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判则判”与“调判结合”——基于实务和操作层面的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范愉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9-56,共8页
"调解优先"的司法政策并不意味着"调解万能",其意义在于进一步促进调解在民事诉讼中的作用,并适应社会需求,在刑事、行政领域引进协商性因素。在民事诉讼中,"调解优先"符合私法自治原则,当事人处分权优... "调解优先"的司法政策并不意味着"调解万能",其意义在于进一步促进调解在民事诉讼中的作用,并适应社会需求,在刑事、行政领域引进协商性因素。在民事诉讼中,"调解优先"符合私法自治原则,当事人处分权优先于公共利益考量,除法律明确禁止或限制的情形外,调解与协商和解是当事人的权利,也是法官的义务和责任,一般不能因公共利益而否定或限制调解。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制度制约、当事人处分权与法院职权的结合、相应的救济机制等,可以保证调解的正当性和效益。同时,诉讼调解必然以判决作为后盾,调判结合并非选择性安排,而是司法诉讼制度的必然。从实务角度出发,准确把握调判结合的原则和尺度、规避调解风险至关重要。从长远的发展而言,调判结合仍可进一步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多元功能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 解优先 结合 民事诉讼
原文传递
“调解优先”的反思——以民事审判结构理论为分析框架 被引量:21
2
作者 徐昀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2-92,共11页
最高人民法院当前确定了"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民事审判工作基本原则,强化调解已经成为今后的基本趋势。根据民事审判结构理论,这一转换源于国家对当前社会矛盾高发的回应,其转换的逻辑是:社会结构层面矛盾的高发——政法型... 最高人民法院当前确定了"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民事审判工作基本原则,强化调解已经成为今后的基本趋势。根据民事审判结构理论,这一转换源于国家对当前社会矛盾高发的回应,其转换的逻辑是:社会结构层面矛盾的高发——政法型司法体制层面政治对法律的深度介入——具体民事审判结构层面调解的强化。但是,社会结构层面矛盾的高发可能存在误判,而且还忽略了社会结构层面越来越强烈的法治化取向。因此,该政策转换不仅可能欠缺社会结构层面的原因,而且还与社会结构层面的法治化取向存在冲突。在双方合力的作用下,该政策转换将会从正反两方面产生"叠加效应",对民事审判结构、司法体制、社会结构转型施加双倍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优先 结合 民事审结构 司法体制结构 社会结构
下载PDF
调判分离还是调判结合:再论法院调解的中国图景——为“调判结合”辩护 被引量:9
3
作者 王聪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4-200,共17页
中国民事诉讼'调判结合'的程序混合结构长期饱受批判,主流观点以西方法理为据,将调解与判决置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位置,主张'调审分离'、纯化审判。然而,中国法院调解与晚近兴起的西方法院调解制度存在根本差异,二者... 中国民事诉讼'调判结合'的程序混合结构长期饱受批判,主流观点以西方法理为据,将调解与判决置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位置,主张'调审分离'、纯化审判。然而,中国法院调解与晚近兴起的西方法院调解制度存在根本差异,二者在兴起原因、程序性质、实践效果等方面均存在根本差异。'调判结合'契合我国司法现实国情,体现'实用道德主义'或'实用理性'的传统司法理念。'调解人不能同时兼任审判法官'并非颠扑不破的金科玉律,'调审分离'所恪守的程序正义至上理念是一种旁观者的形式正义,忽视了当事人本位的程序利益,忽视了法院调解的实践逻辑。从纠纷解决实效性的制度效益来看,调解与判决有机结合,也许才是中国法院调解的现代性精髓。民事诉讼程序不应当盲目移植西方诉讼上和解,而应在坚持和发扬传统价值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完善,增强其规范性,实现调审关系的动态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院 诉讼上和解 分离 结合 程序利益
原文传递
调审分合的尺度把握与模式选择——兼论《民事诉讼法》修正后诉讼调解制度的演进方向 被引量:8
4
作者 郑金玉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4-41,共8页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我国逐步确立了程序前移的诉讼调解制度改革思路,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修正案采纳了这一思路,增加规定了先行调解和审前准备程序调解等制度。然而,当前相对分散的诉讼调解程序有"过渡制度"的性质,诉...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我国逐步确立了程序前移的诉讼调解制度改革思路,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修正案采纳了这一思路,增加规定了先行调解和审前准备程序调解等制度。然而,当前相对分散的诉讼调解程序有"过渡制度"的性质,诉讼调解制度仍需进一步改革。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既定方向,把握调解与庭审之间必要的距离尺度,兼顾"调判结合"原则与调审分离理念的实质要求,在立案后、庭审前设置相对集中、统一的调解程序,成立立案、调解与诉讼准备中心,综合处理立案、调解和诉讼准备事务,是下一步改革诉讼调解制度的正确思路和现实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 结合 先行 诉讼准备 解中心
下载PDF
我国法院调解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6
5
作者 章武生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7-39,共3页
