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都德在中国的译介、传播与接受
被引量:1
- 1
-
-
作者
曹文刚
-
机构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出处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48-50,共3页
-
文摘
都德初渐中国便受到各阶层读者的欢迎,文学革命倡导者借译介都德,促进中国短篇小说的成长,鸳鸯蝴蝶派从文学趣味出发,更强调译文的趣味性和悲情效果。1920年代对都德的接受,更多着眼于他对自然主义的反动上;1930年代及以后,中国读者从爱国主义角度选择都德;新时期对都德的接受转入低谷。都德《最后一课》的中国仿作,不愿选用原作超然的反讽叙事语调与事件拉开审美距离,而是运用第三人称叙事视角,未能与现实拉开一定距离,其艺术感染力有所下降。都德与师陀、沈从文的诗情小说都醉心于清静、淳朴的乡村,倾心于原始、宗法社会,表现了对人类命运深刻思索的共同精神追求。
-
关键词
都德
中国读者
自然主义
《最后一课》
诗情小说
爱国主义
-
Keywords
Daudet
Chinese readers
naturalism
The Last Lesson
poetic novels
patriotism
-
分类号
I17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王蒙诗情小说刍论
- 2
-
-
作者
温奉桥
李萌羽
-
机构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出处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31-36,52,共7页
-
文摘
诗情小说构成了王蒙小说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中国诗化小说的当代发展和衍化形态。王蒙诗情小说创作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在审美品格上,它们是“梦”与“诗”的产物,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在艺术形式上,则呈现出“心灵故事”和“复调”小说的特征。
-
关键词
王蒙
诗情小说
审美品格
艺术形式
-
Keywords
Wang Meng
poetic novel
aesthetic qualities
artistic form
-
分类号
I207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