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大漢簡《妄稽》、《反淫》的訛字整理 被引量:3
1
作者 鄭邦宏 《出土文献》 CSSCI 2017年第1期201-205,共5页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肆]》[1]收有《妄稽》、《反淫》兩篇,其中的大部分訛字,整理者和學者已經指出。我們對這些成果進行整理,中間也有自己對訛字的一些校訂。例1:李〈孝〉《妄稽》簡1:'孝弟(悌)兹(慈)悔[2](惠),恭敬仁孫(遜)。&#...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肆]》[1]收有《妄稽》、《反淫》兩篇,其中的大部分訛字,整理者和學者已經指出。我們對這些成果進行整理,中間也有自己對訛字的一些校訂。例1:李〈孝〉《妄稽》簡1:'孝弟(悌)兹(慈)悔[2](惠),恭敬仁孫(遜)。''孝'字,原作■。蘇建洲先生指出此字實爲'李'字,[3]甚確。'孝'、'李'字形相近,易訛。如《周馴》簡82'孝弟(悌)'的'孝'亦訛寫爲'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書 整理 整理者 孝弟 北京 蘇建洲 大學
下载PDF
《職方》兖州“其浸盧維”鄭注訂補
2
作者 王旭東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22年第2期118-125,共8页
關於《周禮·職方氏》敘兖州“其浸盧維”一句,歷代説解不同,有“雷雍誤字説”“濟北盧水説”“城陽盧水説”“横縣盧水説”幾種意見。詳細分析史料與傳説可知,唐以後學者尋出的“盧水”或本不存在,或地望不妥,或時代偏晚,而《漢志... 關於《周禮·職方氏》敘兖州“其浸盧維”一句,歷代説解不同,有“雷雍誤字説”“濟北盧水説”“城陽盧水説”“横縣盧水説”幾種意見。詳細分析史料與傳説可知,唐以後學者尋出的“盧水”或本不存在,或地望不妥,或時代偏晚,而《漢志》以魯北“濰水”爲兖州浸,于山川分域的大形勢亦不調諧。故鄭玄改字之説仍是目前最合適的理解,對照《禹貢》“雷夏既澤,雍沮會同”,“維”係“雍”字之誤,“盧”則未必如鄭説是“雷”的訛字,考察出土戰國文字材料,“盧”更可能訛自“盧”,“盧”“沮”音近,可相借用。《職方》原文可能寫作“其浸盧雝”,在傳抄或隸定過程中訛爲“盧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職方》 兖州 地理
原文传递
清華簡第六輯中的訛字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石小力 《出土文献》 2016年第2期190-197,共8页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是戰國中晚期文物,内容多屬於經史類典籍,爲我們展現了先秦古書的真實面貌,這其中有不少書手寫錯之字,即我們所說的訛字,系統研究其中的訛字,對於整理研究先秦古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筆者曾對清華簡第五輯中出現的...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是戰國中晚期文物,内容多屬於經史類典籍,爲我們展現了先秦古書的真實面貌,這其中有不少書手寫錯之字,即我們所說的訛字,系統研究其中的訛字,對於整理研究先秦古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筆者曾對清華簡第五輯中出現的訛字進行過梳理,[1]最近清華簡出版了最新一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2],本文不揣淺陋,對其中的訛字進行了梳理,不當之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系統 内容 古書 文物 戰國 國竹
下载PDF
中古史書校勘拾遺
4
作者 張文冠 《汉语史学报》 CSSCI 2017年第2期255-261,共7页
文章通過辨析字形、比勘異文、考察詞義等方法,訂正了《晉書》《宋書》《南史》和《梁書》等中古史籍中的五則訛字及脱衍。
关键词 中古史書 脱衍 校勘
原文传递
談談清華簡第五輯中的訛字
5
作者 石小力 《出土文献》 2016年第1期126-130,共5页
楚簡文字屬於楚文字中的俗體,其中的文字訛混現象較爲突出,加之書手及底本的原因,楚簡中的訛字,相對於其他古文字材料,數量較多。裘錫圭先生曾指出:'我們在釋讀楚竹書的時候,應該把竹書中有錯别字這一點牢記心頭。如果遇到錯别字而... 楚簡文字屬於楚文字中的俗體,其中的文字訛混現象較爲突出,加之書手及底本的原因,楚簡中的訛字,相對於其他古文字材料,數量較多。裘錫圭先生曾指出:'我們在釋讀楚竹書的時候,應該把竹書中有錯别字這一點牢記心頭。如果遇到錯别字而不能辨明,就會無法理解或誤解文義。'[1]故楚簡訛字的辨識和研究,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本文以新近公布的《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2]爲材料來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書 牢記 書手 材料
