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2,00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思辨缺席 被引量:924
1
作者 黄源深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2-,18,共2页
外语系的学生遇到论争需要说理的时候,写文章需要论述的时候,听讲座需要发问的时候,常常会脑子里一片空白,觉得无话可说;或者朦朦胧胧似有想法,却一片混沌,不知从何说起。不少外语系教师在评职称的时候,为缺少论文而发愁,感到... 外语系的学生遇到论争需要说理的时候,写文章需要论述的时候,听讲座需要发问的时候,常常会脑子里一片空白,觉得无话可说;或者朦朦胧胧似有想法,却一片混沌,不知从何说起。不少外语系教师在评职称的时候,为缺少论文而发愁,感到文章难写,立论不易,不得已而去编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辨缺席 创造性思维 思辨能力 创造能力 外语学习 学习方法 逻辑思维能力 语言 选修课 外语系学生
下载PDF
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 被引量:496
2
作者 沈家煊 《当代语言学》 CSSCI 1998年第3期41-46,共6页
近年来,语法化,也就是实词虚化为语法标记的过程,受到研究者越来越多的重视。虚化本来是研究历史语法的人最感兴趣的问题,现在许多研究共时语法的人也把研究方向转到这方面来,其原因是研究共时语法的人希望对共时语法现象作出解释... 近年来,语法化,也就是实词虚化为语法标记的过程,受到研究者越来越多的重视。虚化本来是研究历史语法的人最感兴趣的问题,现在许多研究共时语法的人也把研究方向转到这方面来,其原因是研究共时语法的人希望对共时语法现象作出解释而不仅仅是描写,不少人相信,语言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词虚化 推理机制 虚化机制 认知心理 虚词 虚化过程 语言 语法化 形态标记 语法标记
原文传递
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 被引量:491
3
作者 F.费迪耶 丁耘 《世界哲学》 2001年第3期52-59,共8页
本文取自美因河畔的V .克罗斯特曼出版社 (VittorioKlostermann ,FrankfurtamMain)于 1977年出版的《四个讨论班》 (VierSeminare ,1977)一书。该书辑录了海德格尔在 6 0年代和 70年代四个哲学讨论班的讨论。由于该书篇幅较大 ,我们摘译... 本文取自美因河畔的V .克罗斯特曼出版社 (VittorioKlostermann ,FrankfurtamMain)于 1977年出版的《四个讨论班》 (VierSeminare ,1977)一书。该书辑录了海德格尔在 6 0年代和 70年代四个哲学讨论班的讨论。由于该书篇幅较大 ,我们摘译了 196 9年 9月 7日、 1973年 9月 7日和1973年 9月 8日这三天的讨论 ,内容涉及语言、希腊哲学、胡塞尔哲学和技术问题等。其中关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评论 ,虽然数量不多 ,但值得关注。196 9年讨论班的举办地是法国普罗旺斯的多尔 (leThor)。 1973年讨论班在德国弗莱堡的采林根区 (Zaehringen)海德格尔寓所举行。参与者主要是法国哲学家。原文记录是法文 ,记录者有《存在与时间》的法译者F 费迪耶 (FFedier)、瓦岑 (FVezin)、蒙日 (Mongis)、塔米尼奥(Taminiaux)等。全部记录都向海德格尔宣读过。最后由居尔·奥赫瓦特 (CurdOchwadt)将法文记录译为德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讨论班 胡塞尔 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 亚里士多德 黑格尔 语言 内在性
原文传递
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 被引量:460
4
作者 榕培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1991年第1期1-8,56,共9页
提起“中国英语”似乎马上使人联想到佶屈聱牙、措词不当、语法欠通的中国式英语,被外国人冠以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的名称,至多也不过是Sinicized English,总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程雨民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形容了这种情况:“阅读我... 提起“中国英语”似乎马上使人联想到佶屈聱牙、措词不当、语法欠通的中国式英语,被外国人冠以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的名称,至多也不过是Sinicized English,总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程雨民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形容了这种情况:“阅读我国自己出版的英语书刊的人除工作需要者外是不多的,也往往看不到它们的长处,即很好地用英语表达了中国社会环境中特有的事物,而往往是否定的意见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英语 英国英语 标准英语 美国英语 中国特点 国别变体 汉语 客观存在 语言 中国人
下载PDF
语言·认知·隐喻 被引量:345
5
作者 胡壮麟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52+51+53-59,共9页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对主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语言符号的应用方便并推动了这个过程。当代学者已认识到,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和创造性得益于隐喻在概念上的形成和使用,人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使用隐喻。这一认识已大大超越了把隐喻单...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对主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语言符号的应用方便并推动了这个过程。当代学者已认识到,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和创造性得益于隐喻在概念上的形成和使用,人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使用隐喻。这一认识已大大超越了把隐喻单纯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的传统。其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学科已把隐喻作为一种手段,争相从其他学科获得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认知 语言 符号
下载PDF
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 被引量:217
6
作者 马萧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47-51,共5页
本文根据接受美学理论对文学翻译过程进行考察,从译者和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接受者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并讨论了翻译过程中语言和文化的接受性问题。指出受传统文艺美学理论影响的传统译论忽视了译者和译文读者在翻译过程... 本文根据接受美学理论对文学翻译过程进行考察,从译者和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接受者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并讨论了翻译过程中语言和文化的接受性问题。指出受传统文艺美学理论影响的传统译论忽视了译者和译文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积极的、能动的参与和创造作用,把原作文本和译作文本看成是孤立静止的自足客体,企图使译文“再现”原文,“等值”于原文,这无疑使传统译论失之片面,某种程度上也误导了翻译实践。本文通过对传统译论的考察剖析,得出了几点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接受美学观 传统译论 语言 接受水平
原文传递
隐喻与文化教学 被引量:241
7
作者 王守元 刘振前 彩吟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8-53,共6页
