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邦”、“國”之别——兼談兩周銅器銘文所示西周王朝之國家結構 被引量:5
1
作者 張海 《青铜器与金文》 2017年第1期560-584,共25页
自漢代以來,各種典籍對“邦”、“國”之用已不加區分,二者相混,且用“國”較多,以之替代“邦”的現象非常普遍。實際上,在漢代以前,“邦”的使用要比“國”普遍許多,如上博簡《孔子詩論》就稱《國風》爲《邦風》。[1]其他戰國時代的出... 自漢代以來,各種典籍對“邦”、“國”之用已不加區分,二者相混,且用“國”較多,以之替代“邦”的現象非常普遍。實際上,在漢代以前,“邦”的使用要比“國”普遍許多,如上博簡《孔子詩論》就稱《國風》爲《邦風》。[1]其他戰國時代的出土文獻也會一樣,將之與漢代文獻比對,大多數漢人用“國”的地方,應該用“邦”。漢人改“邦”爲“國”,要因應是避高皇帝劉邦之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數漢 區分 人用 博簡 甲骨 文獻 銘文
原文传递
方以智文學文獻整理與研究述評(1949—2021)
2
作者 李霜琴 《古籍研究》 2023年第2期291-297,共7页
建國以來,方以智文學著述的整理工作在艱難中進行,目前已成果豐碩。有關方以智的文學研究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詩論、詩學觀、詩學思想研究;詩學思想傳承及淵源研究;詩歌研究,具體又分爲綜合性研究、分階段分主題研究和解讀賞析等多個層... 建國以來,方以智文學著述的整理工作在艱難中進行,目前已成果豐碩。有關方以智的文學研究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詩論、詩學觀、詩學思想研究;詩學思想傳承及淵源研究;詩歌研究,具體又分爲綜合性研究、分階段分主題研究和解讀賞析等多個層面;文的研究;傳世文學文獻的梳理和考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文學 浮山文集 述評
原文传递
陳三立诗學思想蠡测
3
作者 閔定慶 《新国学》 2001年第1期247-274,共28页
陳三立(1853-1937),字伯嚴,號散原老人,被近代詩人和詩論家譽為'同光魁傑',在中國近代詩歌史上的地位早有定論。相對而言,陳三立的詩學思想和詩歌主張,却少有人作過系統的梳理和整合。披沙揀金,我們可以發現。
关键词 中國 思想 有關 主張 系統 地位 家譽
原文传递
《孔子詩論》應定名爲“ 孔門詩傳”論
4
作者 虞萬里 《中国经学》 2009年第2期119-138,共20页
先秦的“論”體一般用對話形式展示兩種不同觀點並從中支持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其後發展爲確定一種觀點,匯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看法進行論證、辯駁,以申述自己的主張。抄寫於戰國時的上海博物館藏《詩》簡全無論辯形式的文字,與先秦“論... 先秦的“論”體一般用對話形式展示兩種不同觀點並從中支持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其後發展爲確定一種觀點,匯集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看法進行論證、辯駁,以申述自己的主張。抄寫於戰國時的上海博物館藏《詩》簡全無論辯形式的文字,與先秦“論”體不合,不能稱爲“詩論”。《詩》簡有引述孔子之語,也有弟子或後學增益、飾衍之詞,符合先秦諸子師弟子輾轉傳授、層層推闡而後整理記録的慣例,故應定名爲“孔門詩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博簡 文體學
下载PDF
論以禮解《詩》之限定 ——從《詩論》評《關雎》説開去
5
作者 常森 《国学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41-80,共40页
