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周宅花园走出来的佳丽
1
作者 徐日椿 《温州人》 2015年第19期90-92,共3页
周宅花园在市区谢池巷。周宅花园,俗称周宅大屋,为温州城中名宅之一。主人是永嘉望族。始祖从黄河流域迁到福建,又从福建迁到浙江平阳、永嘉。近代,周家祖辈在温州经营典当、钱庄和酱园等实业,家业殷实。与许多大家族一样,周家也出了各... 周宅花园在市区谢池巷。周宅花园,俗称周宅大屋,为温州城中名宅之一。主人是永嘉望族。始祖从黄河流域迁到福建,又从福建迁到浙江平阳、永嘉。近代,周家祖辈在温州经营典当、钱庄和酱园等实业,家业殷实。与许多大家族一样,周家也出了各种人才,如留学日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周 黄河流域 周家 中议大夫 周锦文 食品研究所 吴鸿 苏州园林 周顺
原文传递
品茶读者会 茶艺让我们优雅
2
作者 洁月 杨洲 《温州人》 2009年第2期28-29,共2页
白领崇尚小资生活,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也需要有个清静的场所让心灵沉静,在这个咖啡、可乐盛行的今天,茶也能负隅独尊。我想除了能在茶艺馆寻找一丝幽静外,白领将学茶艺也视为一种小资情调。
关键词 读者会 茶艺馆 小资 旗枪 雀舌 泡法 色香味 林九 一芽二叶
原文传递
鹿城九山传记——积谷山
3
作者 黄兴龙 《温州人》 2010年第21期56-57,共2页
温州市区中山公园的南端,有座高38.7米,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圆锥形小山丘。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这就是和华盖、海坛、郭公、松台、巽吉、黄土、仁王(东屿)、灵官(西屿)合称为温州"九山"之一的积谷山。这里有谢池、小赤壁... 温州市区中山公园的南端,有座高38.7米,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圆锥形小山丘。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这就是和华盖、海坛、郭公、松台、巽吉、黄土、仁王(东屿)、灵官(西屿)合称为温州"九山"之一的积谷山。这里有谢池、小赤壁、月带桥、义井、池上楼、驻鹤亭、谢客岩、飞霞洞、留云亭、冽泉等名胜古迹。据说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郭璞来温督造永嘉郡城时,指着积谷山和太平岭外的卧旗山,曾说过"内有积谷,有其不饥;外有卧旗,虽兵不凶。"祝愿温州人民永远过着安康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云亭 永嘉郡 上楼 仁王 西屿 题刻 城隅 东山书院 义井
原文传递
离不开的零食
4
作者 洁月 《温州瞭望》 2008年第2期114-116,共3页
说实话,一日三餐吃饱喝足才是正理。可是对于零食,谁又能真正离得开呢?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用"争分夺秒"来形容白领的工作状态并不为过,上班时间,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和键盘敲击声,都在诉说着白领的无奈,而... 说实话,一日三餐吃饱喝足才是正理。可是对于零食,谁又能真正离得开呢?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用"争分夺秒"来形容白领的工作状态并不为过,上班时间,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和键盘敲击声,都在诉说着白领的无奈,而此时谁若带了零食,那一定会成为大家的最爱。本期的食字路口,我们将和你一起,看看零食的种类及它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什么,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小编精心为你设计的零食时刻表,这张时刻表,将让大家在忙碌的工作中,寻找出适合进食零食的时间,享受零食带来的快乐,以提高生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话铃声 潘先生 敲击声 小编 同事关系 告诉我 散散心 工作状态 小吴
原文传递
祝福书店
5
