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角雉属分类地位的探讨 被引量:5
1
作者 文陇英 阮禄章 刘迺发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67-474,共8页
角雉属Tragopan两性羽色不同,雄性具有艳丽的装饰性羽毛,这与一般雉族Phasianini相似;而尾较翅为短,尾羽的换羽从中央到外侧,这些特征又与鹑族Perdicini各属相同,形态特征上角雉属被划为鹑族。通过PCR扩增鸡形目Galliformes黄腹角雉Trag... 角雉属Tragopan两性羽色不同,雄性具有艳丽的装饰性羽毛,这与一般雉族Phasianini相似;而尾较翅为短,尾羽的换羽从中央到外侧,这些特征又与鹑族Perdicini各属相同,形态特征上角雉属被划为鹑族。通过PCR扩增鸡形目Galliformes黄腹角雉Tragopancaboti等10个属19个个体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的部分基因,获取片段长度为828bp,以及从GenBank获取22种样本的相应序列,以角叫鸭Anhimacornuta和海龟Kachugadhongoka为外群,分别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和最小进化法(Minimum-evolution,ME),对鸡形目和将雉科的15个属分为5个属及雉族和鹑族构建分子系统树,NJ和ME系统树中,都是角雉与雉类相聚。角雉出现形态解剖与基因分析分类地位的不一致,说明雉和鹑可能不是单系群。同时我们认为雌雄的色泽区别比尾羽的长短和换羽方式在对雉和鹑形态特征分类时更为重要。从分子水平分析的结果都是角雉属与雉聚类。因此角雉归为雉族更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雉科 角雉 细胞色素B 雉族 分类地位
下载PDF
始于角雉,放眼雉类保护 被引量:1
2
《生命世界》 2008年第10期62-63,共2页
中国是世界上雉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全世界的16属51种雉类中,中国拥有12属27种。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生雉类的数最锐减,越来越多的珍稀雉类濒临灭绝。在2000年出版的世界受胁鸟类名录中,共列出29种雉类,其中中国12种,... 中国是世界上雉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全世界的16属51种雉类中,中国拥有12属27种。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生雉类的数最锐减,越来越多的珍稀雉类濒临灭绝。在2000年出版的世界受胁鸟类名录中,共列出29种雉类,其中中国12种,占41.4%。在世界雉类协会(WPA)和世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制定的《世界雉类保护行动计划》中,共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应优先支持的25个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保护 珍稀雉类 角雉 人类活动 全球范围 世界 中国
原文传递
灰腹角雉 中国首次野外拍摄到活体影像 被引量:1
3
作者 崔士明 《森林与人类》 2017年第3期72-73,共2页
在云南德宏州委的支持下,"自然影像中国"团队在2016年启动了"自然影像中国·美丽生态德宏"自然摄影年项目,开始对德宏地区展开自然影像记录拍摄。我也有幸成为了拍摄团队的一员。
关键词 影像记录 野外拍摄 中国 角雉 活体 德宏地区 德宏州 自然
原文传递
卧龙 野鸟的四季
4
作者 何晓安(文/摄) 《森林与人类》 2019年第3期50-59,共10页
四川卧龙是大熊猫的圣地,这个“熊猫王国”的高山深谷间也栖息着330多种野生鸟类,绿尾虹雉、金雕、红喉雉鹑、胡兀鹫、斑尾榛鸡、红腹角雉、血雉、雪鹑、红腹锦鸡等明星鸟种都在卧龙演绎各自生命的精彩。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著... 四川卧龙是大熊猫的圣地,这个“熊猫王国”的高山深谷间也栖息着330多种野生鸟类,绿尾虹雉、金雕、红喉雉鹑、胡兀鹫、斑尾榛鸡、红腹角雉、血雉、雪鹑、红腹锦鸡等明星鸟种都在卧龙演绎各自生命的精彩。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著名大熊猫栖息地。这个“熊猫王国”还栖息着330多种野生鸟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 角雉 四川 王国 卧龙 榛鸡 大熊猫
原文传递
黄腹角雉的巢址选择 被引量:58
5
作者 丁长青 郑光美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7年第1期27-33,共7页
