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钟摆:新诗艺术之发展轨迹
1
作者 章亚昕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9-84,共6页
回顾新诗艺术的发展轨迹,会看到十分明显的“钟摆”形态。这种反复摆动的发展轨迹,从“外形式”角度看,新诗是从格律体到自由体,再从朗诵诗到新民歌;从“内形式”角度看,新诗是从白话诗到象征诗,再从意象化到形象化;而从内容角度看,新... 回顾新诗艺术的发展轨迹,会看到十分明显的“钟摆”形态。这种反复摆动的发展轨迹,从“外形式”角度看,新诗是从格律体到自由体,再从朗诵诗到新民歌;从“内形式”角度看,新诗是从白话诗到象征诗,再从意象化到形象化;而从内容角度看,新诗则从抒情小诗到现代史诗,再从讽刺诗到哲理诗。“钟摆”的形态,意味着新诗处于文体的草创阶段。由于草创期没有确定的文体规范,诗人就在诗感、诗观与诗运三个层面进行探索,寻找最佳的艺术表现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钟摆
下载PDF
论新旧转变之中的近代诗运
2
作者 於可训 《人文论丛》 1999年第1期343-357,共15页
引言1915年秋天,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写了一首60行的七言长诗,送给同在美国留学的他的朋友,也是他后来倡导“白话诗”的反对派梅觐庄(光迪)。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梅生梅生勿自鄙.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 引言1915年秋天,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写了一首60行的七言长诗,送给同在美国留学的他的朋友,也是他后来倡导“白话诗”的反对派梅觐庄(光迪)。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梅生梅生勿自鄙.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①三天后,他又写了一首七言短诗,答复他的另一位留学生朋友任叔永(鸿隽)对他的“文学革命”“狂言”的嘲戏,诗的首联说:“诗国革命何自始?要须作诗如作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生 健者 新潮 朋友 首联说 神州
下载PDF
中国韵文的当代价值及发展前景——评施议对《新声与绝响——施议对当代诗词论集》
3
作者 邓菀莛 《中国韵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5-108,共4页
中国韵文,包括诗词歌赋,经过三千年的发展演变,新体、旧体,不断更替,风骚、雅颂,兴盛、衰亡;诗运随着时运而前浪、后浪互相推进。面对新世纪、新时运,中国韵文的当代价值及发展前景,备受关注。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正名开始,就施议对《... 中国韵文,包括诗词歌赋,经过三千年的发展演变,新体、旧体,不断更替,风骚、雅颂,兴盛、衰亡;诗运随着时运而前浪、后浪互相推进。面对新世纪、新时运,中国韵文的当代价值及发展前景,备受关注。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正名开始,就施议对《新声与绝响——施议对当代诗词论集》一书所牵涉诗词自身的被"异化"、暴露与歌颂以及新体白话诗出路等问题展开讨论。立足当下,反观过往以预示来者,为新世纪中国韵文的创作及研究,提供借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韵文 当代价值 发展前景
下载PDF
从谢灵运到宫体诗:"声色"与"性情"关系动力下的诗运转关
4
作者 李华伟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5-203,共9页
从谢灵运到永明新诗之间的诗运"转关",其根源在于"声色"与"性情"间内在关系的变化.在"声色"凸显的总体要求下,诗歌在"辞"与"声"之间的选择呈现矛盾,而谢灵运诗与永明新诗... 从谢灵运到永明新诗之间的诗运"转关",其根源在于"声色"与"性情"间内在关系的变化.在"声色"凸显的总体要求下,诗歌在"辞"与"声"之间的选择呈现矛盾,而谢灵运诗与永明新诗对这一矛盾作了不同处理.谢诗受"情"的支配选择词语,其性情与山水声色之间的宕变关系表现为用词的曲折、繁累;至永明时期沈约、王融、谢朓等人,物象声色得以凸显,使声律的实践变得更为容易,但"物观"尚不能完全符合声律,从而制约了声律;至宫体诗人,女性、物、情三者系于女性一身的紧密相关性,为句式情态提供了无限可能,也为声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灵 永明体 宫体 转关
下载PDF
晋宋之际的诗运转关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澧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82-85,共4页
文论史上的“义熙诗风”与“元嘉诗风”,人为地把浑然为一的诗风演进按照朝代一分为二。其实,晋宋之际,由作者构成而论,超凡脱俗的名士群体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正是才艺出众的文士群体的天下;据审美趋向而言,名士钟情于清谈,争胜于谈锋,... 文论史上的“义熙诗风”与“元嘉诗风”,人为地把浑然为一的诗风演进按照朝代一分为二。其实,晋宋之际,由作者构成而论,超凡脱俗的名士群体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正是才艺出众的文士群体的天下;据审美趋向而言,名士钟情于清谈,争胜于谈锋,大都重理而轻文,而诗人钟情于吟咏,竞逐于才藻,往往重文而轻理。晋宋的诗运转关,使“情”、“采”向文学复归,体现出诗骚传统的归位,意味着中古文学在晋宋之际的新生,为南朝文学的兴盛提供了方向性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熙风” “元嘉风” 作者构成 审美趋向 转关
