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40篇文章
< 1 2 9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local Chimerican葛浩文英译研究 被引量:40
1
作者 孟祥春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7-87,共11页
葛浩文具有文化和翻译意义上的glocal Chimerican身份。这一身份对认识围绕葛浩文的种种论争至关重要。本文以围绕葛译的重大论争或问题为切入点,把葛译这一研究对象问题化,重点论述葛浩文"我译"与"译我"的辩证关... 葛浩文具有文化和翻译意义上的glocal Chimerican身份。这一身份对认识围绕葛浩文的种种论争至关重要。本文以围绕葛译的重大论争或问题为切入点,把葛译这一研究对象问题化,重点论述葛浩文"我译"与"译我"的辩证关系、文化姿态与"市场"要素、理论反思与自我实践的张力,以及葛浩文的意义、定位与评估。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思考中国文学"走出去"所必须应对的"谁在译、该谁译、该译谁、为谁译、如何译以及何时译"这一宏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浩文 glocal Chimerican 英译 论争 评估定位
原文传递
多元文化教育的世纪论争 被引量:24
2
作者 王鉴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5-131,共7页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不仅有东西方界定的差异,而且在同一国家中也存在着对多元文化教育明显的不同理解。比较分析这些不同的界定,目的在于认识多元文化教育论争的主题以及隐含在这些主题背后的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质。
关键词 多元文化教育 界定 论争
原文传递
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 被引量:29
3
作者 罗志田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56-106,共51页
20世纪前 30年间 ,中国经历了从保存国粹到整理国故再到不承认国学是“学”这一持续的学术和思想观念的竞争进程 ,其中形成社会参与相对广泛的思想论争至少有四次。本文从思想视角考察整理国故的口号初起时以北大学生为主的思想论争中... 20世纪前 30年间 ,中国经历了从保存国粹到整理国故再到不承认国学是“学”这一持续的学术和思想观念的竞争进程 ,其中形成社会参与相对广泛的思想论争至少有四次。本文从思想视角考察整理国故的口号初起时以北大学生为主的思想论争中与学术相关然其关怀又超出学术的部分 ,首先检讨论争双方的观念本身 ,其次将此次论争置于当时思想言说之中进行考察 ,侧重于各类读书人观念的异同 ,最后从时人关注的古今中外的时空互动角度简单分析这次论争的史学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理国故 古今 史学 新文化运动时期 国学 论争 思想 承认 首先 检讨
原文传递
中西人文精神传统之比较 被引量:17
4
作者 邓阿宁 《重庆社会科学》 2005年第4期71-76,共6页
人文精神是人类对自身的探究和思考,对人生和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的关注和追问,并力图在生活中去努力实践和追求人性与社会的真、善、美,人生的最高境界和价值。它植根于不同民族文化土壤中,有自己生存发展的传统。中国人文精神传统从先... 人文精神是人类对自身的探究和思考,对人生和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的关注和追问,并力图在生活中去努力实践和追求人性与社会的真、善、美,人生的最高境界和价值。它植根于不同民族文化土壤中,有自己生存发展的传统。中国人文精神传统从先秦开始,到明清,经历代文人的思辩论争形成儒道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终极价值追求和人欲对天理的对立斗争。西方人文精神则体现了理性与信仰的对立统一,崇尚自由,追求平等,注重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行动性的思想内涵。本文探讨了20世纪以前中西人文精神的发展和特质,并比较了它们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理 中西 存在 人生 人欲 儒道互补 传统 追求 文化土壤 论争
下载PDF
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的理论基础论争 被引量:7
5
作者 龚子秋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82-84,共3页
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存在国家责任说、社会保险说、社会福利说、政治工具主义等四种主要学说。本文对该四种学说的观点及其论争作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国家补偿理论基础 论争 犯罪被害人
下载PDF
中国文论的“异质性”笔谈——为什么要研究中国文论的异质性 被引量:21
6
作者 曹顺庆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6-29,共4页
关键词 “失语症” 中国文论 话语重建 中国文学理论 论争 笔谈 参与 符合 实际 学者
原文传递
知识与教育——兼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所引发的论争 被引量:19
7
作者 李润洲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17,共3页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非是重视知识与轻视知识的问题,而是怎样看待、理解知识的问题。可以说,应试教育所秉承的是一种片面的知识观,必然导致一种片面的教育;素质教育则从整全的知识观出发,旨在建构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
关键词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知识观 全面发展 转轨 建构 理解 论争
原文传递
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论争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15
8
作者 吴易风 《当代思潮》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9-61,共13页
关键词 国家干预主义 历史考察 经济自由主义 特定 重商主义 论争
下载PDF
话语权·电影本体:关于批评的批评——“硬性电影”与“软性电影”论争的启示 被引量:16
9
