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 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 被引量:168
1
作者 刘亚秋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17-242,共26页
本文立足于哈布瓦赫传统下的集体记忆研究范式,重点反思社会记忆的权力观和社会决定论问题,并试图将研究重心转移到对个体记忆的关注上。在此,遭遇到记忆的微光,它多存在于个体记忆之中,往往出现在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缝隙之间,一般而... 本文立足于哈布瓦赫传统下的集体记忆研究范式,重点反思社会记忆的权力观和社会决定论问题,并试图将研究重心转移到对个体记忆的关注上。在此,遭遇到记忆的微光,它多存在于个体记忆之中,往往出现在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缝隙之间,一般而言,是社会决定论与能动个体之间碰撞的产物。记忆的微光之于强势的社会记忆研究范式,其力量之微弱甚至暂时不能构成一种独立的记忆类型,但它描摹了另一种记忆的存在状态,提示着被忽视的现实洞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个体记忆 记忆微光
下载PDF
把个人带回来:数字媒介、社会实践与记忆研究的想象力 被引量:33
2
作者 李红涛 杨蕊馨 《新闻与写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15,共11页
在深度媒介化的场景之下,对数字记忆的考察不应该限定在"媒介记忆"的延长线上,也不能固守"媒介如何再现过去"的问题意识。本文从集体记忆的两种文化出发,沿着"记忆的微光"和"中介化记忆"这两... 在深度媒介化的场景之下,对数字记忆的考察不应该限定在"媒介记忆"的延长线上,也不能固守"媒介如何再现过去"的问题意识。本文从集体记忆的两种文化出发,沿着"记忆的微光"和"中介化记忆"这两条线索,从记忆研究的社会-文化传统中挖掘关乎"个体"的理论资源。在此基础上,本文引入社会实践的视角,主张"把个人带回来",以此推动对数字媒介支撑的社会技术实践与记忆实践的深入探究,激发记忆研究的想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媒介 记忆微光 中介化记忆 实践理论 数字记忆实践
原文传递
记忆的微光的社会学分析——兼评阿莱达·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 被引量:26
3
作者 刘亚秋 《社会发展研究》 2017年第4期1-27,共27页
记忆的微光是处于记忆与遗忘之间,并偏向遗忘的一端,在遗忘的一端,它并不是不可见,而是不可言说,是一个社会或政治的禁忌。记忆的微光还表现为被排挤的创伤及其不可通达性,这种不可通达性是来自不同视角的各自顽固本性。阿莱达·阿... 记忆的微光是处于记忆与遗忘之间,并偏向遗忘的一端,在遗忘的一端,它并不是不可见,而是不可言说,是一个社会或政治的禁忌。记忆的微光还表现为被排挤的创伤及其不可通达性,这种不可通达性是来自不同视角的各自顽固本性。阿莱达·阿斯曼的存储记忆和功能记忆、档案与垃圾概念具体化了记忆与遗忘之间的复杂样态,但她没有对此做进一步的理论归纳,记忆的微光则是一个尝试性概念。对记忆的微光的探索可归为对人性、人的境况以及人之存在条件的思考。记忆的微光概念试图将对遗忘的思考进一步明晰化,尽管这一过程面临诸多障碍,但它提醒社会科学家坚持的权力、经济视角的记忆研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本研究对此是一种补充,也是一种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忘 记忆微光 不可言说性 创伤记忆
原文传递
从个体想象到集体记忆——文学表征中的“记忆的微光”与1918年大流感 被引量:3
4
作者 王蜜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3期138-145,148,共9页
1918年大流感是被集体“遗忘”却始终被个体“记忆”的疫伤,处在记忆的“微光”状态。《灰色马,灰色的骑手》等三部中短篇小说在自传体式的文学书写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个体在大流感中的痛苦的创伤体验,并借助典型的创伤叙事将大流感表... 1918年大流感是被集体“遗忘”却始终被个体“记忆”的疫伤,处在记忆的“微光”状态。《灰色马,灰色的骑手》等三部中短篇小说在自传体式的文学书写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个体在大流感中的痛苦的创伤体验,并借助典型的创伤叙事将大流感表征为人为的而非纯粹自然的现代性文化创伤。类似瘟疫的频繁暴发让这些蛰伏在文学想象中的个体记忆作为大流感最重要的创伤见证,成为社会集体回忆的来源和支撑,促成了大流感从个体想象向集体记忆的转变。这一转变启示我们以集体之名记忆瘟疫,要采取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的方式,要有宏大叙事,更要有有血有肉的个体书写,从个体记忆到集体记忆的转化才是对瘟疫习惯性遗忘的救赎之道,才能真正实现记忆过去以照亮未来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想象 集体记忆 1918年大流感 记忆微光 大流感主题书写
下载PDF
论石黑一雄的记忆书写——以《被掩埋的巨人》为考察中心
5
作者 卢健 梅进文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60-65,共6页
石黑一雄对人类的记忆机制颇感兴趣,他在《被掩埋的巨人》里设置了两种具有对抗性的记忆框架:以亚瑟王和高文为代表一方总是企图掩盖、抹杀、美化那段不列颠族屠杀撒克逊族的历史;而维斯坦等则要重新挖掘、保护、强化这种民族记忆,它们... 石黑一雄对人类的记忆机制颇感兴趣,他在《被掩埋的巨人》里设置了两种具有对抗性的记忆框架:以亚瑟王和高文为代表一方总是企图掩盖、抹杀、美化那段不列颠族屠杀撒克逊族的历史;而维斯坦等则要重新挖掘、保护、强化这种民族记忆,它们是不同权力话语的表征。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那些从集体记忆的整体逻辑结构的缝隙中透射出来的“记忆的微光”,它们可能是集体记忆的异质性存在或者补充;人类总是人为地将一些历史、记忆构建成为文化创伤,受其所制,这在《被掩埋的巨人》里也有充分的体现,以该文本为考察中心或可辐射到石黑一雄的其他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掩埋巨人》 记忆框架 记忆微光 文化创伤
下载PDF
“小市农”的城市记忆与体化实践——对重庆市Z空间“城中地”中的种菜生活考察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伊铭 《社会发展研究》 2018年第4期173-190,共18页
本文主要讨论重庆市Z空间"小市农"在"城中地"上的体化实践,结合"记忆的微光"这一概念展开经验研究,探索超越"记忆之场"的城市记忆可能性。本文认为,尽管Z空间中活跃着身份多重的居民,但"... 本文主要讨论重庆市Z空间"小市农"在"城中地"上的体化实践,结合"记忆的微光"这一概念展开经验研究,探索超越"记忆之场"的城市记忆可能性。本文认为,尽管Z空间中活跃着身份多重的居民,但"记忆的微光"只存在于其间的J厂退休工人之中,即后文所述的"小市农"。一方面,历史上的"鞍钢宪法"鼓励工人为工厂奋斗终身,这与工人需要照顾家庭的现实状况形成矛盾,造成了工业生产与生活的剥离,促使他们以种菜生活来补充"苦战"式生产,忽隐忽现的个体微光也逐渐在"小市农"的体化实践中形成具像。另一方面,在去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冲击下,"小市农"在与流动农民在同一"城中地"的实践碰撞和国家宏观叙事的压迫下,仍保留着"城中地"的样态与种菜的习惯,为"记忆的微光"营造了实践可能与生存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微光 体化实践 城市记忆 “小市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