作者 何倩 《温州人》 2009年第3期90-91,共2页
2008年8月,温州东南书店打出全场七折的广告,悲壮地宣告停业。至此,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办的温州老牌民营书店,先后凋零,无一生存。
关键词 八十年代 七折 贝塔斯曼 府学巷 文化记忆 小城市 阅读趣味 转移阵地 中联
原文传递
“放风筝的人往高处看”
6
作者 陈耀辉 《温州人》 2015年第5期72-77,共6页
市风筝协会会长刘力坚的太爷爷刘益卿先生一定没想到,原本制扎风筝,是赚些铜钿补贴家用的,谁知竟成了家族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清末民初,家住温州市区谢池巷附近的刘益卿见读书人常在此放风筝,便和儿子刘永生制作风筝销售。后... 市风筝协会会长刘力坚的太爷爷刘益卿先生一定没想到,原本制扎风筝,是赚些铜钿补贴家用的,谁知竟成了家族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清末民初,家住温州市区谢池巷附近的刘益卿见读书人常在此放风筝,便和儿子刘永生制作风筝销售。后刘益卿先生制作了第一只汉字镂空文字风筝——"福"字风筝,在当时永嘉县民众教育馆举办的风筝比赛中获得第三名,遂被人称为"风筝王"。百年间,刘氏风筝世家已相传数代,形成以刘力坚、刘建光、刘仲武、刘锋为代表的第四代"风筝人"。除"福"字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卿 风筝协会 刘仲武 家族文化 刘锋 刘力 民众教育馆 放风筝 温州市区
原文传递
谷擎一:七十多年 文心依旧
7
作者 谷擎一 施菲菲 《温州人》 2016年第7期78-81,共4页
作为记者,他是唯一一名受上司委派到前线,亲历莲花芯战斗中军民同仇敌忾御敌保城的战地记者。那年,他不到20岁。作为报人,他见证了温州三次沦陷时《温州日报》的艰难生存实况;作为温州民盟老会员,他是民盟主办《进步报》的社长;作为教... 作为记者,他是唯一一名受上司委派到前线,亲历莲花芯战斗中军民同仇敌忾御敌保城的战地记者。那年,他不到20岁。作为报人,他见证了温州三次沦陷时《温州日报》的艰难生存实况;作为温州民盟老会员,他是民盟主办《进步报》的社长;作为教育工作者,他是《温州教育》杂志的首任主编;93岁高龄的他,现今仍然热心于温州的文化事业,参与诸多文史活动。耄耋之年,初心不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地记者 文心 保城 教育工作者 文化事业 文史资料 地雷阵 热心于 忠义救国军
原文传递
张先词的写影艺术 被引量:1
8
作者 沈义芙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1985年第3期1-6,79,共7页
绘画、摄影、电影、电视等艺术创作,都可视作现实生活的投影。画幅、照片、银幕、屏幕上的生活内容,一经艺术家的成功“摄取”,就成了艺术品。宇宙间还有一种天然的艺术品,那就是用日月和灯火做光源,投放在水里、陆面和天空的“影”。... 绘画、摄影、电影、电视等艺术创作,都可视作现实生活的投影。画幅、照片、银幕、屏幕上的生活内容,一经艺术家的成功“摄取”,就成了艺术品。宇宙间还有一种天然的艺术品,那就是用日月和灯火做光源,投放在水里、陆面和天空的“影”。它们小到珠光杯影,大到海市蜃楼。小可毫发不爽,大可极天地之奇观。文学艺术家常从宇宙天体这枝大如椽、小如毫的画笔中得到启发,吸取素材。杜甫登上楼头,惊叹“乾坤日夜浮”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词 艺术构思 花影 张先 如毫 现实生活 春慢 文学艺术家 常从 银瓶素绠
下载PDF
谢池春
9
作者 黄晓琴 《岷峨诗稿》 2016年第2期63-64,共2页
关键词 东枝 漫云
原文传递
慷慨与苍凉共调 壮词与悲歌同声——读陆游《谢池春》(壮岁从戎)词
10
作者 蔡守湘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27-30,共4页
