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闻香:黄庭坚诗歌的鼻观世界
被引量:5
- 1
-
-
作者
曹逸梅
-
机构
常熟理工学院师范学院
-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1-80,共10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宋诗典范对日本五山汉诗的影响研究”(批准号:19YJC75100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宋元禅林文学东亚传播研究”(批准号:19JJD750006)成果。
-
文摘
作为嗅觉敏感型诗人,黄庭坚留下了丰富的挖掘嗅觉世界审美内涵的作品。他描写花香的作品对气味的杰出表现,推动了花卉审美从偏重物色转向兼重气味,开拓了咏花诗的题材范围,深化了文学中的气味书写在表现诗人心灵、情绪与精神方面的意义。而他有关熏香的作品,着力描写书斋焚香,实现了熏香意象的造境功能改造,对熏香成为宋代文人雅艺以及熏香意象在宋代文学作品中的凝定发生了典范效应。受"六根互用"观念影响,黄庭坚的闻香诗深具禅意与理趣,丰富了宋人对鼻观通妙的认识。
-
关键词
宋代文学
诗人心灵
黄庭坚
理趣
题材范围
宋代文人
敏感型
熏香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漠视语言和摧毁语言——诗学语言论之二
- 2
-
-
作者
枣红马
-
机构
不详
-
出处
《南腔北调》
2023年第10期40-53,共14页
-
文摘
一、诗,为什么要漠视语言?按照中国传统诗学的审美要求,如果一首诗没有意境,它就不是一首好诗,甚或可以说,它就不是诗。意境品质的高下、内涵的丰富与否,决定了诗的品质的高下。然而,诗的意境不仅仅存在于诗的作品中,如果追根溯源,它应该是诗人心灵、灵魂以及无意识心理的诗性存在。意境,既看不见摸不着,也说不清道不明,即使人们强行用概念的语言去概括,说出来已经没有任何的意味,诗的神韵消失殆尽。即使聪明的人用描述性的语言描述意境的状态,也往往让人如坠五里雾中,只能用心去感觉它的情境状态。
-
关键词
诗人心灵
中国传统诗学
无意识心理
诗的意境
语言论
语言描述
诗性存在
审美要求
-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中年写作·词·历史与风景——读黄亚洲诗歌札记
被引量:2
- 3
-
-
作者
邹汉明
-
机构
浙江省青年诗人
-
出处
《南方文坛》
CSSCI
2004年第2期61-65,共5页
-
-
关键词
诗歌
诗人心灵
黄亚洲
风景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古典诗词的情与理
- 4
-
-
作者
赵治中
-
出处
《丽水学院学报》
1986年第1期18-28,共11页
-
文摘
诗歌是用来言情,还是用来说理?这是我国古代诗人长期探索、诗论家反复激烈争论的一个重要课题。他们为阐明诗歌的本质,指导各个时代的诗歌创作,作出了不少贡献,但有些言论也不免失之偏颇。 情感,对文艺创作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诗歌这最古老而又最富有生命力的艺术,曾被人誉为“文学中的文学,语言艺术中的艺术”。它是诗人心灵迸发的火花,思想情感的结晶。对情感方面的要求,它比起其他文艺样式来,自然要更高一些。早在西汉末年,学者刘歆就已看到“诗以言情”这一本质特征。到了西晋,诗人陆机提出“
-
关键词
古典诗词
情与理
诗人情感
古代诗人
诗人心灵
文艺创作
诗论家
文艺样式
西汉末年
洞庭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诗人的修养
- 5
-
-
作者
吕进
-
出处
《诗刊》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1期52-56,共5页
-
文摘
内容与形式是否完美统一,决定着一首诗的完整性与审美价值。诗人的性情纳入诗的语言方式,才有诗;审美价值高的性情纳入优美的诗的语言方式,才有好诗。因此,诗人的修养是人与才的交响。更具体地讲,诗人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基本修养:一个是人格精神,一个是艺术功力。所谓人格,这里讲的是审美人格。当然,由于抒情诗通常是诗人心灵的直写,所以对于诗人而言,审美人格和现实人格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如果审视生活,就有日常生活和价值生活之分,诗是倾心于价值生活的。如果审视自然,就有事实性存在的自然和审美性存在的自然之分。自然一经入诗,就总是从事实性存在转换为审美性存在。如果审视诗人。
-
关键词
