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心识心与穷理尽心——朱子关于心灵自身理解问题的论辩与深化
1
作者 李健芸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5-152,共8页
在心灵自身理解问题上,朱子有其独特的思考。通过批判当时思想界普遍存在的“察心”“识心”“观心”之类的说法,朱子指出心灵的自身理解不能停留于将心灵的目光聚焦在旋起旋灭的知觉运用上,更非以心灵自身为对象加以观照和探寻。这两... 在心灵自身理解问题上,朱子有其独特的思考。通过批判当时思想界普遍存在的“察心”“识心”“观心”之类的说法,朱子指出心灵的自身理解不能停留于将心灵的目光聚焦在旋起旋灭的知觉运用上,更非以心灵自身为对象加以观照和探寻。这两种做法,前者无视心灵活动所依之根据,于实践上无益,后者则在理论上存在根本的困难。在朱子看来,心灵真正的自身理解就是把握心灵的本质和心灵活动所依之根据,即天理。心灵通达真己之路不能通过空洞的自身直观而达到,而是要通过具体而丰富的即物穷理过程,才能最终抵达作为心、物、心物关联之共同根据的天理。朱子所展示出来的思想,将心灵自身理解这一哲学问题推进到新的思考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物穷理
下载PDF
“不相应行法”与“执的存有论”--论牟宗三哲学以儒摄佛和援西入中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兴国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4-119,共16页
"执的存有论"依据佛教的"执"而建立,而与此相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相应行法"。牟宗三在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佛学史上第一次创造性地比较和会通康德知识论的范畴与佛学的"不相应行法",不仅逼显出... "执的存有论"依据佛教的"执"而建立,而与此相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相应行法"。牟宗三在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佛学史上第一次创造性地比较和会通康德知识论的范畴与佛学的"不相应行法",不仅逼显出佛学中深刻的知识论思想,而且经过与儒学的融合,构建了中国哲学史上前所未见的"执的存有论",不可不谓有开天辟地之功。牟宗三认为经过他批判损益后重新考订的"不相应行法"("十七法")足以成为识心的认知活动的形式条件,因而可以成为知识以及知识对象的可能之条件;从佛教的材料讲中国哲学的知识论问题,与一般所说的"佛敎有它的知识论"的意思根本不同,牟宗三所讲的佛教中的知识论问题,与俄国著名大学者舍尔巴茨基所讲的佛教的逻辑和知识论即"认识论逻辑的体系",也截然不同。在这一前提下,东方或中国的哲学就完全可以建立自己的知识论系统,走出一条既有取于西方知识论、更有别于西方知识论的道路。这无论对牟宗三哲学来说,抑或对于未来的中国哲学来说,都是无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开启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新天地。牟宗三对"不相应行法"的知识论问题的研究不是泛泛的研究,也不是孤立地从佛教的宗教性出发,而是把它与西方哲学的知识论、尤其是比较集中地把它与康德知识学的范畴论做了系统精深的比较研究,揭明与阐释了佛学"不相应行法"的知识论意义,使它从佛教的泛心理学主义的笼罩中解放出来,在哲学知识论上获得了新鲜的积极的意义。这虽然仅仅是牟宗三众多的融合会通中西哲学的一个案例,但是它提供了一个值得玩味、鉴赏和研究中西哲学会通的典范,可以用来考察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性和意义。在这个意义上看,对中国哲学来说,固然需要援西入中和以西释中,但是对西方哲学来说,自然也会需要援中入西或援印入西与以中(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相应行法 范畴 会通 课题
下载PDF
从识心创化的角度看梁漱溟思想中的儒佛二重关系
3
作者 李昕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8-52,159,共5页
在梁漱溟思想研究中,儒佛关系始终是一个难题。从总体上看,梁漱溟对传统儒学的现代阐释中主要基于唯识学阿赖耶识缘起论,而他的"心"概念则将这二重因素结合起来。梁漱溟所论之心主要指阿赖耶识缘起论中的心王与心所,包含识、... 在梁漱溟思想研究中,儒佛关系始终是一个难题。从总体上看,梁漱溟对传统儒学的现代阐释中主要基于唯识学阿赖耶识缘起论,而他的"心"概念则将这二重因素结合起来。梁漱溟所论之心主要指阿赖耶识缘起论中的心王与心所,包含识、情、意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处于转识成智的进程中。在此基础上,梁漱溟所论之仁的三个层次,即内觉、外情和意,可与唯识之心形成某种对应。这可以视作以唯识学为参照反观传统儒学心性论的一种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赖耶缘起
