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次近距离大震前成都台视电阻率重现性、相似性和各向异性变化 被引量:37
1
作者 杜学彬 刘君 +4 位作者 崔腾发 范莹莹 安张辉 闫睿 王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76-588,共13页
本文评价了四川汶川MS8.0、芦山MS7.0地震前后成都台地电观测环境,研究了该台视电阻率变化.结果为:(1)两次大震发生在该台以西的龙门山断裂带、震源机制和震源深度接近,是近距离大震,相应地,在两次地震前该台两个正交测道中的每一测道... 本文评价了四川汶川MS8.0、芦山MS7.0地震前后成都台地电观测环境,研究了该台视电阻率变化.结果为:(1)两次大震发生在该台以西的龙门山断裂带、震源机制和震源深度接近,是近距离大震,相应地,在两次地震前该台两个正交测道中的每一测道视电阻率变化均显示了中期异常及其变化过程的重现性和异常幅度的相似性;(2)在每次地震前,两个测道表现了异常变化形态、幅度和起始时间的差异性.其重现性、相似性证明这些异常与两次大震晚期孕育有关;差异性主要展示了与震源机制有直接联系的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揭示了震前该台地下介质经历了强烈的电性各向异性变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大震 成都台 电阻率变化 重现性 相似性 各向异性
下载PDF
与强地震有关的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 被引量:25
2
作者 杜学彬 马占虎 +2 位作者 叶青 谭大诚 陈军营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3-100,共8页
研究了27个强地震附近41个地电台的视电阻率变化,在震前1年尺度~短临阶段,在超过95%的台站上与震源机制解最大主压应力方位正交(或近于正交)测道的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主应力方位(或近于该方位)的测道的变化反之,其物理机理... 研究了27个强地震附近41个地电台的视电阻率变化,在震前1年尺度~短临阶段,在超过95%的台站上与震源机制解最大主压应力方位正交(或近于正交)测道的视电阻率变化最显著,主应力方位(或近于该方位)的测道的变化反之,其物理机理比较清晰.可以确认:在强地震孕育晚期阶段,在震源区及附近视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是客观存在的地球物理现象,在震中区附近可观测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地震 晚期阶段 电阻率变化 各向异性 最大主压应力
下载PDF
芦山M_S7.0地震余震期间大地电磁视电阻率变化 被引量:6
3
作者 王立凤 赵国泽 +7 位作者 陈小斌 汤吉 蔡军涛 詹艳 韩冰 程远志 赵凌强 肖骑彬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4-77,共14页
以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震后5月3—24日距主震震中约7km处所观测到的大地电磁数据为基础,分析地下电阻率变化与较大余震(MS>3.0)活动的关系.为确保用于地震异常分析的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基于大地电磁方法的特点,使用稳定估算(ro... 以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震后5月3—24日距主震震中约7km处所观测到的大地电磁数据为基础,分析地下电阻率变化与较大余震(MS>3.0)活动的关系.为确保用于地震异常分析的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基于大地电磁方法的特点,使用稳定估算(robust)技术和相干度因子约束等方法得到各频点一定数量的自功率谱和互功率谱,再根据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的分布形态,剔除引起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突变的谱值之后得到高质量的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此外,根据曲线形态和误差分布来判断数据质量,剔除可能受到干扰影响的数据,以获得能够真实地反映地下电阻率变化的视电阻率分析结果.结果显示:观测期内的yx极化模式的视电阻率值总体呈非单调的增大趋势,最大增幅达27%;yx极化模式的视电阻率值几乎在每个相对集中的较大余震丛集后均会出现高值,而较大余震丛集期间对应的则是视电阻率低值.从物理机制上分析地震的电阻率效应源于微裂隙内孔隙流体的变化,故推测芦山地震余震期间电阻率的增加趋势是由于震后应变释放区应力恢复和孔隙度恢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较大余震 大地电磁 电阻率变化 干扰分析
下载PDF
采空区的二维正演数值模拟
4
作者 孙娈娈 王中华 《山东煤炭科技》 2016年第2期156-157,162,共3页
采用Emage-2D软件中的PW2D模块,建立了低阻采空区和高阻采空区的二维正演模型,并分别模拟分析了在采深、工作面斜长变化时的视电阻率变化规律。为采空区的探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低阻采空区 高阻采空区 二维正演模型 电阻率变化规律
下载PDF
岩石电阻率图像及各向异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斌 朱涛 周建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8-494,共17页
在两组人工样品自由表面以中心点为基准对称布设3条辐射状测线,对样品实施单轴应力加载和卸载后,利用电阻率层析成像方法构建了相应的视电阻率相对变化图像,并计算和绘制了表征裂隙产生和发展速率的视电阻率各向异性系数λ*以及表征裂... 在两组人工样品自由表面以中心点为基准对称布设3条辐射状测线,对样品实施单轴应力加载和卸载后,利用电阻率层析成像方法构建了相应的视电阻率相对变化图像,并计算和绘制了表征裂隙产生和发展速率的视电阻率各向异性系数λ*以及表征裂隙产生和发展方位的各向异性主轴方位角α随应力和深度的变化曲线.结果表明:所有测线所对应的RRC图像均随着应力的变化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在加载阶段,随着应力的增加,视电阻率相对变化图像中电阻率降低区域逐渐收缩,而电阻率升高区域逐渐扩张,在卸载阶段,随着应力的减小,电阻率降低区域继续收缩,电阻率升高区域继续扩张;样品中的高阻体对其所在部位及附近区域的电阻率增幅有较大影响,而对横越高阻体测线的视电阻率相对变化图像的趋势性变化无影响;对于原始电性为各向异性的样品,随着应力的增加,其各向异性程度降低;裂隙主要在岩样的浅部产生和发展,而在较深部位的裂隙产生和发展的速率相对较低.上述结果有助于解释和理解地震、火山活动和大型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视电阻率及其各向异性的变化特征,电阻率层析成像方法可能成为目前地震电阻率观测方法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电阻率 电阻率相对变化 电阻率层析成像 电阻率各向异性
下载PDF
电测深法在铁路地基注浆效果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斯 杨庭伟 +1 位作者 姜洪亮 卢超波 《西部交通科技》 2024年第6期181-184,共4页
文章介绍了电测深法的工作原理以及电测深法对注浆加固效果的判断标准,以某在建区域性干线铁路为例,结合两种岩溶发育类型的施工单元电测深法检测结果,讨论了注浆前后地电结构的变化,提出了基于定性分析进行分块计算视电阻率平均变化率... 文章介绍了电测深法的工作原理以及电测深法对注浆加固效果的判断标准,以某在建区域性干线铁路为例,结合两种岩溶发育类型的施工单元电测深法检测结果,讨论了注浆前后地电结构的变化,提出了基于定性分析进行分块计算视电阻率平均变化率的方法,证明了电测深法定性结合定量评判标准的可靠性,为岩溶地基注浆加固检测方法的选用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基 注浆效果 电测深法 电阻率平均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