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诗热”现象的历史发展与观念贡献
1
作者 陈辉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5-211,共7页
“解诗热”是指1986年至1994年出现的新诗解释热潮与诗歌解释理论建构现象。这一时期的解诗问题逐步走向新诗批评与诗歌理论的问题领域,解诗批评成为一种知识实践活动,解诗研究成为一种知识生产活动。孙玉石提出的“现代解诗学”是“解... “解诗热”是指1986年至1994年出现的新诗解释热潮与诗歌解释理论建构现象。这一时期的解诗问题逐步走向新诗批评与诗歌理论的问题领域,解诗批评成为一种知识实践活动,解诗研究成为一种知识生产活动。孙玉石提出的“现代解诗学”是“解诗热”时期建构起来的代表性理论,“现代解诗学”充分吸收了社会历史批评对于作者的重视、“新批评”对于文本的重视与接受美学对于读者的重视,展现出鲜明的理论整合性。综合性的理论建构也促使新诗批评家们解诗观念的更新,解诗被想象成“感受-知识共同体”,解诗者需要审美感受与审智分析的综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热” 诗学 “感受-知识共同体”
下载PDF
“诗是最多义的,最错综的”——朱自清解诗理论与实践研究之三 被引量:4
2
作者 许霆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56-60,共5页
朱自清在三四十年代的解诗理论与实践,具有诗学批评的现代意义。尤其是他借鉴英美新批评理论,充分肯定诗多义现象,提出了解诗的“切合”和“亲切”原则,主张在协调创作者、文本和接受者之间的公共关系时,努力做到尊重诗人和超越诗人的统... 朱自清在三四十年代的解诗理论与实践,具有诗学批评的现代意义。尤其是他借鉴英美新批评理论,充分肯定诗多义现象,提出了解诗的“切合”和“亲切”原则,主张在协调创作者、文本和接受者之间的公共关系时,努力做到尊重诗人和超越诗人的统一,文本分析和背景分析的统一,实现了诗学观念和批评的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自清 新诗 诗学
下载PDF
朱光潜关于解诗与欣赏思想的阐释 被引量:3
3
作者 孙玉石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42,共12页
朱光潜从美学和心理学的视角,进入诗的阅读与接受、理解与欣赏的多方面思考,已经成为中国现代解诗学思想一份重要的精神遗产。他主张“诗不能用另一套语言去解释”,却又肯定小泉八云《文学导解》里的文本细读批评方法,这种悖论现象的深... 朱光潜从美学和心理学的视角,进入诗的阅读与接受、理解与欣赏的多方面思考,已经成为中国现代解诗学思想一份重要的精神遗产。他主张“诗不能用另一套语言去解释”,却又肯定小泉八云《文学导解》里的文本细读批评方法,这种悖论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一方面他认为“在粗浅的境界我们都是兄弟,在微妙的境界我们都是秦越。曲愈高,和愈寡,这是心灵交通的公例”,要完全消除解诗过程中心灵深处美学上的隔膜, 达到“彻底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他又大量地论述了诗的不可解性与相对的可解性的矛盾,并且相信能够在一种由“心灵的渗透”所产生的“经验重合”的思想中得到和谐一致的解决。基于这样的思想,在进入诗阅读的技术层面,他强调了两个思想:一是读难懂的诗,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背景”和“本事”,提高接受和感悟复杂文本的能力,完成对于作品的再创造。二是诗的接受和欣赏的成功与否,应看能否把“距离的矛盾”安排妥当,通过想象和联想看出事物、意象、词语之间所隐藏的巧妙关联,乃是接受复杂文本的一个最好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光潜 诗学 背景 经验重合 联想 心理距离
原文传递
试谈李健吾的现代派诗论
4
作者 吴戈 《中国文学研究》 1995年第2期89-92,共4页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在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他对现代派诗歌的评论也别具一格,本文试对此进行分析。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成绩主要集中在早年的《咀华集》、《咀华二集》上,因此本文的分析,也主要以这两集中有关现代派诗论的文章为主(引文未注...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在现代文坛上独树一帜,他对现代派诗歌的评论也别具一格,本文试对此进行分析。