下载PDF
“识心见性”“于相而离相” 禅宗思想对中国艺术的重大影响
4
作者 陈传席 《人民周刊》 2024年第15期83-86,共4页
唐代出现的禅宗,是道地的中国人撰写的佛典。其实,禅宗才是真正恢复或者说是直接反映佛教本来精神意义的。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立的有学者认为,释迦牟尼(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是虚构的... 唐代出现的禅宗,是道地的中国人撰写的佛典。其实,禅宗才是真正恢复或者说是直接反映佛教本来精神意义的。佛教是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立的有学者认为,释迦牟尼(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在历史上并不存在,是虚构的人物。其父净饭王也无从查考,其母摩耶夫人也不存在,“摩耶”在印度语中是“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悉达多 净饭王 见性 禅宗思想 摩耶夫人 释迦牟尼 古印度
下载PDF
论陆俨少山水画写生中的“目识心记”
5
作者 樊伟 《书画世界》 2024年第11期28-31,共4页
本文以陆俨少的山水画写生为切入点,探讨其在写生过程中所运用的重要法门——“目识心记”,不仅分析了传统画论中“目识心记”的内涵,还对陆俨少写生实践深入剖析,揭示其对传统写生方法的继承与创新,以及所承载的价值与启示。
关键词 陆俨少 山水画 写生
下载PDF
《韩熙载夜宴图》鉴赏与考证
6
作者 朱绍良 《中国拍卖》 2024年第11期58-65,共8页
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图1)描绘了南唐大臣韩熙载夜宴宾客的全过程,传为南唐画院画家顾闳中的作品。顾闳中,曾任南唐画院待诏,尤擅人物画。据《宣和画谱》卷七记载,《韩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奉南唐李后主之命,与周文矩、高太冲潜入... 传世名作《韩熙载夜宴图》(图1)描绘了南唐大臣韩熙载夜宴宾客的全过程,传为南唐画院画家顾闳中的作品。顾闳中,曾任南唐画院待诏,尤擅人物画。据《宣和画谱》卷七记载,《韩熙载夜宴图》是顾闳中奉南唐李后主之命,与周文矩、高太冲潜入大臣韩熙载府邸,考察其言行,观看其歌舞升平的夜生活,目识心记而绘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熙载夜宴图》 《宣和画谱》 顾闳中 韩熙载 周文矩 南唐画院 南唐李后主
原文传递
憨山大师
7
作者 林明珂 《法音》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4-25,共2页
佛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即是佛。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彻悟,即是洞见自心。他曾赞叹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此后,佛说法四十九年,大小三百余会,即是让众生放... 佛言:“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即是佛。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而彻悟,即是洞见自心。他曾赞叹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此后,佛说法四十九年,大小三百余会,即是让众生放下执着,洞见自心。故古德云:“吾佛大法,以识心达本为宗极,以忘情默契为入门。”那么,人们如何才能开悟呢?俗话说:“鸡寒上树,鸭寒下水”,因每人机缘不同,故其开悟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从本期始我们将简单介绍一些古德开悟的经历,冀发幽光于万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本 释迦牟尼佛 一切众生 憨山 菩提树下 阿弥陀 金刚座 澄印
原文传递
慧能禅法思想意蕴初探 被引量:1
8
作者 刘鹏 《菏泽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56-58,79,共4页