1991~1993年,在浙江省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对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野外工作共发现黄腹角雉巢15个,其中80%位于人工柳杉林中,营巢树以柳杉为主,占73.3%。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黄腹角雉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有4种... 1991~1993年,在浙江省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对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的巢址选择进行了研究。野外工作共发现黄腹角雉巢15个,其中80%位于人工柳杉林中,营巢树以柳杉为主,占73.3%。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黄腹角雉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有4种,依次为:营巢树因素(包括营巢树的高度、胸径、巢位高度和巢上方的植被盖度)、地形因素(包括坡向和坡度)、海拔因素和位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纲 黄腹角雉 巢址选择
下载PDF
红腹角雉取食栖息地选择的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史海涛 郑光美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31-136,共6页
1993年11月~1994年10月,在以无线电遥测技术对贵州省仙人山地区红腹角雉Tragopantemmincki的活动范围、栖息地选择及食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取食栖息地的选择作了探讨。红腹角雉遥测位点和粪便相对集... 1993年11月~1994年10月,在以无线电遥测技术对贵州省仙人山地区红腹角雉Tragopantemmincki的活动范围、栖息地选择及食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取食栖息地的选择作了探讨。红腹角雉遥测位点和粪便相对集中分布,表明对栖息环境存在明显的选择,对食物分布的样方分析表明其活动特点与食物密切相关。红腹角雉各季节主要活动于多灌木与草本植物的沟谷带上段,春冬季主要取食草本及蕨类植物,活动范围较大,并常在雨雾天到谷底小道上段取食;夏秋季主要取食成熟的灌木及乔木的果实,活动范围较狭小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角雉 食性 活动区 栖息地选择 无线电遥测
下载PDF
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活动节律--基于红外相机监测数据 被引量:43
7
作者 刘小斌 韦伟 +3 位作者 郑筱光 赵凯辉 何少文 周文良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4-202,共9页
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minckii)均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作为两种同域分布的物种,其生态位重叠程度及竞争机制尚不明确。为了探究上述问题我们从2012年7月至2014年11月,在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 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minckii)均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作为两种同域分布的物种,其生态位重叠程度及竞争机制尚不明确。为了探究上述问题我们从2012年7月至2014年11月,在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9条样线上布设52台红外相机对这两种雉类的集群现象、日活动节律、季节性活动规律和最适活动温区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每年8月下旬开始集群,到第二年的3、4月份集群结束,冬季集群最为频繁,而夏季则分散在其各自活动区单独活动。(2)二者皆为昼行性鸟类,活动高峰均出现在清晨和傍晚,但时间生态位存在明显分化:红腹锦鸡有两个活动高峰,分别为7:00时和17:00时;红腹角雉活动高峰为6:00时、9:00时和18:00时。(3)对两种雉类活动频次的季节性差异分析发现,春季活动最频繁,其后依次是秋季、夏季和冬季。(4)红腹锦鸡和红腹角雉选择在接近当月平均气温的时间段出来活动,红腹锦鸡活动的温度范围在﹣4℃到19℃,红腹角雉的活动温度范围是﹣1℃到22℃;但不同季节间略有差异,两种雉类在秋冬季大多选择在高于当月平均气温的时间段出来活动,而在夏季的活动温度则要略低于当月平均气温。观测数据证实了两种雉雉类有通过错峰活动减少生态位重叠导致的竞争的现象,但并未见到二者间有明显的适应性温区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红腹锦鸡 红腹角雉 活动节律 最适活动温度
原文传递
黄腹角雉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被引量:29
8
作者 李立 朱开明 +2 位作者 段文武 姜卫星 付童生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4-96,共3页
用常规方法对不同年龄及性别的黄腹角雉血液 2 1项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黄腹角雉 6~ 2 0月龄组MCH指标显著低于 2年龄以上组 (P <0 0 5 ) ,不同年龄间其它指标及不同性别间所有指标均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关键词 黄腹角雉 血液 生理生化指标 鸟纲 鸡形目 雉科 角雉
