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6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8
1
作者 潘建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4-16,共3页
本文以女性主义的立场,从文化的角度,论述了存在于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从两种语言中的造字、构词、词序、语义、谚语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键词 性别歧视 构词 造字 语义 谚语 女权运动
下载PDF
谚语·架构·认知 被引量:54
2
作者 汪少华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6,共3页
本文旨在对谚语进行认知语言学研究。文章首先运用Lakoff & Turner的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理解谚语的一般认知推理过程,然后指出该理论在分析谚语的复杂性,尤其是分析相互矛盾谚语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接着文章运用Lakoff的架构理论分析... 本文旨在对谚语进行认知语言学研究。文章首先运用Lakoff & Turner的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理解谚语的一般认知推理过程,然后指出该理论在分析谚语的复杂性,尤其是分析相互矛盾谚语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接着文章运用Lakoff的架构理论分析谚语中的跨文化特征和矛盾现象,揭示相互矛盾的谚语的认知理据及其架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谚语 架构理论 概念隐喻 认知
下载PDF
重庆方言的“倒”和“起” 被引量:47
3
作者 喻遂生 《方言》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57-64,共8页
重庆话用在谓词后的“■倒”[tau■]和“起”[t■]是两个口语常用字。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两个字的用法作进一步的探讨。重庆话谓词后的“倒”和“起”可以表示动作、性状处于某种状态或动作正在进行,也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 重庆话用在谓词后的“■倒”[tau■]和“起”[t■]是两个口语常用字。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两个字的用法作进一步的探讨。重庆话谓词后的“倒”和“起”可以表示动作、性状处于某种状态或动作正在进行,也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和趋向,或动作、性状的延续。本文把这些不同的“倒”和“起”分别记作“倒<sub>1</sub>,倒<sub>2</sub>,倒<sub>3</sub>”和“起<sub>1</sub>,起<sub>2</sub>,起<sub>3</sub>”。“起”还可以连接述语和补语,本文将其记作“起<sub>4</sub>”。“倒”和“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谓词 用法 口语 宾语 短语 基本意义 述语 谚语 说话人 句子
原文传递
性别歧视在谚语中的表现 被引量:41
4
作者 杨永林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7年第2期37-41,80,共6页
由于研究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很难给谚语找到一个通行的定义。然而,从广义上讲,可把它称作一部包孕着不同文化内涵的小型百科全书。本文从比较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语言普遍性原则入手,讨论了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在不同文化谚语里的表现。
关键词 语言性别歧视 谚语 社会语言学 语言普遍性 文化内涵 比较语言学 百科全书 不同文化 侧重点 研究者
原文传递
传统中国乡民的法律意识与诉讼心态——以谚语为范围的文化史考察 被引量:43
5
作者 徐忠明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6-84,共19页
源于民间、流传广泛的谚语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具有更加浓厚和深刻的乡土色彩,因而也更能够反映出传统中国乡民的法律意识与诉讼心态。通过对这类资料的梳理、考察与阐释,我们可以解读出乡民视野中对于帝国法律和帝国衙门的基本态度,以... 源于民间、流传广泛的谚语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具有更加浓厚和深刻的乡土色彩,因而也更能够反映出传统中国乡民的法律意识与诉讼心态。通过对这类资料的梳理、考察与阐释,我们可以解读出乡民视野中对于帝国法律和帝国衙门的基本态度,以及他们心目中的社会秩序与诉讼境遇。谚语不仅是传统中国乡民的法律意识和诉讼心态的表达,同时还具有指引乡民建构法律秩序,以及表达他们的法律思想和诉讼感受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谚语 法律意识 诉讼心态
原文传递
英汉谚语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被引量:33
6
作者 朱乐红 陈可培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65-68,共4页
本文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 ,对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作了比较分析 ,并根据民族文化共性和个性 ,从理论到实践论述了英汉谚语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谚语 文化 差异 翻译
下载PDF
论语词分立 被引量:27
7
作者 温端政 《辞书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10,共10页