慧能创立的南宗禅法,围绕成佛的依据与途径、禅修的方法、禅法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识心见性、自性自度、顿悟说等一系列崭新的思想。这种重视自性、提倡自修自悟实现内向超越的思想特色,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禅修方式,将佛性真如... 慧能创立的南宗禅法,围绕成佛的依据与途径、禅修的方法、禅法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识心见性、自性自度、顿悟说等一系列崭新的思想。这种重视自性、提倡自修自悟实现内向超越的思想特色,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禅修方式,将佛性真如根植于众生的自性中,将修持实践融合于日常生活的体验中,适应了下层平民百姓的精神需求,凸显了中国佛教的特色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慧能 禅法思想 见性 自性自度
下载PDF
宗教超然于科学 被引量:1
9
作者 罗侯罗 学愚 《法音》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8-11,共4页
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一切都被科学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而取得的令人诧异的成果主宰着,而且,人人都为这些辉煌的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人类早已踏上了月球,散步观光于在史书记载中被我们的祖先敬重的天堂,宇航员已能在飞行于大气层... 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一切都被科学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而取得的令人诧异的成果主宰着,而且,人人都为这些辉煌的成就而感到骄傲、自豪。人类早已踏上了月球,散步观光于在史书记载中被我们的祖先敬重的天堂,宇航员已能在飞行于大气层中的宇宙飞船上平安地生活好几个月。人类又开始探索更遥远的恒星和行星了。所有这一切都归功于科学知识及技术的巨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令人 现代科学 达本 哲学派别 这个世界 微尘 无上菩提 精神导师 无著 精神范畴
原文传递
王重阳“重性轻命”的无神论倾向
10
作者 李东升 《唐都学刊》 2023年第6期68-72,共5页
因服食外丹所造成的神仙信仰危机,促使隋唐重玄派与宋金内丹学将道教修证由假借外物转向了修持心性。在此背景下,王重阳承继内丹学义理,一方面以识心见性为求真悟道之不二法门,高度拔擢心性修持在求道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另一方面,他藉... 因服食外丹所造成的神仙信仰危机,促使隋唐重玄派与宋金内丹学将道教修证由假借外物转向了修持心性。在此背景下,王重阳承继内丹学义理,一方面以识心见性为求真悟道之不二法门,高度拔擢心性修持在求道过程中的作用与地位;另一方面,他藉由“身假性真”的观念彻底消解了道教对形体不灭、飞升成仙的执著,力主以见性觉真于尘世成仙。王重阳革新道教修证工夫与消解飞升成仙信仰均基于对“重性轻命”理念的贯彻,且表征出了无神论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重阳 重性轻命 见性 身假性真 无神论倾向
下载PDF
中国山水画户外对景写生的意象性表达初探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志钢 《戏剧之家》 2020年第32期154-157,共4页
对景写生一直以来是中国山水画家探讨的问题,中国古代画家注重游览总结,目识心记,而非直接用对景写生的方式进行创作,而当下又有很多画家主张对景直接创作,各家有各自的言论,在对景写生的过程中,实景千变万化,对景表现时,也有些各种不... 对景写生一直以来是中国山水画家探讨的问题,中国古代画家注重游览总结,目识心记,而非直接用对景写生的方式进行创作,而当下又有很多画家主张对景直接创作,各家有各自的言论,在对景写生的过程中,实景千变万化,对景表现时,也有些各种不同的方法。在这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国画笔墨语言的局限性给写生带来一定的难度,引发我关于中国画对景写生的一些思考,什么是中国画中的意象性表达?意象性表达的意义是什么?直接对景写生如何用中国画中的意象性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景写生 意象性 古代画家 中国画笔墨 山水画家 中国山水画
下载PDF
楼外峰千朵--丘挺的“传统”与“现代”
12
作者 杭春晓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3年第8期28-32,共5页
