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职业倦怠的影响及应对方法 |
伍揆
|
《科学生活》
|
2024 |
0 |
|
2
|
水下的热带雨林——巨藻森林 |
杜若
|
《天天爱科学》
|
2024 |
0 |
|
3
|
何以去爱,何以分别——电影《机器人之梦》的修辞之美 |
陈一萱
|
《文学艺术周刊》
|
2024 |
0 |
|
4
|
费尔巴哈与贝格尔宗教“异化”说比较研究 |
陈洪东
|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5
|
半音为表、调性为本——析贝尔格钢琴奏鸣曲Op.1音高组织思维 |
刘奇
|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10 |
2
|
|
6
|
对排球教科书贝格尔编排法的教材教法改革思考 |
洪志敏
|
《体育科学研究》
|
1997 |
1
|
|
7
|
从佛教因果说看彼得·贝格尔对神正论的探讨 |
段皓宇
鲁克伟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8
|
神圣的社会与人造的神圣——涂尔干与贝格尔宗教社会学思想之比较 |
王幼林
|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
2016 |
1
|
|
9
|
从世俗化到去世俗化的理论反思——基于贝格尔宗教理论的发展 |
尚真洁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0
|
世俗世界中存在的上帝——论彼得·贝格尔《天使的传言——现代社会与超自然的再发现》中关于上帝存在的“新五路证明” |
许才义
|
《金陵神学志》
|
2010 |
0 |
|
11
|
早期贝格尔对世俗化现象的阐释及其思辨策略 |
曹义昆
|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
2017 |
0 |
|
12
|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一百六十一)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 |
麦漪凡
|
《中学历史教学》
|
2021 |
0 |
|
13
|
“神圣帷幕”的降落——西方宗教“世俗化”及其现代性困境 |
唐忠毛
|
《当代宗教研究》
|
2004 |
0 |
|
14
|
多元歌剧先锋——柏林喜歌剧院轻歌剧《春季风暴》 |
周凡夫
|
《歌剧》
|
2020 |
0 |
|
15
|
彼得·贝格尔世俗化理论范式的致理思路——基于《神圣的帷幕》的解读 |
李明轩
|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13 |
0 |
|
16
|
抵抗、从属抑或共生——五旬节-灵恩运动与现代性关系的再思考 |
陈明丽
|
《基督教文化学刊》
|
2022 |
0 |
|
17
|
现代性中的“祛魅”与“返魅”——对贝格尔世俗化理论的几点诠释 |
王凯
|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0 |
|
18
|
VBA在贝格尔竞赛编排法中的实际应用 |
张涛
|
《潍坊学院学报》
|
2019 |
0 |
|
19
|
论神正论在宗教社会学中的转向及运用——以马克斯·韦伯与彼得·贝格尔为中心 |
史佳庚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
2020 |
0 |
|
20
|
达尔文巧解父子矛盾 |
琚金民
|
《初中生必读》
|
2022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