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 ,许多深层文化内容 (如人生观、价值观 )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隐喻来表达和传承。此外 ,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在隐喻使用上有较大差异。因此 ,通过隐喻进行文化教学是外语教育中文化教... 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是语言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 ,许多深层文化内容 (如人生观、价值观 )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隐喻来表达和传承。此外 ,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在隐喻使用上有较大差异。因此 ,通过隐喻进行文化教学是外语教育中文化教学的一条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语言 文化 文化教学
下载PDF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被引量:225
8
作者 许果 梅林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121-123,共3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支配着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交流双方很容易产生文化障碍。要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律,更要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深刻文化内涵。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下载PDF
通过对比研究语法 被引量:190
9
作者 吕叔湘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4-18,共15页
吕叔湘先生的《通过对比研究语法》讨论应用对比的方法研究语法,强调:“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要认识现代汉语的特点,就要跟古代汉语比较;要认识普通话的特点,就要跟方言比较。”并且指出:就普通话研究普通话也可以作内部... 吕叔湘先生的《通过对比研究语法》讨论应用对比的方法研究语法,强调:“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要认识现代汉语的特点,就要跟古代汉语比较;要认识普通话的特点,就要跟方言比较。”并且指出:就普通话研究普通话也可以作内部比较;还要注意拿讲语法的书或者文章跟语言实际进行比较核对。这一倡导和示范,对于我国的语法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篇论文曾经收入本刊试刊第二集(1977年11月编印)。当时刊物印数不多,并且没有公开发行。现在应读者要求重新发表,以期在探索新的研究路子,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以及深化研究内容等方面进一步推动语法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汉语 英语 应用对比 指导作用 介词 语言 对比研究 受动者 语法比较 普通话
原文传递
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原因 被引量:134
10
作者 束定芳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3-33,92,共12页
隐喻的产生有多种因素。“思维的贫困”产生了“根隐喻” ,但根隐喻的隐喻性只是在人们的认知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后才被认识的。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形象思维 ,是表达人类本性和欲望的隐喻产生的重要原因。隐喻被有意识地作... 隐喻的产生有多种因素。“思维的贫困”产生了“根隐喻” ,但根隐喻的隐喻性只是在人们的认知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后才被认识的。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形象思维 ,是表达人类本性和欲望的隐喻产生的重要原因。隐喻被有意识地作为修辞用法 ,甚至作为文字游戏 ,那已经是人们的思维能力和对隐喻特点的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阶段后才发生的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心理 语言 原因 隐喻
原文传递
作为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的语言:语言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 被引量:176
11
作者 张卫国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4-154,共11页
本文从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的角度分析论证了语言的经济性质,提出了语言经济学的三个命题: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语言是一种公共产品;语言是一种制度。作为人力资本,语言是决定劳动力市场就业及人们劳动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与社会经... 本文从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的角度分析论证了语言的经济性质,提出了语言经济学的三个命题: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语言是一种公共产品;语言是一种制度。作为人力资本,语言是决定劳动力市场就业及人们劳动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与社会经济活动和人们的经济地位密切相关;作为公共产品,语言本身就可以直接影响到语言政策的选择与制定;作为制度,语言不仅对交易成本产生影响,还影响着其他制度安排的效率。就现有研究而言,围绕命题一的研究已经是语言经济学中非常成熟的一个领域,而围绕命题二、命题三的研究虽然刚刚起步,但前景极为广阔,都是语言经济学亟待研究和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有理由认为,语言经济学的后续研究大体上可以以这三个命题为支撑,或是建立在其基础之上,或是围绕着它们而展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可以构成语言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语言经济学 人力资本 公共产品 制度
原文传递
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被引量:151
12
作者 张海涛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1-23,共3页
关键词 英汉思维差异 语言 汉民族 思维方式 大学英语 形式逻辑 汉语 句式结构 思维风格 辩证思维
原文传递
Constructions: 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 被引量:165
13
作者 Adele E. Goldberg (Linguistic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 IL 61801-0168, USA)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1,共11页
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 has emerged in the past 10-15 years that allows linguistic observations about form-meaning pairings constructions — to be stated directly.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es aim to acco... 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 has emerged in the past 10-15 years that allows linguistic observations about form-meaning pairings constructions — to be stated directly.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es aim to account for the full range of facts about language, without assuming that a particular subset of the data is part of a privileged 揷ore? Researchers argue that unusual constructions shed light on more general issues, and serve to illuminate what is required for a complete account of langu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语言学理论 语法 综述 建构理论 搭配
