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话语势能”构建与国际话语塑造 被引量:5
1
作者 陈拯 《中国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6-174,203,共20页
国际政治中的话语塑造往往经历多方之间的争论。争论中需要发挥话语的说服和压制效应,系统辨识并积极适应、利用和改造由话语联系、主体关系及平台机制等复合构成的政治情境,构建有利态势,生成推动变革的“话语势能”,塑造国际主流话语... 国际政治中的话语塑造往往经历多方之间的争论。争论中需要发挥话语的说服和压制效应,系统辨识并积极适应、利用和改造由话语联系、主体关系及平台机制等复合构成的政治情境,构建有利态势,生成推动变革的“话语势能”,塑造国际主流话语。在人权这一关键领域,中国通过以发展权和互利合作等为基础的论述,占据道义制高点,团结联合发展中国家,选择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权威有利平台,在权力与意识形态竞争凸显的背景下突破西方阻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进入了国际人权话语体系,充分展示了“话语势能”构建在国际话语塑造中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势能 话语塑造 争论策略 中国人权外交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建构范式的多维探究——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文本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海军 《教学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9-59,共11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既是一部内涵丰富、逻辑缜密、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要理论文献,又是一部续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科学行动纲领。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为让世界读懂中国的重要文本和话语呈现,其话语表达清新质朴,用鲜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既是一部内涵丰富、逻辑缜密、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要理论文献,又是一部续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科学行动纲领。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为让世界读懂中国的重要文本和话语呈现,其话语表达清新质朴,用鲜活话语生动讲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故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宏伟战略目标。话语是理论的载体,报告是由具有系列浓厚时代气息的新概念新语汇构成的科学理论话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极具典范意义的话语创新和理论创造。推进科学性、民族性和时代性话语体系塑造,是党的理论话语创新的重要使命,应在学理研究和传播实践中不断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 话语塑造 话语叙事 话语体系
原文传递
晚清民国“病毒”知识的翻译与引介:知识翻译学视角 被引量:5
3
作者 缪蓬 《当代外语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22-32,45,共12页
知识翻译学构想的提出为学科知识翻译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晚清民国时期西医知识在我国的翻译与引介很好地反映了知识翻译中语言转换、话语塑造和知识建构三者的关系。本文以该时期“病毒”知识翻译为例,基于词典、报章及书籍等多种文... 知识翻译学构想的提出为学科知识翻译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晚清民国时期西医知识在我国的翻译与引介很好地反映了知识翻译中语言转换、话语塑造和知识建构三者的关系。本文以该时期“病毒”知识翻译为例,基于词典、报章及书籍等多种文本资料,审视知识翻译中的语言转换现象,考察“病毒”话语塑造的不同阶段,描写“病毒”知识建构的过程。经分析发现,现代“病毒”知识在我国的翻译与引介是西医知识在我国生产与再生产的缩影,也是西医知识翻译推动我国医学现代化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翻译学 翻译史 病毒 术语翻译 话语塑造
原文传递
“中国式现代化”英译传播的知识话语内涵
4
作者 付添爵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96,共6页
语言的新陈代谢推动着社会思想的吐故纳新,而语言的翻译传播能够在异域催生新的知识建构与话语塑造,进而实现普遍性的思想联结。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表述,其富含的知识话语内涵在相应的翻译传播... 语言的新陈代谢推动着社会思想的吐故纳新,而语言的翻译传播能够在异域催生新的知识建构与话语塑造,进而实现普遍性的思想联结。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表述,其富含的知识话语内涵在相应的翻译传播中得到了彰显。以“中国式现代化”英译为例,首先,其在“知识的翻译”层面以反思“现代性”为基础,明确了自身的地方性知识身份,表达了参与世界性知识建构的意愿;其次,作为现代性的话语构成物,“中国式现代化”英译在“翻译的知识”维度为其他文明形态提供了表达自我现代化发展的话语范式,力图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性建构贡献话语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知识建构 话语塑造 现代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中国精神的话语塑造及其现实转化
5
作者 史宏波 谭帅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1,共11页