從孔子開始,儒家學者便傾向於以禮解《詩》.然而就古代作爲頂層設計的禮制而言,無論是其製作,還是其施行,都爲土俗留下了大量空間,形成了禮制的巨大罅隙.《詩經》中一大批基層樂歌就是在這些罅隙中萌生和成長的,它們儘管隨遒人采詩言制... 從孔子開始,儒家學者便傾向於以禮解《詩》.然而就古代作爲頂層設計的禮制而言,無論是其製作,還是其施行,都爲土俗留下了大量空間,形成了禮制的巨大罅隙.《詩經》中一大批基層樂歌就是在這些罅隙中萌生和成長的,它們儘管隨遒人采詩言制度的實施匯集於朝廷,但天生就包含着對禮制的乖違.'法度張設,未必奉行'的現實,以及三百篇産生後,儒者基於政教倫理期求設置的禮文往往與詩作立足的土俗不契合等等,都進一步削弱了以禮解《詩》的合理性.《詩經》不少文本都呈現出對禮制的暌違.有些禮文明確規定婚禮不用樂、婚禮不賀,可無論是詩歌本文,還是古代社會通行的史實,均可證明相反的情况存在.存於上海博物館的新出土文獻《詩論》嘗評析《關雎》,認爲該詩末章以鐘鼓之樂慶賀男女婚配,這是暗示後世禮文經不斷建構、前後不一、與三百篇文本不必契合的重要文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實施 朝廷 土俗 禮制 政教 新出土 罅隙
原文传递
上博簡《詩論·關雎》章的編聯與復原
6
作者 張固也 王傑 《历史文献研究》 2020年第2期42-54,共13页
上博簡《詩論》關於《關雎》等詩的論述共有八枚殘簡,現有各家編聯方案所排簡序都存在一些問題,還有不少缺文没有補出。本文在前人編聯方案基礎上,提出一個調整意見,並嘗試補齊缺文,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復原文本。其層次清晰,結構嚴謹,... 上博簡《詩論》關於《關雎》等詩的論述共有八枚殘簡,現有各家編聯方案所排簡序都存在一些問題,還有不少缺文没有補出。本文在前人編聯方案基礎上,提出一個調整意見,並嘗試補齊缺文,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復原文本。其層次清晰,結構嚴謹,首尾呼應,獨立成章,可以擬名爲"《關雎》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博簡 關雎
原文传递
釋郭店楚簡中的“達”
7
作者 劉少剛 《出土文献研究》 2004年第1期43-46,共4页
郭店楚墓竹簡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中,有“達”字的幾種異體,分别作以下數形:■A■■B■C■D■E■F■G■H A形見於《老子甲本》:“長古之善爲士者,必非(微)溺(妙)玄達,深不可志(識)8。”B形見於《窮達以時》:“窮達以時,德行弌(一)... 郭店楚墓竹簡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中,有“達”字的幾種異體,分别作以下數形:■A■■B■C■D■E■F■G■H A形見於《老子甲本》:“長古之善爲士者,必非(微)溺(妙)玄達,深不可志(識)8。”B形見於《窮達以時》:“窮達以時,德行弌(一)也14。”“窮達以時15。”C形見於《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以下簡稱“上博”)一《孔子詩論》:“木瓜有藏,願而未得達也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長古 異體 館藏 上海 甲本 戰國 博物
原文传递
楚竹書《孔子詩論》疏證
8
作者 連劭名 《出土文献研究》 2005年第1期7-29,共23页
