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2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被引量:2278
1
作者 沈家煊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68-275,共8页
本文综述当前国外关于语言“主观性”(subjectivity)和“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的研究情况。“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 ,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 ,“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 本文综述当前国外关于语言“主观性”(subjectivity)和“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的研究情况。“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 ,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 ,“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跟近来语言学“人文主义”的复苏有关 ,特别是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法”的兴起 ,使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所主张的“科学主义”受到挑战。文章首先对研究比较集中的三个方面作了介绍 ,即 1 )说话人的视角 (perspective) ;2 )说话人的情感 (affect) ;3)说话人的认识 (epis temicmodality)。对“主观化”的研究有侧重历时相和侧重共时相两种取向 ,前者以E .Traugott的“语法化”( grammaticalisation)研究为代表 ,后者以R .Langacker的“认知语法”为代表。本文对这两种取向的差异和相通之处作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性 主观化 语法 认知语法
原文传递
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 被引量:175
2
作者 沈家煊 《当代语言学》 CSSCI 1994年第1期12-20,共9页
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语言学教授的Ronald W.Langacker,从1976年起致力于创建“认知语法”(最初称为“空间语法”(Space Grammar)),到1987年和1991年,《认知语法基础》的第一卷(理论前提)和第二卷(描写应用)相继问世,他的语法理... 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语言学教授的Ronald W.Langacker,从1976年起致力于创建“认知语法”(最初称为“空间语法”(Space Grammar)),到1987年和1991年,《认知语法基础》的第一卷(理论前提)和第二卷(描写应用)相继问世,他的语法理论已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由于“认知语法”对国内读者还比较陌生,作者又使用了一套全新的术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法 语法结构 约定俗成 认知 象征 复合结构 真值条件 述义 语义结构 生成语法
原文传递
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 被引量:173
3
作者 张敏 《当代语言学》 CSSCI 1997年第2期37-45,共9页
1.引言 近十多年来,功能语言学界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势,即语言类型学和认知功能语法研究的汇合。这主要体现在相当一批从事类型学和语言共性研究的学者如Hawkins(1988), Talmy(1988), Croft(1990、1991), Givón(1984、1995... 1.引言 近十多年来,功能语言学界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势,即语言类型学和认知功能语法研究的汇合。这主要体现在相当一批从事类型学和语言共性研究的学者如Hawkins(1988), Talmy(1988), Croft(1990、1991), Givón(1984、1995), Heine, Claudi & Hnnemeyer(1991a,b)等人,日益重视对语言共性规律从认知心理和语言功能的角度作出解释;而认知语法领域内的一些重要问题的提出和论证,如语言范畴的形成、隐喻认知结构、类象性(iconic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重叠式 语言类型学 认知语法 汉语重叠 类象 普通话 重叠形式 形容词重叠式 汉语方言 语言结构
原文传递
“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 被引量:179
4
作者 陆俭明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12-416,共5页
文章扼要介绍了"句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理论的基本观点,并具体分析了这种理论对语言研究的贡献。"句式语法"理论促使我们对论元结构理论作进一步的思考。而就汉语研究来说,按照句式语法理论,我们需要重... 文章扼要介绍了"句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理论的基本观点,并具体分析了这种理论对语言研究的贡献。"句式语法"理论促使我们对论元结构理论作进一步的思考。而就汉语研究来说,按照句式语法理论,我们需要重视对一个个具体句式的研究,而且要从具体句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来考察分析句式内部词语之间的语法关系与语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式语法”理论 汉语 元结构理论 认知语法