诗人情感
审美价值
诗人心灵
抒情诗人
人格精神
语言方式
审美人格
事实性
艾青
徐志摩
-
分类号
I22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叩响你心灵居所之门 ——读吴思敬《走向哲学的诗》
- 6
-
-
作者
刘玮
-
出处
《绿风》
2004年第1期123-125,共3页
-
文摘
读诗,获得的是情感的宣泄和心灵的震撼;咀嚼诗评,领受的是醍醐灌顶般的明晰与顿悟。正如诗作可以呈现出诗人的情感世界,诗论同样也能勾画出诗歌评论家的艺术剪影。一位真正的诗歌评论家,他的工作不应仅仅滞留在采撷诗歌表层意象花朵这个初级阶段,更应该用心聆听诗歌深层机制的召唤,捕捉诗人心灵的波动。吴思敬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诗评家,他在饱蘸深情拥抱诗神的同时,更用冷静理性的态度穿透评论对象,剥开语言与意象的外壳而去探寻诗歌的深层内蕴。
-
关键词
吴思敬
诗歌评论
诗评家
心灵美
诗人心灵
诗人情感
诗神
深层机制
顾城
论诗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诗歌中的力量
被引量:1
- 7
-
-
作者
世宾
-
出处
《诗刊》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7期60-62,共3页
-
文摘
"力量"作为一种美学品质在诗歌中十分重要。首先我们来体验一下力量的存在形式:它可以是一架飞机向下俯冲的冲击力;也可以是一辆重吨位汽车飞驰而来的撞击力;也可以是君王对世界的征服,这种力表现为外露的,
-
关键词
诗人心灵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东坡诗词中的自我形象
被引量:1
- 8
-
-
作者
王树芳
-
出处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1982年第2期18-25,34,共9页
-
文摘
读东坡诗词,首先激动读者的是诗词中无所不在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也即诗人的自我形象.为了区别东坡诗词中的其他人物形象,我称它为第一形象.这个第一形象,存在于东坡的众多抒情诗歌之中.他的每一抒情佳作,都从一个角度刻划了诗人自我形象也即第一形象的某个侧面;众多的抒情诗篇,则汇成了一个完整的第一形象.它和抒情主人公本人一样,是一个多面体.在这个多面体中,诗人自己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意志情操,爱憎感情、艺术情趣等等,无不赤裸裸地呈现给读者.一切时代的、社会的、阶级的、传统的综合因素在诗人心灵上的投影,同样是毫无掩藏地呈现在读者之前.
-
关键词
自我形象
东坡
诗人心灵
抒情主人公
人物形象
仕途坎坷
超旷
陶诗
飞露
梦中作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简论“创造社”文学观的更张
被引量:1
- 9
-
-
作者
颜敏
-
出处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3期58-62,共5页
-
文摘
“创造社”最能贻人口实的大概就是20年代中期文学观的更张。从标榜文学表现论到呼吁革命文学论,无论是从变换得如此彻底,如此突兀和如此果敢来说,还是从这次改辙给中国现代文学史造成的影响如此深远来说,都是现代文坛社团流派中绝无仅有的现象,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不可能回避的历史现象。
-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现代文坛
现代知识分子
中国传统诗学
载道
自我崇拜
诗人心灵
历史现实
革命时代
自我确认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曾卓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
被引量:1
- 10
-
-
作者
何向阳
-
出处
《南方文坛》
2001年第4期4-9,14,共7页
-
-
关键词
曾卓
东西
诗人心灵
里尔克
诗歌
中国新诗
知识分子写作
《诗垦地》
诗论家
文学
三四十年代
-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王夫之“诗象其心”的诗学意义
被引量:1
- 11
-
-
作者
纳秀艳
-
机构
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文学院
-
出处
《诗经研究丛刊》
2018年第2期143-160,共18页
