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译者的身份看翻译文本的选择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先玉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01-103,共3页
任何译文都是译者有目的地选择的结果。在翻译文本的选择中,译者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但同时又受到诸多因素如"意识形态"、"历史内需"、"文化语境"和"个人意识"等的制约。
关键词 译者身份 译者主体性 接受理论 文本选择 制约
下载PDF
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译者的主动性与身份
2
作者 周凝绮 雷旭辉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7期45-46,共2页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认为作品在经读者审美接受之前,只是潜在性的结构,读者的积极参与是解读文本潜在意义的重要因素。笔者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了译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认为译者具有6重身份:原作的接受与审美者、原作的第一读...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认为作品在经读者审美接受之前,只是潜在性的结构,读者的积极参与是解读文本潜在意义的重要因素。笔者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了译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认为译者具有6重身份:原作的接受与审美者、原作的第一读者、原作及原作者的研究者、译文读者的研究者、译作的创作者、译作的第一读者与批判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者 译者 接受美学 译者身份
下载PDF
从文学翻译的视角审视译者的身份
3
作者 王念念 陈丽莉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5年第1期133-135,共3页
译者的身份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讨论的话题。任何一种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及其对译文的再认识与再表达。本文从文学作品翻译的角度,分析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具有多重身份,它们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又不可隔离。
关键词 译者身份 读者 作者 创造者 研究者
下载PDF
解构主义翻译观视角下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译者的身份研究
4
作者 邓奕琳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6年第11期28-30,共3页
张培基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其于1999年至2012年间陆续出版的四卷《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填补了我国散文英译本不足的空缺,为散文翻译提供了一份优秀的范例。在英译散文选中,张培基先生通过其优秀的译文,推翻了过去将译者定义为... 张培基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其于1999年至2012年间陆续出版的四卷《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填补了我国散文英译本不足的空缺,为散文翻译提供了一份优秀的范例。在英译散文选中,张培基先生通过其优秀的译文,推翻了过去将译者定义为匠人的传统观念,向读者们展示出译者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本文将从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视角入手,讨论张培基先生如何以原作生命传承者、语言差异协调者和文化身份捍卫者等多重身份对译者进行重新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构主义 现代散文 文化传播 译者身份
下载PDF
互文性解构模式下的译者初探
5
作者 马赛 《理论界》 2007年第9期145-146,共2页
本文从解构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互文性理论在翻译领域的应用,指出翻译是文本之间意义的转换,译者在互文转换的过程中被赋予了三重身份:读者-阐释者-作者,详细论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从不同层次把握自己的身份来实现文本互换。
关键词 解构主义 互文性 译者身份
原文传递
论译者的身份
6
作者 唐英姿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34-35,共2页
随着翻译实践的发展,译者的身份越来越受到重视,译者要作为读者去阅读、理解作者及其作品;译者要作为作者,把原作的思想生动准确地再现出来;译者由于翻译中遇到文字、风格、文化等差异,他的叛逆者身份也是不可避免的。正是译者的多重身... 随着翻译实践的发展,译者的身份越来越受到重视,译者要作为读者去阅读、理解作者及其作品;译者要作为作者,把原作的思想生动准确地再现出来;译者由于翻译中遇到文字、风格、文化等差异,他的叛逆者身份也是不可避免的。正是译者的多重身份融合,才使得译作更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身份 读者 作者 叛逆者
下载PDF
张爱玲的中英自译:一个后殖民理论的视点 被引量:21
7
作者 王晓莺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5-129,共5页
张爱玲的中英自译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她的晚年生涯。作为张爱玲中晚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中英自译可视为张爱玲为打入英语主流作家行列的另一种努力。和她的源文本相比,张爱玲的中英自译出现了大量删除、增加以及改写... 张爱玲的中英自译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她的晚年生涯。作为张爱玲中晚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中英自译可视为张爱玲为打入英语主流作家行列的另一种努力。和她的源文本相比,张爱玲的中英自译出现了大量删除、增加以及改写等不符合翻译常规的现象。这后殖民的语境中,如何解读张爱玲的中英自译呢?在张爱玲的英译过程是否受到东方主义的影响?如果有的话,那东方主义在她的英译本中是如何呈现出来的?如果没有的话,译者如何采取策略来抵抗东方主义的影响?在象征着男性秩序的东方主义的凝视下,张爱玲的女性译者的身份又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本文将带着上述问题,试图对张爱玲的中英自译进行后殖民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中英自译 东方主义 女性译者身份
