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词隐喻的识解与翻译 被引量:8
1
作者 张煜 马庆凯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56-59,共4页
从词类的角度去梳理研究隐喻及其翻译,探究动词隐喻的在线认知过程,可以使隐喻翻译研究走向深入,更加充实。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动词隐喻翻译中的识解过程,译者首先是一个解喻者,一个成功的译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成功的解喻者。在认知... 从词类的角度去梳理研究隐喻及其翻译,探究动词隐喻的在线认知过程,可以使隐喻翻译研究走向深入,更加充实。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动词隐喻翻译中的识解过程,译者首先是一个解喻者,一个成功的译者首先必须是一个成功的解喻者。在认知取向的指导下,根据原语与译入语认知方式的同与异可对动词隐喻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词隐 认知方式
下载PDF
重思《史学要论》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的地位——以中国史学社会科学化为视角
2
作者 李政君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80,103,共10页
《史学要论》是五四时期中国史学社会科学化潮流下的作品之一。该书和当时史学社会科学化的主张者一起,突出了“解释”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将人们的史学观念从偏于史实叙述推向了偏重现象解释,这是对20世纪初“新史学”思潮的一次重... 《史学要论》是五四时期中国史学社会科学化潮流下的作品之一。该书和当时史学社会科学化的主张者一起,突出了“解释”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将人们的史学观念从偏于史实叙述推向了偏重现象解释,这是对20世纪初“新史学”思潮的一次重要推进。而和当时史学社会科学化的主张者相比,《史学要论》不仅重视历史解释,而且找到了解释历史发展的核心要素,即“经济”;同时,该书在阐释历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时,不仅关注它们的相近,更关注彼此的差异,其目的是分辨历史科学的特质,证明历史科学即历史理论存在的必要性,这表明《史学要论》具有更为明确的历史学本位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史学要论》 历史科学 社会科学
原文传递
事实与解喻 改作和重作——李大钊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辛松峰 《北京党史》 2021年第5期35-43,共9页
作为思想家的李大钊通过开设《史学思想史》等课程和撰写一系列史学文章,在中国较早地系统介绍西方近代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真整理各类史料,经由科学的解喻,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作为思想家的李大钊通过开设《史学思想史》等课程和撰写一系列史学文章,在中国较早地系统介绍西方近代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真整理各类史料,经由科学的解喻,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最终改作和重作旧历史的号召,有力地推动了20世纪中国新史学的发展。重新审视李大钊的史学贡献,不仅对当前加强历史学科建设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推进相关社会科学的发展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史学思想 事实
原文传递
顾颉刚与李守常
4
作者 张京华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99-103,共5页
李守常(李大钊)与顾颉刚师生、共事六年,虽然表面上看二人之间关系淡漠,而由现代学术思潮的消长大势来看,李守常的"解喻"思想与顾颉刚的疑古辨伪其实却是恰相映照的,两派适可代表现代史学形态的两个端点,二者实际上颇有互相... 李守常(李大钊)与顾颉刚师生、共事六年,虽然表面上看二人之间关系淡漠,而由现代学术思潮的消长大势来看,李守常的"解喻"思想与顾颉刚的疑古辨伪其实却是恰相映照的,两派适可代表现代史学形态的两个端点,二者实际上颇有互相成就着对方的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李守常 疑古
下载PDF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政府形象塑造 被引量:5
5
作者 华艳红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6年第3期99-104,共6页
政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主体,应该首先将自身塑造成与之相适应的形象。由于受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的政府公关理论起步较迟、实践中存在较多误区与盲区,导致公众对政府形象的误读不在少数;而同时我国社会全面步入转... 政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主体,应该首先将自身塑造成与之相适应的形象。由于受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的政府公关理论起步较迟、实践中存在较多误区与盲区,导致公众对政府形象的误读不在少数;而同时我国社会全面步入转型时期的客观现实对政府公共关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转型期的政府公关亟待相关理论的指导,尤其是作为政府公关终极目标的政府形象。文章以转型期作为研究背景,结合有关公共管理理论并从公关的视野中对和谐政府形象进行了多重维度的解喻:主要包含阳光政府形象、信用政府形象、服务型政府形象、效能政府形象、开放合作形象、法治形象等基本维度;并认为惟有以此为基础方能解决政府形象管理的依据和实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政府形象 转型期 公共管理 维度
下载PDF
译者作为解喻者与施喻者的双重身份解读——以唐诗译者为研究对象
6
作者 孙午乐 牛新生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2年第12期133-135,共3页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以唐诗三百首的译者为研究对象,提出译者在进行隐喻文本的翻译时往往具有解喻者和施喻者双重身份。前者是指,译者在接触源语文本的隐喻时,需要经过自身经验映射和隐喻主体自洽这两个过程,对隐喻进行解...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以唐诗三百首的译者为研究对象,提出译者在进行隐喻文本的翻译时往往具有解喻者和施喻者双重身份。前者是指,译者在接触源语文本的隐喻时,需要经过自身经验映射和隐喻主体自洽这两个过程,对隐喻进行解读;后者是指,译者将原文隐喻译入目的语之时还需要经过施喻主体自洽,并且从目的语读者作为解喻者的角度出发,使译入的隐喻能够契合读者的认知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洽原则 唐诗翻译
下载PDF
李大钊史学思想中的历史解喻说
7
作者 邹兆辰 《唐山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15-21,25,共8页
1919年,李大钊开始宣传唯物史观,此后在他探索把唯物史观运用到史学研究的过程中,经常用到历史解喻的提法。他把历史解喻看成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环节、重要任务,同时,他也提出了具体的解喻方法。充分理解李大钊历史解喻说的意义和方法,对... 1919年,李大钊开始宣传唯物史观,此后在他探索把唯物史观运用到史学研究的过程中,经常用到历史解喻的提法。他把历史解喻看成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环节、重要任务,同时,他也提出了具体的解喻方法。充分理解李大钊历史解喻说的意义和方法,对于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话语体系有着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大钊 史学要论 历史 史学话语体系
下载PDF
试论伍德布里奇《历史的目的》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8
作者 叶建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43-51,85,共10页
伍德布里奇为近代美国知名的哲学家,与胡适、罗家伦等中国留美学生有过交往,并深深影响了他们的哲学思想。但是,伍德布里奇对中国史学界产生的影响不止于此。他的史学理论著述《历史的目的》在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对近代史学理论的建... 伍德布里奇为近代美国知名的哲学家,与胡适、罗家伦等中国留美学生有过交往,并深深影响了他们的哲学思想。但是,伍德布里奇对中国史学界产生的影响不止于此。他的史学理论著述《历史的目的》在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对近代史学理论的建构产生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何炳松、陈训慈、缪凤林等学者视该书为西方新史学思潮的重要成果,在不同程度上译介了该书的内容。但是,对该书进行较全面的借鉴和吸收的学者却是李大钊,其《史学要论》等史学理论著述,在伍德布里奇“历史真实”及“历史解释”等观点的基础上形成了解喻思想,并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德布里奇 《历史的目的》 哲学史观 李大钊 活的历史 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