-
文摘
《诗经》采用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善于描摹物象。尤其是《大雅》和《颂》中的祭祀诗,用暗示性的叙述语言描摹'神'之象,达到了虚写神象的神秘境界。王夫之认为祭祀诗所绘神之'象'是由主祀者和与祀者共同塑造。故而解读祭祀诗歌,则要求读者通过吟诵,以心灵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神'象,与诗人心之'象'相呼应, 实现对"神象” 的体认。
-
关键词
王夫之
诗广传
祭祀诗
诗学观
诗学意义
诗歌创作
中国诗学
诗人心灵
《诗经》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从李洞的诗歌创作看晚唐苦吟诗风
- 12
-
-
作者
郭素华
-
机构
泉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
出处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7年第8期112-114,共3页
-
文摘
李洞是唐末一位师学贾岛而有所成就的苦吟诗人,他无论是在诗歌内容、题材、语言方面,还是在生活经历和诗歌创作道路上,都具有苦吟诗人的典型特征。他刻意学习贾岛及科场屡屡受挫的经历,是形成他诗歌风格的重要原因,从中不难发现诗人心灵深层因素与晚唐诗坛苦吟风行的某种必然联系。
-
关键词
李洞
苦吟
诗歌创作
诗人心灵
诗派
唐末
五言律诗
《唐才子传》
李怀民
中晚唐诗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构建高中古诗词生态教法
被引量:1
- 13
-
-
作者
李如
-
机构
江苏省扬州大学文学院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5年第8X期86-88,共3页
-
文摘
每一首诗歌都是诗人心灵的绝唱、心血的凝结,正是古往今来诗人们的呕心沥血之作才造就了灿若星辰的诗歌王国。古诗词是我国独有的诗歌文体,承载着五千年悠悠历史文化,以其语言的优美、形象的生动、意蕴的含蓄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折服。因此,古诗词必然成为优质的语文课程资源。古诗词教学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诗词教学让学生受到陶冶教育,从而获取生存的技能、生活的热情、生命的价值。
-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资源
教育生态学
诗人心灵
教学效果
自主学习
群体动力
开拓人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没有终止的《乡愁》
- 14
-
-
作者
周本泽
-
机构
曲靖师专八四一班
-
出处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1987年第1期69-71,共3页
-
文摘
余光中一九二八年生于南京,一九四八年七月离开大陆迁居香港,第二年到台求学一九五二年毕业于台北大学外文系,曾入台军界任编译官,一九五六年退役,在大学授英文课近二十年。一九六五年,当选为台湾“十大杰出青年”之一,一九七四年到香港,任中文大学教授至今,并在当年发表了曾轰动台湾诗坛,被称为“不朽的盛事”的诗作《白玉苦瓜》。
-
关键词
《乡愁》
余光中
诗人情感
译官
外文系
第二年
八年
九六
诗人心灵
疑是地上霜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诗通心声——毛泽东做思想工作的一个方法
- 15
-
-
作者
赵维江
-
出处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2期15-16,共2页
-
文摘
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在古典文学欣赏和诗词创作方面也有着精深的造诣。在与同志、朋友和亲人交流思想的时候,他往往能够恰到好处地引用前人佳句或自己创作诗词,以诗通心声,入情入理。而毛泽东赠诗的对象,大都是在古典文学方面有根底、有兴趣的人。这样,诗通心声就愈发显得亲切婉转、简约有力,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一些名望很高的文人学者。
-
关键词
诗通
诗词创作
文人学者
文学欣赏
思想工作
诗人心灵
大诗人李白
从军行
侍御
宋末
-
分类号
D64
[政治法律—政治学]
-
-
题名寄志诗歌觅新声(外一篇)——郑红诗歌散谈
- 16
-
-
作者
关海山
-
出处
《娘子关》
2017年第2期74-78,共5页
-