原文传递
视觉文化语境中的电影 被引量:106
14
作者 周宪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3-39,共7页
关键词 序幕 征服 文化转型 语言 形象 中心 视觉文化 电影 感受 文字
原文传递
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135
15
作者 赵宪章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3-191,共9页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语言并非文学的全部,这一观念使文学和图像的关系研究成为可能,而"语-图"关系则是其中的关键。"一体"、"分体"与"合体"是语图关系的三大历史体态;与此相应,"以图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语言并非文学的全部,这一观念使文学和图像的关系研究成为可能,而"语-图"关系则是其中的关键。"一体"、"分体"与"合体"是语图关系的三大历史体态;与此相应,"以图言说"、"语图互仿"和"语图互文"是其各自的特点,其中包含并可能引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学术命题。特别是"语象"和"图像"的关系,作为语图之间的"统觉共享",当是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的平台。只有这些深入的学理分析,而不是止于情绪表达和表态,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困惑才有可能自然释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图像 语言 语象
下载PDF
论隐喻的基本类型及句法和语义特征 被引量:110
16
作者 束定芳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0-28,共9页
本文对隐喻的基本类型及其句法和语义结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作者认为,从隐喻的表达形式、功能和认知特点角度,隐喻可分为显性隐喻与隐性隐喻、根隐喻与派生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与创造相似性的隐喻;从隐喻的句法特点角度... 本文对隐喻的基本类型及其句法和语义结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作者认为,从隐喻的表达形式、功能和认知特点角度,隐喻可分为显性隐喻与隐性隐喻、根隐喻与派生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与创造相似性的隐喻;从隐喻的句法特点角度,又可分出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介词性隐喻等。作者对隐喻的某些句法、语义、认知和修辞特点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类型 句法 语义特征 语言 语法
原文传递
语图互仿的顺势与逆势——文学与图像关系新论 被引量:133
17
作者 赵宪章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0-184,223-224,共15页
语言艺术和图像艺术的相互模仿,在中外文艺史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就其互仿效果而言,却存在非对称性态势:图像模仿语言是二者互仿的"顺势",语言模仿图像则表现为"逆势"。莱辛在其《拉奥孔》中就已意识到这一问题... 语言艺术和图像艺术的相互模仿,在中外文艺史上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就其互仿效果而言,却存在非对称性态势:图像模仿语言是二者互仿的"顺势",语言模仿图像则表现为"逆势"。莱辛在其《拉奥孔》中就已意识到这一问题。将其纳入"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语境中重新探讨,就会有新的发现:二者互仿的非对称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有不同的符号属性;语言是"实指"符号,图像是"虚指"符号;实指的所以是"强势"的,虚指的所以是"弱势"的。因此,当二者共享同一个文本,就有可能导致语言对图像的解构和驱逐,或者延宕和遗忘。由是观之,在所谓"文学图像化"的境况中,语言作为强势符号的性质决定了它不会有损自身,图像仅仅充任了工具和载体,"图以载文",使文学藉此得以自我放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图像 符号 模仿
原文传递
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看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10
18
作者 吴潜龙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8,共6页
人们一直认为 ,语言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 ,人用语言进行思维 ,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思维。但Jackendoff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分析语言和思维的本质不同 ,并说明语言是如何帮助人进行思维的。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 ,由于已存在着L1,因此语言... 人们一直认为 ,语言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 ,人用语言进行思维 ,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思维。但Jackendoff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分析语言和思维的本质不同 ,并说明语言是如何帮助人进行思维的。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 ,由于已存在着L1,因此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更加复杂。正确理解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第二语言能力的形成过程 ,借助或摆脱L1的影响 ,最后达到“用英语思维”的熟巧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思维 第二语言习得(SLA) 认知科学
下载PDF
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on 被引量:128
19
作者 Eugene Nida 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0-34,共5页
论文作者对翻译过程中涉及的语言与文化这两个密切相关的因素提出了中肯的分析,包括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语言与文化意义的表现,作者强调:1)语言与文化不可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2)语言不仅反映文化,同时也塑造文化;3)由... 论文作者对翻译过程中涉及的语言与文化这两个密切相关的因素提出了中肯的分析,包括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语言与文化意义的表现,作者强调:1)语言与文化不可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2)语言不仅反映文化,同时也塑造文化;3)由于文化通常比语言的变化速度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翻译
原文传递
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重构、修润与转换 被引量:102
20
作者 柴梅萍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91-94,共4页
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重构能及时有效地吸引广大观众。而对文化意象作恰如其分的修润 ,能使译文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于观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某些文化意象的不等值 ,采用直译手法处之 ,会使观众难以认同。
关键词 电影翻译 文化意象 寓意 重构 修润 转换 语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