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成绩主要集中在早年的《咀华集》、《咀华二集》上,因此本文的分析,也主要以这两集中有关现代派诗论的文章为主(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见此二集)。 一、印象主义的以鉴赏为主的解诗学 现代派诗歌一出现,怎样阅读、欣赏和理解便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李金发的象征派诗歌被人称为“不好懂”,朱自清先生也说他的诗,“一部分一部分可以懂,合起来却没有意思”。真正从艺术上认识现代派诗歌的人,并不是很多,李健吾却在此方面作出了他独有贡献。他的解诗学为人们理解现代派诗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健吾 现代派诗歌 现代派诗人 文学批评 纯诗理论 李金发 象征主义 印象主义批评 诗学 卞之琳
下载PDF
现代诗歌解释学:可能与现实 被引量:2
5
作者 周晓风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34-44,共11页
现代诗歌解释学:可能与现实周晓风在传统的美学观念里,艺术欣赏和艺术解释的地位一直很低。古典主义重视作品的构造技巧,现实主义强调作品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对应关系,浪漫主义则崇尚作者的创造电作用。艺术欣赏基本上处于一种很次要... 现代诗歌解释学:可能与现实周晓风在传统的美学观念里,艺术欣赏和艺术解释的地位一直很低。古典主义重视作品的构造技巧,现实主义强调作品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对应关系,浪漫主义则崇尚作者的创造电作用。艺术欣赏基本上处于一种很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与之相关的艺术批评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释学 诗歌理 接受美学 现代诗歌 诗歌意义 诗学 诗歌文本 释活动 基础理论 诗歌美学
下载PDF
“解诗学”视域下的新诗阅读问题
6
作者 张桃洲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2年第9期61-62,共2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股编撰新诗鉴赏辞典的风气悄然兴起,连同在此前此后面世的多种“赏析”或“导读”类新诗选本,给人造成的强烈印象是,某些关于新诗阅读的具有共识性的原则和范式已然形成。事实上,一直到今天,新诗阅读引起的困惑与...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股编撰新诗鉴赏辞典的风气悄然兴起,连同在此前此后面世的多种“赏析”或“导读”类新诗选本,给人造成的强烈印象是,某些关于新诗阅读的具有共识性的原则和范式已然形成。事实上,一直到今天,新诗阅读引起的困惑与争议之声依然此起彼伏,“诗正离我们远去”的慨叹和“读不懂”的抱怨仍旧不绝于耳,以致人们不由得产生了疑问:“当代诗歌阅读何以成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诗歌 新诗鉴赏辞典 共识性 新诗选本 诗学 视域下 读不懂 阅读
原文传递
“看不懂的新文艺”:晦涩问题与“解诗学”的发生
7
作者 王永 寇硕恒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22年第1期86-94,共9页
1937年,北平文坛上围绕“看不懂的新文艺”展开了一场文学论争,梁实秋、胡适与周作人、沈从文、废名、朱光潜等京派作家就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中的晦涩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文借助“明儒学案”的学术思路,对此次论争的来龙去脉进行... 1937年,北平文坛上围绕“看不懂的新文艺”展开了一场文学论争,梁实秋、胡适与周作人、沈从文、废名、朱光潜等京派作家就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中的晦涩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文借助“明儒学案”的学术思路,对此次论争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透过这一核心事件,勾连了其背后所关涉的双方在创作倾向上的分歧,借此一窥全面抗战前北平的诗歌创作生态。在此基础上,借由晦涩问题引出朱自清的“解诗学”理论,在对其理论来源以及诗学观念的分析过程中,梳理“解诗学”的理论框架,阐明其对中国现代诗学的贡献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艺 朱光潜 朱自清 诗学
下载PDF
“解诗学”视域下的新诗阅读问题
8