文摘
诗言志。无论古今中外,也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诗歌,归根结底,都是诗人心灵的真情抒写,最终都要或多或少地透露出诗人的性情、趣好或者理想、志向来。文学是作者忠诚的精神使者,诗之为诗,就在于它能够及时而准确地感知诗人灵魂深处隐秘而强烈的颤动,并且具有超越现实的表层而直抵事物本质的穿透力。郑红的诗,便是在一种看似不事声张的吟唱中,融入了深刻的思想,以及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的见解。
-
关键词
诗人心灵
郑红
诗言志
妇女工作
老舍先生
季先生
女性诗人
特朗斯特罗默
老僧
小伙伴
-
分类号
I22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遥远的村庄》审美意象分析
- 17
-
-
作者
廖婵
-
机构
不详
-
出处
《贡嘎山(汉文版)》
2020年第3期76-79,共4页
-
文摘
《遥远的村庄》是当代诗人谷语的诗集,是一部侧重审美意象和精神家园塑造的诗集,它深刻地体现了诗人心灵上的追忆和追寻,诗集中有不少关于故土、羁旅之愁、四时风物及年华流逝的作品。他在诗歌中创造的审美意象耐人寻味,值得探究。他擅长写温暖抒情的清新小诗,这些书写日常生活情趣,怀念记忆中的故乡的诗歌,表达了对草原的热爱,对故乡思念。
-
关键词
诗人心灵
当代诗人
精神家园
审美意象
小诗
生活情趣
诗集
羁旅之愁
-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忧患感:屈原诗歌的主体意识
- 18
-
-
作者
韦思
-
出处
《怀化学院学报》
1987年第3期46-49,共4页
-
文摘
中国的古典诗歌大都是表现艺术,重在表现诗人内心感受和主观体验,重在传神写意,体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形成了独具的艺术气韵。 屈原正是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这样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燃烧着爆发式的感情,抒发出庄严伟大的思想,表现了诗人心灵的悲剧。这种感情,这种思想,这种悲剧完全是诗人忧患意识的艺术升华,或者说是其忧患意识的外化。忧患感,可以说是构成诗人全部感情。
-
关键词
诗人情感
诗人心灵
重在表现
表现艺术
内心感受
深层意蕴
陈伯海
《九歌》
悲回风
艺术升华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艾米莉·狄更生的诗
- 19
-
-
作者
周建人
-
出处
《丽水学院学报》
1982年第1期49-57,31,共10页
-
文摘
艾米莉·狄更生(1830—1886)一生隐居于马萨诸塞州安默斯特的家中,不为世人所知。她生前只匿名发表过七首诗,现存的一千八百首左右的诗,几乎都是在她死后才陆续发表的。1890年,她的第一部诗选集问世,1955年,哈佛大学出版社为她出了全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艾米莉·狄更生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女诗人了。但这位大诗写的却都是短诗,在她的诗集中几乎很少有超过十五行的诗的。这些短诗,意象奇特,语言通俗,仿佛信手拈来,却又言在意外,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
关键词
狄更生
艾米莉
女诗人
意象派
诗人心灵
桑德堡
马萨诸塞州
哈佛大学出版社
言在
艾肯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大地的生还者
- 20
-
-
作者
梦野
-
机构
陕西神木
-
出处
《北方作家》
2015年第3期66-67,64,共3页
-
文摘
在诗歌语境疲软的今天,以长诗建立自己的文学大厦,更是一次生命的历险。可甘肃诗人万小雪以长诗的形式,在这部具有史诗品格的《西域记》里,叫醒一段尘封的历史。"那些西行的草木,脖颈里系着落日的铃铛/它要摇醒,摇醒这蒙蔽了/多日的江山"。她让西域复活,让西域摆脱了匈奴的统治,让汉代使节和商人的眼里,都充满了帝王的旨意。构建宏大的诗歌叙事地理,万小雪使命般地都要从"沙粒"开始。沙粒是天空的沉潜者,是大地的驱赶者和破译者,是大地桑沧历史的见证,"在一粒沙里,诞生一朵浪花的理想/诞生一个海洋的国度"(《一粒沙的经书》)。"
-
关键词
生还者
破译者
诗人情感
一遍遍
诗人心灵
纸灯笼
心灯
西行
在人间
历史的见证
-
分类号
I207.425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