我国解决民事纠纷的制度——调解所具有的真正化解纠纷的功能在和谐社会建构中被再度重视。为此,国家先后出台了多个用以进一步规范调解和提升调解地位的司法解释,使调解制度一跃成为当下民事纠纷解决场域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我国解决民事纠纷的制度——调解所具有的真正化解纠纷的功能在和谐社会建构中被再度重视。为此,国家先后出台了多个用以进一步规范调解和提升调解地位的司法解释,使调解制度一跃成为当下民事纠纷解决场域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为强化民事审判中调解的积极运用,最高法院确立了"调解优先"的司法政策。为贯彻这一政策,全国上下都在深入开展"调解运动"。不可否认,全国各地法院基于调解化解了大量纠纷,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面对如此火热的调解制度,法学理论界不得不冷静思考并认真评判这一制度的利弊得失,特别是如何理性看待这一司法政策、如何摆正法院判决与调解的关系以及这一制度的未来走势等。基于此,本刊围绕这一中心,特推出了法院调解这一组笔谈,以期推动对该问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制度 法院 解优先 结合 和谐社会
原文传递
论调审适度分离的尺度把握与模式探索
6
作者 刘子聪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8-22,共5页
调解与审判在思维模式、法理价值、运行程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导致调审合一模式下,“以劝压调”“以拖压调”“以诱促调”等现象层出不穷。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各地法院分别在程序设置、人员安排等方面进行调审分离模式探索。但... 调解与审判在思维模式、法理价值、运行程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导致调审合一模式下,“以劝压调”“以拖压调”“以诱促调”等现象层出不穷。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各地法院分别在程序设置、人员安排等方面进行调审分离模式探索。但实践中仍存在诉讼效率低下、程序冗长、考核机制不合理等弊病,通过确立专职调解员制度,妥善安排诉讼与调解的程序衔接,调整考核机制,探索符合中国实际发展状况的调审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分离” 结合 诉讼效率 考核机制
下载PDF
武侯区人民法院:打好“防、调、判”组给拳构建行政争议多元实质化解机制
7
作者 钱力 郭佳 《人民法治》 2023年第15期76-77,共2页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深入分析行政诉讼上诉率高、实质解纷效果不佳、涉稳涉众影响较大等问题,坚持能动司法、审防并举、调判结合,推动成立四川省首家行政争议调解中心,探索构建行政争议“源头预防、联动调解、精细裁判”...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深入分析行政诉讼上诉率高、实质解纷效果不佳、涉稳涉众影响较大等问题,坚持能动司法、审防并举、调判结合,推动成立四川省首家行政争议调解中心,探索构建行政争议“源头预防、联动调解、精细裁判”分层化解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动司法 行政诉讼 上诉率 结合 解纷 化解机制 成都市武侯区 行政争议
下载PDF
我国近年法院调解制度改革述评 被引量:4
8
作者 齐树洁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4期1-16,共16页
在近年的司法改革过程中,调解制度再度受到高度重视,得到迅速发展。法院调解对于及时解决纠纷、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有必要总结这一制度的实践经验,克服其弊端,完善其程序,在保障当事人意思自治和程序选择权的基... 在近年的司法改革过程中,调解制度再度受到高度重视,得到迅速发展。法院调解对于及时解决纠纷、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有必要总结这一制度的实践经验,克服其弊端,完善其程序,在保障当事人意思自治和程序选择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院 民事诉讼 结合 司法改革
下载PDF
公证调解存在的困难与发展建议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丽萍 李全息 《中国公证》 2022年第2期21-25,共5页
一、公证调解存在的困难在政策鼓励的背后,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公证调解发展不过寥寥几年,与司法调解、人民调解相较,无论在制度建设、体系建设还是社会认可层面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顶层设计仍不健全1.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构建层面... 一、公证调解存在的困难在政策鼓励的背后,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公证调解发展不过寥寥几年,与司法调解、人民调解相较,无论在制度建设、体系建设还是社会认可层面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顶层设计仍不健全1.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构建层面。早在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的若干意见》中,"诉调"对接便成为司法工作的重要原则,"重裁判、轻调解"的观念得以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司法 公证 解优先 人民 结合 社会认可 顶层设计
原文传递
民事案件调判结合办案方式的改革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慧 陈红元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5-147,共3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民事案件调判结合的办案方式的弊端日益显现,调解被笼罩在判决的阴影之下,法院调解与判决的程序价值都不同程度地被削弱和异化,调审合一的制度设计未能产生预想的功能合力及互...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民事案件调判结合的办案方式的弊端日益显现,调解被笼罩在判决的阴影之下,法院调解与判决的程序价值都不同程度地被削弱和异化,调审合一的制度设计未能产生预想的功能合力及互补效应。作为获得司法权力最有效支撑的法院调解与判决是相辅相成的。当前应完善二者的结构设计,使之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提高审判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 异化 审分离 改革
