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中心论视野中语言与世界的关系 被引量:9
1
作者 赵爱国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6-110,共5页
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之一。20世纪初哲学研究实现"语言学转向"后,受思想源流和文化传统使然,在中西方语言哲学中形成了以"生命本位"和"理性本位"为核心价值的学术分野。本文从人类中心论思... 语言与世界的关系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之一。20世纪初哲学研究实现"语言学转向"后,受思想源流和文化传统使然,在中西方语言哲学中形成了以"生命本位"和"理性本位"为核心价值的学术分野。本文从人类中心论思想的语言哲学意义出发,对中西方传统中的"言物关系"、"言意关系"所展示的学理形态进行比照性审视,并就中西方语言哲学的思想渊源、学理互补性以及中西方人类中心论思想的不同价值取向等作思辨性考察,得出中西方语言观在学理上具有"对立统一性"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中心论 哲学思考
原文传递
不离文字与不立文字——谈言和意 被引量:8
2
作者 徐时仪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31-136,共6页
佛教自东汉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而达到其全盛时期。唐代儒释道并重,在统治阶级的提倡下,佛教融合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思想和社会风尚,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和神学唯心主义体系,各大宗派相继创立。在传教方式上,... 佛教自东汉由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而达到其全盛时期。唐代儒释道并重,在统治阶级的提倡下,佛教融合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思想和社会风尚,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和神学唯心主义体系,各大宗派相继创立。在传教方式上,密宗一派宣扬不离文字,自致成佛;禅宗一派则声称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本文拟就此对言和意的关系略作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立文字 “不离文字” 文字 《一切经音义》 禅宗 陀罗尼 经验体悟 密宗 《二十二子》
下载PDF
从宋明道学与西方形而上学之别看中西文化分野 被引量:1
3
作者 邓晓芒 《探索与争鸣》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58-69,178,共13页
宋明道学与西方形而上学对有无关系的理解存在分殊,前者理解成以无开端的有,后者只相信以有开端的无。这是基于中西两种不同的甚至是颠倒的文化结构模式,即中国文化所立足的是行为和德行,而西方文化所崇尚的是认知和科学。因此,在知和... 宋明道学与西方形而上学对有无关系的理解存在分殊,前者理解成以无开端的有,后者只相信以有开端的无。这是基于中西两种不同的甚至是颠倒的文化结构模式,即中国文化所立足的是行为和德行,而西方文化所崇尚的是认知和科学。因此,在知和行的关系上,道学的形而上学本质上是一门“伦理学之后”的实践哲学,它即使涉及一些认识论问题,也不是为了追求“真理”,而只是为了给人的伦理行为寻求某种宇宙论的“模型”。西方形而上学则把“对思想的思想”看作哲学的最高目的,即超感性的神。这就是宋明理学的“天理”和西方的“理性”的根本区别。所以在言和意的关系上,西方形而上学的理性精神骨子里是一种语言的“逻各斯”精神,它通往上帝的圣言,只能是意在言内,讲究的是逻辑的清晰性;而道学的精神则是意在言外,无论理学或心学,都是如此,将语言的隐喻性发挥到了极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道学 形而上学
原文传递
“五失本三不易”的语言哲学阐释 被引量:5
4
作者 赵巍 李琳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19-21,35,共4页
重意轻言、重质轻文一直是先秦语言哲学的主流,对佛经翻译理论有深远的影响。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传达了"形式即内容意"的语言哲学,即通过追求语言形式忠实来追求意义内容忠实,实际上反映了佛经翻译对意义的终极追... 重意轻言、重质轻文一直是先秦语言哲学的主流,对佛经翻译理论有深远的影响。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传达了"形式即内容意"的语言哲学,即通过追求语言形式忠实来追求意义内容忠实,实际上反映了佛经翻译对意义的终极追求,和传统语言哲学一脉相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失本三不易” 道安
下载PDF
