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1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通人民币纸币的面值识别 被引量:15
1
作者 尤佳 徐炜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2期94-95,共2页
文章论述基于磁性和宽度检测的人民币纸币识别方法。首先分析纸币宽度测量误差产生原因并给出纠错算法,其次在剖析安全线磁性波形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用MCU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JWD-200型点钞机的研制。
关键词 安全线 人民币
下载PDF
数学教育贵在尚识 被引量:11
2
作者 黄晓学 史可富 《数学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28,共4页
教学具有教育性,数学而言的“识”是指分析鉴别知识经融会贯通而获致个人见解的能力,包括预见力、判断力、鉴赏力、洞察力、看问题的能力、提问题的能力.尚识要兼顾“才、学、识”3者的关系,遵循识的生长的3个阶段,引导和培育学生的识.
关键词 数学教育 预见力 判断力 鉴赏力 洞察力 看问题的能力 提问题的能力
下载PDF
大数据的受、想、形、识 被引量:9
3
作者 吴宗敏 《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7-41,4,共5页
大数据是数据科学的一个研究领域。要从受(数据采集)、想f数据分析)、形(数据重构)、识(数据挖掘、预测、利用)等四个方面来研究它。从而获得认识现实世界的大智慧。
关键词 大数据 数据科学
下载PDF
试论21世纪体育与健康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被引量:6
4
作者 王月华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36-38,共3页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及“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对体育与健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与健康教师是培养健康人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1世纪体育与健康教师应具备德、才、体、学、识等五个方面条件,才能满足指导“健康第一”的...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及“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对体育与健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与健康教师是培养健康人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1世纪体育与健康教师应具备德、才、体、学、识等五个方面条件,才能满足指导“健康第一”的人才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教师
下载PDF
大学生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内涵、价值与实践理路
5
作者 曾灿博 《广西教育》 2023年第27期52-55,共4页
本文阐述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内涵及大学生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价值意蕴,提出大学生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实践理路:以“五史”互融为前提,将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贯穿于近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全过程;以内容系统性为指引,构建中华民族历史... 本文阐述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内涵及大学生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价值意蕴,提出大学生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的实践理路:以“五史”互融为前提,将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贯穿于近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全过程;以内容系统性为指引,构建中华民族历史的选修课程体系;以沉浸式体验为补充,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实践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历史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大学生德育
下载PDF
《包山楚简》中《受期》简别解 被引量:4
6
作者 贾继东 《东南文化》 CSSCI 1996年第1期64-66,共3页
《包山楚简》中《受期》简别解贾继东对《包山楚简》中《受期》简的理解,学术界异辞纷呈,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四种。第一种观点认为,《受期》简是“受理各种诉讼案件的时间与审理时间及初步结论的摘要记录。……所记内容主要为接... 《包山楚简》中《受期》简别解贾继东对《包山楚简》中《受期》简的理解,学术界异辞纷呈,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四种。第一种观点认为,《受期》简是“受理各种诉讼案件的时间与审理时间及初步结论的摘要记录。……所记内容主要为接受报告的官员姓名及职位;人犯姓名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山楚简 受理诉讼 司法职官 湖北省 历史文化研究 考古队 书记员 《庄子·让王》 初步结论
下载PDF
叶燮《原诗》的诗法论 被引量:2
7
作者 段宗社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90-95,共6页