丘挺在“传统”方面是骄傲的。确实,他有资本如此。早在本科毕业时,他临摹的《青卞隐居图》便以惊艳的方式,展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传统底蕴。于是,年少得名的丘挺在诸多前辈关注下由南而北并迅速在北京成为名家。彼时,基于扎实的笔墨功... 丘挺在“传统”方面是骄傲的。确实,他有资本如此。早在本科毕业时,他临摹的《青卞隐居图》便以惊艳的方式,展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传统底蕴。于是,年少得名的丘挺在诸多前辈关注下由南而北并迅速在北京成为名家。彼时,基于扎实的笔墨功夫与写生的灵动,他倍受学界关注,博士毕业后便“高调”落户中央美院国画系。此后数年,丘挺潜游于“传统”,不仅笔耕不辍,且勤于鉴藏。宋元明清之诸多名迹,或过眼之缘,或置之案头,赏玩之余更是目识心记,骎骎然而为同侪所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美院 国画系 鉴藏 《青卞隐居图》 宋元明清 博士毕业 临摹
原文传递
妙造自然——浅谈山水画的写生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以良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4-135,共2页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在山水画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古人“身所盘桓,目所绸缪”的“目识心记”,还是近代李可染、陆俨少等深入生活、直面自然的对景写生,山水写生都成为感悟自我、借景抒情的重要途径。在写生创作中,我...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在山水画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古人“身所盘桓,目所绸缪”的“目识心记”,还是近代李可染、陆俨少等深入生活、直面自然的对景写生,山水写生都成为感悟自我、借景抒情的重要途径。在写生创作中,我们从自然中采集素材,结合我们的主观情感、艺术技巧、审美趣味等,最终把眼中和心中的大千世界微缩成小小的画作,使“写生”真正进入艺术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画创作 对景写生 写生创作 山水写生 师造化 借景抒情 陆俨少
原文传递
山水画写生阶段性观念与方法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拟 《美术向导》 2012年第6期93-94,共2页
本文通过剖析文献中关于写生的方式方法的论述,结合山水画学习过程中阶段性来讨论各个阶段下的山水画写生观念与方法。笔者认为,山水画写生分三个阶段:一、从形式语言入手的基本形态训练阶段。二、从画面关系入手的图式建构训练阶段。... 本文通过剖析文献中关于写生的方式方法的论述,结合山水画学习过程中阶段性来讨论各个阶段下的山水画写生观念与方法。笔者认为,山水画写生分三个阶段:一、从形式语言入手的基本形态训练阶段。二、从画面关系入手的图式建构训练阶段。三、体验自然精神的体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景写生
原文传递
如果我们认为有所得,则必定会经历失去
15
作者 何瑫 《人物》 2013年第3期36-38,共3页
希阿荣博堪布,1963年生于德格,21岁开始依止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学修佛法,24岁获得堪布学位,之后在各地传讲佛法,以多种形式接引、指导人们闻思修行。堪布建立了扎西持林闭关中心、养老院、医院,并长期为无力上学、治病者提供资助。著有... 希阿荣博堪布,1963年生于德格,21岁开始依止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学修佛法,24岁获得堪布学位,之后在各地传讲佛法,以多种形式接引、指导人们闻思修行。堪布建立了扎西持林闭关中心、养老院、医院,并长期为无力上学、治病者提供资助。著有《次第花开》、《寂静之道》等。Q:痛苦烦恼的本质是什么?人物PORTRAIT=P希阿荣博堪布=XP:如果请你用几句话向人们介绍佛教,你会如何介绍?X: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如你所说,佛法博大精深。三言两语的确很难说得清楚。在我看来,佛教的一大特点是有教无类,有求必应。佛陀根据众生不同的禀赋、性情、因缘,宣演与之相应的法门,因材施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恶莫作 八万四千 空性 清净 三轮体空 摄持 持戒 达本 六波罗蜜 上根利智
原文传递
净影慧远佛性思想研究