下载PDF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再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辛国清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4-46,共3页
我国解决民事纠纷的制度——调解所具有的真正化解纠纷的功能在和谐社会建构中被再度重视。为此,国家先后出台了多个用以进一步规范调解和提升调解地位的司法解释,使调解制度一跃成为当下民事纠纷解决场域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我国解决民事纠纷的制度——调解所具有的真正化解纠纷的功能在和谐社会建构中被再度重视。为此,国家先后出台了多个用以进一步规范调解和提升调解地位的司法解释,使调解制度一跃成为当下民事纠纷解决场域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为强化民事审判中调解的积极运用,最高法院确立了"调解优先"的司法政策。为贯彻这一政策,全国上下都在深入开展"调解运动"。不可否认,全国各地法院基于调解化解了大量纠纷,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面对如此火热的调解制度,法学理论界不得不冷静思考并认真评判这一制度的利弊得失,特别是如何理性看待这一司法政策、如何摆正法院判决与调解的关系以及这一制度的未来走势等。基于此,本刊围绕这一中心,特推出了法院调解这一组笔谈,以期推动对该问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制度 法院 解优先 结合 和谐社会
原文传递
“诉调对接”下民事领域法院调解替代判决现象探析
12
作者 马祥立 《区域治理》 2021年第32期89-91,共3页
在贯彻执行诉讼与调解对接工作中,调解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迎来又一个春天,这符合2022年将基本形成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工作格局。调解与判决是解决社会矛盾纠纷不可或缺的方式,但要避免调解替代判决大行其道,避免跌入“重调解轻判决... 在贯彻执行诉讼与调解对接工作中,调解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迎来又一个春天,这符合2022年将基本形成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工作格局。调解与判决是解决社会矛盾纠纷不可或缺的方式,但要避免调解替代判决大行其道,避免跌入“重调解轻判决”的思想藩篱。民事领域法院在贯彻执行诉调对接工作中,应对调解进行合理限制,保障必要判决,让二者优势互补,共同发挥作用,实现1+1>2的社会效果,促进多元化解决纠纷工作长期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接 解优先 结合 合理限制 保障必要
下载PDF
法院调解强制化走向与我国法院调解强制化机制之重塑
13
作者 张嘉军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2-44,共3页
我国解决民事纠纷的制度——调解所具有的真正化解纠纷的功能在和谐社会建构中被再度重视。为此,国家先后出台了多个用以进一步规范调解和提升调解地位的司法解释,使调解制度一跃成为当下民事纠纷解决场域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我国解决民事纠纷的制度——调解所具有的真正化解纠纷的功能在和谐社会建构中被再度重视。为此,国家先后出台了多个用以进一步规范调解和提升调解地位的司法解释,使调解制度一跃成为当下民事纠纷解决场域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为强化民事审判中调解的积极运用,最高法院确立了"调解优先"的司法政策。为贯彻这一政策,全国上下都在深入开展"调解运动"。不可否认,全国各地法院基于调解化解了大量纠纷,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面对如此火热的调解制度,法学理论界不得不冷静思考并认真评判这一制度的利弊得失,特别是如何理性看待这一司法政策、如何摆正法院判决与调解的关系以及这一制度的未来走势等。基于此,本刊围绕这一中心,特推出了法院调解这一组笔谈,以期推动对该问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制度 法院 解优先 结合 和谐社会
原文传递
调判结合与民事司法本土化模式的形成——以“马锡五审判方式”为主轴
14
作者 吕世伦 何远展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9-42,共4页
作为我国民事司法显著特点的"调判结合",发源于陕甘宁边区的司法实践。"马锡五审判方式"中采取"就地审判"和"共同评理"的做法,是"调判结合"产生的直接原因;而在儒家思想长期影响下... 作为我国民事司法显著特点的"调判结合",发源于陕甘宁边区的司法实践。"马锡五审判方式"中采取"就地审判"和"共同评理"的做法,是"调判结合"产生的直接原因;而在儒家思想长期影响下形成的"得理饶人"的民间儒家文化心理结构,则是其产生的深层原因。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的司法的群众路线,最终促进了中国民事司法本土化模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 马锡五审方式 民事司法 本土化模式 民间文化心理结构
下载PDF
服务科学发展 保障社会和谐——湖北代表团审议“两高”工作报告侧记
15
作者 张传斌 《楚天主人》 2011年第4期16-17,共2页
3月11日下午3时,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听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听取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12上午,湖北代表团举行第六次全体... 3月11日下午3时,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听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听取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12上午,湖北代表团举行第六次全体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和谐 曹建明 最高人民法院 人民大会堂 社会管理创新 最高人民检察院 司法权威 结合 检察长 湖北