《原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后期具有总结性质的重要诗学文献,对于从江西诗派到明代七子派热衷的诗法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其中"在物者"的理、事、情和"在我者"才、胆、识、力的论述都与诗法论有关。从"在物者"... 《原诗》是古典诗歌发展后期具有总结性质的重要诗学文献,对于从江西诗派到明代七子派热衷的诗法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其中"在物者"的理、事、情和"在我者"才、胆、识、力的论述都与诗法论有关。从"在物者"方面,他指出诗法是"虚名"与"定位"的统一,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阐述了吕本中以来的"活法"观念。从"在我者"方面,认为诗法从依托于主体神明发挥作用,在创作诸因素中并不具有优先性,对诗法的汇聚融通可生成创作才能,"识"正是融会传统以建构主体才能的中介。《原诗》的诗法论从"法"赖以确立的理、事、情和"法"得以发挥其效用的才识两方面展开,对古代诗法论具有理论总结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法 虚名 定位
下载PDF
也说包山简文中的“受期” 被引量:4
8
作者 董莲池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9年第4期4-5,共2页
关键词 包山楚简 民之父母 司法官 说明情况 败诉方 司法制度 干支纪日 具体内容 记录摘要
下载PDF
还从《小约翰》识说起
9
作者 刀尔登 《财新周刊》 2023年第29期94-95,共2页
任何语言都有自发地朽坏的天生倾向;或者应该这么说,任何人类的制作都有这种倾向,语言的朽坏既是独立的进程,又是其他进程的表征。这倾向不是不可纠正的,人类社会可以通过扩展整体的经验来保持活力,语言也可以通过类似的途径来压制衰老... 任何语言都有自发地朽坏的天生倾向;或者应该这么说,任何人类的制作都有这种倾向,语言的朽坏既是独立的进程,又是其他进程的表征。这倾向不是不可纠正的,人类社会可以通过扩展整体的经验来保持活力,语言也可以通过类似的途径来压制衰老。不然,句法会凝固,以至于思维不但是,而且只是“概念的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约翰》 思维
原文传递
包山“受期”简析疑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恩林 张全民 《江汉考古》 1998年第2期68-74,共7页
关键词 包山楚简 《周礼》 整理者 纪念文集 直接责任人 否定句式 《封诊式》 被告 《论语》
下载PDF
论李贽“童心说”“私心说”与禅宗佛性论之异同
11
作者 胡遂 《船山学刊》 1999年第2期89-91,共3页
关键词 “童心说” 佛性论 禅宗 李贽 自我意 日常生活 《坛经》 成智 “我执”
下载PDF
“识”是学报编辑的首要素质 被引量:3
12
作者 韩海泉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11-115,共5页
本文将学报编辑之"识"分为意识、学识、见识和鉴识四种,自觉的主体意识,会使编辑对自己的行为有一种使命感,合理的学识和深邃的见识,可使编辑体察到文稿的深层内涵,最大限度地达到与社会选择的契合一致。学报编辑之自觉的意... 本文将学报编辑之"识"分为意识、学识、见识和鉴识四种,自觉的主体意识,会使编辑对自己的行为有一种使命感,合理的学识和深邃的见识,可使编辑体察到文稿的深层内涵,最大限度地达到与社会选择的契合一致。学报编辑之自觉的意识、合理的知识、卓越的见识,是培养其现代科学思维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提。在学报编辑之"才、胆、识、力"诸素质中,"要在先之以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思想文化交流融合的当今时代,"识"对于学报编辑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报编辑 现代科学思维 “才、胆、力”
下载PDF
谈杜甫“似司马迁”──兼谈史迁良史“识”“德”修养里的诗家情质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友怀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20-125,共6页
谈杜甫“似司马迁”──兼谈史迁良史“识”“德”修养里的诗家情质王友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东坡志林》有云;“昨日见毕仲游,问杜甫似何人?仲游曰;‘似司马迁’。……”毕仲游只说到这里,没有言及杜甫何以似之。清代刘... 谈杜甫“似司马迁”──兼谈史迁良史“识”“德”修养里的诗家情质王友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东坡志林》有云;“昨日见毕仲游,问杜甫似何人?仲游曰;‘似司马迁’。……”毕仲游只说到这里,没有言及杜甫何以似之。清代刘熙载解道:“杜甫五七古叙事,节次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杜甫 《史记》 “德” 章学诚 “似” 良史 诗家 毕仲游
下载PDF
文化·时代·人格──方方小说的人格思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亦修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39-42,共4页
文化·时代·人格──方方小说的人格思考林亦修人文精神的重建,是我们时代的呼声,每一位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都在思考着这一问题。怎样重建我们的人文精神,塑造现代人的人格,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文化传统和时代特质无疑... 文化·时代·人格──方方小说的人格思考林亦修人文精神的重建,是我们时代的呼声,每一位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都在思考着这一问题。怎样重建我们的人文精神,塑造现代人的人格,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文化传统和时代特质无疑是现代人格塑造的两个重要因素。方方的诸多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方小说 传统文化人格 分子人格 英雄人格 传统知分子 人文精神 自闭性 崇高人格 现代人格
下载PDF
叶燮形象思维论初探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绍龄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5期68-71,共4页