一个从玄学向美学转化的论题——论“言意之辨”对《文心雕龙》的影响
5
作者 吴观澜 《学术研究》 1987年第1期93-99,共7页
每一次哲学的变革,必然引起美学的变革。魏晋六朝文论的崛起,无疑和当时思想的解放和玄学的建立密切相关。其后,玄学对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如玄学的“言象意道”“形神”“本末”“质用”“有无”“一多”“情性”“气... 每一次哲学的变革,必然引起美学的变革。魏晋六朝文论的崛起,无疑和当时思想的解放和玄学的建立密切相关。其后,玄学对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如玄学的“言象意道”“形神”“本末”“质用”“有无”“一多”“情性”“气”“自然”等理论,后来逐步转化为美学的概念和范畴。当然同样的概念,在玄学和美学里内涵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玄学对美学的影响以及两者之联系与差异。魏晋玄学的“言不尽意”论发展成美学上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前者认为语言有局限性,无法完全准确地表达思想意识;后者则主张努力转化语言的局限性,使有限的语言能表达不尽的情韵。两者差异很明显,但后者又确发韧于前者。本文试图就言意之辨对《文心雕龙》的影响这一论题,从玄学和美学的交叉点去探讨“言不尽意”论如何从玄学向美学转化,以此窥见玄学影响美学之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辨 不尽 魏晋玄学 文心雕龙 影响美学 文字 局限性 转化
下载PDF
语言作为世界和作品的通道——兼论从语言学视角反思理论的可能性 被引量:2
6
作者 秦晓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0-184,共5页
世界通过语言沉淀入作品,作品通过语言导入世界。世界和作品通过语言进入一个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以词与物的指涉关系为主导;语言与作品的关系,以言与意的象征关系为主导。语言在作品和世界的牵扯之中,即置身于意义... 世界通过语言沉淀入作品,作品通过语言导入世界。世界和作品通过语言进入一个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以词与物的指涉关系为主导;语言与作品的关系,以言与意的象征关系为主导。语言在作品和世界的牵扯之中,即置身于意义与知识的纠葛之中。而作品融入世界的过程,则涉及到语言与理论的双重冒险:言说不可言说的冒险,知识学冲动施加于诗学意义的冒险。从语言学视角看,文学理论的历史,是元语言与对象语言纠葛的历史,也是元语言自我悖反、自我解构的历史。自我矛盾正是思想发明和知识生产的源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鲁利亚遗著:《语言与意识》 被引量:2
7
作者 王钢 《当代语言学》 1981年第4期68-72,67,共6页
1979年莫斯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校已故教授阿列克赛·罗曼诺维奇·鲁利亚(1902—1977)的遗著《语言与意识》。本书是著者去世前(1970—1977期间)在莫斯科大学心理学系授课的讲稿,经整理编辑后出版。鲁利亚不仅是苏联杰出的心... 1979年莫斯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校已故教授阿列克赛·罗曼诺维奇·鲁利亚(1902—1977)的遗著《语言与意识》。本书是著者去世前(1970—1977期间)在莫斯科大学心理学系授课的讲稿,经整理编辑后出版。鲁利亚不仅是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之一,而且在国际心理学界享有盛名。他曾获苏联心理学博士和医学博士两个学位,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苏联神经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1967年,鲁利亚由于在神经心理学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而获得罗蒙诺索夫奖金一等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利亚 内部 语义结构 苏联心理学 神经心理学 心理过程 幼儿 个体发生
原文传递
浅析《蕙风词话》的立意理论
8
作者 张利群 《中国韵文学刊》 1996年第2期60-63,共4页
关键词 《蕙风词话》 表达方式 境理论 审美化 真实性 艺术真实
下载PDF
魏晋“言意之辩”新析
9
作者 徐阳春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2期63-66,共4页