16
作者 智清 《中国佛学》 2017年第2期213-228,共16页
净影慧远的佛性思想在其所著的《大乘义章·佛性义》中有全面的阐述。在文章开篇即用"种子因本之义"来释义佛性的内涵。可以说,"种子因本之义"是佛性最为简洁的概括,也是对佛性主要思想的全面性概述。本文以"种子""因""本... 净影慧远的佛性思想在其所著的《大乘义章·佛性义》中有全面的阐述。在文章开篇即用"种子因本之义"来释义佛性的内涵。可以说,"种子因本之义"是佛性最为简洁的概括,也是对佛性主要思想的全面性概述。本文以"种子""因""本"三个词为切入点来分析慧远对佛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慧远 《大乘义章》 佛性
下载PDF
惠能“识心见性”说的哲学审视——基于一种精神解脱的视角
17
作者 杨上海 陈有勇 《绥化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59-61,共3页
以杨曾文先生校写的《六祖坛经》为考察文本,从精神解脱的角度,在解脱境界和解脱方法两个维度上对"识心见性"进行了阐述。在解脱境界上,着重从来去自如的逍遥境界和应无所而生其心的人生态度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在解脱方法上... 以杨曾文先生校写的《六祖坛经》为考察文本,从精神解脱的角度,在解脱境界和解脱方法两个维度上对"识心见性"进行了阐述。在解脱境界上,着重从来去自如的逍遥境界和应无所而生其心的人生态度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在解脱方法上,厘清了惠能对神秀修行观的态度,阐述了惠能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修行法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惠能 见性 精神解脱 解脱境界 解脱方法 见性
下载PDF
传喜法师:出家人也得“走江湖”
18
作者 解永敏 张霞 《齐鲁周刊》 2015年第18期20-21,共2页
禅在路上,人心即法时常佩戴墨镜,精通物理相对论,对当下社交传媒工具熟稔,谈吐风趣,一张张照片无可挑剔,仪容整洁,风度翩翩,并以之前风行的电影《超体》为例撰写佛教文化与智慧开发,还作词作曲写佛教音乐……相较于印象中的弘一法师等... 禅在路上,人心即法时常佩戴墨镜,精通物理相对论,对当下社交传媒工具熟稔,谈吐风趣,一张张照片无可挑剔,仪容整洁,风度翩翩,并以之前风行的电影《超体》为例撰写佛教文化与智慧开发,还作词作曲写佛教音乐……相较于印象中的弘一法师等芒鞋破钵、衣衫褴褛、面容悲悯的形象,随时笑容满面的传喜法师看上去似乎有些"另类"。"‘另类’当然是说‘非主流’,其实弘扬佛法本身就是一个非主流的选择。"佛法到底是一种什么法?僧人应该是什么模样?4月26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沂大学 传媒工具 佛教音乐 弘一法师 弘扬佛法 在路上 无可挑剔 弘法 佛性 达本
原文传递
从“识心见性”到“作用见性”——论禅宗心性逻辑的内在演绎
19
作者 马俊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5-199,共5页
禅宗心性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其内在逻辑和解脱实践实际上发生了巨大变化。概言之,这一变化过程主要体现为三个重要转折:慧能南禅突出的是顿教法门,五家分灯禅则表现出由"顿教法"向"见性法"的转移,入宋以后则又凸显"儒佛融合"的... 禅宗心性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其内在逻辑和解脱实践实际上发生了巨大变化。概言之,这一变化过程主要体现为三个重要转折:慧能南禅突出的是顿教法门,五家分灯禅则表现出由"顿教法"向"见性法"的转移,入宋以后则又凸显"儒佛融合"的趋势。从哲学上看,又可将其概括为从"本性论"到"泛性论"、从"立体见用"到"由用见体"的演变。从心性论的内在逻辑而言,这种转变大致可以描述为从"识心见性"到"作用见性"的演变。可以说,禅宗心性论的逻辑演变贯穿于从达摩到慧能再到五家禅的自我推展、自我演绎的历史脉络之中,这一脉络体系几乎穷尽了禅宗的理论空间,因而具有十分典型的思想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性论 见性 作用见性 佛性 慧能
下载PDF
五台山碑文选注(附考)
20
作者 舒利 《五台山研究》 1986年第6期29-32,共4页
上尊王之分护大千也,甘露以洒之,慈云以覆之,香风以熏之,惠日以暖之。忽恍乎无相之体,通洞乎有形之类。演正法,降毒龙,在清凉之山。苑经行之地,其山也。左溟渤,朽孟津,恒岳揭其前。
关键词 文殊师利 溟渤 恒岳 惠日 上尊 文选注 慈云 阎浮提 世尊 达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