清代初期的文学理论家叶燮,在他的《原诗》中,对于文学的形象思维问题,作了相当精辟的论述。认真研究叶燮的形象思维理论,对于我们今天讨论形象思维以及进行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在《原诗》中,叶燮明... 清代初期的文学理论家叶燮,在他的《原诗》中,对于文学的形象思维问题,作了相当精辟的论述。认真研究叶燮的形象思维理论,对于我们今天讨论形象思维以及进行文学创作、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在《原诗》中,叶燮明确肯定,文学创作主要是形象思维。他说:“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盖天地有自然之文章,随我所触而发宣之,必有克肖其自然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思维 叶燮 碧瓦 客观事物 文学创作 艺术形象 《原诗》 具体形象 外湿
下载PDF
荀粲与言意之辨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耀南 王文娟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5期74-78,共5页
关键词 性与天道 象外之意 荀粲 魏晋玄学 言意之辨 《庄子》 魏晋清谈 三国志 夏侯玄
下载PDF
叶燮“识”论及其佛学渊源与美学意义
17
作者 王悦 《蚌埠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48-51,共4页
以叶燮《原诗》中的“识”为研究对象,阐释“识”的理论内涵,指出“识”包含的理性和感性双重因素,强调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与佛学“心性论”有着深刻联系。受此影响,叶燮“识”论强调审美主体的独断能力,提供一种执中的审美原则;“识”... 以叶燮《原诗》中的“识”为研究对象,阐释“识”的理论内涵,指出“识”包含的理性和感性双重因素,强调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与佛学“心性论”有着深刻联系。受此影响,叶燮“识”论强调审美主体的独断能力,提供一种执中的审美原则;“识”融通物、我两端,促进意象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燮 心性论 佛学渊源 美学意义
下载PDF
唯识学与现象学的六个理论分野
18
作者 章启群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41-72,共32页
唯识学与现象学的六个概念之间,即"识"与"意识""二空"与"悬置""二分"与"显现""自证分"与"意向性结构""现量"与"本质直观""... 唯识学与现象学的六个概念之间,即"识"与"意识""二空"与"悬置""二分"与"显现""自证分"与"意向性结构""现量"与"本质直观""真如"与"事物本身"等,其意涵有一定交接,但似是而非。第一,"识"具有判断、明辨的认识功能,还可以转成"八识",前五识是感觉功能,第六识是意识,第七识是自我意识,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宇宙万有的总摄,具有永恒性。阿赖耶识此义近似于西方哲学的logos和中国哲学的"道""无",无法翻译。可见"识"与现象学的"意识"差异之巨大。第二,唯识学主张"万法唯识""我、法二空"。"二空"说是形上学。现象学"悬置"说是方法论,即假设万物皆"空"。可见"悬置"和"二空"具有方法论与形上学的本质不同。第三,唯识学认为世界万物都是"识""变"而来,呈现为"见分"和"相分"。这不仅是一种意识活动,还包括情感、心理等因素,因此不仅是认识意义上的,还有本体论、存在论的意义。现象学的"显现"说,意在描述对象事物在意识的呈现过程中具有意义意向性特点。可见"二分"与"显现"之差异。第四,唯识学的自证分就是八识自体。自证分是体,"二分"是用,体用一如。这与魏晋玄学体用一如思想基本相同,于意义生成没有直接关系。现象学所谓"意向性结构"是意识的本质特征,表明意识活动都是指向性的。因此,唯识学自证分与现象学意向性结构两个概念基本不能对应。第五,唯识学"现量"是指认知活动中认知主体亲身在场、当下感知,与六识、三性、百法交接,绝不是纯粹意识,不具有普遍性。而从佛教角度说,"现量"在所得智下所观照的也不是物理现实世界。现象学"本质直观"是指认知主体经过"悬置"之后的纯粹意识,对于对象事物所进行的观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要绝对排除对象的物理性存在,只关注事物普遍性的"本质",绝非个性化的认知结果。可见"现量"与"本质直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二分 显现 现量 意向性结构
下载PDF
《大雅·烝民》“衮职有阙”申证
19
作者 宁镇疆 高晓军 《中国文字研究》 2022年第1期99-106,共8页
《大雅·烝民》“衮职有阙”之“衮职”传统说法均理解为王之职责,但晚近很多说《诗》及训诂学名家对“职”往往不以本字读,而是破读为“识”,理解为“适”或“章识”之“识”。本文从《诗》《书》及金文等早期材料中“职”的训诂入... 《大雅·烝民》“衮职有阙”之“衮职”传统说法均理解为王之职责,但晚近很多说《诗》及训诂学名家对“职”往往不以本字读,而是破读为“识”,理解为“适”或“章识”之“识”。本文从《诗》《书》及金文等早期材料中“职”的训诂入手,认为早期文献中表“职责”义的“职”是早就存在的,故“衮职”理解为“王职”确有理据,将“职”破读为“识”则实不可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烝民 衮职
下载PDF
“心”、“意”、“识”略诠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海波 《宗教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9-123,共5页
"心"、"意"、"识"三者在佛教的概念和范畴中十分重要。它们既是佛教法相的核心名词,又是深入佛教法相的重要关口,对之进行贯通古今、综合教内教外观点进行诠释十分必要。本文首先以《说文解字》为主探究... "心"、"意"、"识"三者在佛教的概念和范畴中十分重要。它们既是佛教法相的核心名词,又是深入佛教法相的重要关口,对之进行贯通古今、综合教内教外观点进行诠释十分必要。本文首先以《说文解字》为主探究文字本义,说明佛教传统中赋予三者的内含是在同其本义相符基础上的引申;其次以玄奘法师所译论典说明传统佛教对三者的理解;最后以"体"、"相"、"用"分析三者,通过建立第九识而对三者进行新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