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城市低收入邻里及其居民的贫困集聚度和贫困决定因素 被引量:49
1
作者 何深静 刘玉亭 +1 位作者 吴缚龙 Chris Webster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64-1475,共12页
基于2007年在中国6个大城市开展的大规模家庭户调查,采用FGT指数法和逻辑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中国大城市低收入邻里及其居民的贫困集聚程度和决定因素。研究发现,老城衰败邻里的贫困集聚度最高,同时承受多重不利状况的下岗/失业人员的贫... 基于2007年在中国6个大城市开展的大规模家庭户调查,采用FGT指数法和逻辑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中国大城市低收入邻里及其居民的贫困集聚程度和决定因素。研究发现,老城衰败邻里的贫困集聚度最高,同时承受多重不利状况的下岗/失业人员的贫困集聚度也是最高;事实贫困、被剥夺感与社会福利分配之间存在不匹配现象。在贫困的决定因素方面,制度保障和市场薪酬对城市贫困的发生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但对不同低收入邻里和不同社会群体又表现出不同的关联性。随着市场作用的加强,市场薪酬机制正在成为贫困产生的更为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集聚 贫困决定因素 低收入邻里 社会群体 中国
原文传递
地理空间溢出、禀赋条件差异与区域贫困集聚——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周圆圆 《科学决策》 2013年第6期13-23,共11页
在构建贫困集聚空间计量模型的基础上,依据31个省域2005-2010年统计数据,对我国区域贫困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省区贫困发生具有显著空间依赖特征;贫困空间分布遵循"西高东低,梯次递减"规律;局部聚集呈现出"东... 在构建贫困集聚空间计量模型的基础上,依据31个省域2005-2010年统计数据,对我国区域贫困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省区贫困发生具有显著空间依赖特征;贫困空间分布遵循"西高东低,梯次递减"规律;局部聚集呈现出"东冷(L-L),西热(H-H)"特点;纳入地理空间效应的实证结论更加稳健与科学,空间模型优于传统模型;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扶贫支出、市场化程度、公共服务供给、城镇化、人口聚集以及收入分配差距均对贫困发生、集聚施加影响,但影响模式、时效、强度及方向存在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集聚 空间依赖性 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下载PDF
基于空间统计学的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对策研究——以湖南湘西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杰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6年第11期7-8,共2页
以湖南湘西1 200个贫困村为研究对象,利用GIS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库,采用空间统计学工具将贫困村集聚与分散的位置、形状、大小通过密度图直观地表现出来,得到湘西州贫困村整体空间分布格局为西聚东散、花垣县和凤凰县的贫困村最集中等结... 以湖南湘西1 200个贫困村为研究对象,利用GIS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库,采用空间统计学工具将贫困村集聚与分散的位置、形状、大小通过密度图直观地表现出来,得到湘西州贫困村整体空间分布格局为西聚东散、花垣县和凤凰县的贫困村最集中等结论。据此提出在国家、省、市级层面,应考虑将扶贫资源更多地投入到湘西州西线以及重点解决此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欠账问题,合理规划扶贫资源投入分配,形成区域扶贫协同聚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统计学 湖南湘西 贫困集聚
下载PDF
大型保障房住区贫困集聚测度及其发展对策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承慧 张丹蕾 汪徽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93-100,共8页
大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呈现出明显的历时性集聚趋势,形成众多大型保障房住区。借鉴欧美大型社会住房和公共住房的实践经验与教训,中国应密切关注大型保障房住区的发展动向,避免严重衰败。基于国际保障性住房衰败研究成果,结合中国保障房... 大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呈现出明显的历时性集聚趋势,形成众多大型保障房住区。借鉴欧美大型社会住房和公共住房的实践经验与教训,中国应密切关注大型保障房住区的发展动向,避免严重衰败。基于国际保障性住房衰败研究成果,结合中国保障房的住房权属特征,文章结合南京主城边缘7个案例,采用关联住房类型的贫困集聚测度,综合分析大型保障房住区发展动态,提出促进建成大型保障房住区持续健康发展和未来保障房规划的策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保障房住区 贫困集聚 住房规划 住区发展
下载PDF
南京大型保障性住区贫困集聚实证研究——以南湾营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汪徽 王承慧 《建筑与文化》 2017年第3期90-91,共2页
建设大型保障性住区是我国解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欧美历史上曾因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引发了严重的贫困集聚。为验证我国保障性住房内的贫困情况,选择典型案例,基于抽样调查的数据,运用FGT指数、区位商等方法对南京... 建设大型保障性住区是我国解决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欧美历史上曾因大规模建设公共住房引发了严重的贫困集聚。为验证我国保障性住房内的贫困情况,选择典型案例,基于抽样调查的数据,运用FGT指数、区位商等方法对南京南湾营住区居民的贫困集聚进行不同角度的测度。结果显示:南湾营大型保障性住区存在较为广泛的贫困集聚,但是这种贫困集聚并非均质,而是在特定群体中表现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障性住区 贫困集聚 低收入邻里 社会群体
