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朝君臣的诗歌活动——以太宗应制诗为中心
1
作者 丁晴鹤 《文教资料》 2023年第4期5-9,共5页
贞观时期,以唐太宗为中心的贞观诗坛成为唐代开国以来的第一个诗歌活动中心。贞观君臣在沿袭前代诗风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诗风,对唐诗以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锤炼和推动作用。宫廷应制诗作为当时的创作主流题材反映了太宗朝君臣的诗歌... 贞观时期,以唐太宗为中心的贞观诗坛成为唐代开国以来的第一个诗歌活动中心。贞观君臣在沿袭前代诗风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诗风,对唐诗以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锤炼和推动作用。宫廷应制诗作为当时的创作主流题材反映了太宗朝君臣的诗歌活动与审美倾向,唐太宗李世民作为权力的中心对诗坛风尚起着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太宗 贞观诗坛 应制诗 宫廷诗
下载PDF
唐太宗与齐梁诗风之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杜晓勤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67,共22页
学界在评价唐初贞观诗坛创作成就时,往往对魏徵在《隋书·文学传序》中融合南北文风的观点赞不绝口,但是我们在对南北朝文学创作成就进行分析后,发现北朝并没有产生能够与南方分庭抗礼的文学成就,魏徵之论乃出于崇重北朝文化之目的... 学界在评价唐初贞观诗坛创作成就时,往往对魏徵在《隋书·文学传序》中融合南北文风的观点赞不绝口,但是我们在对南北朝文学创作成就进行分析后,发现北朝并没有产生能够与南方分庭抗礼的文学成就,魏徵之论乃出于崇重北朝文化之目的,与史实并不相符。在此历史条件下,唐太宗要想进行诗歌创作,客观上就只能多从齐梁诗歌或受齐梁诗风影响的齐周、陈隋诗歌中汲取艺术养料了。另一方面,唐太宗主观上也对齐梁以来的南方文化艺术颇为推崇,他不仅重用江左文人,而且能以较公正、平和的态度对待齐梁诗风,创作中更是多有学南之举。唐太宗对齐梁诗风的这种态度及其艺术实践,为唐初诗人如何合理地改造齐梁诗、形成唐诗新品格,进行了一次很有价值的艺术尝试,具有深远的诗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太宗 贞观诗坛 齐梁诗风 《隋书·文学传序》
下载PDF
儒家音乐美学对贞观时期音乐及诗歌的影响
3
作者 杨名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6年第1期80-87,共8页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强调中和、节制,重视乐舞的教化功用,倡导内心情感的表达。其对"和"的追求,使贞观时期的音乐观体现出融贯古今、包纳南北的"中和"状态,亦是"文质相宜"诗美理想形成的基础;其对"节&q...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强调中和、节制,重视乐舞的教化功用,倡导内心情感的表达。其对"和"的追求,使贞观时期的音乐观体现出融贯古今、包纳南北的"中和"状态,亦是"文质相宜"诗美理想形成的基础;其对"节"的强调,使贞观音乐表现出"雅正"的特征,亦是贞观诗坛雍容雅正的行文气质的来源;其乐教思想在贞观乐坛得到极好的贯彻和实施,亦直接产生了贞观诗坛"文以化成"的政教口号;其对人之内心情感的重视在贞观音乐观中则转变为强调雅志,而在贞观诗坛则形成了"情发于中"的创作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音乐美学 贞观音乐 贞观诗坛
下载PDF
“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评贞观诗坛的应制诗
4
作者 岳德虎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112-115,共4页
唐王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刚刚经过隋末的战乱,其中许多人还曾追随李氏父子多年征战,因而生活道路也与梁、陈宫体诗人们完全不同,精神状态发扬蹈厉。这势必产生新的审美风尚和文学品位,在创作应制诗的过程中,把太平盛世和开国气象... 唐王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刚刚经过隋末的战乱,其中许多人还曾追随李氏父子多年征战,因而生活道路也与梁、陈宫体诗人们完全不同,精神状态发扬蹈厉。这势必产生新的审美风尚和文学品位,在创作应制诗的过程中,把太平盛世和开国气象结合起来,把自身的感受融入到理想的实现之中,并不只是用空虚的词藻来阿谀媚附,言语虽华丽,但并不过分雕琢,而且言归雅正,表现了昂扬向上的积极精神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贞观诗坛 应制诗 功名意识
下载PDF
贞观雅诗学观析论
5
作者 梁尔涛 《殷都学刊》 2008年第3期94-97,共4页
唐太宗及其文臣在反拨梁、陈宫体的诗学实践时大力标举"雅"诗学观念,并且创作了大量的宫廷雅诗。这类诗歌内容上以咏歌王政为雅,诗致教化为雅;美学品格上以中和为雅,典丽为雅。唐初的儒道合流又使源于儒家思想的雅诗学观吸收... 唐太宗及其文臣在反拨梁、陈宫体的诗学实践时大力标举"雅"诗学观念,并且创作了大量的宫廷雅诗。这类诗歌内容上以咏歌王政为雅,诗致教化为雅;美学品格上以中和为雅,典丽为雅。唐初的儒道合流又使源于儒家思想的雅诗学观吸收了一些道家思想的因子,表现在诗学追求上为以隐逸、清虚为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贞观诗坛 宫廷诗 雅诗学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