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6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被引量:460
1
作者 张新红 何自然 《现代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5-293,共9页
本文主要讨论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理论输出、启发以及语用翻译的实际应用。文章首先根据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提出翻译的本质是个双重示意-推理的交际过程,该交际过程是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等三类交际主体之间的互动,因此翻译... 本文主要讨论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理论输出、启发以及语用翻译的实际应用。文章首先根据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提出翻译的本质是个双重示意-推理的交际过程,该交际过程是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等三类交际主体之间的互动,因此翻译的语用观实际上是个动态的三元翻译观。本文把翻译活动看作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和练兵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语用学理论的有效性在翻译领域里也可以得到检验。本文还尝试着把语用学关于规约意义、含意、礼貌、指示语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翻译实践中的文化、语用类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提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追求“信”,而达到译文对原文忠实的手段不必追求千篇一律,决定翻译手段和策略的最主要参照标准应当是译者对译文读者的接受环境和译入语语言文化环境的正确评估和认识,对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差异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翻译 语用学理论 译入语 译文读者 交际过程 译者 原文 含意 交际主体 认知语用学
下载PDF
谁是翻译主体 被引量:256
2
作者 陈大亮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7,共5页
在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个“人”当中,谁能称得上是翻译主体?目前国内外对这一问题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本文从这一问题出发阐明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重点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否定原作者是翻译主体;二是批判了把 翻译看作是原... 在原文作者,译者和读者三个“人”当中,谁能称得上是翻译主体?目前国内外对这一问题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本文从这一问题出发阐明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重点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否定原作者是翻译主体;二是批判了把 翻译看作是原作者与译者对话的错误观点;三是翻译主体间性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主体 翻译主体性 翻译主体间性 原文作者 译者 对话
原文传递
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 被引量:242
3
作者 王东风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8,共7页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因此一个民族的文化地位,以及特定文学多元系统内翻译文学的地位都会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重大的影响。根据Evan-Zohar的多元系统假说,在强式文学多元系统内,译者往往会采用归化式策略,而在弱式多元系统内...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因此一个民族的文化地位,以及特定文学多元系统内翻译文学的地位都会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重大的影响。根据Evan-Zohar的多元系统假说,在强式文学多元系统内,译者往往会采用归化式策略,而在弱式多元系统内,则多采用洋化式或阻抗式翻译策略。然而,有趣的是,在中国翻译界,自20-30年代始,在同一个文学多元系统内却出现了两种策略并存的现象。本文从译者对目标文化和翻译文学在目标文学多元系统内的地位的主观态度入手,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文化地位 译者 文化态度 文化交流 弱式多元系统 强式文学多元系统 目标文化
原文传递
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 被引量:244
4
作者 胡庚申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16,共7页
翻译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是如何描述和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在现有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从“三元”关系、诸“者”关系、译者功能、译品差异、意义构建、适应选择、翻译实践等不同... 翻译理论的根本问题之一是如何描述和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在现有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观,从“三元”关系、诸“者”关系、译者功能、译品差异、意义构建、适应选择、翻译实践等不同角度对之加以论述,从而为“译有所为”找到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 中心地位 主导作用 译者中心
原文传递
功能加忠诚——介评克里丝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 被引量:209
5
作者 张美芳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0-65,共6页
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建立在两大基石之上:功能加忠诚。功能指的是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忠诚原则限制了某一原文的译文功能范围,增加了译者与客户... 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建立在两大基石之上:功能加忠诚。功能指的是译文在译语环境中按预定的方式运作的因素;忠诚指的是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及翻译发起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忠诚原则限制了某一原文的译文功能范围,增加了译者与客户之间对翻译任务的商议。本文先介绍这个看起来似乎矛盾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并追溯其起源,然后评论该理论对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的价值及其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翻译理论 译文 译者 原文 翻译研究 翻译教学 译语 接受者 作者 忠诚
原文传递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 被引量:186
6
作者 许钧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0-295,共6页