原文传递
认知语法的概括性 被引量:83
5
作者 沈家煊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9-33,共5页
“认知语法”以追求概括性为首要目标,力图找出一些基本的认知原则对语言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存在的并行现象作出统一的解释,以收以简驭繁之效。本文以三个个案研究为例来说明这种概括性。第一例说明认知上“有界—无界”的对立在名词、... “认知语法”以追求概括性为首要目标,力图找出一些基本的认知原则对语言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存在的并行现象作出统一的解释,以收以简驭繁之效。本文以三个个案研究为例来说明这种概括性。第一例说明认知上“有界—无界”的对立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实词类上都存在;第二例说明“量”的认知模型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上都起作用。第三例说明“相邻”、“包容”等认知图式能对不同句式的语法现象作出统一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 认知 概括性 认知语法
全文增补中
中动结构的界定 被引量:105
6
作者 何文忠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14,共6页
以往的许多中动研究在观察、描写和解释三个层面都存在明显谬误和漏洞,这种状况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中动结构缺乏一个全面的把握,没有对中动结构作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从而把本该归入中动范畴之中的句子排除在外,或把本该排除在外的句... 以往的许多中动研究在观察、描写和解释三个层面都存在明显谬误和漏洞,这种状况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中动结构缺乏一个全面的把握,没有对中动结构作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从而把本该归入中动范畴之中的句子排除在外,或把本该排除在外的句子囊括其中,影响了其观察和描写的充分性、解释和结论的可靠性。由于中动结构并没有独立统一的句法形式,因此单纯从句法结构入手来进行界定必然会面临诸多困难。中动结构有其深刻的认知动因,从认知入手能够抓住中动结构的本质。对中动结构进行严格界定,有助于我们明确研究的对象和范围,避免不必要的论争,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动结构的句法和语义特征,从而为中动研究的其他核心问题提供可靠保证,确保中动研究的全面科学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动结构 界定 认知语法 认知动因
下载PDF
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Langacker的语篇分析观 被引量:98
7
作者 王寅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3-88,共6页
认知语言学已跨出词句层面 ,扩展到语篇层面的研究。这对功能语言学中的语篇分析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本文主要介绍Langacker从认知角度分析语篇的基本思路 ,即在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中对语篇作出适当解释。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语篇分析 LANGACKER 语篇分析观 认知语法
原文传递
概念隐喻和语篇连贯 被引量:70
8
作者 任绍曾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1-100,共10页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根据Lakoff和Langacker的理论,分析了Robert Penn Warren的叙事语篇All the King s Men。语篇在叙事结构的框架内展开,一方面陈述人物经验,为隐喻提供经验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对twitch的隐喻化完成对经验的概念化和诠释...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根据Lakoff和Langacker的理论,分析了Robert Penn Warren的叙事语篇All the King s Men。语篇在叙事结构的框架内展开,一方面陈述人物经验,为隐喻提供经验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对twitch的隐喻化完成对经验的概念化和诠释,结果是跨领域的概念映射———概念隐喻。隐喻是统驭语篇的因素,保证了语篇的连贯,而语篇则体现了概念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认知语法 语篇连贯
原文传递
认知语言学:背景与现状 被引量:66
9
作者 蓝纯 《外语研究》 2001年第3期14-20,共7页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新的解释语言现象的研究方法 ,属于广义的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的范畴观可概括为类典型论 ,哲学观可概括为经验现实主义。它与生成语言学在前提、目标和承诺上都表现出很大分歧。目前 ,认知语言学有三个主要研究路向 ...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新的解释语言现象的研究方法 ,属于广义的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的范畴观可概括为类典型论 ,哲学观可概括为经验现实主义。它与生成语言学在前提、目标和承诺上都表现出很大分歧。目前 ,认知语言学有三个主要研究路向 :经验观、凸显观和注意观。以Langacker为代表的部分语言学家的研究兴趣是建立认知语法体系 ,而以Lakoff为代表的部分语言学家则致力于认知语义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认知科学 认知语法 认知语义学