一、楚竹書《孔子詩論》云:《關雎》之改,《樛木》之時,《漢廣》之知,《鵲巢》之歸,《甘棠》之保,《緑衣》之思,《燕燕》之情,曷?童而皆賢於其初者也。“童”,讀爲“動”,變化之義。《吕氏春秋·知士》云:“宣王太息動於顔色。”高... 一、楚竹書《孔子詩論》云:《關雎》之改,《樛木》之時,《漢廣》之知,《鵲巢》之歸,《甘棠》之保,《緑衣》之思,《燕燕》之情,曷?童而皆賢於其初者也。“童”,讀爲“動”,變化之義。《吕氏春秋·知士》云:“宣王太息動於顔色。”高誘注:“動,變也。”《淮南子·覽冥》云:“陰陽同氣相動也。”高誘注:“動,猶化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天道施》云:“變謂之情,雖持異物,性亦然者,故曰内也。變變之變,謂之外,故雖以情,然不爲性説。””情動日感,《説文》云:“感,動人心也。”動而合於禮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士 變化 太息 初者 同氣 陰陽
原文传递
試論梁佩蘭“自成面目”詩論體系之價值及其與嶺南文化傳統之關係
9
作者 董就雄 《人文中国学报》 2021年第2期131-178,共48页
明末清初嶺南三大家之一梁佩蘭詩論最突出之處乃在於擺脱當時宗唐與宗宋之二元對立,提出“自成面目”之論。此詩論自成體系,經歷多年醖釀而成,是佩蘭詩學思想之核心。其論與創作實踐相結合,並體現在其一生創作之各個階段,在清初詩壇甚... 明末清初嶺南三大家之一梁佩蘭詩論最突出之處乃在於擺脱當時宗唐與宗宋之二元對立,提出“自成面目”之論。此詩論自成體系,經歷多年醖釀而成,是佩蘭詩學思想之核心。其論與創作實踐相結合,並體現在其一生創作之各個階段,在清初詩壇甚爲少見。此論以“自成面目”説爲總綱,下分“天地真聲”説、“殖學務本”説、“大筆大墨”説三主軸。其主張寫詩以自成面目爲終極;首先須自道其真情;還須有先天後天之才,而先天不可强,故須殖學;才情兼備後,乃極其思以求化,寫出變化莫測之境界;最後以大筆大墨之題材範圍之。此詩論乃針對明代以來復古摹擬、幽深僻冷、淺率俚俗等詩風及流弊而發,其論首重性情之真,强調殖學,從學問中化出性情,先天後天之才並舉;客觀上正可去除公安派俚俗、過於率真之失,以及竟陵派幽僻之弊,同時有挽救復古派摹古而乏真情之病。佩蘭欲超脱宗唐宗宋之對立、調和各家之用意彰彰甚明。而此理論承繼唐順之“真精神”、公安派“真則我面不能同君面”之説以及錢謙益“學殖以深其根”的見解;並較好地吸取公安派重真之説,以殖學、温厚去其淺率俚俗。其同時又接續嶺南禪宗、心學、《易》學、文學等自成面目之學術文化傳統,尤其是上接嶺南文學傳統中多重革新之一面。其論儘管受前人論見及嶺南傳統影響,但在嶺南以至清初詩壇,正式將“自成面目”楬櫫成詩論,並形成完備體系,在多篇文章中發表,有“自成面目”之思維覺醒,且視之爲嶺南獨異於中原之詩歌特色,則當以梁佩蘭爲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佩蘭 嶺南三大家 自成面目 嶺南文化傳統
下载PDF
劉永之詩論文章輯考
10
作者 任聲楠 戴歡歡 《古籍研究》 2020年第2期208-214,共7页
劉永之,字仲修,元末明初江右詩派代表人物之一,其弟子章喆、何光采輯編次有《劉仲修先生詩文集》.吴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編纂有《劉永之詩話》,劉永之文章中藴含着豐富的詩學思想,考釋其文可以看出,劉永之以唐詩爲宗,反對"窮而... 劉永之,字仲修,元末明初江右詩派代表人物之一,其弟子章喆、何光采輯編次有《劉仲修先生詩文集》.吴文治主編《明詩話全編》編纂有《劉永之詩話》,劉永之文章中藴含着豐富的詩學思想,考釋其文可以看出,劉永之以唐詩爲宗,反對"窮而後工"説,主張詩人要擺脱窮達之累等詩學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劉永之 輯考
原文传递
上博簡《詩論》“《小明》不”後補字及詩本義、思想闡釋
11
作者 王杰 《简帛研究》 2021年第1期1-12,共12页
上博簡《詩論》第25簡“《小明》不”後宜補“得歸”兩字。通過補字并結合前人研究也可知《小明》的詩本義爲久仕不歸之意。該詩的寫成時間應該是周宣王後期。篇名“小明”二字之由來更有可能是源於篇首。《詩論》對《小明》詩的評論,... 上博簡《詩論》第25簡“《小明》不”後宜補“得歸”兩字。通過補字并結合前人研究也可知《小明》的詩本義爲久仕不歸之意。該詩的寫成時間應該是周宣王後期。篇名“小明”二字之由來更有可能是源於篇首。《詩論》對《小明》詩的評論,與孔子的主張相一致,理應包含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之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明 孔子
