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触觉的双重性:“恻隐之心”之所以成为可能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再林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76-86,158,共12页
长期以来,即使从"同情"出发难以解决我与他人如何互为一体的问题,对"恻隐之心"的同情说的解读却依然是"恻隐之心"之所以可能的统治性观点。然而,由于儒家一种更深入的"识痛痒"的仁学的兴起,由... 长期以来,即使从"同情"出发难以解决我与他人如何互为一体的问题,对"恻隐之心"的同情说的解读却依然是"恻隐之心"之所以可能的统治性观点。然而,由于儒家一种更深入的"识痛痒"的仁学的兴起,由于疼痛体验属于触觉而触觉又具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特有的感觉"双重性"的特点,这使触觉的"双重性"揭示不啻成为解决"恻隐之心"之所以可能的真正答案。认识到这一点,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恻隐之心"何以通向无间尔我的"一体之仁",同时也使"恻隐之心"所具有的诸如直觉性、知行合一、以生训仁以及存在论等等特性也相继无一不得以合理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情说 恻隐之心 触觉双重性 识痛痒的仁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