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美现代性与视觉文化转向中的电影艺术 被引量:13
1
作者 陈晓红 刘桂荣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2-105,共4页
关键词 审美现代性 视觉文化转向 电影艺术 唯美主义
原文传递
形象的祛魅——论本雅明的视觉思想 被引量:10
2
作者 周计武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2-140,共9页
视觉文化转向使视觉形象日益成为文化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形象之所以具有魔力是因为它拥有光韵。光韵具有不可接近的神圣性、此时此地的本真性和凝神静观的视觉性。在本雅明的形象思考中,以波德莱尔、普鲁斯特、卡夫卡等为代表的先锋艺... 视觉文化转向使视觉形象日益成为文化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形象之所以具有魔力是因为它拥有光韵。光韵具有不可接近的神圣性、此时此地的本真性和凝神静观的视觉性。在本雅明的形象思考中,以波德莱尔、普鲁斯特、卡夫卡等为代表的先锋艺术是一种形象被"祛魅"了的艺术,即"后光韵"艺术。"形象的祛魅"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形象的去神圣化,即打碎笼罩在形象周围的神圣光环,使其人性化、世俗化;二是形象的去审美化,即打破美的形式规范,使形象变形、扭曲、夸张,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片段的、谜一样的视觉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文化转向 光韵 形象的祛魅 讽喻 拯救性批判
下载PDF
视觉图像“完美的犯罪”与身份建构的虚幻性——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视觉文化转向 被引量:5
3
作者 曹蓉蓉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5-78,共4页
作为以图像为主导的文化,视觉文化早在电影出现初期便对人们感知生活的方式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典型地体现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尤其是在小说的叙事手法上。有声的话语在小说中空洞、失声、甚至是对所表达意义的反讽,但无声的图像... 作为以图像为主导的文化,视觉文化早在电影出现初期便对人们感知生活的方式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典型地体现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尤其是在小说的叙事手法上。有声的话语在小说中空洞、失声、甚至是对所表达意义的反讽,但无声的图像却以它的逼真性轻而易举地发出一种强音。在运用图像式叙事技巧的同时,作者更表现出强烈的批评性,对视觉图像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并通过盖茨比身份构建的失效展现了视觉影像的虚幻性。从对视觉文化的批判来说,菲茨杰拉德是超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了不起的盖茨比》 视觉文化转向 拟像 身份构建
原文传递
视觉文化转向的三种理路 被引量:3
4
作者 方刚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37-140,共4页
当前社会的“视觉文化转向”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事件,其确切含义关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视觉文化转向有三种发展理路:一是社会文化转向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形态,二是社会政治实践由广义的政治转向视觉政治,三是哲学思想上的视觉转向... 当前社会的“视觉文化转向”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事件,其确切含义关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视觉文化转向有三种发展理路:一是社会文化转向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形态,二是社会政治实践由广义的政治转向视觉政治,三是哲学思想上的视觉转向。哲学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根据在于西方哲学思想中的“图像时代”,政治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奠基于视觉政治和哲学的“图像时代”,视觉媒介、视觉政治和哲学的“图像时代”递进地解释了文化形态层面视觉文化转向的学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文化转向 视觉媒介 视觉政治 图像时代 视觉
下载PDF
互联网中青年群体反传统审美滤镜社交展演研究
5
作者 白宇航 《新媒体研究》 2024年第4期71-75,共5页
视觉文化转向深刻影响了原有的社交方式和理念。不同于美颜滤镜顺应传统审美,反传统审美滤镜凭借“扭曲”面部等的技术表现让画面颇具搞笑搞怪意味,传达着“画外之意”,并形成一种值得探讨的“社会景观”。通过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等质... 视觉文化转向深刻影响了原有的社交方式和理念。不同于美颜滤镜顺应传统审美,反传统审美滤镜凭借“扭曲”面部等的技术表现让画面颇具搞笑搞怪意味,传达着“画外之意”,并形成一种值得探讨的“社会景观”。通过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等质化研究方法,研究提出了基于“目的—手段—关系”叙事线的“反传统审美滤镜社交”理论模型。研究发现,青年群体极具反叛精神并追求自我的特质贯穿在其利用这类滤镜进行情绪表达宣泄、形象管理的过程中,并且该群体会根据前一阶段的实践所获反馈适应性地调节交往行为,维系社交过程。他们利用反传统审美滤镜,在不同的关系领域中选择性地呈现个人形象,完成视觉文化转向背景下独特的社交关系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传统审美滤镜 视觉文化转向 青年群体 社交展演 社交关系经营
下载PDF
短视频视域下视觉文化的转向与隐忧 被引量:2
6
作者 陈玉明 《新闻研究导刊》 2018年第13期58-59,共2页
全民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发展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寓于其中的视觉文化发生了新的转向,日渐小众化的视觉文化产品、视觉消费的兴起、视听觉文化的共荣共生成为新特征。本文在探讨新特征的同时,也在探讨中发现短视频浪潮中视觉文化转... 全民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发展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寓于其中的视觉文化发生了新的转向,日渐小众化的视觉文化产品、视觉消费的兴起、视听觉文化的共荣共生成为新特征。本文在探讨新特征的同时,也在探讨中发现短视频浪潮中视觉文化转向存在自我文化封闭、理性思维缺失的隐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 视觉文化转向 隐忧