原文传递
平桥法院 道交一体化的解纷之“道”
16
作者 杨烨然 陈琪 《中国审判》 2021年第4期64-65,共2页
2020年12月3日,由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委政法委牵头,平桥区人民法院与公安、司法、保险等部门协调配合,正式挂牌成立平桥区道路交通事故一体化处理中心(以下简称“道交一体化中心”)。秉持便民利民、快立快审、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理念... 2020年12月3日,由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委政法委牵头,平桥区人民法院与公安、司法、保险等部门协调配合,正式挂牌成立平桥区道路交通事故一体化处理中心(以下简称“道交一体化中心”)。秉持便民利民、快立快审、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理念,道交一体化中心不断更新工作思路,丰富方式方法,力求解纷有速度,调解有力度,服务有温度,公正、及时、高效地调解了多起道路交通事故纠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优先 解纷 工作思路 平桥区 道路交通事故 结合 河南省信阳市 便民利民
原文传递
和谐语境中的正义:人际和谐
17
作者 董青梅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5-120,共6页
为了在和谐社会中树立正确的法律价值观,运用理论梳理和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司法实践中屡屡发生的为了追求"和谐"而执法违法的混乱现象,认为和谐社会中应建立积极的正义观,在司法实践中应通过公正的司法达到和谐,更加积极... 为了在和谐社会中树立正确的法律价值观,运用理论梳理和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司法实践中屡屡发生的为了追求"和谐"而执法违法的混乱现象,认为和谐社会中应建立积极的正义观,在司法实践中应通过公正的司法达到和谐,更加积极地发挥司法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际和谐 正义 结合 恢复性司法
下载PDF
民事诉讼中调解优先原则的运行偏差与纠偏
18
作者 靳澜涛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7年第3期49-52,共4页
基于对社会矛盾高发的回应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我国在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中,将调解优先由司法政策确立为基本原则,并落实为具体的制度规定。调解优先原则旨在促进民事司法目标的实现、优化司法资源的配置、满足当事人纠纷解决... 基于对社会矛盾高发的回应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我国在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中,将调解优先由司法政策确立为基本原则,并落实为具体的制度规定。调解优先原则旨在促进民事司法目标的实现、优化司法资源的配置、满足当事人纠纷解决的多元化需求。但是,立法规定和司法实践中过度强调"调解优先",无异于是"调解为主"的翻版,在立法理念、运行程序、适用条件等方面将出现巨大偏差与异化,与立法原旨相违背。因此,重新厘定法院调解在民事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中的地位,是正在进行的民事司法改革中的重点,也是构建多元化社会纠纷解决体系和大调解格局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优先 结合 民事诉讼法 纠纷解决
下载PDF
关于“调解优先”的深思考
19
作者 符志屾 《知识经济》 2011年第23期30-30,124,共2页
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并用与联动,形成"三位一体"的大调解格局,加强调解机制,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国情。然而在推进"大调解"时,应当注意我国社会转型的法治需求,通过司法建立规则,注意法院活动的独立性... 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的并用与联动,形成"三位一体"的大调解格局,加强调解机制,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国情。然而在推进"大调解"时,应当注意我国社会转型的法治需求,通过司法建立规则,注意法院活动的独立性.实现对行政权力的法律制约;应当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动司法".尊重司法规律和现实国情,坚持能动主义与克制主义相结合,区别不同情况.有所为有所不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优先 结合 强迫 司法权威
下载PDF
调解制度的反思与完善——兼评最高人民法院“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
20
作者 陈璞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1-134,共4页
在社会转型、纠纷大量增加及公民解决纠纷意愿提升的背景下,最高人民法院确立了"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原则。调解制度可以弥补制定法的自身局限性、改善诉讼体制的不足、满足公民的自主选择权。其存在的问题在于调解依... 在社会转型、纠纷大量增加及公民解决纠纷意愿提升的背景下,最高人民法院确立了"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原则。调解制度可以弥补制定法的自身局限性、改善诉讼体制的不足、满足公民的自主选择权。其存在的问题在于调解依据不明确、调解组织与人员配置体制不健全、调解效率与效力保障不足。应从重视民间社会规范的作用、推进判例法方法的实施、推动调解组织与人员的构建、完善调解与诉讼的衔接等方面加以完善,以进一步发挥调解制度在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优先、结合 解依据 解组织与人员 解效率与效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