言与意具有什么样的关系,言能否完全确切地表达意。这是语言哲学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古代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但真正形成互相对立的两派,并展开激烈论争则是在魏晋时期,史称“言意之辩”。“言”在古汉语中有多个义项... 言与意具有什么样的关系,言能否完全确切地表达意。这是语言哲学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古代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但真正形成互相对立的两派,并展开激烈论争则是在魏晋时期,史称“言意之辩”。“言”在古汉语中有多个义项,在“言意之辩”中其义指的是“语言”。“意”的含义指的是“意图”或“思想”,而“意图”或“思想”是思维的结果,所以,言与意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辩主要表现为“言不尽意”和“言尽意”这样对立的两派。持“言不尽意”论者认为:“言”和“意”两者具有相对独立性,语言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人的主观意图,即语言在表达思维过程中会产生某种程度的背离现象。而在持“言尽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辩 不尽 客观对象 欧阳建 魏晋时期 《周易》
下载PDF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语言观及话语规范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4-130,175-176,共7页
中西方对语言的关注热度呈现出时代的差异。中国文化早在先秦时代就对语言有着极大的关注,使语言的探讨成为显学,在此之后,对语言的关注逐渐式微;而西方文化明确地以语言作为哲学研究的一种范式,则直到20世纪上半叶才最终奠定。对中西... 中西方对语言的关注热度呈现出时代的差异。中国文化早在先秦时代就对语言有着极大的关注,使语言的探讨成为显学,在此之后,对语言的关注逐渐式微;而西方文化明确地以语言作为哲学研究的一种范式,则直到20世纪上半叶才最终奠定。对中西语言观与话语规范进行比较研究,以中国先秦时期的语言观与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后的语言研究为案例,以道与言、名与实、言与意三个问题为论述线索,比照中西语言和话语规范的异同,可以为中西语言文化比较研究提供哲学文化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学转向
下载PDF
庄子语言观的美学价值
11
作者 刘宁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第1期30-32,共3页
本文主要论述分析了庄子语言观中言与道、言与意的关系 ,借助于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些观点 。
关键词 庄子 素朴自然
下载PDF
中国系统思维与汉语修辞学──关于汉语修辞学的思考之二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万云 《云梦学刊》 1998年第2期70-72,共3页
关键词 汉语修辞学 中国系统思维 思维方式科学化 宏观修辞学 陈望道 修辞过程 《文心雕龙》 消极修辞 积极修辞
下载PDF
时代的拾荒者——读余静如《鹳草洲的葬礼》及其它
13
作者 吴洪森 《文学港》 2019年第11期147-149,共3页
言与意之间的反差,是衡量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两者反差越大,作品价值就越高。古人云:言有尽而意无穷。即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青年作家余静如的小说《鹳草洲的葬礼》就是言与意反差很大的杰作。
关键词 有尽而无穷 青年作家 文学作品 文学创作 拾荒者 草洲 葬礼
原文传递
言意关系研究
14
作者 郑文平 《克拉玛依学刊》 2005年第2期95-97,共3页
关键词 普通语 索绪尔 系统 关系 墨子 孔子 符号 关系研究 传统语
下载PDF
言与意——谈《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的语言
15
作者 王长友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60-64,共5页
“言者,心之声也。”人物语言的描写是文学作品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有力手段。然而,在高明的艺术大师手里,语言又绝不是人物内心世界简单的传声筒。尤其是具有复杂性格的艺术典型,其语言与真实的内心世界之间,也往往呈现出种种复杂的关... “言者,心之声也。”人物语言的描写是文学作品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有力手段。然而,在高明的艺术大师手里,语言又绝不是人物内心世界简单的传声筒。尤其是具有复杂性格的艺术典型,其语言与真实的内心世界之间,也往往呈现出种种复杂的关系。作家创作时,“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其心既立,出诸其口,则又因说话的时间、地点、环境、对象和自己心情的不同而有真有假,有深有浅,有曲有直,有隐有显,各尽其妙。如此,则不但“说一人,肖一人”,且同是一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三国志通俗演义 人物语 刘备 关羽 人物内心世界 艺术典型 张辽 文学作品
下载PDF
“文尽意余”的诗歌美学——钟嵘《诗品》之形象喻示批评及启示
