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立象以尽意”何以成为可能 被引量:3
1
作者 尹子能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9-142,共4页
“立象以尽意”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是文学对自身媒介的超越性对表达途经提出了要求;二是意象产生的过程体现了作家感知世界的特殊方式,这种感知的表达需要寻找与之相适应的途径;三是“象”和“言”一样具有局限性,但作为“工具性”媒介,... “立象以尽意”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是文学对自身媒介的超越性对表达途经提出了要求;二是意象产生的过程体现了作家感知世界的特殊方式,这种感知的表达需要寻找与之相适应的途径;三是“象”和“言”一样具有局限性,但作为“工具性”媒介,它却为“象”外之意的表达提供了无限可能;四是作家“才情”的具备为实现这种特殊的表达提供了重要的可能性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理论 局限 以尽意
下载PDF
情象·言象: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特征探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孙志宏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99-202,共4页
本文从作为系统整体的意境出发,探讨意境三种典型状态的特征及相互关系,认为意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一个动态的整体。意境整体有三种典型状态:原初状态、静态、再生状态,分别对应着情象、言象、再生情象。意境的不断再生,是诗歌生命... 本文从作为系统整体的意境出发,探讨意境三种典型状态的特征及相互关系,认为意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一个动态的整体。意境整体有三种典型状态:原初状态、静态、再生状态,分别对应着情象、言象、再生情象。意境的不断再生,是诗歌生命力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意境 中国古代文学
原文传递
取象外之意 得乾坤之理——夏理斌的绘画艺术
3
作者 王胜选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5-127,共3页
南朝宋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的美学观点,五代后梁荆浩《笔法记》也提出了"度物象而取其真"的美学观点。在"象"与"意&... 南朝宋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的美学观点,五代后梁荆浩《笔法记》也提出了"度物象而取其真"的美学观点。在"象"与"意"方面,主张"象外之意"能够得"乾坤之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宋 美学观点 《画山水序》 《笔法记》 外之意 绘画艺术 乾坤
原文传递
试论王夫之的“言象意道”观
4
作者 程亚林 《人文论丛》 2004年第1期2-10,共9页
王夫之论“言象意道”的关系,主要见于《周易外传》卷6《系辞下传》第3章和《周易内传》卷5下《系辞上传》第12章。其“言象意道”观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四者不可分割的整体性,突出“象”的基础性和“言”的社会效用性,反对离象求道、标榜... 王夫之论“言象意道”的关系,主要见于《周易外传》卷6《系辞下传》第3章和《周易内传》卷5下《系辞上传》第12章。其“言象意道”观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四者不可分割的整体性,突出“象”的基础性和“言”的社会效用性,反对离象求道、标榜无言之道和以己意为道,表现了关注现实世界、提倡实学、反对释老、维护儒学权威的立场。然而,他从研读《周易》中得出“修身以俟命”的结论,并没有逻辑地阐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 周易 系辞 意道 效用
下载PDF
谶纬言说与中国文学意象论的演进
5
作者 郑升 《北方论丛》 2018年第3期50-55,共6页
