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 |
邹广胜
高公荣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03 |
34
|
|
2
|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 |
臧棣
|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
1999 |
6
|
|
3
|
符号化与再符号化——读布里奇的《主体批评》 |
姚基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89 |
6
|
|
4
|
翁伯托·艾柯读者理论的符号学解读 |
朱桃香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4
|
|
5
|
杜博妮的“四层读者理论”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接受 |
孙碧卿
|
《小说评论》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6
|
西方读者理论述评——以现代派小说读者接受理论为例 |
王洪岳
|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4
|
|
7
|
简论巴赫金的读者理论 |
程军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
2008 |
2
|
|
8
|
一种西方文论教学分类尝试 |
赵志军
|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
1998 |
2
|
|
9
|
读者理论的重建——以《锦瑟》的阐释为例 |
刘毅青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3
|
|
10
|
王船山对《诗经》的两种解读 |
曾玲先
|
《船山学刊》
|
2002 |
1
|
|
11
|
读者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作品观念的调整 |
张杰
|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1994 |
2
|
|
12
|
鲁迅的读者理论 |
潘先军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4 |
2
|
|
13
|
意向性建构原理与读者理论 |
陈本益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2
|
|
14
|
论读者控制 |
董建华
|
《图书与情报》
|
1986 |
0 |
|
15
|
回归到基于文本的创造性阅读——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
林忠港
|
《中国民族教育》
|
2007 |
0 |
|
16
|
读解理论三分说 |
王瑞祥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0 |
|
17
|
以《雪》为例看三种读解理论的运用 |
黄最惠
|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18
|
增设生态文学专题培养大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 |
刘吟舟
|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9 |
1
|
|
19
|
李健吾与《红楼梦》 |
唐均
|
《曹雪芹研究》
北大核心
|
2018 |
1
|
|
20
|
解释学的本文——读者理论 |
张旭东
|
《文艺研究》
|
1987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