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固定到可变:情感对认知影响的再认识 被引量:10
1
作者 方平 马焱 +1 位作者 王雷 朱文龙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5-291,共7页
情感-认知领域的最新研究发现,已有研究通常认为的积极和消极情感对认知加工的固定影响,会在某些条件下发生反转。这致使情感-认知联系的固定观受到挑战,而情感-认知反馈假说(AACF)的出现则从联系可变的视角上为上述冲突提供了有效的解... 情感-认知领域的最新研究发现,已有研究通常认为的积极和消极情感对认知加工的固定影响,会在某些条件下发生反转。这致使情感-认知联系的固定观受到挑战,而情感-认知反馈假说(AACF)的出现则从联系可变的视角上为上述冲突提供了有效的解释。该假说认为,情感对认知之所以存在可变影响,其关键在于个体具备认知加工的预先准备状态,即可通达策略的存在。后续研究围绕众多认知现象,验证并支持了AACF的观点。针对这一理论构想,未来研究还应结合对概念本质的哲学反思以及不同视角的实证研究,对情感与认知的内在关系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心境 情绪 情感-认知反馈假说 认知加工方式 可通达性
下载PDF
大学英语教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框架研究——以《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1》为例
2
作者 薛东梅 洪文静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4期25-29,共5页
文章以《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1》为研究对象,从批评话语分析和文化呈现理论出发,剖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该教材中呈现的认知框架。研究发现,其认知框架体现在4个维度,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中外文化对话场域、学习者主体性空间... 文章以《新时代明德大学英语1》为研究对象,从批评话语分析和文化呈现理论出发,剖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该教材中呈现的认知框架。研究发现,其认知框架体现在4个维度,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中外文化对话场域、学习者主体性空间和价值观认知过程,其呈现样态为以价值观认知过程为主线串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中外文化对话场域、学习者主体性空间3个话语空间的叠加态。其认知逻辑分别为:依据价值观的不同认知加工方式选用不同类型的课文,通过显性节点形成渐次深化的认知网络;利用专项及通用模块构建平等交流但“以我为主”的文化态度;通过材料和活动设计创建学习者主体性空间;由模块呈现不同认知功能来实现认知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知框架 价值观认知加工方式 大学英语教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