陆游一生都把光复中原、恢复国家民族的统一,作为自己最崇高的理想、最壮丽的事业。强烈的爱国志向,炽热的爱民感情,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高尚情操,铸成了他一生的品格。这种品格同他一生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融合在一起,便凝成了他诗歌的... 陆游一生都把光复中原、恢复国家民族的统一,作为自己最崇高的理想、最壮丽的事业。强烈的爱国志向,炽热的爱民感情,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高尚情操,铸成了他一生的品格。这种品格同他一生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融合在一起,便凝成了他诗歌的基本风格:词丽意真,言激情豪;慷慨与苍凉共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关 首词 大散关 王炎 南郑 刁斗 夜坐 燕歌行 铁衣
原文传递
八方联谊
11
作者 骆明振 周冰 +60 位作者 杨锦生 潘华 黄义敦 庞国彬 周文津 宋国川 谢景东 钟志平 倪福卿 梁敏 李永玉 梁忠诚 王国基 杨奕平 贺泽海 何迈 汪奇圣 周晓英 刘国范 张知莹 贺仁平 陆东生 宣以清 魏振中 钱战奕 杨照美 陆松楠 周忠文 朱祥凤 张鉴明 银河客 武道钰 潘林杉 张振昌 宋子美 张益 方传斌 张国政 徐朝元 周恒农 杨圣祥 施开红 张杰才 夏元道 王宏堂 张益 范俊海 任征 杜福贞 李印林 马一骏 李勤绍 王富友 蔺东光 国印周 徐大中 卢春杰 雷芳 翟利军 郭振英 杜荣升 《诗词月刊》 2013年第10期70-82,共13页
关键词 临江仙 蝶恋花 鹧鸪天 水调歌头 西江月 江城子 立雪程门 暑去寒来 春雪
原文传递
倾心余事做诗人
12
作者 魏裕安 《诗词月刊》 2013年第5期44-48,共5页
关键词 仙宫 水调歌头 醉花阴 居庸 沈园 西江月 凄情 水远山长 苍旻
原文传递
谢池春深
13
作者 金丹霞 《温州瞭望》 2007年第7期72-77,共6页
百年老屋见证了大时代的风云变幻,见证了杨家三代人的付出和成长——春草池畔,积谷山麓,谢池巷弄——这些和1000多年前的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密切相关的地方。
关键词 杨玉生 浙江医科大学 山水诗 上海第一医学院 三代人 军医正 百年老屋 春草 瓯海
原文传递
我的故居
14
作者 谷雄霖 《温州瞭望》 2008年第12期154-154,共1页
我的故居在市区大南门谢池巷,我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这是一幢老式五间二层平房,前后两个天井,我住在东边座南朝北的一间24平方米的厢房中。那时很少有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一般居民能有砖瓦房就不错了,夏天,每当台风过境,屋顶的瓦... 我的故居在市区大南门谢池巷,我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这是一幢老式五间二层平房,前后两个天井,我住在东边座南朝北的一间24平方米的厢房中。那时很少有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物,一般居民能有砖瓦房就不错了,夏天,每当台风过境,屋顶的瓦片被掀掉,屋内漏水自不待言,弄不好还会被掉下来的瓦片砸伤。我们结婚在此,生儿育女也在此,一住就是40多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间 船上 月将 竹杆
原文传递
新诗崛起后的贵族化弊端和价值(外一篇)
15
作者 陈志铭 《厦门文学》 2010年第11期73-75,共3页
改革开放初期新诗的崛起并非平地起高楼,更不是空中建楼阁,那是所谓"朦胧诗派"长期受抑制挤压之后的喷发,是对缺乏个性表现的诗潮倾向的反拨。上世纪80年代,当抒发个人情怀张扬个人性格与生活的新诗春潮萌动时,曾被斥为"... 改革开放初期新诗的崛起并非平地起高楼,更不是空中建楼阁,那是所谓"朦胧诗派"长期受抑制挤压之后的喷发,是对缺乏个性表现的诗潮倾向的反拨。上世纪80年代,当抒发个人情怀张扬个人性格与生活的新诗春潮萌动时,曾被斥为"自我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族化 改革开放初期 诗歌发展 自娱自乐 知青 朦胧诗 自我表现 个性表现 价值
原文传递
见证一个凝霜的秋天——中国第一场朦胧诗朗诵音乐会随记
16
作者 湖洋 《厦门文学》 2008年第11期156-158,6,共3页
