 半死心 贫病交侵 九家集注杜诗
下载PDF
试论陶渊明的乐土情结
2
作者 王友文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4年第2期21-24,27,共5页
陶渊明晚年创作的《桃花源记并诗》问世以来,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和兴趣,历代各家议论,仁智互见,纷纭杂陈。陶渊明构想的那个“桃源社会”,无疑是产生这一巨大魅力的根本原因。近年来,学人们对“桃花源理想”产生的本源尤为注目,许多论... 陶渊明晚年创作的《桃花源记并诗》问世以来,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和兴趣,历代各家议论,仁智互见,纷纭杂陈。陶渊明构想的那个“桃源社会”,无疑是产生这一巨大魅力的根本原因。近年来,学人们对“桃花源理想”产生的本源尤为注目,许多论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诠释、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桃源理想的产生,决不是“向壁虚构,凭空臆造”的结果,而是渊源有自,有迹可求的。有人认为,它是在儒道理想与“无君论”的基础上参悟的;有人主张,它是陶渊明从躬耕实践、劳动甘苦中萌发、提炼出来的。当然,这些议论都是卓有见地的,正确的。但是若仅止于此,则是不够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因为在引发桃源理想的诸多因素中,还有同样重要的一个方面未被论及,或稍有所涉却语焉不详,那就是陶渊明向往乐土的情结。忽略了这一点,对桃源理想的探究就不可能追本溯源,觅得真释。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继续探讨寻绎一番。 纵览现存的陶渊明的诗文作品,我们发现,乐土情结不但确确实实存在着,而且始终搏动在他的心海中,令他梦牵魂绕,如痴如醉。大体说来,它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生成、发展和定型。 一、追慕上古的生成阶段。29岁以前的陶渊明正处在东晋王朝内忧外患,危机四伏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年创作 诗文作品 渊源有自 凭空臆造 鼓腹而游 士不遇赋 无君论 贫病交侵 扇上画赞 参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