下载PDF
從安大簡本《甬(鄘)風·白舟》證實《孔子詩論》“溺志。既曰天也,猶有怨言”爲《鄘風·柏舟》篇的評述
12
作者 施沃慈 《简帛》 2023年第1期75-79,共5页
《孔子詩論》“■溺志,既曰天也,猶有怨言”一句歸屬何詩的問題存在争議。本文將重點放在“溺”字,認爲該評述與安大簡本《鄘·白舟》“湛彼兩鶩”屬對應關係,亦證明安大簡本“湛彼兩鶩”句與毛《詩》“髧彼兩髦”句立異。
关键词 安大簡 上博簡 《孔子 《鄘風·柏舟》
下载PDF
精嚴·博洽·多元:《元代詩論校釋》的體例、内容及學術價值
13
作者 任聲楠 《古籍研究》 2023年第2期385-389,共5页
《元代詩論校釋》輯收有元一代三百餘篇論詩文章,並進行校勘、注釋、評析,其編排體例精審謹嚴、内容博大宏深、學術價值多元一體。此書堪稱元代詩學研究領域的一部力作。
关键词 《元代校釋》 編排體例 内容特點 學術價值
原文传递
《詩經》“《邶》、《鄘》有目無詩説”再考
14
作者 蔡根祥 《中国经学》 CSSCI 2015年第1期35-56,共22页
《詩經》十五國風,其中有《邶》、《鄘》、《衛》三國之目,三國各有詩篇。然邶、鄘二國國祚甚短,三監之亂後即併於衛。自古以來,言《邶》、《鄘》之詩,每與《衛詩》相屬。《左傳》載北宫文子以《邶詩》爲《衛詩》;吴季札觀樂於魯,以《... 《詩經》十五國風,其中有《邶》、《鄘》、《衛》三國之目,三國各有詩篇。然邶、鄘二國國祚甚短,三監之亂後即併於衛。自古以來,言《邶》、《鄘》之詩,每與《衛詩》相屬。《左傳》載北宫文子以《邶詩》爲《衛詩》;吴季札觀樂於魯,以《邶》、《鄘》、《衛》詩歸衛康叔、衛武公;而今所存《邶風》、《鄘風》之詩,内多記衛地之名;歷來解説《邶風》、《鄘風》詩者,亦每以爲與衛國政治歷史相涉:遂有"《邶》、《鄘》有目無詩"之説。清朝顧炎武、魏源、王先謙、王國維倡之於前,民國以來則有屈萬里先生、蘇雪林先生力主其説,以爲今日《詩經》之中《邶》、《鄘》二風,其詩本皆《衛風》之詩;《邶》、《鄘》之有詩,乃後來漢儒妄析而爲三爾。此説幾成定論。然而以新出土《上海博物館楚竹書(一)》中之《孔子詩論》資料而論,可見戰國中後期時,《邶》、《鄘》二邦風中已經本有詩篇存在;其後漢初之阜陽《詩》簡,亦可見《邶風》乃獨立之國風。可見《邶》、《鄘》、《衛》三邦風各有詩篇,其由來已久,絶非漢儒所妄自離析配置者也。是以"《邶》、《鄘》有目無詩"一説,尤須有再作討論之必要。今據《上海博物館楚竹書(一)》中《孔子詩論》以及阜陽《詩》簡之材料,證明至遲於戰國中晚期時,《詩經》之《邶》、《鄘》、《衛》風中,本有詩篇在焉,非漢儒將《衛風》之詩析出而置入《邶》、《鄘》者也;並論《毛詩》三十卷與三家《詩》二十八卷之異,亦非因"邶、鄘、衛"三分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經》 邶、鄘、衛 有目無 《孔子
下载PDF
上博簡《孔子詩論》之齊系字型特徵及書法探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友舟 《书法研究》 CSSCI 2021年第1期128-145,共18页
上海博物館藏楚簡《孔子詩論》作爲具有齊系寫法的抄本,受底本影響較大,功力精深,筆勢方勁嚴謹,結構整飭端莊,格調勁峭硬朗,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書風。此篇與受鳥蟲書影響的郭店楚簡《六德》形成鮮明對比,讓我們窺探到二者書風的差異以及... 上海博物館藏楚簡《孔子詩論》作爲具有齊系寫法的抄本,受底本影響較大,功力精深,筆勢方勁嚴謹,結構整飭端莊,格調勁峭硬朗,形成了獨具一格的書風。此篇與受鳥蟲書影響的郭店楚簡《六德》形成鮮明對比,讓我們窺探到二者書風的差異以及《孔子詩論》受齊系影響而形成的書風特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簡 《孔子 齊系書寫 書法特徵