下载PDF
公共住房的梦想与光荣——以美国哥伦比亚角公共住房项目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马秀莲 《中国名城》 2015年第2期79-84,共6页
1951年开始兴建的美国波士顿哥伦比亚角公共住房项目——哥伦比亚角,是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包括美国东部六州)最大的一个公共住房项目。该项目开始受到租户们的欢迎,但运转近十年之后开始衰败,在长期种族冲突、毒品和犯罪等因素的作用下,... 1951年开始兴建的美国波士顿哥伦比亚角公共住房项目——哥伦比亚角,是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包括美国东部六州)最大的一个公共住房项目。该项目开始受到租户们的欢迎,但运转近十年之后开始衰败,在长期种族冲突、毒品和犯罪等因素的作用下,最终分崩离析。到20世纪70年代初,社区更是进一步蜕变为贫民窟,成为贩毒和团伙犯罪的庇护所。1978年,政府、私人开发商和当地居民一起对社区进行改造,将它建成为一个私人拥有并管理的混合收入社区,成为美国公共住房改造成功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住房 哥伦比亚角 城市复兴 贫困集聚 社区发展
下载PDF
南京市不同社会群体的贫困集聚度、贫困特征及其决定因素 被引量:27
7
作者 何深静 刘玉亭 吴缚龙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03-715,共13页
基于2005年在南京市进行的大规模家庭户调查,检查城市不同社会群体的贫困发生率和贫困集聚度,并分析不同贫困群体的特征及贫困的决定因素。1370个调查案例被分为三种类型:无失业人员的城市家庭、有失业人员的城市家庭、农民工家庭。研... 基于2005年在南京市进行的大规模家庭户调查,检查城市不同社会群体的贫困发生率和贫困集聚度,并分析不同贫困群体的特征及贫困的决定因素。1370个调查案例被分为三种类型:无失业人员的城市家庭、有失业人员的城市家庭、农民工家庭。研究采用主观感知和客观测度两种方法分析不同城市群体的贫困发生率和贫困集聚度。城市贫困群体的特征分析集中于其日常生活的最基本元素,包括人口学特征、社会权利、住房条件、邻里关系和社会网络等。研究发现,有失业人员的城市家庭与农民工家庭有着相似的贫困发生率,后者更遭受多重不利。在贫困决定因素方面,城市家庭的贫困主要取决于不利的个人和家庭特征因素,而农民工家庭的贫困很大程度上与制度歧视相联系,农民工不仅在生活条件上而且在社会保障方面仍无法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发生率 贫困集聚 贫困特征 决定因素 南京市
原文传递
基于贫困人口集聚度的新城市贫困人口集疏格局——以西安市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暴向平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54-57,62,共5页
新城市贫困人口集疏格局分析对西安市反贫困策略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法测度贫困人口集聚度,在Arc GIS9.3软件支持下,对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集疏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 新城市贫困人口集疏格局分析对西安市反贫困策略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法测度贫困人口集聚度,在Arc GIS9.3软件支持下,对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集疏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集疏对比较为鲜明,密集区和稀疏区的土地面积比为1∶1.94,而二者贫困人口比为2.53∶1。2013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集聚度从东到西和从南到北两个维度上均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倒"U"型分布;"中心密周围疏"的贫困人口集疏格局十分突出;贫困人口集聚度基本沿圈层由内向外呈放射性减小趋势,沿两大发展轴线集聚的趋势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城市贫困 贫困人口集聚 贫困人口集疏 空间格局 西安市
下载PDF
青藏高原贫困人口集聚区县域经济发展综合判断
9
作者 王小梅 孙兵芬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1-17,共7页
大力促进贫困人口集聚区县域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构建特色经济、保护生态,也有利于将农村富裕人口就近向城镇转移,实现民族经济和谐发展也可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本文以青海省贫困人口集聚区海东市为例,截取2000-2013年的统计数据,运... 大力促进贫困人口集聚区县域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构建特色经济、保护生态,也有利于将农村富裕人口就近向城镇转移,实现民族经济和谐发展也可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本文以青海省贫困人口集聚区海东市为例,截取2000-2013年的统计数据,运用SPSS软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海东市各县域经济发展综合状况实证判断,得出:投资水平引致经济规模不同,进而成为各阶段各区县经济发展差异形成的主要内因;化隆县、互助县位次变化最大,循化县始终处于偏低位置;海东市中心城区(县)经济发展的环境明显趋好,而民和县门户经济效应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贫困人口集聚 海东市 县域经济发展 主成分分析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