下载PDF
陶渊明、谢灵运与晋宋时期诗运之转关 被引量:1
6
作者 马晓坤 《江西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2-36,共5页
晋宋之际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转折期,陶渊明和谢灵运是本时期诗坛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诗歌风貌虽有迥异之处,但也有内在的契合点,无论相同或相异,其创作都体现了晋宋诗运转关的某些特征。
关键词 陶渊明 谢灵 晋宋转关
下载PDF
刘宋“诗运转关”考论 被引量:2
7
作者 白崇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5-68,共4页
刘宋时期中古诗歌发生转型,因而被人称为"诗运转关"。"诗运转关"有三层含义:一是刘宋诗歌从玄言诗的阴影中走出,回归到魏晋诗歌传统上,得以健康发展;二是刘宋诗歌在声律、对仗等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启迪了后来... 刘宋时期中古诗歌发生转型,因而被人称为"诗运转关"。"诗运转关"有三层含义:一是刘宋诗歌从玄言诗的阴影中走出,回归到魏晋诗歌传统上,得以健康发展;二是刘宋诗歌在声律、对仗等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启迪了后来的"永明体",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历程中具有转折意义;三是以谢灵运为代表的清丽诗风和以鲍照、汤惠休为代表的俗艳诗风改变了魏晋以来以渊奥、典雅为主导的诗歌格局,促进了诗风的多样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宋 转关 元嘉体 休鲍之风
下载PDF
诗运转关:论汤惠休诗歌的诗学意义
8
作者 李杰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75-83,共9页
刘宋时期诗风大变,被称为“诗运转关”,汤惠休是此期的殿军。他学习吴歌、曹植、楚辞而新变,以“缘情”的文学本质论和“芙蓉出水”的诗学观念,引领诗坛向重视情感、自然平易方向转变。汤惠休完成了诗歌的世俗化历程,是宫体诗的先驱,是... 刘宋时期诗风大变,被称为“诗运转关”,汤惠休是此期的殿军。他学习吴歌、曹植、楚辞而新变,以“缘情”的文学本质论和“芙蓉出水”的诗学观念,引领诗坛向重视情感、自然平易方向转变。汤惠休完成了诗歌的世俗化历程,是宫体诗的先驱,是齐梁诗歌句式定型的促进者;而作为僧人,他又是释子作艳辞的先驱,是僧俗以诗交友的典范。汤惠休诗韵波及后世,历千载而不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关 汤惠休 学意义 南朝文学
下载PDF
礼乐兴衰与晋宋之际“诗运转关”别解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学军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25,共5页
在东晋礼乐之衰和晋宋之交礼乐之兴的背景下,礼乐兴衰变化对诗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礼乐复兴促成了刘宋诗歌创作的繁荣,包括诗歌题材的扩大、内容的丰富、宫廷诗风的形成、诗歌语言和形式的更新、诗乐联系的紧密及文人乐府诗创作的繁荣... 在东晋礼乐之衰和晋宋之交礼乐之兴的背景下,礼乐兴衰变化对诗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礼乐复兴促成了刘宋诗歌创作的繁荣,包括诗歌题材的扩大、内容的丰富、宫廷诗风的形成、诗歌语言和形式的更新、诗乐联系的紧密及文人乐府诗创作的繁荣等。这些都是对以玄言诗为主导的东晋诗坛的反拨,促进了南朝诗歌基本美学风貌的形成,"诗运转关"也由此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 兴衰 晋宋之际 转关
下载PDF
中国诗学之转关因革与“四元”范式创生 被引量:1
10
作者 潘链钰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20年第2期105-112,共8页
现代学者马一浮超越陈衍,在"诗运转关"命题上扩"三元"而提"四元",此说成为概括中国诗学范式转变之新观念。但马氏之"四元"指向存在脱节。"四元"转关之枢机应为"颜谢""... 现代学者马一浮超越陈衍,在"诗运转关"命题上扩"三元"而提"四元",此说成为概括中国诗学范式转变之新观念。但马氏之"四元"指向存在脱节。"四元"转关之枢机应为"颜谢""李杜""韩白""苏黄"。更为重要的是,此"四元"转关之生成,既是返景复照于前元语境而脱尘发晖为新元模式,又在不同时期汲引儒释道三教文化而融成新的诗心灵台,还以张力骈移之特征建构中国诗学两仪相利之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转关 “四元”范式
下载PDF
南朝“诗运转关”中的颜延之——兼谈颜延之诗体演进之功
11
作者 张煜 孟庆丽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464-469,共6页
通过追溯史部文献对颜延之的评价和集部文献对颜延之诗作的选录情况,阐述了颜延之作为“庙堂诗人”的诗坛地位;从诗歌写法转变的视角分析了颜延之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诗谈玄的不良风气,成为近体诗定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反思了历史... 通过追溯史部文献对颜延之的评价和集部文献对颜延之诗作的选录情况,阐述了颜延之作为“庙堂诗人”的诗坛地位;从诗歌写法转变的视角分析了颜延之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诗谈玄的不良风气,成为近体诗定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反思了历史上的“颜谢优劣论”,指出谢灵运诗歌与颜延之诗歌分别代表了“感发兴会”与“思索安排”两种不同的创作思路,认为颜延之的诗歌为诗歌体式的演进过程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路径,相较之下更具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转关 颜延之 谢灵 体演进