16
作者 张爱东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4年第3期70-74,共5页
南朝钟嵘的《诗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批评专著。与前代政教为中心的诗学截然不同,他的诗论着眼于诗歌作为独立体式审美创造的特点和规律。强调诗歌运用"即目""直寻"而"有滋味"的"兴"体语... 南朝钟嵘的《诗品》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批评专著。与前代政教为中心的诗学截然不同,他的诗论着眼于诗歌作为独立体式审美创造的特点和规律。强调诗歌运用"即目""直寻"而"有滋味"的"兴"体语言达至"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论述诗人与诗作也着重于个体风格和艺术魅力。诗歌品评同诗歌创作一样,其形态和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哲学思维的沾溉。在钟嵘的诗学体系中,从诗歌创造、诗篇构成到读者赏鉴、兴象构成,都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象喻示 文已尽而有余 直寻 滋味
下载PDF
严羽“妙悟”说探微
17
作者 周仁强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2期68-73,共6页
一无论是刘勰的《文心雕龙》,还是钟嵘的《诗品》,都是在与时尚风行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为了回答理论和创作提出的实际问题而产生的。严羽“妙悟”说的提出也是如此。两宋诗坛诚如严羽所批评:“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 一无论是刘勰的《文心雕龙》,还是钟嵘的《诗品》,都是在与时尚风行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为了回答理论和创作提出的实际问题而产生的。严羽“妙悟”说的提出也是如此。两宋诗坛诚如严羽所批评:“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终篇,不知看到何处”(《沦浪诗话:诗辩》,以下凡引此书不再作注)。正是在这“诗道之重不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妙悟 文心雕龙 别趣 诗品 诗道 文字 感受力 沧浪诗话
下载PDF
小小说中的反讽
18
作者 申载春 《写作(中)》 2000年第12期13-14,共2页
近年来,小小说中不断出现反讽,应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所谓反讽,最常见的解释就是言在此意在彼,即语言的表面意义与其实际涵义相异。形成反讽的关键在于言与意的矛盾与冲突。德国浪漫主义批评家F·希勒格尔很早就指出,反讽是“认识到... 近年来,小小说中不断出现反讽,应引起研究者的关注。所谓反讽,最常见的解释就是言在此意在彼,即语言的表面意义与其实际涵义相异。形成反讽的关键在于言与意的矛盾与冲突。德国浪漫主义批评家F·希勒格尔很早就指出,反讽是“认识到一个事实:世界在本质上是诡论性的,一种模棱的态度才能抓住世界的矛盾整体性”(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二卷,耶鲁大学出版社1966年版,第14页)。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和语言技巧,反讽被认为是诗歌语言的基本原则,甚至是诗歌的基本思想方式和哲学态度。而对于叙事文学而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反讽 小小说 矛盾冲突 技巧 基本思想 德国浪漫主义 修辞方式 文学批评史 叙事文学
下载PDF
论老子哲学思想对明末大儒黄道周的影响
19
作者 吴文文 《安康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25-27,共3页
以黄道周诗文内容为材料,从认识论、言与意的关系、出世与入世、生死观四个方面探讨了老子哲学思想对明末大儒黄道周的影响。
关键词 黄道周 清静 出世入世 生死观
下载PDF
韩愈诗歌的艺术特色
20
作者 雷学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S2期37-43,共7页
一个作家的艺术特色,仅就他个人孤立地看,往往不容易看清.如果把他置于一个参照系中考察,将他与前代或同代人比较,那他的特色就会更加突出,更易认识.所谓特色,本来就是在相互比较中产生的.没有比较,也就没有与人相别的特色.所以,本文试... 一个作家的艺术特色,仅就他个人孤立地看,往往不容易看清.如果把他置于一个参照系中考察,将他与前代或同代人比较,那他的特色就会更加突出,更易认识.所谓特色,本来就是在相互比较中产生的.没有比较,也就没有与人相别的特色.所以,本文试图通过与盛唐诗歌的比较来谈谈韩愈诗歌的艺术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特色 韩愈诗歌 盛唐诗歌 诗歌语 盛唐诗人 韩诗 直露 文学思想史 特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