近年的翻译研究关注译者主体意识和翻译主体性的探讨 ,取得了明显成果 ,凸现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本文在此基础上 ,对如何看待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如何认识与把握并协调翻译活动中作者、译者与读者这三个主体间的关... 近年的翻译研究关注译者主体意识和翻译主体性的探讨 ,取得了明显成果 ,凸现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本文在此基础上 ,对如何看待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如何认识与把握并协调翻译活动中作者、译者与读者这三个主体间的关系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认为各种关系的和谐是保证涉及翻译的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条件。而积极、互动的主体间性使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和谐共存成为可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主体性 作者 译者 读者 期待视界 视界融合
原文传递
论译者的身份 被引量:101
7
作者 田德蓓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1-25,共5页
本文拟就“译者的身份”问题进行探讨,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具有多重身份:一、译者以读者的身份研读原作;二、译者以作者的身份再现原作;三、译者以创造者的身份传达原作;四、译者以研究者的身份理解原作。
关键词 译者 读者 作者 创造者 研究者
原文传递
语言的评价意义与译者的价值取向 被引量:101
8
作者 张美芳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15-18,27,共5页
评价意义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及态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中的评价意义的理解以及在译文中的表达,往往带着自己的价值取向,因而有时会产生"不忠实"于原文的译作.本文以系... 评价意义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及态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中的评价意义的理解以及在译文中的表达,往往带着自己的价值取向,因而有时会产生"不忠实"于原文的译作.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探讨产生"不忠实"译本的各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价意义 译者 价值取向
下载PDF
庄子哲学英译研究新发展与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序姜莉博士《〈庄子〉英译:审美意象的译者接受研究》 被引量:126
9
作者 辜正坤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3-66,共4页
我对庄子的兴趣始于少年时代对老子的兴趣。在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情背诵完老子《道德经》之后,我转向庄子的书。我感到《庄子》比《老子》难懂,不是它所表述的思想,而是它的陈述方式。《老子》像是用大量水晶珠式的警语格言缀成的晶光... 我对庄子的兴趣始于少年时代对老子的兴趣。在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情背诵完老子《道德经》之后,我转向庄子的书。我感到《庄子》比《老子》难懂,不是它所表述的思想,而是它的陈述方式。《老子》像是用大量水晶珠式的警语格言缀成的晶光闪烁的佛珠链,珠珠衔接而自成一个往复无端的哲理圆环。《庄子》却像一座瑰丽深邃、云遮雾障、让人流连忘返的迷宫。读《庄子》时,打动人的首先不是它的哲理,而是它那怪诞夸张、汪洋恣肆的审美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庄子哲学 审美意象 接受研究 英译 《老子》 译者 博士
原文传递
呼吁:请译界同仁都来关心对外宣传 被引量:108
10
作者 段连城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2-10,共9页
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宣传事业,特别是地方对外宣传,发展迅速。年初,去济南参观学习山东对外宣传品展览,获悉仅山东一个省十年来就制作了对外的电影、电视和幻灯片893部、录音带314种、各类出版物(从大型画册、小册子到折叠画页)1428... 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宣传事业,特别是地方对外宣传,发展迅速。年初,去济南参观学习山东对外宣传品展览,获悉仅山东一个省十年来就制作了对外的电影、电视和幻灯片893部、录音带314种、各类出版物(从大型画册、小册子到折叠画页)1428种,共2000万册本(份)。形势喜人。但在大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也出现一些缺点和不足。近年来常到各地为对外宣传和外事部门的同志讲课,接触到不少地方对外宣传材料,发现了一些问题,翻译是其中之一。不久前在杭州和浙江的外文学会、译协和杭大讲课时,讨论了这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宣传材料 翻译工作者 解释性翻译 英文译文 外国人 外文 宣传品 精神文明建设 译者 大发展
原文传递
零翻译漫谈 被引量:113
11
作者 刘明东 《中国科技翻译》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9-32,共4页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和全球化的加速 ,翻译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行之有效地克服各种障碍变不可译为可译是译者所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采用了邱懋如教授提出的“零翻译”概念 ,分析了...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和全球化的加速 ,翻译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行之有效地克服各种障碍变不可译为可译是译者所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采用了邱懋如教授提出的“零翻译”概念 ,分析了“零翻译”的语言表达差异、文化差异以及源语词汇创新三个方面的理据 ,同时将零翻译分为绝对零翻译和相对零翻译并探讨了八种具体的实现零翻译的手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工作者 理据 翻译过程 源语 译者 语词 词汇 实务 科技 扩大
下载PDF
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89
12
作者 吕俊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9-54,共6页
本文讨论了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对翻译研究的几点启示指出这一转向实质上是人类认知方式的一次变革它必然改变翻译研究的传统观念即从独白话语走向对话话语而翻译过程也将是一个译者与作者通过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翻译批评将成为批评家对上... 本文讨论了哲学的语言论转向对翻译研究的几点启示指出这一转向实质上是人类认知方式的一次变革它必然改变翻译研究的传统观念即从独白话语走向对话话语而翻译过程也将是一个译者与作者通过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翻译批评将成为批评家对上述对话的积极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 翻译过程 翻译批评 译者 对话 白话 话语 语言论转向 批评家 独白
全文增补中
利用语料库调查译者的文体——贝克研究新法评介 被引量:101
13
作者 张美芳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4-57,共4页
翻译研究中的文体研究主要是研究原文的文体和原作者的风格在何种程度上得到了再现。风格批评被认为是评论文学作品翻译得失的最高层面的批评 ,原作风格的再现程度也就成了评判文学作品翻译优劣的准绳。为了打破这种只重译文和原文“文... 翻译研究中的文体研究主要是研究原文的文体和原作者的风格在何种程度上得到了再现。风格批评被认为是评论文学作品翻译得失的最高层面的批评 ,原作风格的再现程度也就成了评判文学作品翻译优劣的准绳。为了打破这种只重译文和原文“文体对应”的研究局面 ,贝克 (Baker)尝试利用语料库来调查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调查 译者 文体
下载PDF
文化交流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被引量:86
14
作者 熊兵 《中国科技翻译》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9,共5页