  此刻,他站在鼓浪屿与音乐厅的舞台上.   他仿佛是站在厦门岛在海上张开的手掌上.   这是南方依然炎热的秋季,   他顿时明白,他站在十月星空的怀抱里,   他站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   站在舞台上,他静默了几秒钟,眼...   此刻,他站在鼓浪屿与音乐厅的舞台上.   他仿佛是站在厦门岛在海上张开的手掌上.   这是南方依然炎热的秋季,   他顿时明白,他站在十月星空的怀抱里,   他站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   站在舞台上,他静默了几秒钟,眼光对着全场逡巡……这是2008年10月12日晚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诗人 诗朗诵 鼓浪屿 孙绍振 徐敬亚 舒婷的诗 音乐会
原文传递
我是《厦门文学》同龄人
17
作者 谢春池 《厦门文学》 2011年第3期48-52,共5页
1951年2月,在这座小城最繁华的中山路某幢洋楼里,共和国成立之后厦门的一份文学刊物借《厦门日报》的版地诞生了,在离中山路不远本市最长的一条街厦禾路的某幢老屋我诞生了,那份刊物被起名为《厦门文艺》;父亲为我起名"谢春池"... 1951年2月,在这座小城最繁华的中山路某幢洋楼里,共和国成立之后厦门的一份文学刊物借《厦门日报》的版地诞生了,在离中山路不远本市最长的一条街厦禾路的某幢老屋我诞生了,那份刊物被起名为《厦门文艺》;父亲为我起名"谢春池"。这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 文学活动 作家评介 闽南 散文 福建 闽西 文学创作 中山路
原文传递
在全国文坛独树一帜——第10届红土地·蓝海洋文学笔会暨首届红土地·蓝海洋文学论坛纪要
18
作者 苏惠真 金明春 +27 位作者 张惟 张秀娟 张胜友 张红 张冬青 章彬银 邱步贤 邱滨玲 沈世豪 陈志铭 陈美瑟 郭志超 吴尔芬 黄征辉 傅小青 谢春池 林书春 马卡丹 陈元麟 郑启五 张永和 苏浩峰 李治滢 李邦国 陈小培 黄海红 杨天松 夏炜 《厦门文学》 2006年第5期58-61,共4页
  张惟(闽西作家协会主席):第十届红土地·蓝海洋文学笔会开幕式在龙岩,闭幕式在厦门,是个接力式的笔会.……
关键词 海洋文学 文学笔会 红土地 厦门文学
原文传递
亲情五十六年间
19
作者 许翰如 《法律与生活》 1996年第1期40-41,共2页
五月初夏,阳光灿烂,五颜六色的鲜花争奇斗妍。我在庭院里观赏花草,忽听家人呼喊:“台湾长途,快来接电话。”我急匆匆奔回家中一把抓起话筒,只听得三妹说来大陆探亲的手续都已办妥,机票也买好了,明日清晨与其夫窦先生同机飞香港再转飞北... 五月初夏,阳光灿烂,五颜六色的鲜花争奇斗妍。我在庭院里观赏花草,忽听家人呼喊:“台湾长途,快来接电话。”我急匆匆奔回家中一把抓起话筒,只听得三妹说来大陆探亲的手续都已办妥,机票也买好了,明日清晨与其夫窦先生同机飞香港再转飞北京。 翌日,我打发大儿子林青和媳妇拿上用浓墨书写着林经女、窦竟雄名字的显赫字牌去机场迎接。约莫5时半,我终于将三妹和三妹夫迎进家门(隔一天、家居福建同安的二妹林经娥与小儿子也同来北京和我欢聚),喜悦之情一时难以言表,我们拉着手儿,凝眸相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逐出境 抵制日货运动 厦门 抗日救国运动 安南 大型望远镜 抗日战争 鹅卵石 大儿子
原文传递
跨世纪的艰难与前行——重读1990年至2005年《厦门文学》笔记
20
作者 胡杨 《厦门文学》 2006年第2期8-13,共6页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前期,应是<厦门文学>创刊以来最具活力最有作为也是最有影响的时期.从1988年至1992年,栏目大体没变更,然而,1990年的<厦门文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文学金三角"推出杨少衡、郑朝宗、鲁萍...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前期,应是<厦门文学>创刊以来最具活力最有作为也是最有影响的时期.从1988年至1992年,栏目大体没变更,然而,1990年的<厦门文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文学金三角"推出杨少衡、郑朝宗、鲁萍、丹娅、傅子玖等五位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老中青作家,其中杨少衡的小说<冰顶>、郑朝宗的散文<民族魂>、鲁萍的诗歌<近作二十首>特别为读者赞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厦门文学》 杨少衡 文学评论 厦门文学 福建文学 评论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