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在傅钟身边工作的日子里
- 1
-
-
作者
叶家林
-
出处
《纵横》
2002年第3期28-30,共3页
-
文摘
(一) 1952年11月,我从总政治部新闻处奉调到总部副主任傅钟同志身边当秘书。 我到任不到半个月,就逢总政治部要召开全军青年工作会议。党委决定由傅副主任主持会议,并要他在会议上讲讲加强党对青年工作领导的问题。
-
关键词
军分区
文化教员
理论书籍
解放军文艺社
冯德英
军民联防
八一电影制片厂
-
分类号
K827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要时时刻刻警告自己
- 2
-
-
作者
王重
-
出处
《前线》
1963年第8期12-13,共2页
-
文摘
雷锋在一九六二年二月二十七日的日记中写道:“雷锋呀,雷锋.我警告你牢记:千万不可以骄傲。你永远不能忘记,是党把你从虎口中拯救出来,是党给了你一切……。至于你能做一点事情了,那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你每一点微小的成绩和进步都应该归功于党,要记在党的帐上。”(《雷锋日记》解放军文艺社1963年版。
-
关键词
解放军文艺社
雷锋日记
九六
要记
李双双
思想改造
自我改造
精神学
思想修养
都庄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生活,绽放文学之花的清泉
- 3
-
-
作者
杨佩瑾
-
出处
《创作评谭》
2012年第4期10-11,共2页
-
文摘
和当代许多作家一样,我所走的文学之路是坎坷的,有时甚至是遍地荆棘。就在我刚出了两本书,第三部书稿《剑》即将在解放军文艺社出版,同名电影即将在北京电影厂开拍,我正在余江血吸虫疫区深入生活并准备写作另一部长篇小说之际,"文革"开始了。
-
关键词
解放军文艺社
同名电影
血吸虫疫区
创作道路
创作经历
革命历史题材
《讲话》
创作源泉
十年
创作
-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评奖揭晓
- 4
-
-
-
出处
《人民文学》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10-111,共2页
-
文摘
一百篇作品耪上有名由人民文学杂志社、解放军文艺社并全国一百零八家文学期刊共同发起的以改革为主题的"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活动,自去年十一月十日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以来,迄今历时一年,刊出征文作品近千篇,在国内外引起了热烈反响。这次征文活动在全国一百零八家文学期刊和广大报告文学作家的共同努力下,佳作迭现,成绩斐然。作为中国文坛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联合征文,这项活动必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令人难忘的一页。
-
关键词
文学期刊
中国当代文学史
人民文学
解放军文艺社
联合征文
中国西部文学
军事文学
温州大爆发
特区文学
《人民文学》
-
分类号
I2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漫长的文学路
- 5
-
-
作者
莫言
-
出处
《作文世界(小学版)》
2016年第1期34-37,共4页
-
文摘
最早发现我有一点文学才能的,是一个姓张的高个子老师。那是我在村中小学读三年级的时候。因为自理生活的能力很差,又加上学时年龄较小,母亲给我缝的还是开裆裤。为此,我常遭到同学的嘲笑。有一个名叫郭兰花的女生,特别愿意看男生往我裤裆里塞东西。她自己不好意思动手,就鼓动那些男生折腾我。男生折腾我时她笑得点头哈腰,脸红得像鸡冠子似的。
-
关键词
文学才能
乡村师范
张老师
吃饺子
解放军文艺社
文学梦
胶莱河
五毛钱
一遍遍
三万元
-
分类号
G41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当年我写雷锋时
- 6
-
-
作者
陈广生
-
出处
《新闻爱好者》
1992年第4期47-48,共2页
-
文摘
也许算缘份吧,雷锋入伍第一天,我就议论过他。“咋搞的,这么点个孩子能当兵?”一米五几的个,看上去顶多十六七。辽阳接兵的新兵营营长老靳说,没法子,我们说他身体条件不合格,可他跑到《辽阳日报》去发了篇文章《我决心应征》,第二天拿着报纸上门来,你说咋办。从那天到现在,31年了,我一直在“议论”雷锋,写出的雷锋事迹百万字。有人说是我“第一个”写雷锋,这概念太笼统,严格地讲。
-
关键词
不合格
还给我
向阳坡
我的母亲
告诉我
鲁迅小说集
长篇通讯
《辽宁日报》
解放军文艺社
团政委
-
分类号
G214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我所敬重的田光老师
- 7
-
-
作者
于显文
-
出处
《北方音乐》
2005年第9期6-,共1页
-
文摘
田光老师是享誉盛名的音乐家,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编辑家。解放军文艺社原副社长《、解放军歌曲》杂志主编。几十年来田光老师和《解放军歌曲》编辑部的同仁作兢兢业业、忘我工作,用爱心和汗水辛勤地浇注了这片绿色的军营音乐园地,为繁荣我国音乐事业,培养军队文艺创作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
-
关键词
解放军
解放军文艺社
编辑部
-
分类号
J6
[艺术—音乐]
-
-
题名《欧阳海之歌》的反思
- 8
-
-
-
出处
《党政论坛》
北大核心
1993年第Z1期48-48,共1页
-
文摘
如今40岁以上的中年人,很少有不知道《欧阳海之歌》这本书的,人们互相传阅,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印数超过1000万册,这在中国仍至世界出版史上也是少有的.然而"胜也萧何,败也萧何"决定了这本书的命运. 1964年,在构思《欧阳海之歌》的时候,金敬迈就作了一个决定:在书里只引用3个人的话——毛泽东、刘少奇、林彪.道理很简单,毛泽东自不必说,刘少奇公认是毛的接班人,而林彪是当权的军委领导人,这两位不会倒.正是在这种判断下,在书里他为欧阳海的成长用浓墨重彩安排了这样的背景:在1960年林彪主持军委工作之后,深入广泛地组织学习毛主席著作,在部队坚持"四个第一",大兴"三八"作风,开展"四好五好"运动,出现了一茬又一茬的英雄,其中就有欧阳海……
-
关键词
欧阳海之歌
金敬迈
不知道
出版史
组织学习
四个第一
解放军文艺社
-
分类号
D26
[政治法律—政治学]
D63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