本文从翻译的本质、译者的使命、读者阅读的认知过程及信息时代与全球化对文化交流的影响等角度出发 ,对归化与异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 ,对翻译含文化色彩词语应首选异化法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 ,并对采用异化法的具体操作方法... 本文从翻译的本质、译者的使命、读者阅读的认知过程及信息时代与全球化对文化交流的影响等角度出发 ,对归化与异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 ,对翻译含文化色彩词语应首选异化法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 ,并对采用异化法的具体操作方法进行了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化 异化 翻译 文化交流 文化传播 读者 译者
下载PDF
葛浩文论译者——基于葛浩文讲座与访谈的批评性阐释 被引量:82
15
作者 孟祥春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2-77,共6页
被称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译首席翻译家的葛浩文对译者有着深刻的体认与思考。应《东吴学术》之邀,葛浩文于2013年10月24日在常熟进行了题为"作者与译者:交相发明又不无脆弱的关系"的演讲,在民族文学、甚至是世界文学生产的大... 被称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译首席翻译家的葛浩文对译者有着深刻的体认与思考。应《东吴学术》之邀,葛浩文于2013年10月24日在常熟进行了题为"作者与译者:交相发明又不无脆弱的关系"的演讲,在民族文学、甚至是世界文学生产的大语境下探讨作者与译者的互动关系。基于葛浩文的演讲以及与他本人进行的访谈,并部分地观照其翻译实践,笔者把葛浩文关于译者的基本思想归纳为:译者之"用",即译者价值之所在;译者之"道",即翻译的方法论;译者之"质",即翻译的认识论;译者之"我",即译者的自我认知与定位,这是一切翻译的起点与支点。葛浩文有着为译者"正名"的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情怀,其翻译实践、经验总结与理论探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更具有积极的参照系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译者 功用 译道 本质 自我
原文传递
从阐释学视角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兼谈《魔戒》译者主体性发挥 被引量:52
16
作者 唐培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8-72,共5页
译者主体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往往忽视了译者———这一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本文试图借助阐释学,关注和考察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并在分析《魔戒》译本的基础上,认为翻译过程中从译本的选择、翻译目的及翻... 译者主体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往往忽视了译者———这一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本文试图借助阐释学,关注和考察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并在分析《魔戒》译本的基础上,认为翻译过程中从译本的选择、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的确定到对作品的阐释、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 译者 主体性 翻译过程 《魔戒》
下载PDF
论译者身份——从翻译理念的演变谈起 被引量:49
17
作者 廖晶 朱献珑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4-19,共6页
本文对中外翻译史上翻译理念的演变做了整体上的梳理,揭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身份的变迁历程,认为译者的主体性经历了一个由蒙蔽到彰显的过程,并对译者身份的变化做了哲学层面上的剖析,正本清源,认为应该恢复译者在文化构建中应有的、... 本文对中外翻译史上翻译理念的演变做了整体上的梳理,揭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身份的变迁历程,认为译者的主体性经历了一个由蒙蔽到彰显的过程,并对译者身份的变化做了哲学层面上的剖析,正本清源,认为应该恢复译者在文化构建中应有的、与作者平等的地位。我们认为在翻译研究与批评中,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应该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 身份 翻译理念 主体性
原文传递
重视译史研究 推动译学发展─—中国翻译史研究述评 被引量:57
18
作者 穆雷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4-48,共5页
翻译史研究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译学研究的一项基本建设。本文在评介近年来中国翻译史研究的12本专著基础上,指出中国译史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努力的方向,以期以译文研究推动译学研究。
关键词 翻译史 文化交流 译者 翻译研究 翻译学
原文传递
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 被引量:44
19
作者 文军 高晓鹰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48-52,共5页
本文以<苔丝>的两个译本为例,探讨了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文章认为:功能翻译理论坚持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以翻译目的为总则,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都纳入了研究范畴,从而为文学翻译批评提... 本文以<苔丝>的两个译本为例,探讨了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应用.文章认为:功能翻译理论坚持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以翻译目的为总则,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都纳入了研究范畴,从而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动态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批评 功能翻译理论 译者 读者 翻译 文化
下载PDF
翻译与意识形态——《水浒传》英译本不同书名成因探析 被引量:46
20
作者 李晶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6-49,共4页
翻译研究的文化派代表勒费弗尔提出了制约翻译过程的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其中意识形态是最重要的因素,诗学和赞助人两要素也都涉及意识形态问题,是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它们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主要结合勒费弗尔的翻译... 翻译研究的文化派代表勒费弗尔提出了制约翻译过程的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其中意识形态是最重要的因素,诗学和赞助人两要素也都涉及意识形态问题,是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它们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主要结合勒费弗尔的翻译理论,从意识形态的视角对赛珍珠译和沙博理译《水浒传》的不同书名之成因进行了个案分析,从而验证:翻译过程受到意识形态的操控,包括译者个人意识形态和译者所处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两部分,其中译者所处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涉及到了该社会中赞助人的力量。而两种意识形态交互影响,通过译者的主体性导致了译者翻译行为上的变通以及翻译结果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译者 文学翻译 赞助人 主体性 《水浒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