谶纬除过在题材、想象、虚构,以及叙事等方面影响了彼时的文学,尚在文学、美学层面"意象"的形成、演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作用不仅表现在文学实践层面,也体现在理论思辨层面。谶纬之天文、地理、人事、祥瑞、灾异等言说... 谶纬除过在题材、想象、虚构,以及叙事等方面影响了彼时的文学,尚在文学、美学层面"意象"的形成、演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作用不仅表现在文学实践层面,也体现在理论思辨层面。谶纬之天文、地理、人事、祥瑞、灾异等言说及其意义解读的"象告"与"言象"之言说方式不仅依托于《易》等汉代经学在哲学性层面,也在文学观念性层面引导人们加强对"意、象、言"关系问题的探讨,使得天人感应、主客交流的内在属性及观念性、想象性辨析趋于深化和凸显,从而完成了经由《易》之意、象、言,王充首次"意象"合用,荀粲、王弼之"言不尽意"论的过渡与铺垫,直至刘勰"窥意象而运斤"为标志的审美层面"意象"论破茧而出的演进过程,并具有了类似于后来章学诚所谓"人心营构之象"的含义。梳理这一过程,有助于深入认识谶纬、意象、天人等关键词以及汉魏晋文学从现象世界、经验世界到艺术世界赖以发生的媒介、过程和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晋 谶纬
下载PDF
言象、理志:张惠言“统乎志”的赋论及批评实践
6
作者 邹福清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24-31,共8页
张惠言《七十家赋钞》继承汉代以诗为赋源的观点,提出其赋学的核心命题:赋"统乎志",包括"言象"和"理志"两个层面,其思维方法就是后来他在《易》学中总结的"比事合象""以象言志"。张... 张惠言《七十家赋钞》继承汉代以诗为赋源的观点,提出其赋学的核心命题:赋"统乎志",包括"言象"和"理志"两个层面,其思维方法就是后来他在《易》学中总结的"比事合象""以象言志"。张惠言试图消泯赋"统乎志"与魏晋以来"体物"的赋体观之间的冲突,并建构以楚辞为转捩的文体源流系谱和以屈原为大宗的赋家系谱,最终达到推重赋体的目的。在批评实践中,或直陈喻义、追索本事,揭示作者之"志",或文本互证、勾勒意脉,揭示作者之"志"的呈现方式。既有经学的色彩,也有辞章学的旨趣。《七十家赋钞》将常州派重经世、桐城派重辞章的学术旨趣融为一体,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术与文章兼茂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惠 《七十家赋钞》 统乎志 理志
下载PDF
笑意、言象与得时:《庄子》“丧我”人格新释
7
作者 陈超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49-57,共9页
庄子通过叙写《逍遥游》中蜩与学鸠、斥鴳与宋荣子之笑,《秋水》中河伯与海若的对话,以"言""意""象"多种形式,展示了不同人格化主体笑意背后的小大境界,阐释了小大之辩的认知意义与传道目的。在人格化主... 庄子通过叙写《逍遥游》中蜩与学鸠、斥鴳与宋荣子之笑,《秋水》中河伯与海若的对话,以"言""意""象"多种形式,展示了不同人格化主体笑意背后的小大境界,阐释了小大之辩的认知意义与传道目的。在人格化主体摒除大小成见、走向齐物丧我的发展过程中,"时"成为圣人与君子选择"为"与"无为"的重要标准,也成为儒道两家界定理想人格的价值取向。轮扁斫轮与庖丁解牛两则寓言说明了"时"之永续性及其与"道"的共存,在此之间,"丧我"的"圣之时者"舒缓了道家要义与世俗价值之间的紧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笑意 心斋 吾丧我 圣之时者
下载PDF
张九龄的文学感兴观与言象表现观
8
作者 赵彩花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1-124,共4页
张九龄虽没有专门的文学批评篇章,但在他的文学创作和评价他人生平的篇章中,时时凸显出他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思想。分析张九龄诗作中出现的"感"、"兴"、"情"和"言"、"象"、"意&qu... 张九龄虽没有专门的文学批评篇章,但在他的文学创作和评价他人生平的篇章中,时时凸显出他的文学观念和文学思想。分析张九龄诗作中出现的"感"、"兴"、"情"和"言"、"象"、"意"等词汇,就会发现其"感"、"兴"的内容包括自然和社会、人生与历史,主张表达情之"和";其"象"包括物"象"、喻象和无形之"象",同时,张九龄对"言"、"象"、"意"的关系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与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九龄 感兴 诗歌特征
下载PDF
“立象以尽意,重画以尽情”——试论意境理论的文化内涵与创作方法 被引量:23
9
作者 朱建宁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6-91,共6页