作者 张桃洲 《社会科学文摘》 2022年第6期52-54,共3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股编撰新诗鉴赏辞典的风气悄然兴起。数十种新诗鉴赏辞典和导读类新诗选本的先后推出,给人形成的强烈印象是,似乎某些关于新诗阅读的具有共识性的原则和范式已然形成。可是,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事实上,一直到今天...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股编撰新诗鉴赏辞典的风气悄然兴起。数十种新诗鉴赏辞典和导读类新诗选本的先后推出,给人形成的强烈印象是,似乎某些关于新诗阅读的具有共识性的原则和范式已然形成。可是,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事实上,一直到今天,尽管读者们的案头摆放着众多鉴赏辞典和选本,但新诗阅读引起的困惑与争议之声依然此起彼伏,“诗正离我们远去”的慨叹和“读不懂”的抱怨仍旧不绝于耳,以致人们不由得产生了疑问:“当代诗歌阅读何以成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鉴赏辞典 当代诗歌 共识性 新诗选本 诗学 视域下 读不懂
原文传递
“不废江河万古流”——论孙玉石的新诗研究
9
作者 冯跃华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2020年第2期246-256,共11页
孙玉石先生对中国新诗的研究具有奠基性与开拓性。他从中国早期象征派诗歌研究起步,将研究对象由对象征诗派的发掘拓展到对整个现代主义诗潮的关注,尝试从审美、历史与文化的综合维度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东方象征诗和现代诗”。孙玉石... 孙玉石先生对中国新诗的研究具有奠基性与开拓性。他从中国早期象征派诗歌研究起步,将研究对象由对象征诗派的发掘拓展到对整个现代主义诗潮的关注,尝试从审美、历史与文化的综合维度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东方象征诗和现代诗”。孙玉石由朱自清的解诗学出发,在理论与实践上为中国现代解诗学的重建奠定了基础。此外,孙玉石对新诗史料的勘测及对新诗理论的发掘、整理为当下新诗研究带来更多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玉石 流派史 诗学 新诗研究
下载PDF
新批评与朱自清学术语言观的自觉
10
作者 张惠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06-207,共2页
新批评派奠基人瑞恰慈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就在中国传播其文学观念,其关于语义分析、语言多义性、细读法等理论影响了朱自清等一大批中国学人。朱自清的诗歌理论运用新批评的基本观念,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据方法,形成了适合中国... 新批评派奠基人瑞恰慈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就在中国传播其文学观念,其关于语义分析、语言多义性、细读法等理论影响了朱自清等一大批中国学人。朱自清的诗歌理论运用新批评的基本观念,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据方法,形成了适合中国特点的中西结合式的诗歌分析范式,实现了中国文学理论学术语言观的自觉。对于如何借鉴西方理论,建立当代中国文学理论有极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批评 多义 语义分析 细读法 考据法 诗学
原文传递
解悟的诗魂──读《中国现代诗导读》有思
11
作者 王岳川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20-121,共2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诗歌 诗学 诗魂 生命意义 现代诗歌美学 诗的形式 本体复杂性 现代诗人 中国现代新诗 现代主义
下载PDF
诗歌王国从此向你开放──读《解诗学》
12
作者 伊凡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2期42-43,共2页
