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 |
屠国元
朱献珑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524
|
|
2
|
“协商民主”:在中国的误读、偶合以及创造性转换的可能 |
金安平
姚传明
|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92
|
|
3
|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从阐释学角度分析 |
朱献珑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3 |
19
|
|
4
|
志愿行为的主体、动机和发生机制——兼论国内对志愿者运动的误读 |
孙宝云
孙广厦
|
《探索》
北大核心
|
2007 |
38
|
|
5
|
“玻璃彩球中的蝶线”——纳博科夫及其《洛丽塔》解读 |
黄铁池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28
|
|
6
|
误读的正面意义 |
沃尔夫冈.顾彬
王祖哲
|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1
|
|
7
|
文化差异、文化误读与误读的创造性价值——兼析动画片《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的中美文化差异与误读现象 |
华静
|
《兰州学刊》
CSSCI
|
2010 |
31
|
|
8
|
文化“走出去”语境下中国文学英译的误读与重构——以莫言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的英译为例 |
朱振武
杨世祥
|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0
|
|
9
|
西方理论在中国的命运——詹姆逊与詹姆逊主义 |
刘康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0
|
|
10
|
西方社区旅游概念:误读与反思 |
张骁鸣
|
《旅游科学》
CSSCI
|
2007 |
28
|
|
11
|
哲学的视角: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四重误读和误构——兼答杨德广“商榷”文 |
展立新
陈学飞
|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27
|
|
12
|
奈达翻译定义之我见 |
李田心
|
《外语研究》
|
2004 |
27
|
|
13
|
马克思哲学中的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个性 |
汪信砚
|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15
|
|
14
|
“工艺美术”在中国的五次误读 |
杭间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6
|
|
15
|
宪政与现代化 |
程燎原
|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14
|
|
16
|
借鉴与挪用: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 |
位方芳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7 |
23
|
|
17
|
“仁”字臆断 |
庞朴
|
《寻根》
|
2001 |
23
|
|
18
|
西方对西藏的误读及其原因 |
杜永彬
|
《当代世界》
北大核心
|
2009 |
23
|
|
19
|
四十年来的普通话语音规范 |
徐世荣
|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20
|
|
20
|
著作权法定许可的误读与解读 兼评《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第46条 |
熊琦
|
《电子知识产权》
|
2012 |
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