下载PDF
黄腹角雉的繁殖期行为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温战强 郑光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263-269,共7页
对2对笼养黄腹角雉繁殖期行为的观察研究表明,雌、雄鸟进入繁殖期后,活动强度都明显提高,每天存在2个活动高峰.雄鸟求偶炫耀(包括完全和不完全炫耀)在3月中、下旬达到高潮,并随着雌鸟产卵发生周期性变化.每天有2个求偶炫耀高峰... 对2对笼养黄腹角雉繁殖期行为的观察研究表明,雌、雄鸟进入繁殖期后,活动强度都明显提高,每天存在2个活动高峰.雄鸟求偶炫耀(包括完全和不完全炫耀)在3月中、下旬达到高潮,并随着雌鸟产卵发生周期性变化.每天有2个求偶炫耀高峰.雌鸟于3月下旬进入发情产卵期.雄鸟用嘴衔住雌鸟头顶或颈、肩部的羽毛完成交配.对同笼异性和不同笼同性角雉繁殖期行为发生的频次和持续时间等进行了比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角雉 繁殖期 饲养管理 取食活动性
下载PDF
红腹角雉的食性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史海涛 郑光美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25-229,共5页
1993年11月至1994年10月,利用无线电遥测装置,以直接观察法、取食痕迹检查法为主,以粪便分析法和嗉囊及胃内容物分析法为辅,对贵州仙人山地区红腹角雉全年的食性作了研究。获知其取食87种食物,其中植物性食物占94... 1993年11月至1994年10月,利用无线电遥测装置,以直接观察法、取食痕迹检查法为主,以粪便分析法和嗉囊及胃内容物分析法为辅,对贵州仙人山地区红腹角雉全年的食性作了研究。获知其取食87种食物,其中植物性食物占943%,动物性食物占57%。春、夏、秋、冬的食物种类分别为59、28、24、44种。红腹角雉的食性存在区域性及季节性差异,同时又有一定的重叠性。食物种类广泛,未发现对某种食物特别依赖,与同属的黄腹角雉不同,这是红腹角雉较黄腹角雉分布范围广、适应能力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角雉 食性 贵州
下载PDF
黄腹角雉求偶炫耀行为 被引量:20
11
作者 郑光美 尹荣伦 +2 位作者 张正旺 刘宗行 周洪青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89年第3期328-332,共5页
黄腹角雉雄鸟的求偶炫耀为典型的正面型。自12月开始炫耀行为即时有出现,至3、4月份达高潮,高峰出现于交配及雌鸟产卵期间。典型正面型根据炫耀程度可分完全及不完全求偶炫耀两种类型。雌鸟的反应是达到完全求偶炫耀的重要因素。完全求... 黄腹角雉雄鸟的求偶炫耀为典型的正面型。自12月开始炫耀行为即时有出现,至3、4月份达高潮,高峰出现于交配及雌鸟产卵期间。典型正面型根据炫耀程度可分完全及不完全求偶炫耀两种类型。雌鸟的反应是达到完全求偶炫耀的重要因素。完全求偶炫耀由6个动作组成,需时45—48秒。对雄鸟求偶炫耀时的叫声进行了声谱分析,频率范围与红腹角雉相似,但音节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角雉 求偶行为
下载PDF
黄腹角雉研究概述 被引量:23
12
作者 张雁云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4-107,共4页
介绍了对黄腹角雉的栖息地选择与对片段化的生态适应、活动区与活动性、繁殖生物学、笼养种群等生态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黄腹角雉 栖息地 活动区与活动性 繁殖
下载PDF
黄腹角雉活动区的无线电遥测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孙悦华 郑光美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2年第4期385-392,共8页
1987年11月至1988年6月,在浙江省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对9只黄腹角雉进行了无线电遥测研究。结果表明:黄腹角雉月活动区大小为0.015—0.30km^2,夏季的活动区明显小于冬春季,这种变化与取食有密切关系;黄腹角雉不存在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即... 1987年11月至1988年6月,在浙江省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对9只黄腹角雉进行了无线电遥测研究。结果表明:黄腹角雉月活动区大小为0.015—0.30km^2,夏季的活动区明显小于冬春季,这种变化与取食有密切关系;黄腹角雉不存在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即使繁殖期来临,雄性黄腹角雉活动区之间仍存在较大重叠,说明并非所有雄鸟在繁殖期来临后都占区;黄腹角雉对水源丰富的区域更为喜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角雉 无线电遥测 雉科
下载PDF