中国精神的话语具有确证中国精神存在、推动中国精神发展、实现中国精神现实性的重要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中国精神的话语却没能完全承担起对中国精神进行言说与建构、转化与发展、预设与共享的任务。中国精神的话语应当推动中华优秀... 中国精神的话语具有确证中国精神存在、推动中国精神发展、实现中国精神现实性的重要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中国精神的话语却没能完全承担起对中国精神进行言说与建构、转化与发展、预设与共享的任务。中国精神的话语应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土壤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表达中国人在革除现代性流弊时的价值主张,为解决人类发展的问题贡献中国智慧。要使这一话语样态被不断重复、评说,必须抓住三个主要环节:一是围绕中国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理论建构,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话语融通,三是中国精神的理论话语与中国人民生活世界的深入对接、交汇与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精神 话语塑造 现实转化
下载PDF
基于知识建构与话语塑造的概念对译反思——以《史记》里的“中国”英译为例
6
作者 付添爵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0-148,共9页
现代中国具有鲜明的翻译色彩,其记忆与形象离不开概念译名的承载与塑造。《史记》里不同的“中国”涵义在知识建构与话语塑造下化约为“中国—China”这一在本民族语者那里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概念对译,实际上是将历史上复杂的“中国”... 现代中国具有鲜明的翻译色彩,其记忆与形象离不开概念译名的承载与塑造。《史记》里不同的“中国”涵义在知识建构与话语塑造下化约为“中国—China”这一在本民族语者那里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概念对译,实际上是将历史上复杂的“中国”内涵用一个英译词China予以掩盖,其制造的记忆和刻画的形象使得关于“何以中国”的论述变得更为艰难与迷离。因此,摆脱语言文字层面的翻译穷争,聚焦于作为一种知识建构与话语塑造的对译如何对其他概念进行潜在式记忆消弭与形象重建,反思日用不知的概念对译,进而唤起并建立属于自身谱系与脉络的记忆与形象,为传统与现代的联结作有益补充,为“中国形象”提供记忆的历史谱系与源流,以正视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对译 知识建构 话语塑造 《史记》英译 中国
原文传递
“弱国家”的终结与新史观的兴起:当代美国行政之变的话语塑造
7
作者 张佳俊 《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8-121,共14页
行政主导体制在现代美国的崛起,堪称一场“不流血的宪制革命”。这一历史性巨变,与美国人引以为傲的分权宪制传统及长期流行于世的“弱国家”叙事,形成现实与历史、实践与理论的强烈反差,从而引发一场延宕百年、悬而未决的行政合法性困... 行政主导体制在现代美国的崛起,堪称一场“不流血的宪制革命”。这一历史性巨变,与美国人引以为傲的分权宪制传统及长期流行于世的“弱国家”叙事,形成现实与历史、实践与理论的强烈反差,从而引发一场延宕百年、悬而未决的行政合法性困境。面对困境,几代美国知识精英致力于重建新史观,精心塑造出一整套自圆其说的话语体系,为美国体制转型辩护,力图证成新的行政主导体制的历史合法性。这一新史观的重建过程表现为:他们用“国家建构”的新叙事取代“弱国家”的旧叙事,同时以还原美国早期国家建构和行政治理历史的方式来证明新叙事的可靠性,并且引入“危机与变革”的历史逻辑和“人民出场”的新宪制史论,来论证行政主导体制不是违背美国宪法传统的产物,而是美国人在应对危机的历史实践中自发做出的现实选择。这种融叙事之变、史实还原、逻辑转换和宪制观念更新于一体的新史观,打通了前后两个百年的美国国家建构历史,最终在理论和话语上塑造出一幅具备历史合法性的美国行政体制图景。剖析美国知识精英主动修正意识形态,为重构行政之变的历史合法性而殚精竭虑的话语生产过程,对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美国体制的历史之变、内在矛盾和现实逻辑,深化对政治实践和理论关系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破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行政主导体制 合法性 行政国家 重建史观 话语塑造
原文传递
有限的选择空间与想象的未来——对农村青少年做学徒的话语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汪冰冰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74-80,共7页
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我国中部省份7位农村青少年成为学徒的历程和动因进行考察,分析"做学徒"这一观念是如何通过主流话语和个体话语被接受的。研究发现重要他人与"人家"的话语共同为这些青少年构建了一个有限... 本研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我国中部省份7位农村青少年成为学徒的历程和动因进行考察,分析"做学徒"这一观念是如何通过主流话语和个体话语被接受的。研究发现重要他人与"人家"的话语共同为这些青少年构建了一个有限的选择空间。在主流话语的底色下,这些青少年在职业探索中塑造着自己的选择话语,打工在他们的话语建构总是"没有自由和未来的",而对做学徒和中职学校两种技能习得方式的不同话语建构是他们选择学徒的重要原因:与职业学校被他们建构为脱离实践、管理松散的形象不同,做学徒被塑造为实践导向、磨炼意志、学得本事进而实现未来独立开店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徒 话语塑造 有限的选择空间 想象的未来
下载PDF
话语何以成为权力——中国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的政治哲学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杨晓畅 孙国东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9-169,180,共12页
话语权包括三个维度:发生学维度,即物化形态,强调话语权的实现以话语生产能力为前提;接受维度,即对话形态,强调话语权的实现以其获得主体间性、文化间性的接受为关键;塑造维度,即权力形态,强调话语权的实现以其对受众价值观的塑造为旨... 话语权包括三个维度:发生学维度,即物化形态,强调话语权的实现以话语生产能力为前提;接受维度,即对话形态,强调话语权的实现以其获得主体间性、文化间性的接受为关键;塑造维度,即权力形态,强调话语权的实现以其对受众价值观的塑造为旨归。与此相适应,中国社会科学要真正走向世界,需同时推进三大“基础工程”:话语生产力积攒工程、话语影响力提升工程和话语塑造力培育工程。中国社会科学要想具有国际学术话语权,需挖掘现代转型之“中国方案”的学理内涵,围绕基于“中国愿景”的“中国现代价值观”进行社会科学阐释,并使之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实力 话语 中国愿景 话语影响力 话语塑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