在"立象以尽意"的思想和取象思维的影响下,古人从文论的"言意"关系中逐步发展出"言象意"系统,并形成以"意象"为核心的艺术理论。而随着禅宗思想的盛行,"意境"逐渐取代"意象&qu... 在"立象以尽意"的思想和取象思维的影响下,古人从文论的"言意"关系中逐步发展出"言象意"系统,并形成以"意象"为核心的艺术理论。而随着禅宗思想的盛行,"意境"逐渐取代"意象"成为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意境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园林的"言象意"关系中,意境作为联系"象"与"意"的中介,在造园要素及题名楹联等组成的"言"和园林承载的理想情思等形成的"意"之间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但在不同时期,造园立意理应有不同的侧重,意境创作也应随之产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意境 传统园林 意关系
下载PDF
文学作品教学的四个共性内容 被引量:16
10
作者 段双全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1-68,共8页
在文学作品教学与教研中,人们往往习惯从文本体裁特点出发去确定教学的个性内容,而对教学的共性内容有所忽视,造成了教学共性内容不同程度的缺失。文学作品教学的共性内容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个性内容的基石,不先把握好共性内... 在文学作品教学与教研中,人们往往习惯从文本体裁特点出发去确定教学的个性内容,而对教学的共性内容有所忽视,造成了教学共性内容不同程度的缺失。文学作品教学的共性内容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个性内容的基石,不先把握好共性内容,就很难把握好个性内容。文学作品教学共性内容来源于我国古代文论所谓"言、象、情、志"四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 共性内容 情志
下载PDF
言-象-意:中国文化与美学中的独特话语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法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3,共8页
中国文化的言象意理论中,象具有独特性。从《周易》哲学之象到美学的文学之象,言象意理论具有相互关联和各自独立的特征。美学的言象意理论从魏晋的基本形成到唐代在与佛教境的境理论的互动中,演进为境论,完成了言象意理论的美学转型,... 中国文化的言象意理论中,象具有独特性。从《周易》哲学之象到美学的文学之象,言象意理论具有相互关联和各自独立的特征。美学的言象意理论从魏晋的基本形成到唐代在与佛教境的境理论的互动中,演进为境论,完成了言象意理论的美学转型,形成了言-境内之境(景-象-情-意)-境外之境(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意外之意)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之 美学之 境论
下载PDF
论“以象拟象”的意象批评方法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娟 《中国文艺评论》 2023年第7期83-93,I0003,共12页
意象批评法是中国古代诗学中长期存在的一种批评方法,以象拟象是其核心所在。以象拟象指的是以创造批评意象的形式来表达审美感受和审美判断。以象拟象以“象”贯通创作活动与批评活动,将批评活动置于言—象—意的三元结构之中,是审美... 意象批评法是中国古代诗学中长期存在的一种批评方法,以象拟象是其核心所在。以象拟象指的是以创造批评意象的形式来表达审美感受和审美判断。以象拟象以“象”贯通创作活动与批评活动,将批评活动置于言—象—意的三元结构之中,是审美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统一。用以拟象之“象”即批评意象,往往具有较为稳定的文化意涵,其与文学意象相通,可以相互转化。审美感受是独特的、个性化的,因此以象拟象的意象批评法并无程式可言,创造性是其根本特征。以象拟象的意象批评法适用于各种艺术类型、艺术活动的各环节,是中国传统诗性智慧的集中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 思维
下载PDF
文学理论中的“言象意”等级关系重审——兼论符号学视域中的“言”与“象”
13
作者 于秋漪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24年第1期49-66,共18页