诗歌王国从此向你开放──读《解诗学》伊凡清代诗人吴修龄在《围炉诗话》中,把作者的思想情感喻之为米,认为一般的文章只是把米煮成饭,诗则是把米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则尽变”。要从这尽变的酒中寻索出米的原样来,不能不是... 诗歌王国从此向你开放──读《解诗学》伊凡清代诗人吴修龄在《围炉诗话》中,把作者的思想情感喻之为米,认为一般的文章只是把米煮成饭,诗则是把米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则尽变”。要从这尽变的酒中寻索出米的原样来,不能不是一大难题。一般人读诗往往遇到索解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诗歌意象 现代性 唯心主义 现代理论 阐释学 杜鹃花 积累生活 《登幽州台歌》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朱自清现代解诗学思想的理论资源——四谈重建中国现代解诗学思想 被引量:15
13
作者 孙玉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6,共36页
朱自清倡导的现代解诗学思想是中国现代诗学的重要收获。本文详细考察了朱自清解诗学思想的中外渊源,以及朱自清把现代解诗学方法运用于古典诗歌文本解读的批评实践,确凿地证明朱自清的现代解诗学思想是在对西方现代批评与传统解诗方法... 朱自清倡导的现代解诗学思想是中国现代诗学的重要收获。本文详细考察了朱自清解诗学思想的中外渊源,以及朱自清把现代解诗学方法运用于古典诗歌文本解读的批评实践,确凿地证明朱自清的现代解诗学思想是在对西方现代批评与传统解诗方法的双向吸收与融会中逐渐完成的,而他对传统说诗理论与方法的厘清和反思,同时也意味着传统解诗学的现代性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思想 朱自清 中国现代 理论资源 重建 理论与方法 现代诗学 现代诗学 批评实践 文本 古典诗歌 现代性 传统 渊源 说诗
下载PDF
“解诗学”:诗学的与历史的——谈谈对孙玉石先生“重建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解
14
作者 张洁宇 《文艺争鸣》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39,共6页
一、“重建”的“现代”意义。1987年,孙玉石先生首次提出“重建中国现代解诗学”。他说: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解诗学最早的倡导者。……他随着时代与艺术的发展而更新自身的诗歌观念,提出了多元化的新诗审美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尺度,从宏... 一、“重建”的“现代”意义。1987年,孙玉石先生首次提出“重建中国现代解诗学”。他说:朱自清先生是中国现代解诗学最早的倡导者。……他随着时代与艺术的发展而更新自身的诗歌观念,提出了多元化的新诗审美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尺度,从宏观上来审视新诗发展的思潮流派、趋向和规律。与此同时,他比别的批评家更早地注意对诗的本体进行微观的解析,并以现代人的诗的自觉意识,把这种实践加以理论化,名之为“解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发展 诗歌观念 孙玉石 现代诗学 审美判断 朱自清先生 理论化 多元化
原文传递
中国现代节奏诗学的系统探讨与体系建构——论王雪松《节奏与中国现代诗歌》兼及现代解诗学的新路径
15
作者 刘进才 《学术评论》 2023年第3期43-48,共6页
相对于外在形式与内在韵律早已固定成熟的古典诗歌,现代诗歌的发生与发展总是处于不断探索和演进的历史进程中。王雪松新近出版的论著《节奏与中国现代诗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是系统探讨节奏问题的诗学研究成果,这是一部具... 相对于外在形式与内在韵律早已固定成熟的古典诗歌,现代诗歌的发生与发展总是处于不断探索和演进的历史进程中。王雪松新近出版的论著《节奏与中国现代诗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是系统探讨节奏问题的诗学研究成果,这是一部具有鲜明问题意识并体现“窄而深”研究理路的后出转精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诗歌 古典诗歌 内在韵律 诗学研究 系统探讨 现代诗学 发生与发展 研究理路
下载PDF
“解诗学”视域下的新诗阅读问题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桃洲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9-81,共13页