本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相关问题的复杂情况”。说明在什么是“语” ,“语”与“词”的区别 ,“词汇”是否包括“语” ,“语”在“词汇”里居于什么地位 ,“词汇”和“语汇”两个名称如何取舍等一系列问题上 ,存在不同的意见。第... 本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相关问题的复杂情况”。说明在什么是“语” ,“语”与“词”的区别 ,“词汇”是否包括“语” ,“语”在“词汇”里居于什么地位 ,“词汇”和“语汇”两个名称如何取舍等一系列问题上 ,存在不同的意见。第二部分 ,“‘语词分立’的基本含义”。说明本文所提出的“语词分立”的主张 ,其基本含义是 :(1 )给词、语 ,特别是给“语”下一个确切的定义 ,明确它的范围 ;(2 )确认“语”和“词”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语言单位 ,把“语”从“词汇”里分立出来 ,把“词”从“语汇”里分立出来 ;(3 )明确“词汇”和“语汇”的定义 ,确认词汇具有系统性 ,语汇也具有系统性。第三部分 ,“‘语词分立’的重要意义”。首先 ,在理论上避免了许多过去纠缠不清的问题 ,有利于建立汉语语词研究的科学体系 ;其次 ,有利于加强“语”的研究和教学 ;第三 ,有利于改进语词类 ,特别是词汇类辞书的编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汇学 语汇 语义 谚语
下载PDF
俗语的性质和范围——俗语论之一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勤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4期107-111,共5页
构成汉语词汇材料最高级次的单位是熟语。熟语是由数个大于词的不同类型的成员组成的大集体。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另文中已论及,不赘。但构成熟语的成员有哪些?它们各自的性质、范围、功用怎样?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对这些问题人们的看... 构成汉语词汇材料最高级次的单位是熟语。熟语是由数个大于词的不同类型的成员组成的大集体。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另文中已论及,不赘。但构成熟语的成员有哪些?它们各自的性质、范围、功用怎样?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对这些问题人们的看法颇不一致。然而无论为了准确地揭示词汇系统的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俗语 歇后语 熟语 谚语 成语 惯用语 外在形态 使用词汇 词汇单位 杂言
下载PDF
论熟语的民族气质 被引量:19
9
作者 武占坤 张莉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1-7,17,共8页
一、熟语总论民族语言的“熟语”,是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及民族的语用心理和语用需求密切相关的一种富于美学素质、定型定义、习用性强的现成的短语或短句.语言中所有的熟语类聚为熟语系统.任何民族语言都有自己的熟语系统,这个系统有自己... 一、熟语总论民族语言的“熟语”,是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及民族的语用心理和语用需求密切相关的一种富于美学素质、定型定义、习用性强的现成的短语或短句.语言中所有的熟语类聚为熟语系统.任何民族语言都有自己的熟语系统,这个系统有自己的特定语汇成分,在汉语中,如“成语”、“惯用语”、“俗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都是熟语成分.熟语在民族语言符号的天幕中所以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银河系统,是和它有特定的语构素质和语用价值分不开的.熟语是语言的后天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熟语 民族气质 汉语成语 句成语 谚语 汉族人民 民族性 歇后语 俗语 民族语言
下载PDF
熟语的经典性和非经典性 被引量:16
10
作者 周荐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3-38,共6页
熟语的经典性和非经典性周荐“熟语”是个涵盖面很大的概念,它既指成语、惯用语、歇后语、专名语、专门用语等词汇单位,又指谚语、格言、警句等非词汇性的单位。①由于熟语有概括范围广的特点,人们对其本身性质的认识和其内部所含类... 熟语的经典性和非经典性周荐“熟语”是个涵盖面很大的概念,它既指成语、惯用语、歇后语、专名语、专门用语等词汇单位,又指谚语、格言、警句等非词汇性的单位。①由于熟语有概括范围广的特点,人们对其本身性质的认识和其内部所含类别的区分容易形成分歧的意见。对熟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歇后语 成语 惯用语 熟语 谚语 地域性 非经典性 《恒言录》 《红楼梦》 温端政
原文传递
从日语谚语看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李锋传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6年第2期52-56,共5页
谚语是人类语言和智慧的结晶。日本国民也不例外,日本虽然是个岛国,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蕴对其谚语的形成、发展及内容、形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民族特有的国民性格、文化特质在谚语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谚语是人类语言和智慧的结晶。日本国民也不例外,日本虽然是个岛国,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底蕴对其谚语的形成、发展及内容、形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民族特有的国民性格、文化特质在谚语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无论是日语的起源、发展、变迁,还是对中日谚语的比较研究,从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角度来看都极具研究和探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谚语 国民性 汉籍起源 谚语变迁 语言构成
原文传递
论程式化 被引量:17
12
作者 徐书城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51-57,共7页