作者 孟君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9-82,共4页
20世纪30年代关于“软性电影”的论争对当代的电影批评和电影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当代中国电影史的书写中,对“这一笔”的论断的一致性是值得怀疑的。本文从材料入手,力图还原这场论争的原貌,并以电影本体为核心,对这场电影论争... 20世纪30年代关于“软性电影”的论争对当代的电影批评和电影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当代中国电影史的书写中,对“这一笔”的论断的一致性是值得怀疑的。本文从材料入手,力图还原这场论争的原貌,并以电影本体为核心,对这场电影论争的学术价值和政治意义进行剥离,作批评的再批评。此外,本文结合当代的电影创作,论述当代电影批评实践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批评 电影创作 电影理论 电影史 怀疑 学术价值 本体 论争 当代 原貌
下载PDF
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再探 被引量:10
10
作者 胡亚敏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0-17,共8页
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丰富深刻且不断发展 ,本文在詹姆逊研究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其后现代理论作了进一步探讨。首先阐述了詹姆逊在后现代论争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和发展 ;接着通过具体辨析詹姆逊关于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 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丰富深刻且不断发展 ,本文在詹姆逊研究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其后现代理论作了进一步探讨。首先阐述了詹姆逊在后现代论争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和发展 ;接着通过具体辨析詹姆逊关于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联系与区别的表述 ,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第三 ,从视像文化盛行、空间优位和高科技狂欢等现象说明后现代社会的文化转型。本文旨在为清醒和辩证地认识全球化语境下的后现代社会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逊 坚守 狂欢 论争 后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 阐述 首先 具体 现象
原文传递
我国近代关于民商立法模式的三次论争 被引量:14
11
作者 季立刚 《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5-160,共6页
中国近代民商事立法基本上是在移植西方近代民商法的基础上完成的。西方国家在不同阶段的“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的立法实践及理论争议,均影响了我国近代对民商立法模式的认识与选择。有关我国应如何选择民商立法模式的论争肇始于清... 中国近代民商事立法基本上是在移植西方近代民商法的基础上完成的。西方国家在不同阶段的“民商分立”与“民商合一”的立法实践及理论争议,均影响了我国近代对民商立法模式的认识与选择。有关我国应如何选择民商立法模式的论争肇始于清末,展开于民初,终结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民商立法模式 论争
原文传递
民族—现代性:“民族形式”论争中延安文学观念的现代性呈现 被引量:14
12
作者 袁盛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共8页
延安时期文艺上“民族形式”问题的提出,在相当程度上因应了民族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故而是民族主义话语在文学理论与批评上的一种显明表达或呈现。“民族形式”这种有待创造的新形式是一种既有民族性又含现代性的现代形式,民族—现代... 延安时期文艺上“民族形式”问题的提出,在相当程度上因应了民族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故而是民族主义话语在文学理论与批评上的一种显明表达或呈现。“民族形式”这种有待创造的新形式是一种既有民族性又含现代性的现代形式,民族—现代性乃是其特有的现代性内涵。置身于“民族形式”论争中的周扬、何其芳等人,在文艺实践上坚持了一种艺术形态的二元论观念,但在最终的价值取向上又分明指向了文学的民族—现代性。无论是地方形式、民间形式,还是传统的民族形式,只有在民族—现代性的统摄下才能显示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并且只有如此,才能转化为新的“民族形式”并成为其内在构成的有机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形式 现代性 文学观念 呈现 论争 民族主义 延安时期 内在要求 文学理论 现代形式 艺术形态 文艺实践 价值取向 内在构成 民族性 新形式 何其芳 二元论 才能 周扬 民间 传统
下载PDF
博士生招考方式改革:特征、论争与反思 被引量:16
13
作者 余桂红 张应强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5-69,共5页
通过梳理博士生招考方式改革之流变,指出历次改革所呈现的特征。在总结博士生招考方式改革论争的基础上,提出扩大招生单位及导师招考自主权、加强新闻舆论和法律监督、健全淘汰机制可能是博士生招考方式未来改革之方向。
关键词 博士生 招考方式改革 特征 论争
下载PDF
也谈情事变更制度的构成要件 被引量:13
14
作者 于定明 《法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4-106,共3页
当前,我国正在制度民法典,有关民法典的论争已经由民法典的体系如何编排逐步过渡到具体制度的安排上。本文试图对争议较多的情事变更制度的构成要件作一阐述。
关键词 情事变更制度 民法典 构成要件 争议 中国 体制 过渡 体系 安排 论争
原文传递
“整理国故”的历史意义及当代启示 被引量:15
15
作者 秦弓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25-132,共8页
由于文化、教育、心理的多重作用 ,海内外的相互影响 ,整理国故成为2 0世纪 2 0年代遍及大江南北的文化思潮。它是民族文化顽强生命力的内在要求 ,是文化转型过程中对外来影响与民族传统关系的自行调整。围绕整理国故展开的论争与泥古... 由于文化、教育、心理的多重作用 ,海内外的相互影响 ,整理国故成为2 0世纪 2 0年代遍及大江南北的文化思潮。它是民族文化顽强生命力的内在要求 ,是文化转型过程中对外来影响与民族传统关系的自行调整。围绕整理国故展开的论争与泥古派、疑古派、释古派的相互冲突、相互竞争使这一思潮充满了张力。整理国故对于民间材料的重视与方法论的探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理国故 疑古派 年代 当代启示 江南 历史意义 思潮 外来影响 论争 民间