经学传统中“言象意”之“意”代表具有超越性的圣人之意,因而获得了天然的优势地位,“言”“象”作为达意的工具,与天意之间存在重要性的区隔。在文学理论中,“意”体现出了更多的个性情感内涵,与“言”“象”共同完成言说者的情感表... 经学传统中“言象意”之“意”代表具有超越性的圣人之意,因而获得了天然的优势地位,“言”“象”作为达意的工具,与天意之间存在重要性的区隔。在文学理论中,“意”体现出了更多的个性情感内涵,与“言”“象”共同完成言说者的情感表达和主体意识的确立。在符号学视域中,语言符号对“象”有积极的解释作用和相对优势,而文学语言对语言符号的隐喻化使用却使其靠近图像的虚指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级关系 符号学 语图理论
原文传递
“书言象意之辩”中的感觉逻辑
14
作者 贡华南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2,共10页
中国思想中的“书言象意之辩”也是视觉、听觉、味觉思想方法之争。《道德经》重在超越视觉性的“名”与听觉性的“言”,而归向“执”“抱”“味”等“体”的方法。《系辞》“书言意之辩”揭示视觉性表达、听觉性表达的有限性,主张以阴... 中国思想中的“书言象意之辩”也是视觉、听觉、味觉思想方法之争。《道德经》重在超越视觉性的“名”与听觉性的“言”,而归向“执”“抱”“味”等“体”的方法。《系辞》“书言意之辩”揭示视觉性表达、听觉性表达的有限性,主张以阴阳相感的“象”表达“意”,并以感、体作为基本方法论。《庄子》“书语意之辩”揭示视觉性的“书”与听觉性的“语”“言”之表达缺陷,而归止于“得心应手”,并以“体道”“卮言”示之。王弼“言象意之辩”自觉区分“然”与“所以然”两个层次,同时区分了两个层次的“体”,又将“心神”之“体”提升为通达“所以然”的思想方法。“体”的展开,自觉消弭与对象的距离、与对象交融,以对象充实自身,通过自身呈现对象,这正是味觉性思想方法。超越视觉、听觉,归止于味觉乃“书言象意之辩”展开的感觉逻辑,体现出中国思想史方法论的高度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之辩 视觉性语词 听觉性语词 味觉性语词
下载PDF
真实情境下的大单元主题教学
15
作者 夏金良 吕秋艳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4年第3期23-25,共3页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主要在课堂,开展大单元教学和主题教学是语文课堂展开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文章梳理真实情境下大单元主题教学的应用实例并总结提出实施策略,即遵循语文学科的内在逻辑,借助“言象意评四层级解读理论”创设情境,...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主要在课堂,开展大单元教学和主题教学是语文课堂展开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文章梳理真实情境下大单元主题教学的应用实例并总结提出实施策略,即遵循语文学科的内在逻辑,借助“言象意评四层级解读理论”创设情境,配合单元学习任务驱动,实施大单元主题教学,推进学生思维的进阶发展与核心素养的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情境 大单元主题教学 意评四层级解读理论
下载PDF
江南传统文人园创作与审美过程中的言象意思辨——以环秀山庄与小盘谷意境营造比较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阴帅可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4-77,共4页
在江南文人园意境营造过程中,言与象成为园林本体的两大要素,"象"给人以高度的感性体验,人在此空间中体会自我的存在。而"言"则赋予空间更加明确的意象信息。二者是构成文人园林的双层结构,相互叠加且深深契合。&qu... 在江南文人园意境营造过程中,言与象成为园林本体的两大要素,"象"给人以高度的感性体验,人在此空间中体会自我的存在。而"言"则赋予空间更加明确的意象信息。二者是构成文人园林的双层结构,相互叠加且深深契合。"言"和"象"围绕意的创造,二者互为引导、互为补充,表现出相离与相合2种形式。以创作主题、营造手法相似的环秀山庄和小盘谷为具体实例进行比较,更为清晰地体现江南文人园的创作和审美过程中言象意三者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原型 意境营造 互动 环秀山庄 小盘谷
下载PDF
郝敬的易象观
17
作者 许慧敏 《周易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2-67,共6页