下载PDF
《隐喻:其认知力与语言结构》评介 被引量:25
10
作者 林书武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62-63,共2页
隐喻(metaphor)有时也泛指比喻,如果从亚里士多德算起,迄今对它进行研究的学者已有不少,可谓历史悠久。近年来学者注意到了隐喻问题的复杂性,着重从语用学、认知论的角度对它进行研究。E.F.Kittay的这本书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本书... 隐喻(metaphor)有时也泛指比喻,如果从亚里士多德算起,迄今对它进行研究的学者已有不少,可谓历史悠久。近年来学者注意到了隐喻问题的复杂性,着重从语用学、认知论的角度对它进行研究。E.F.Kittay的这本书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本书除“导论”外,有8章:1.透视观刍议;2.隐喻的确定;3.关于语境的插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结构 认知 语义场理论 约定俗成 语义特征 互相作用 语义学 认知语法 METAPHOR 语义特点
原文传递
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句法成因的解释 被引量:57
11
作者 王寅 李弘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0-25,共6页
体验哲学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主要提出了三条基本原则 :心智的体验性 ,认知的无意识性 ,思维的隐喻性 ,这对于语言的成因具有较大的解释力。本文重点介绍和论述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于句法成因的新观点。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体验哲学 语言起源 认知语法
原文传递
关于“NP+的+VP”偏正结构 被引量:53
12
作者 詹卫东 《汉语学习》 CSSCI 1998年第2期24-28,共5页
关于“NP+的+VP”偏正结构詹卫东一、引言关于“NP十的+VP”偏正结构①,汉语语法学界曾有过不少研讨和争论。不过主要是争论这一格式中VP的词类性质②。本文试从另一个角度讨论这一格式。具体地说,是考察动词进入这一格... 关于“NP+的+VP”偏正结构詹卫东一、引言关于“NP十的+VP”偏正结构①,汉语语法学界曾有过不少研讨和争论。不过主要是争论这一格式中VP的词类性质②。本文试从另一个角度讨论这一格式。具体地说,是考察动词进入这一格式的能力差异,以及分析这一格式对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义关系 认知语法 偏正结构 论旨角色 事件性 动作性 鉴别式 指人名词 单个动词 谓宾动词
下载PDF
认知语法视野下的构式研究 被引量:47
13
作者 张韧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5-40,共6页
构式这一术语在认知句法文献和一般语法研究中有多种用法,有时造成了使用上的一些混乱和模糊。本文从语言理论的根本目的和构式的心理属性出发,在认知语法视野下讨论了构式这一术语的多种内涵、构式的类型以及语法构式与词汇的关系,特... 构式这一术语在认知句法文献和一般语法研究中有多种用法,有时造成了使用上的一些混乱和模糊。本文从语言理论的根本目的和构式的心理属性出发,在认知语法视野下讨论了构式这一术语的多种内涵、构式的类型以及语法构式与词汇的关系,特别强调了构式作为心理实体与语言使用密切相关。本文认为认知语法提供的一系列相关概念,如符号单位、构式范型和用例,能较好地避免术语使用上的混乱。经典的构式语法研究认为抽象的语法构式本身可以解释动词何以能灵活使用,而不需要为动词设立多项词义。但最新的认知句法研究对此提出疑问。从以使用为基础的方向出发,本文认为动词的灵活使用确实可以改变词义,其中的机制是一般的范畴化过程。语法构式本身对此并不能做出充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使用为基础的语法 构式 认知语法 构式语法
下载PDF
认知科学背景上的语言研究 被引量:30
14
作者 袁毓林 《当代语言学》 CSSCI 1996年第2期1-12,共12页
本文介绍和评论广泛流行于哲学、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生理学中的认知主义思潮,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认知科学的学科背景和学术源流。其中涉及:(1)哲学上的心脑二元论和物理主义思潮,神经生理学对大脑中神经元之间的通讯原... 本文介绍和评论广泛流行于哲学、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生理学中的认知主义思潮,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认知科学的学科背景和学术源流。其中涉及:(1)哲学上的心脑二元论和物理主义思潮,神经生理学对大脑中神经元之间的通讯原理的研究;(2)智能起源上的天赋论和建构论,以及各自对语言能力的解释力量;(3)基于信息加工观点的认知心理学,以及跟皮亚杰发生心理学的比较;(4)作为人工智能研究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以及与之抗衡的神经网络思想;(5)哲学家对认知主义的批判,以及我们的反批判;(6)语言研究上的两种认知主义的操作路线,以及另外一种可能的研究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主义 认知科学 心智 乔姆斯基 塞尔 图式 语言研究 认知语法 语言能力 人类智能
原文传递
语言的主观性及其相关研究 被引量:44
15
作者 冯光武 《山东外语教学》 2006年第5期26-33,共8页