原文传递
拔尖人才培养的国际论争及其启示 被引量:15
16
作者 阎琨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1,共7页
文章分析了拔尖人才培养中围绕培养战略、甄别选拔、培养目标、研究方法展开的四大国际论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特色的拔尖人才的培养路径和方法。笔者建议中国应遵循国际先进培养模型,结合学生的个性、年龄、家庭背景、心智特点等... 文章分析了拔尖人才培养中围绕培养战略、甄别选拔、培养目标、研究方法展开的四大国际论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特色的拔尖人才的培养路径和方法。笔者建议中国应遵循国际先进培养模型,结合学生的个性、年龄、家庭背景、心智特点等方面的特性来配置合适的师资、课程、培养计划和整体培养战略;在选拔过程中,亟待研制出一套科学而规范,特别适应于中国教育背景的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标准;培养目标上,应区分"创新型人才"和"专业型精英",辟出"创新性"思维的训练过程;研究方法上应充分与国际研究方法和话语对接,积极采用国际先进的研究模型,将群体研究方法和个体研究方法组合并用,更好地研究中国的拔尖人才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尖人才 人才培养 论争 启示
下载PDF
美国教育博士(Ed.D.)专业学位教育的问题与改革论争 被引量:14
17
作者 邓涛 孔凡琴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8-32,共5页
美国的教育博(The Doctor of Education degree,Ed.D.)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的中心问题是其与教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 in Education,Ph.D.)教育在培养目标、入学标准、培养模式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与学习方式、学位论文与评价标... 美国的教育博(The Doctor of Education degree,Ed.D.)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的中心问题是其与教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 in Education,Ph.D.)教育在培养目标、入学标准、培养模式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与学习方式、学位论文与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着趋同性。围绕该问题的解决,美国近年来展开了一系列的论争,从而激发了美国和其他国家对教育博士(Ed.D.)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教育博士 教育哲学博士 趋同 论争
原文传递
数学教育价值取向之辩 被引量:15
18
作者 章勤琼 《数学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1-24,共4页
数学教育价值有两种取向:强调思维训练和强调数学应用,这两种取向对中国现代数学教育都有显著的影响.应该同时兼顾到这两面的价值,两者是不可或缺、互相促进的,离开了应用的数学思维是孤立单薄的,而没有了数学思维的有力支撑,真... 数学教育价值有两种取向:强调思维训练和强调数学应用,这两种取向对中国现代数学教育都有显著的影响.应该同时兼顾到这两面的价值,两者是不可或缺、互相促进的,离开了应用的数学思维是孤立单薄的,而没有了数学思维的有力支撑,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应用意识就会无路而来.建国60年以来的历次数学课程改革也表明:需要倡导的应该是在数学课程与教学中追求两者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在数学应用中发展思维,在发展思维的同时注重数学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教育价值 思维训练 实际应用 论争
下载PDF
20世纪80~90年代美国国际理解教育论争刍议 被引量:15
19
作者 姜英敏 王雪颖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9-62,86,共5页
美国的国际理解教育在20世纪80~90年代经历了激烈论争,其内容涉及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出发点、价值观等问题,对美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系统梳理论争的背景及主要内容,拟对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些许... 美国的国际理解教育在20世纪80~90年代经历了激烈论争,其内容涉及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出发点、价值观等问题,对美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系统梳理论争的背景及主要内容,拟对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国际理解教育 全球公民 合格国民 论争
原文传递
论后期京派文学 被引量:6
20
作者 周仁政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0-58,共9页
本文认为 ,以 1 937年为界 ,京派历史存在两个不同时期 :前期京派主要是以周作人、废名等为中心所形成的早期集结 ,后期京派是以沈从文、朱光潜等为核心所达到的振兴和繁荣。就其发展和演变而言 ,以京、海派论争为起点 ,京派文学在“自... 本文认为 ,以 1 937年为界 ,京派历史存在两个不同时期 :前期京派主要是以周作人、废名等为中心所形成的早期集结 ,后期京派是以沈从文、朱光潜等为核心所达到的振兴和繁荣。就其发展和演变而言 ,以京、海派论争为起点 ,京派文学在“自由主义”范围内产生了以审美理想主义 (审美乌托邦 )替代趣味主义的至为深刻的观念变迁和文化裂痕 ,在 30年代中期形成了理论意义上的“后期京派文学” ,从而使抗战时期和 40年代时间性上的后期京派文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派文学 审美理想主义 文学品格 废名 海派 周作人 论争 年代 抗战时期 后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