笼养黄腹角雉繁殖期取食活动性的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正旺 尹荣伦 郑光美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89年第4期333-339,共7页
笼养条件下黄腹角雉繁殖期的日取食活动呈现早、中、晚三个高峰;雄鸟在交配前后的日取食活动无显著差异,雌鸟的日取食活动在不同繁殖阶段则出现规律性的变化。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雄鸟取食的主要因素是总活动时间、炫耀次数和... 笼养条件下黄腹角雉繁殖期的日取食活动呈现早、中、晚三个高峰;雄鸟在交配前后的日取食活动无显著差异,雌鸟的日取食活动在不同繁殖阶段则出现规律性的变化。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雄鸟取食的主要因素是总活动时间、炫耀次数和走动时间,影响雌鸟取食的因素主要是理羽时间、飞行次数和跳跃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角雉 繁殖期 取食活动 笼养
下载PDF
红腹角雉栖息地选择的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史海涛 郑光美 +1 位作者 蒋鸿 吴至康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90-95,共6页
1993年11月~1994年10月,利用无线电遥测装置,采用作方法对贵州省仙人山地区红腹角雉的栖息地选择作了研究。在6种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竹林、灌木林、箭竹林、灌草丛、农田)中,红腹角雉主要活动于沟谷两侧100m... 1993年11月~1994年10月,利用无线电遥测装置,采用作方法对贵州省仙人山地区红腹角雉的栖息地选择作了研究。在6种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竹林、灌木林、箭竹林、灌草丛、农田)中,红腹角雉主要活动于沟谷两侧100m范围内的常绿阔叶林与竹林的混交林中。其年活动范围相对稳定,未见季节性垂直迁移现象。同一季节及不同季节红腹角雉对栖息地具有选择性:春季常活动于草本及灌木种类丰富的林缘;夏季偏爱盖度较大,同时灌木种类相对丰富的地带;秋季主要活动于八角枫、川颚山茱萸等乔木落果丰富的区域,冬季活动范围广泛,穿梭于多种类型的乔木与竹子的混交林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腹角雉 栖息地 植被
下载PDF
广西的角雉属、长尾雉属鸟类及其地理分布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汉华 庾太林 申兰田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8年第3期76-80,共5页
产于广西的角雉属Tragopan鸟类有黄腹角雉Tragopancaboti和红腹角雉Tragopantemmincki分布在广西北部山区,产区范围:东经108°50′~111°56′,北纬24°30′~2... 产于广西的角雉属Tragopan鸟类有黄腹角雉Tragopancaboti和红腹角雉Tragopantemmincki分布在广西北部山区,产区范围:东经108°50′~111°56′,北纬24°30′~26°20′.两者分布区不相互重叠,大致以湘桂走廊为界,西北面为红腹角雉分布区,东南面为黄腹角雉分布区.广西分布区的海拔高度比全国其他产区为低.长尾雉属Syrmaticus鸟类广西有黑颈长尾雉Syrmaticushumiae和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elioti.两种雉类分布区相隔较远,白颈长尾雉分布在桂北,与角雉属鸟类产区相重叠,主要集中在海洋山脉和天平山;黑颈长尾雉分布在广西西部,北纬24°20′~25°,东经104°30′~106°50′的范围内,主要集中在以金钟山林区和猫街鸟类保护区.南盘江、红水河是黑颈长尾雉分布区北部和东部的天然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分布 角雉 长尾雉属 鸟类 广西
下载PDF
黄腹角雉再引入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丁长青 郑光美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1996年第S1期69-73,共5页
再引入是拯救濒危物种的重要途径之一。1991年11月,我们在乌岩岭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黄腹角雉再引入的初步研究,向野外释放人工育成的亚成体2只并进行无线电跟踪研究。释放后两个体均表现出明显的扩散现象,其中No.3移动约3... 再引入是拯救濒危物种的重要途径之一。1991年11月,我们在乌岩岭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黄腹角雉再引入的初步研究,向野外释放人工育成的亚成体2只并进行无线电跟踪研究。释放后两个体均表现出明显的扩散现象,其中No.3移动约3.5公里,走出保护区边界; No.2最终在植被条件优越的核心区固定下来,直至1992年4月发射器电池耗尽时仍活动正常,其月活动区面积为12.50公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引入 黄腹角雉 无线电遥测
下载PDF