自诞生以来,新诗就面临阅读的难题。针对持续的“不懂”责难,诗人和研究者以各种方式做出回应和辨析,其中孙玉石提出的“重建现代解诗学”设想具有积极意义。新的“解诗”实践既试图缓解新诗与读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又要回应诗歌本身的“... 自诞生以来,新诗就面临阅读的难题。针对持续的“不懂”责难,诗人和研究者以各种方式做出回应和辨析,其中孙玉石提出的“重建现代解诗学”设想具有积极意义。新的“解诗”实践既试图缓解新诗与读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又要回应诗歌本身的“晦涩”等问题。不过,虽然“解诗”表面上清除了文本词句和内容的理解障碍,但究其实质并非旨在消除“晦涩”本身,而是借助不同角度的释读彰显诗歌的“晦涩”特性,从而维护诗歌的文类边界。此外,“解诗”所倚重的“细读”方法和“对作品复杂性的征服”,因未能保留诗歌中的“含混”“不确定”因素而显示出其限度。由此,需要摆脱既有“细读”的单一、封闭性,在阅读中置入更宽广的社会文化视野,培养兼容、开放的新诗阅读习性乃至风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本身 现代诗学 晦涩 孙玉石 障碍 封闭性 新诗
原文传递
“只有分析,才可以得到透彻的了解”——朱自清解诗理论与实践研究之二 被引量:1
17
作者 许霆 《常熟高专学报》 2003年第5期40-44,共5页
呼应着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趋向,朱自清在三四十年代建构了中国现代解诗学体系,并以读解新旧诗实践着自己的理论。朱自清解诗的具体方法是从语言分析入手进行细读,在细读中思索和玩味,把了解和欣赏统一起来。通过这一方法实现对作品本体复... 呼应着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趋向,朱自清在三四十年代建构了中国现代解诗学体系,并以读解新旧诗实践着自己的理论。朱自清解诗的具体方法是从语言分析入手进行细读,在细读中思索和玩味,把了解和欣赏统一起来。通过这一方法实现对作品本体复杂性的超越和对作品本体审美性的再造,为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智性的桥。这种文本分析的解诗方法,具有现代批评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自清 诗理论 实践研究 中国现代诗学体系 新诗 诗学批评 审美性
下载PDF
论闻一多的现代解诗学思想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玉石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63-74,共12页
闻一多的现代诗歌批评与古典诗歌阐释中包含了丰富的现代解诗学的思想。他关注诗的神秘性,揭示幻象与无意识创作活动之间的联系,重视破解诗歌语言的模糊性与游移性。他以现代人的眼光,在对于古典文本的解读中,提出了如何超越三重认... 闻一多的现代诗歌批评与古典诗歌阐释中包含了丰富的现代解诗学的思想。他关注诗的神秘性,揭示幻象与无意识创作活动之间的联系,重视破解诗歌语言的模糊性与游移性。他以现代人的眼光,在对于古典文本的解读中,提出了如何超越三重认知的思维困境:变革观念实现诗的理解由神性到人性的复归;引进多种西方现代学说努力于原初诗歌内容的还原;用“‘诗’的眼光读《诗经》”获得对古典文本真正审美的体味。他在隐喻、象征、多义等方面追求诗歌本体的多重接受,试图沟通“隐”即“兴”、“象”与西方诗学中意象、象征之间的联系,揭示复杂文本隐含的艺术“魔力的泉源”。闻一多在理论和实践上完成了中国古典解诗学向现代解诗学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现代诗歌批评 现代诗学 诗歌 神秘性
原文传递
孙玉石的中国现代解诗学思想浅论 被引量:1
19
作者 常晶 《阅读与写作》 2007年第6期46-47,共2页
关键词 中国现代 诗学思想 孙玉石 现代主义诗歌 现代诗学 中国文坛 生存权利 晦涩
下载PDF
“声诗”传统与现代解诗学的“声解”理论建构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黎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1-121,共11页
传统中国抒情诗一向被称为"乐诗",古典诗学解释学也素有"以声解诗"的传统,然而由于口语白话诗的兴起、西洋诗的渗入及重义轻读等因素的影响,这一传统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冲击之下遭遇了"断裂"的命运,因此... 传统中国抒情诗一向被称为"乐诗",古典诗学解释学也素有"以声解诗"的传统,然而由于口语白话诗的兴起、西洋诗的渗入及重义轻读等因素的影响,这一传统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冲击之下遭遇了"断裂"的命运,因此,如何重建新诗的声音解释学成为摆在新诗面前的重要理论课题。现代诗论家的探索告诉我们,借助于传统诗学资源,至少可以从"以声观志"、"因声寻义"、"同调同感"、"缘声入神"以及新诗解释的戏剧化等若干层面,重构现代诗学的"声解"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诗传统 现代诗学理论 理论 乐诗 现代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