下载PDF
诗运转关背景下陶渊明诗歌叙事功能研究
12
作者 吕辛福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9-13,17,共6页
对陶渊明诗歌的解读历来偏重分析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本文尝试在晋宋诗运转关背景下,结合诗歌文人化的历史发展进程,研究陶诗在叙事功能方面对传统乐府诗和文人诗的创新及推动作用,利用具体的统计数据和诗歌文本,分析陶诗在人物形象、... 对陶渊明诗歌的解读历来偏重分析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本文尝试在晋宋诗运转关背景下,结合诗歌文人化的历史发展进程,研究陶诗在叙事功能方面对传统乐府诗和文人诗的创新及推动作用,利用具体的统计数据和诗歌文本,分析陶诗在人物形象、诗歌标题、叙事手法、叙事语言等方面的叙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叙事 转关 歌文人化
下载PDF
先秦诗运沉浮的立体揭示——《论先秦诗运的沉与浮》之二
13
作者 刘国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1年第3期56-61,共6页
时间顺序上的阶段性沉浮、空间位置上的地域性沉浮以及诗歌散文二体间的交替沉浮,构成先秦诗运(诗歌发展过程及其命运)的表象沉浮系统;本体、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的或沉或浮和此沉彼浮构成先秦诗运的实质沉浮系统。两个系统密切关联... 时间顺序上的阶段性沉浮、空间位置上的地域性沉浮以及诗歌散文二体间的交替沉浮,构成先秦诗运(诗歌发展过程及其命运)的表象沉浮系统;本体、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的或沉或浮和此沉彼浮构成先秦诗运的实质沉浮系统。两个系统密切关联,结为表里,构制整合成一幅粗略的先秦诗运立体沉浮图。再现这一立体沉浮过程,是中国诗史,特别是先秦诗史研究最基本的工作,也恰恰是古今学者还没有圆满完成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表象沉浮 实质沉浮 “五体” 立体揭示
下载PDF
抗战时期“西北诗运”考述
14
作者 唐翰存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00-215,共16页
在抗战文艺的背景下,"西北诗运"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通过报纸副刊等形式,迅速形成一种潮流化运动,借着大后方的深厚孕育,凝聚了冯振乾、陈敬容、沙蕾、牛汉等一批流寓诗人群,发表了大量作品。以《甘肃民国日报》的副刊"生... 在抗战文艺的背景下,"西北诗运"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通过报纸副刊等形式,迅速形成一种潮流化运动,借着大后方的深厚孕育,凝聚了冯振乾、陈敬容、沙蕾、牛汉等一批流寓诗人群,发表了大量作品。以《甘肃民国日报》的副刊"生路""草原""诗歌专页"和《西北日报》的"绿洲""力行""塞角"为中心,"西北诗运"在烽火弥漫的抗战岁月里,不仅重振了一种边塞精神,也为新文学尤其是诞生不久的中国新诗,贡献了其独特的西北风格与诗写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艺 西北 副刊 歌专页 新边塞
原文传递
抗战时期的《现代评坛》与“西北诗运”
15
作者 唐翰存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5期136-142,共7页
抗战时期迁往兰州的《现代评坛》,是“西北诗运”最早的策源地。1940年5月20日,《现代评坛》第5卷推出“青年诗歌专号”,由此拉开“西北诗运”的序幕。专号中对“街头诗”运动的提倡,对“标语式的狂呼乱喊”诗歌的摒弃和对西北青年诗歌... 抗战时期迁往兰州的《现代评坛》,是“西北诗运”最早的策源地。1940年5月20日,《现代评坛》第5卷推出“青年诗歌专号”,由此拉开“西北诗运”的序幕。专号中对“街头诗”运动的提倡,对“标语式的狂呼乱喊”诗歌的摒弃和对西北青年诗歌作者“陈列货色”的希望,以及所发表的穆天、牛汉、唐祈等人的作品,都具有文献价值。在“青年诗歌专号”之外,《现代评坛》还推出“西北诗歌选辑”,旨在与抗建工作相配合,激励西北青年起来,用诗歌在“民族国家的本位上下工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评坛 青年歌专号 西北歌选辑 西北
下载PDF
王世懋“诗必自运”的创作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波 《作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121-121,共1页
王世懋针对明中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不良倾向,提出了"诗必自运"的主张。他要求创作者无论是学习古诗典范抑或同代大家,都必须遵循以我为主的原则,不但如此,王氏创作论也要求作家创作上要自我超越。在他的理论阐述中更有对过度求... 王世懋针对明中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不良倾向,提出了"诗必自运"的主张。他要求创作者无论是学习古诗典范抑或同代大家,都必须遵循以我为主的原则,不但如此,王氏创作论也要求作家创作上要自我超越。在他的理论阐述中更有对过度求新的另一极端予以必要规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世懋“必自”创作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