原文传递
《苕溪漁隱叢話》杜詩論的歷史文化背景及其内涵
16
作者 卞東波 許曉穎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10年第1期195-221,共27页
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是在南北宋之交的歷史文化語境下,以“師少陵而友江西”為框架結構而成的以杜甫為網的百卷詩話總集。杜甫與胡仔之父胡舜陟生平遭遇的内在聯繫以及古代士大夫的“諫官心態”,這是胡仔選擇杜甫的內在原因。在《叢... 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是在南北宋之交的歷史文化語境下,以“師少陵而友江西”為框架結構而成的以杜甫為網的百卷詩話總集。杜甫與胡仔之父胡舜陟生平遭遇的内在聯繫以及古代士大夫的“諫官心態”,這是胡仔選擇杜甫的內在原因。在《叢話》中,胡仔透視了杜甫詩學的多維內涵,探討了杜詩的“集大成”性、杜詩的“新變”因素,以及杜詩的“詩史”特質。胡仔對杜詩這些特質的發掘,實際上是宋人對杜甫的再創造,希望創造出自己的詩學道路與審美規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仔 《苕溪漁隱叢話》 諫官心態
原文传递
從上博一《孔子詩論》的“角枕婦”談《詩·葛生》的角枕
17
作者 季旭昇 《出土文献研究》 2020年第1期30-42,共13页
上博一《孔子詩論》簡29有"角■婦",原考釋謂"角■,篇名,今本所無",廖名春先生指出應讀爲"角枕",即今本《詩·唐風·葛生》。1"■"字作■,許全勝先生疑此字从宷(審)省聲,乃"枕頭&... 上博一《孔子詩論》簡29有"角■婦",原考釋謂"角■,篇名,今本所無",廖名春先生指出應讀爲"角枕",即今本《詩·唐風·葛生》。1"■"字作■,許全勝先生疑此字从宷(審)省聲,乃"枕頭"之"枕"的專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爵弁服 《孔子 日常生活用品 李家浩 考古所
原文传递
上博、清華藏簡文字釋讀札記
18
作者 陳晨 《简帛》 2018年第1期25-29,共5页
上博、清華藏戰國竹書中的一些字詞釋讀仍可以進一步討論,本文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中的《孔子詩論》、《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中的《周公之琴舞》兩篇竹書中的個别字詞、語句作出新的釋讀。
关键词 《孔子 《周公之琴舞》 字詞釋讀
下载PDF
沈約的審美觀與駢文創作實踐
19
作者 何祥榮 《骈文研究》 2017年第1期1-13,共13页
本文的重點有兩大部分,一是側重探討南朝重要文學家沈約的駢文審美理論;二是析論其駢文創作與理論實踐之關係。就沈約的審美觀而言,其與駢文修辭多有相關,包括詩與駢賦同源論、文質論等。詩與駢文同源於《楚辭》,與《楚辭》有一定之繼... 本文的重點有兩大部分,一是側重探討南朝重要文學家沈約的駢文審美理論;二是析論其駢文創作與理論實踐之關係。就沈約的審美觀而言,其與駢文修辭多有相關,包括詩與駢賦同源論、文質論等。詩與駢文同源於《楚辭》,與《楚辭》有一定之繼承關係。沈約也認爲"文"與"質"同樣重要,從其對漢魏的詩賦家評論可知,他對藝術内涵及形式並重。而從現存的沈約駢文作品中考察,可知他的駢文創作有着瑰麗意象、睹物興情、隨想式的搆思、對偶與音韵並用等藝術特徵。他側重辭採、事義、句韵、光影等元素,更促進南朝駢文的語言形式美,對南朝駢文特色的形成,不無貢獻。要之,通過對沈約駢文的深入考察,冀能彌補南朝駢文理論史與創作發展史之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賦同源 文質 審美意象 駢賦音律 三易說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