下载PDF
视觉文化转向对书籍设计新的建构
7
作者 陈稳 王言升 《传播与版权》 2023年第7期95-98,共4页
视觉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当代视觉文化产生转向,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图像来认识和理解世界,并且广泛的视觉化改变了许多文化活动的形态。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书籍设计师在设计书籍时,需要关注社会大众在视觉文化转向下新的视... 视觉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当代视觉文化产生转向,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图像来认识和理解世界,并且广泛的视觉化改变了许多文化活动的形态。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书籍设计师在设计书籍时,需要关注社会大众在视觉文化转向下新的视觉文化需求,对书籍设计进行新的建构,从而形成读者与书籍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文化转向 书籍设计 视觉 审美文化 体验设计
下载PDF
十二生肖视觉文化转向及文创设计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杨青 《陇东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95-100,共6页
将十二生肖图像进行视觉文化转向,将其赋予全新的图像语境中,以创造出美的引领时尚的新形象。通过图像创意,采用图像的解构与同构,联想和想象等具体方法,使中国传统生肖文化多维呈现。结合文创产品创新应用具体案例,进而总结出生肖文创... 将十二生肖图像进行视觉文化转向,将其赋予全新的图像语境中,以创造出美的引领时尚的新形象。通过图像创意,采用图像的解构与同构,联想和想象等具体方法,使中国传统生肖文化多维呈现。结合文创产品创新应用具体案例,进而总结出生肖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表现技巧和创意性策略。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找到传统文化视觉转向的时代根源,精准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对于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推动文创产品市场的经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生肖 视觉文化转向 文创产品 创新设计 应用
下载PDF
论本雅明的视觉思想 被引量:1
9
作者 周计武 《中外文论》 2016年第1期3-16,共14页
视觉文化转向使视觉形象日益成为文化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形象之所以具有魔力,是因为它拥有光韵。光韵具有不可接近的神圣性、此时此地的本真性和凝神静观的视觉性。在本雅明的形象思考中,以波德莱尔、普鲁斯特、卡夫卡等为代表的先锋艺... 视觉文化转向使视觉形象日益成为文化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形象之所以具有魔力,是因为它拥有光韵。光韵具有不可接近的神圣性、此时此地的本真性和凝神静观的视觉性。在本雅明的形象思考中,以波德莱尔、普鲁斯特、卡夫卡等为代表的先锋艺术是一种形象被'祛魅'了的艺术,即'后光韵'艺术。'形象的祛魅'具有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形象的去神圣化,即打碎笼罩在形象周围的神圣光环,使其人性化、世俗化;二是形象的去审美化,即打破美的形式规范,使形象变形、扭曲、夸张,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片段的、谜一样的视觉形象'。在'后光韵'的时代,本雅明试图通过讽喻式批评,把人类的解放与自然的复苏结合起来,把世俗的启迪与经验的拯救结合起来,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兄弟姐妹般的关系,重建主体间平等交流的经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文化转向 光韵 形象的祛魅 讽喻 拯救性批判
原文传递
网络文艺中的影像身体与其网络迷因
10
作者 赵旻瑞 《声屏世界》 2022年第6期61-63,共3页
视觉文化的转向促进了身体从意识的附庸中解放出来,而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文艺中的影像身体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表达方式和意义内涵。网络迷因作为互联网的重要传播特点,同样作用于网络文艺中的影像身体的传播甚至影响其表征。文章... 视觉文化的转向促进了身体从意识的附庸中解放出来,而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文艺中的影像身体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表达方式和意义内涵。网络迷因作为互联网的重要传播特点,同样作用于网络文艺中的影像身体的传播甚至影响其表征。文章分析了网络文艺中的影像身体与其网络迷因的关系,有助于反思当下影像身体生成与之带来的问题,促使网络文艺从发展乱象中总结出规律,并使身体在影像中得到更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身体 网络迷因 网络文艺 身体狂欢 视觉文化转向
下载PDF
《中国新诗的视觉传播研究》
11
作者 王强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9-209,共1页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6月本书立足视觉文化转向的时代语境,从不同维度细致分析中国新诗视觉传播的独特现象,深描中国诗歌视觉传播的古今演变轨迹和发展态势,呈现中国新诗跨媒介与跨界艺术实践的生动图景。
关键词 中国新诗 视觉传播 跨媒介 时代语境 演变轨迹 出版日期 视觉文化转向 跨界艺术
下载PDF
当代视觉文化的转向
12
作者 谷泉 《美术观察》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04-104,共1页
杨金凤在《当代视觉文化的转向》一文中指出:视幻觉带来的两个影响是:(一)对认知的剥夺。从认知的角度讲,视幻觉不同于传统视觉经验的视知觉,它是直观的刺激,不需要认知和理解力的参与便可接受,这就意味着对认知能力的剥夺。(二)... 杨金凤在《当代视觉文化的转向》一文中指出:视幻觉带来的两个影响是:(一)对认知的剥夺。从认知的角度讲,视幻觉不同于传统视觉经验的视知觉,它是直观的刺激,不需要认知和理解力的参与便可接受,这就意味着对认知能力的剥夺。(二)超脱平庸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幻觉本身成了当代人的一种心理需要。所有视幻觉的背后都隐藏着另一种平庸乏味的现实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金凤 《当代视觉文化转向 认知能力 心理需求 幻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