郝敬指出,《易》为圣人穷理尽性之书,理与性无形无迹,需通过象来展现。辞据象而作,辞以传象,象以传心表意。但用于表意的言与辞都不是固定的,不可拘泥于象。相对于言来说,象更近于意。言所表达的内容浅显单一,象的内涵更为深刻丰富。意... 郝敬指出,《易》为圣人穷理尽性之书,理与性无形无迹,需通过象来展现。辞据象而作,辞以传象,象以传心表意。但用于表意的言与辞都不是固定的,不可拘泥于象。相对于言来说,象更近于意。言所表达的内容浅显单一,象的内涵更为深刻丰富。意不能离象,故应因象会意,守象待意,得意融象。他提出《说卦》取象、经卦取象、别卦取象、互卦取象、爻画取象等方法,强调“易道多端,未可执一例”。在此基础上,他对汉代以来的易象观进行了反思,指出义理、象数两派的偏失。其象数与义理合一的易学观,在保留宋明义理易学研究成果的同时,克服了汉代象数拘执易象而罕言义理的弊病,对易学发展有一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郝敬 王弼 因辞会 会意
原文传递
王弼解《易》之道阐释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源一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6-22,共7页
王弼注《易》有返归《易传》的强烈企图。从他的《周易略例》对解《易》的原则说明中,可以知道他特别重视《明象》及《明彖》,并把问题的讨论集中在阴阳符号的卦爻结构的启发上。王弼综论卦爻之义的背后则是他对天道的基本认识。由于王... 王弼注《易》有返归《易传》的强烈企图。从他的《周易略例》对解《易》的原则说明中,可以知道他特别重视《明象》及《明彖》,并把问题的讨论集中在阴阳符号的卦爻结构的启发上。王弼综论卦爻之义的背后则是他对天道的基本认识。由于王弼视天道为一系列的展开,所以其“意象言”之说与之成一类比的对应,由这一类比而产生了王弼在言说时独特的论述文法。在《老子注》中,“言、象、意”可以被代换成“名言、称为、无称无名”,这不但是作为一种论述的方法,而且可视为道在名言世界的一种实践。王弼既然在《周易略例》中提出“言象意”说,那么他的《周易注》是否也依此一方法而成?其次,王弼注《易》的方法,究竟使读者对《易》产生什么新的认识?凡此二点即为本文所关心之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周易略例 周易注 天道
下载PDF
先秦儒家道德认识论中言象意的关系
19
作者 周子琳 刘正平 《西部学刊》 2023年第8期165-168,共4页
中国传统认识论以道德为主要认识对象,先秦儒家的道德认识论存在两个阶段,即道德理论认识以及道德实践。先秦儒家道德认识中言象意的关系:言不尽意。由于“道”的先验性决定了在道德原理认知阶段,道德之“言”与道德之“意”之间呈现的... 中国传统认识论以道德为主要认识对象,先秦儒家的道德认识论存在两个阶段,即道德理论认识以及道德实践。先秦儒家道德认识中言象意的关系:言不尽意。由于“道”的先验性决定了在道德原理认知阶段,道德之“言”与道德之“意”之间呈现的是言不尽意的关系。以象表意。教育的过程是接受典范人格耳濡目染的熏陶。从而触发内在道德心象的显现,激发出如不忍、恻隐、悲悯、怜爱等道德情感。先秦儒家道德实践中言象意的关系:(一)孔子“学思并行”;(二)孟子“扩充本心”;(三)荀子“闻见知行”。获得完善的道德认识需要言、象、意的贯通,即只有从道德心出发,依据道德原理指导,规范道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道德认识论 道德实践
下载PDF
“言象意”美学理念与海报设计的融合探究
20
作者 郑重 《纺织报告》 2023年第9期65-67,共3页
“言象意”美学理念是具有极高辨识度的传统美学文化符号,对后世的文化与美学发展影响深远。海报是传递信息与美感的重要媒介,扎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理念、饱含民族性与文化性的海报作品更容易彰显特色、触达观众。“言象意”理念的融入有... “言象意”美学理念是具有极高辨识度的传统美学文化符号,对后世的文化与美学发展影响深远。海报是传递信息与美感的重要媒介,扎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理念、饱含民族性与文化性的海报作品更容易彰显特色、触达观众。“言象意”理念的融入有助于活化海报设计的表达情境,增强社会意义并丰富文化内涵。文章梳理了“言象意”美学理念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观点,尝试从设计理念、视觉要素两个方面分析优秀作品,探究并总结“言象意”美学理念与海报设计的融合模式,以拓展当今海报设计的语义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 海报设计 美学 视觉元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