黄腹角雉的种群数量及其结构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军平 郑光美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0年第4期291-297,共7页
1983—1986年在浙江省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应用标图法和线路统计法,对野生黄腹角雉种群、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冬季种群约50只。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动:繁殖后期数量增加,秋末冬初开始明显下降。黄腹角雉繁殖力低,卵的损失率高... 1983—1986年在浙江省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应用标图法和线路统计法,对野生黄腹角雉种群、数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冬季种群约50只。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动:繁殖后期数量增加,秋末冬初开始明显下降。黄腹角雉繁殖力低,卵的损失率高,使种群数量上升十分缓慢。成体性比接近1:1,在各样区之间略有差异。在性比偏离1:1较大的样区,亚成体比例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角雉 种群数量 种群结构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面鸟兽的初步调查 被引量:16
19
作者 章书声 郑方东 +3 位作者 李佳琦 包其敏 赖家厚 程宏毅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7-429,共3页
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南部泰顺县境内,地理位置27°20'52''–27°48'39''N,119°37'08''–119°50'00''E,是浙江省面积最大的保护区,包括北、南两个片区,北片区域为主区域,位于泰顺县的西北部... 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南部泰顺县境内,地理位置27°20'52''–27°48'39''N,119°37'08''–119°50'00''E,是浙江省面积最大的保护区,包括北、南两个片区,北片区域为主区域,位于泰顺县的西北部。保护区总面积18,861.5 ha,其中核心区面积4,469 ha、缓冲区面积2,053 ha、实验区面积12,339.5 ha(郑方东,20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 核心区面积 浙江省南部 黄腹角雉 物种数 种群生存力分析 黑麂 勺鸡 样线法 黑领噪鹛
原文传递
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昼间行为的红外相机监测 被引量:15
20
作者 程松林 雷平 +2 位作者 胡尔夷 袁荣斌 邹思成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95-702,共8页
鸟类的行为是遗传而来,或是学习获得,多表现出对环境条件的适应。为了解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野生种群昼间行为和时间分配,于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根据海拔、植被类型和人为活动干扰等因子,在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海拔444... 鸟类的行为是遗传而来,或是学习获得,多表现出对环境条件的适应。为了解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野生种群昼间行为和时间分配,于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根据海拔、植被类型和人为活动干扰等因子,在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海拔444~2133m区间,选择了41个代表性的机位进行红外相机监测,每个机位监测时间不少于250d。其中23个机位获得了视频资料,共记录N314只次(d229只次,Q85只次)野生黄腹角雉的有效视频4447S。其昼间活动时间约11~13h。地面行为可以分为6种,摄食、位移和休息3个刚性行为时间占总时长的97.08%,不同季节间摄食行为的平均耗费时间差异显著(尸〈O.05),位移和休息行为的平均时间差异不显著(JP〉0.05)。不同性别间的摄食行为和整理行为的平均时间差异显著(P〈0.05)。繁殖期笼养黄腹角雉主要行为与野生种群相同,但野生种群的行为时间摄食行为〉位移行为〉休息行为,而笼养种群则是休息行为〉位移行为〉摄食行为,估计与笼养种群省去了搜寻食物时间和环境异质性小、不用担心被天敌捕食等因素有关。研究结果提示:黄腹角雉的昼间行为存在性别差异,但机制尚不清楚;江西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栖息地保存较好、人为干扰小,栖息地内的食物在不同季节均能够满足黄腹角雉的生存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腹角雉 昼间行为 时间分配 红外相机 江西武夷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