下载PDF
宋太宗舊名匡■、匡義辨證——兼論簡化字“义”字的產生
6
作者 虞萬里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07年第1期141-151,共11页
宋太宗舊名應從《宋史》本紀作“匡■”而非“匡義”。元明以來的文獻中之所以多作“匡義”,是因爲明代中後期“义”作爲“義”的簡化關係已經確定並深入民衆意識,作者、校勘者或鈔手、刻工牽於“■”“義”的混淆、“义”“義”的繁簡... 宋太宗舊名應從《宋史》本紀作“匡■”而非“匡義”。元明以來的文獻中之所以多作“匡義”,是因爲明代中後期“义”作爲“義”的簡化關係已經確定並深入民衆意識,作者、校勘者或鈔手、刻工牽於“■”“義”的混淆、“义”“義”的繁簡關係和“■”“義”的同音,遂寫作“義”,或將古文獻中的“■”改爲“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匡■ 匡義 繁簡體 版本
原文传递
《上博七·武王踐阼》“寧溺於汬”試説
7
作者 李詠健 《中国经学》 2013年第1期67-76,共10页
《上博七·武王踐阼》“寧溺於■”,今本《大戴禮記》作“寧溺於淵”。對“■”字之釋讀,學者頗有異辭。本文從形、音、義三方面提出論證,認爲“■”即“井(■)”之訛字。“井”與“淵”同有“深”義,簡本“■”與今本“淵”字爲義... 《上博七·武王踐阼》“寧溺於■”,今本《大戴禮記》作“寧溺於淵”。對“■”字之釋讀,學者頗有異辭。本文從形、音、義三方面提出論證,認爲“■”即“井(■)”之訛字。“井”與“淵”同有“深”義,簡本“■”與今本“淵”字爲義近换用之異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竹書 《大戴禮記》 《武王踐阼》
下载PDF
釋上博竹書《顔淵問於孔子》用爲“愛”之字
8
作者 陳哲 《汉语史学报》 2021年第2期258-262,共5页
上博竹書《顔淵問於孔子》簡7用爲"愛"的"■"字非"㤅"字之訛,亦不從"亡"得聲,結合聲符省變和音韻通轉兩方面的綫索來看,其基本聲符可能是省去"刀"旁後寫作"亡"的"匄&q... 上博竹書《顔淵問於孔子》簡7用爲"愛"的"■"字非"㤅"字之訛,亦不從"亡"得聲,結合聲符省變和音韻通轉兩方面的綫索來看,其基本聲符可能是省去"刀"旁後寫作"亡"的"匄",則此字可釋爲"■",因"匄"聲與"旡"聲音近用爲"旡"聲的"愛",而清華竹書《尹誥》簡1用爲"遏"之字可能應分析爲從艸、■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博簡 清華簡 楚文 省聲
原文传递
道經俗訛字輯考
9
作者 牛尚鵬 《文献语言学》 2023年第1期184-190,228,229,共9页
傳世影印本道經存在大量俗訛字,沿襲至今。點校本《中華道藏》俗訛字失校問題也很普遍。本文對“摖-瘵、鉊-鉛、-敢、萠-崩、下-卜、九-兀、你-除、準-集、悉-息、家-馬、灰-反、婦-侵”等十二對疑難俗訛字進行了考校。俗訛字的辨識對... 傳世影印本道經存在大量俗訛字,沿襲至今。點校本《中華道藏》俗訛字失校問題也很普遍。本文對“摖-瘵、鉊-鉛、-敢、萠-崩、下-卜、九-兀、你-除、準-集、悉-息、家-馬、灰-反、婦-侵”等十二對疑難俗訛字進行了考校。俗訛字的辨識對辭書編纂及道經的準確校理有重要價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經 《中華道藏》 校理
下载PDF
“■”當爲“屁”之俗訛字
10
作者 錢慧真 《汉语史学报》 CSSCI 2011年第1期273-275,共3页
"■"爲"■"之訛,是"屁"的俗訛字。對此我們有三方面證據:一,古傳世文獻與敦煌寫本文獻中"米"與"示"往往混用;二,《新撰字鏡》記有"屁"字的異體"■",其與《集韻... "■"爲"■"之訛,是"屁"的俗訛字。對此我們有三方面證據:一,古傳世文獻與敦煌寫本文獻中"米"與"示"往往混用;二,《新撰字鏡》記有"屁"字的異體"■",其與《集韻》中的"■"構成異文;三,"■"可以通過"■"追溯構形理據和意義來源,符合漢字異體字系統中的構形規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原文传递
六朝石刻訛混俗字續考
11
作者 梁春勝 《汉语史学报》 2021年第1期152-161,共10页
六朝石刻中存在不少訛混字形,其中一部分尚未得到準確考釋。本文選取18例加以考釋,認爲"■"當是"局"字俗訛,"■"當是"署"字俗訛,"秏"當是"旄"字俗訛,"■"當是&q... 六朝石刻中存在不少訛混字形,其中一部分尚未得到準確考釋。本文選取18例加以考釋,認爲"■"當是"局"字俗訛,"■"當是"署"字俗訛,"秏"當是"旄"字俗訛,"■"當是"整"字俗訛,"㮘"當是"楙"字俗訛,"■"當是"虢"字俗訛,"■"當是"祇"字俗訛,"桐"當是"挏"字俗訛,"垌"當是"坰"字俗訛,"■"當是"鏞"字俗訛,"謚"當是"溢"字俗訛,"居"當是"局"字俗訛,"睢"當是"脽"字俗訛,"■"當是"染"字俗訛,"■"當是"稜"字俗訛,"■"當是"壯"字俗訛,"■"當是"類"字俗訛,"■"當是"升"字俗訛,"■"當是"淫"字俗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 石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