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杜甫诗法论探微 被引量:21
1
作者 钱志熙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6-68,143-144,共15页
本文首先考察杜诗中“法”及与’“法”内涵相近一系列概念的理论 价值,从而明确杜甫诗法论理论上的丰富性和实践上的一贯性。尤其是对他所 用的’“诗律”“徽”等概念提出新的解释,认为它们在杜甫那里是一种诗法论。“ 而非简单的... 本文首先考察杜诗中“法”及与’“法”内涵相近一系列概念的理论 价值,从而明确杜甫诗法论理论上的丰富性和实践上的一贯性。尤其是对他所 用的’“诗律”“徽”等概念提出新的解释,认为它们在杜甫那里是一种诗法论。“ 而非简单的声律论。文章还探讨了杜甫诗法论的美学意蕴,认为杜甫的“法” 不是指导初学的门径之法,而是达到最完善的艺术创造状态的一种自觉意识。 最后追溯了杜甫诗法论的渊源及对后世诗学的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诗法 诗律 苦思 入神
原文传递
清代“肌理说”诗论概观 被引量:4
2
作者 丛远东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CSSCI 1996年第3期184-191,共8页
本文在前人研究清代翁方纲“肌理说”的基础上力图对其诗学理论进行一次梳理,从该诗论的基本概念入手,层层剖析,分析了广义的“肌理”既包括“文理”,也包括“义理”,论述了二者的具体内容、关系和要求,以及由此产生的“诗法论”... 本文在前人研究清代翁方纲“肌理说”的基础上力图对其诗学理论进行一次梳理,从该诗论的基本概念入手,层层剖析,分析了广义的“肌理”既包括“文理”,也包括“义理”,论述了二者的具体内容、关系和要求,以及由此产生的“诗法论”,并从文学史观的角度,对翁氏诗论和清代另三家诗论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认为“肌理说”在逻辑上为传统诗论的发展打上了句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翁方纲 肌理说 格调派 “神韵说” “理” 诗法 性灵说 格调说 文理
下载PDF
从性情说看明代理学家诗法论的多重向度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洋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9-131,共13页
薛瑄、陈献章、胡居仁、王廷相、焦竑等明代理学家凡言诗法必称性情,其诗法论语境中的性情说主要包括三重向度,对性情的探讨深度也较明代其他文学流派更为突出。具体而言,其诗歌价值以教化功能和"性天之真"的本体论为基础,创... 薛瑄、陈献章、胡居仁、王廷相、焦竑等明代理学家凡言诗法必称性情,其诗法论语境中的性情说主要包括三重向度,对性情的探讨深度也较明代其他文学流派更为突出。具体而言,其诗歌价值以教化功能和"性天之真"的本体论为基础,创作动机强调至诚不伪,于情志风貌则突出平和收敛而又兼具荡逸之气,在真情、自然、风韵、豪健等诠释路径中拓宽了宋元理学诗法论的性情说内涵,并形成在哲思内蕴和情感形态等方面区别于台阁、复古、公安、性灵诸派诗法论的特征。这些主张虽然与他们实际的诗歌创作有所出入,但存在着与艺术素养、情感诉求和人格境界之间的张力,反映了性情说在理学诗歌批评中的诠释空间与局限性,折射出明代理学整体侧重履践的学术性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理学 诗法 性情说
原文传递
中国诗歌鉴赏理论的建构与走向
4
作者 余荩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6期141-148,共8页
中国诗歌鉴赏理论形成了功利接受与审美接受两大基本体系 ,它们互补发展。其发展历程 ,是从诗歌的外部价值判断走向诗歌内部的艺术解悟 ,其鉴赏视角是从读者的教化启迪与现实效应走向对诗歌作者、诗歌反映之客体、诗歌文本载体及读者的... 中国诗歌鉴赏理论形成了功利接受与审美接受两大基本体系 ,它们互补发展。其发展历程 ,是从诗歌的外部价值判断走向诗歌内部的艺术解悟 ,其鉴赏视角是从读者的教化启迪与现实效应走向对诗歌作者、诗歌反映之客体、诗歌文本载体及读者的艺术感受诸方面的综合审视 ,从而构成了以言志论、缘情绮靡论、意境论、诗法论为代表的在各个历史时期居主导地位的理论纲领。其中 ,志、情、辞、兴、象、境、法等 ,是诗歌鉴赏理论建构中的尤见重要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鉴赏 言志 缘情绮靡 意境 诗法 功利观与审美观
下载PDF
“性灵”说与诗法论——论袁枚诗学的综合向度 被引量:1
5
作者 段宗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105,共5页
袁枚是激进主义诗论家,又是深知创作甘苦的诗人。所以他的"性灵"诗学一方面讲究性情、灵机和天分,另一方面还要求博雅,广泛汲取前人艺术经验,对音节、体格等艺术法度也颇有讲究。融会"性灵"说和诗法论使袁枚诗学呈... 袁枚是激进主义诗论家,又是深知创作甘苦的诗人。所以他的"性灵"诗学一方面讲究性情、灵机和天分,另一方面还要求博雅,广泛汲取前人艺术经验,对音节、体格等艺术法度也颇有讲究。融会"性灵"说和诗法论使袁枚诗学呈现出复杂性与矛盾性,也使他异于明代公安派而呈现出清代诗学特有的综合性特征。应从"性灵"说与诗法论的矛盾与综合角度对袁枚诗学作全面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灵 诗法 袁枚 明代公安派 清代诗学
下载PDF
翁方纲诗学“三论”
6
作者 王英志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38-40,共3页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顺天大兴(今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任考官、督学政。官至内阁学士。翁氏潜心研究经学,长于考订、金石之学,亦精通书画、词章,"负海内清望,垂六十年"
关键词 翁方纲 诗学 王士祯 格调 神韵说 十七年 诗法 肌理说 格调说
原文传递
万汇竟流 一趣同归——对中国诗学理论发展史的一点看法
7
作者 郭鹏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79-81,共3页
中国诗歌理论发展史上存在着许多分歧 ,彼此互相攻诘 ,相持不下。如何评价不同观点和理论流派之间的斗争 ,是研究我国诗歌理论发展史时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联系诗歌艺术的创作过程 ,认为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都可归入“教人作诗的理论”... 中国诗歌理论发展史上存在着许多分歧 ,彼此互相攻诘 ,相持不下。如何评价不同观点和理论流派之间的斗争 ,是研究我国诗歌理论发展史时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联系诗歌艺术的创作过程 ,认为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都可归入“教人作诗的理论”和“教人作什么诗的理论” ,进而指出相互分歧的理论事实上并不矛盾 ,而是相辅相成的 ;同时 ,本文还对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理论体系的构成 ,发表看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人作诗的理 教人作什么诗的理 诗法 意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