下载PDF
“马伯乐”的前世今生——萧红小说《马伯乐》的翻译、续书与续译 被引量:6
8
作者 孙会军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6-95,189,190,共12页
《马伯乐》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一部没有完成的小说。美国翻译家葛浩文不仅将其翻译成英文,还用英语续写了小说的后续发展和最终结局,并且请夫人林丽君将英文续写译成中文,使中、英文读者在萧红去世76年后,都能有机会读到一部完... 《马伯乐》是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一部没有完成的小说。美国翻译家葛浩文不仅将其翻译成英文,还用英语续写了小说的后续发展和最终结局,并且请夫人林丽君将英文续写译成中文,使中、英文读者在萧红去世76年后,都能有机会读到一部完整的《马伯乐》。本文在钩沉原文上下卷“合璧”史实的基础上,考察葛浩文在翻译、续写原作以及林丽君在汉译英文续写过程中的选择及效果,认识到翻译作为一种社会实践,不是一个简单的从原文到译文的线性转换过程,而是各个行为人(agent)不断协商合作的过程,而且各个行为人的身份往往不是泾渭分明的,译者有时需要同时扮演学者、推介者、作者、编辑、译者等多重角色,同时不忘时时把自己放在读者的位置进行考量,而在这部小说的翻译、续写和续译过程中,译者多重身份相互渗透的现象尤为突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史上跨越时空的一个创举,《马伯乐》英译本和汉语完整版的完成,是中外翻译家携手打造文学经典的一个有益尝试,对于推动中国文学“走岀去”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伯乐》 后起生命 翻译 续书 续译 译者多重身份
原文传递
论翻译中译者的现身
9
作者 赵静 《南昌高专学报》 2011年第4期56-58,共3页
劳伦斯.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一书从解构主义的观点入手,对十七世纪至今流行的一种通畅翻译、透明的译文的归化翻译策略提出了质疑。本文主要从译者的前见、译者的文化身份、译者的性别和译者的意识形态四个方面入手对译者在翻译中的... 劳伦斯.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一书从解构主义的观点入手,对十七世纪至今流行的一种通畅翻译、透明的译文的归化翻译策略提出了质疑。本文主要从译者的前见、译者的文化身份、译者的性别和译者的意识形态四个方面入手对译者在翻译中的现身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现身 译者前见 译者文化身份 译者意识形态
下载PDF
权力与译者文化身份的构建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轶前 莫娟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34-136,140,共4页
译者文化身份的构建是译者相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权力的角度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会发现权力和译者文化身份的构建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权力决定着译者文化身份构建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另一方面,译者的文化身份又借助翻译反作用于... 译者文化身份的构建是译者相关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权力的角度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会发现权力和译者文化身份的构建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权力决定着译者文化身份构建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另一方面,译者的文化身份又借助翻译反作用于权力。此项研究意在唤醒人们构建文化身份的意识,以促进文化更好的交流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 译者文化身份 构建 翻译 影响
下载PDF
译者的读者身份及其对文学翻译的影响——《珍妮姑娘》两个译本对比研究
11
作者 王改霞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54-55,共2页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开放的,读者在文本的阐释和意义的生成中具有能动作用。译者首先是原文的一名特殊读者,其对原文的解释必然带有译者阅读的痕迹。本文拟通过《珍妮姑娘》两个译本的对比来研究译者的读者身份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旨在说... 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开放的,读者在文本的阐释和意义的生成中具有能动作用。译者首先是原文的一名特殊读者,其对原文的解释必然带有译者阅读的痕迹。本文拟通过《珍妮姑娘》两个译本的对比来研究译者的读者身份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旨在说明译者的文化观、个人经历等期待视野必然会影响其对文本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读者身份 接受美学 期待视野 文学翻译 《珍妮姑娘》
下载PDF
从陶诗《时运》译本节选浅析互文性记忆作用下的翻译
12
作者 王番 《海外英语》 2012年第3X期149-151,共3页
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意义巨大,虽然翻译本身就具备互文性运动特征,但二者的有机结合形成成熟的理论还有待研究者进一步的努力。在互文性记忆下写作的文本要求译者首先作为读者阅读文本,再进行文本间的转换;该文从《陶诗》的三个译本出发... 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意义巨大,虽然翻译本身就具备互文性运动特征,但二者的有机结合形成成熟的理论还有待研究者进一步的努力。在互文性记忆下写作的文本要求译者首先作为读者阅读文本,再进行文本间的转换;该文从《陶诗》的三个译本出发,浅析了互文性是如何在诗歌这一"纯文学"形式如何在翻译中实现互文性意义传递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互文性翻译观 译者双重身份
下载PDF
语境在英汉翻译不同阶段的重要性
13
作者 倪婷婷 《科技信息》 2011年第1期I0214-I0215,共2页
语境是译者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一些实例的分析和比较,可以发现译者对语境的考虑不仅体现在原作的理解阶段,同时也体现在译作的表达阶段。这个过程也充分说明了译者既是原作的读者,又是其译作创作者的双... 语境是译者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一些实例的分析和比较,可以发现译者对语境的考虑不仅体现在原作的理解阶段,同时也体现在译作的表达阶段。这个过程也充分说明了译者既是原作的读者,又是其译作创作者的双重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境 理解阶段 表达阶段 译者双重身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