谈论中国画的美学性质而不提它的“程式化”的特点,就像一句西方谚语所说的那样:演《汉姆莱特》戏而其中却没有主角汉姆莱特。但是,笔者也是很晚才悟到这一点的。换句话说。
关键词 程式化 中国画 美学性质 谚语 “写实” 中国传统绘画 绘画形式 山水画 中国绘画史 艺术形式
原文传递
归化异化 各得其所——从谚语翻译谈归化和异化翻译法的应用 被引量:19
13
作者 刘新义 张京生 《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78-81,共4页
本文从阐述谚语的文体特色和语用特征入手 ,通过对一组关于言语的谚语译文的剖析 ,旨在说明归化和异化翻译法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原则 :求同存异、各得其所。
关键词 言语 谚语 翻译 归化 异化
下载PDF
从节气歌谣、谚语看二十四节气的活态传承 被引量:18
14
作者 季中扬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4-59,共6页
二十四节气作为时间经验框架,是一种抽象的形式,具体的生产、生活经验构成了二十四节气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内容与形式的自由结合产生了既有普遍性、又有地方性的二十四节气知识。二十节气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自由结合关系,使其传播有着超... 二十四节气作为时间经验框架,是一种抽象的形式,具体的生产、生活经验构成了二十四节气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内容与形式的自由结合产生了既有普遍性、又有地方性的二十四节气知识。二十节气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自由结合关系,使其传播有着超空间性,传承具有超时间性。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知识,歌谣、谚语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与传承方式。在当代社会,各种传统的节气歌作为文化遗产已经得到或者应该得到保护,但更为重要的是,出现了大量新编节气歌。这说明二十四节气作为时间经验框架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实用功能,而且歌谣、谚语仍然是其主要存在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谣 谚语 二十四节气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跨文化语境演讲中谚语引用之批评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纪玉华 吴建平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2-25,29,共5页
本文以语料库检索结果为依据,对250篇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语境中的英文演讲里的谚语引用进行批评分析,重点探讨三方面的问题:(1)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语境中引用谚语的策略和动机;(2)演讲者对此互文手段的偏好;(3)谚语引用与上... 本文以语料库检索结果为依据,对250篇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语境中的英文演讲里的谚语引用进行批评分析,重点探讨三方面的问题:(1)英美领导人在跨文化语境中引用谚语的策略和动机;(2)演讲者对此互文手段的偏好;(3)谚语引用与上下文之间的互文关系及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话语分析 谚语 跨文化语境 互文性
下载PDF
客家方言与客家的历史文化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如龙 《嘉应大学学报》 1998年第2期115-120,共6页
语言是历史的产物 ,文化的载体。客家是汉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独特的群体。客家方言是这个群体最重要的特征 ,也是我们研究客家历史文物的最重要的依据。本文从四个方面 ,运用客家方言的事实来证明客家历史文化的几个重要特点。
关键词 客家方言 赣方言 崇正意识 宗族观念 历史 客家文化 谚语
下载PDF
英、汉习用性比喻中的喻体比较与翻译 被引量:13
17
作者 李国南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39-44,共6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比喻往往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尤其是成语或谚语中的习用性比喻则更富于民族色彩,翻译时就更难于驾驭。本文拟就英、汉两种语言中习用性比喻的喻体进行比较,以探讨其翻译的途径。
关键词 习用性 喻体比较 比喻成语 谚语 民族文化特征 民族色彩 两种语言 喻义 英语成语 汉成语
原文传递
关于“歇后语”的名称问题 被引量:13
18
作者 温端政 《语文研究》 1980年第1期128-139,共12页
“歌后语”并不“歇后”也不能都“歇后”,需要给它起一个另外的名称;“歇后语”的前后两个部分,不是“譬解”关系,而是“引注”关系,建议把它改称为“引注语”。
关键词 歇后语 语言形式 名称 比喻词 谚语 譬解语 本质特征 成语 解释 主张
原文传递
中华武术谚语文化特征管窥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绰庵 韩红雨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7-69,共3页
在总结大量武术谚语的基础上,分析中华武术谚语的文化特征。认为:中华武术谚语具有伦理性、经验性、历史性、保守性等文化特征。指出: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武术谚语进行科学定位,弘扬中华文化。
关键词 中华武术 谚语 文化特征 伦理性 经验性 历史性 保守性
下载PDF
汉语谚语的句法形式特点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鸿雁 《广西社会科学》 2005年第8期152-154,共3页
谚语作为一种口承语言文化现象,在语言学上有其特殊的研究价值。通过对汉语谚语的句法结构形式分析,得出谚语这种语言单位与一般应交际临时生成的句法形式的异同。
关键词 汉语 谚语 句法 形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