语言是人的区别性特征之一,能为理解人的认知机制提供启示,语言中的主观现象就体现了这一思想。从哲学领域移植而来的"主观"这一概念在语言学领域留下了深深印记,对语言中的主观现象的观察、提炼和分析给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研... 语言是人的区别性特征之一,能为理解人的认知机制提供启示,语言中的主观现象就体现了这一思想。从哲学领域移植而来的"主观"这一概念在语言学领域留下了深深印记,对语言中的主观现象的观察、提炼和分析给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这些成果分散于文学文本研究、语义学研究、认知语法研究和历史语言学研究诸领域。本文首先介绍和评述Lyons,Langacker和Traugott三位语言学家的思想,然后列举一些语言中的主观性标识,最后提出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作为结束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的主观性 主观化 主观标识 自我 视角 认知语法 历史语言学 实证主义
下载PDF
从构式语法看汉语成语的仿用 被引量:49
16
作者 刘宇红 谢亚军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13,共4页
成语是构式的一种。成语仿用体现了构式具有相对固化的语言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特点。成语仿用也体现了构式的功能,即通过改变仿用后部分词汇单位的句法语义特征,使之与构式协调,这一过程称做语义压制。决定语义压制效果以及成语仿用可接... 成语是构式的一种。成语仿用体现了构式具有相对固化的语言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特点。成语仿用也体现了构式的功能,即通过改变仿用后部分词汇单位的句法语义特征,使之与构式协调,这一过程称做语义压制。决定语义压制效果以及成语仿用可接受程度的因素有两个:1)压制因子与构式在结构和语义上越接近,压制效果越好,成语仿用的可接受程度也越高;2)被压制者抗拒压制的力量越小,压制的效果越好,成语仿用的可接受程度也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式语法 成语 仿用 语义压制 认知语法
下载PDF
论OVER的空间和隐喻认知 被引量:33
17
作者 陶文好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9-31,54,共4页
论OVER的空间和隐喻认知宁波大学讲师陶文好现代语言学发展很快,有许多派别。本文试从Lan-gacker的认知语法(CognitiveGrammar)的角度去分析和探索英文OVER如何从其空间认知域(Spatialc... 论OVER的空间和隐喻认知宁波大学讲师陶文好现代语言学发展很快,有许多派别。本文试从Lan-gacker的认知语法(CognitiveGrammar)的角度去分析和探索英文OVER如何从其空间认知域(Spatialcognition)扩展到其隐喻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法 空间概念 隐喻意义 外语言 隐喻认知 隐喻扩展 空间意义 多义范畴 认知 空间关系
下载PDF
“这”、“那”研究述评 被引量:35
18
作者 徐默凡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7-54,共8页
本文把历年来对指示代词“这”、“那”的研究成果归纳为历时演变、语法位置、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四大部分 ,并着重讨论了语法意义的虚化和语用意义的不对称性现象。在此基础上 ,本文把以往的“这”、“那”研究区分为三个阶段 ,并指出... 本文把历年来对指示代词“这”、“那”的研究成果归纳为历时演变、语法位置、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四大部分 ,并着重讨论了语法意义的虚化和语用意义的不对称性现象。在此基础上 ,本文把以往的“这”、“那”研究区分为三个阶段 ,并指出第三阶段研究取得突破的主要原因在于引进了功能语法和认知语法的理论成果 ,这一阶段的研究还方兴未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示代词 功能语法 认知语法 述评
下载PDF
入场理论:认知语法的新进展 被引量:50
19
作者 完权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7-34,共8页
入场理论是认知语法中新近完善起来的一套核心理论。名词短语和小句都必须和认知场景发生联系才能成为实际话语。入场元素标示一个受到勾画的事物或过程相对于认识场景在认识上的地位,以语法形式表达主观直指。本文主要以英语为例,概述... 入场理论是认知语法中新近完善起来的一套核心理论。名词短语和小句都必须和认知场景发生联系才能成为实际话语。入场元素标示一个受到勾画的事物或过程相对于认识场景在认识上的地位,以语法形式表达主观直指。本文主要以英语为例,概述了入场理论的一系列主要概念,举例说明了入场要素的语法表现和入场策略等主要观点,并分析了入场理论的意义,探讨了对汉语研究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法 认知场景 入场 指称 直指 主观性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中的“联结主义”和语法理论 被引量:44
20
作者 沈家煊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10,共9页
人工智能和语言学理论之间历来有互相启发、互相促进的联系,本文主要说明人工智能中新兴的“联结主义”模型和两种新兴的语法理论(“认知语法”和“浮现语法”)之间的联系,并介绍一些近年来基于这两种理论的汉语语法研究。本文对从事人... 人工智能和语言学理论之间历来有互相启发、互相促进的联系,本文主要说明人工智能中新兴的“联结主义”模型和两种新兴的语法理论(“认知语法”和“浮现语法”)之间的联系,并介绍一些近年来基于这两种理论的汉语语法研究。本文对从事人工智能和语法理论研究的人可能都有一些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语言学理论 认知语法 浮现语法 联结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