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1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感物”与“观物”──兼论山水诗的产生 被引量:5
1
作者 蒲友俊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50-56,共7页
关于诗歌产生的本源,先秦以来多从“感物“说,但到了王国维则只讲“观物”而不讲“感物”。本文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并由此切入,对“感物”和“观物”的理论内涵作了具体的分析、探讨,指出前者仅仅是关于审美表现形式的概... 关于诗歌产生的本源,先秦以来多从“感物“说,但到了王国维则只讲“观物”而不讲“感物”。本文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并由此切入,对“感物”和“观物”的理论内涵作了具体的分析、探讨,指出前者仅仅是关于审美表现形式的概念,后者则是关于审美表现对象及其与主体“物我同一”的理论,进而由此论述了中国古代山水诗产生的真正源头或契机不在儒家的“感物”,而在道家的“观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诗 老庄哲学
下载PDF
邵雍“观物”说的“因物转心”论
2
作者 彭战果 李昕桐 《哲学动态》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5-35,共11页
邵雍的“观物”说有如实认识事物的一面,又有心性修养的一面。如实认识事物体现为以“能观之心”观“所观之物”,从而获得“物中之理”。这一过程既包含对“能观之心”静定能力进行训练的环节,又包含在此基础上依靠具体的观物之法“窥... 邵雍的“观物”说有如实认识事物的一面,又有心性修养的一面。如实认识事物体现为以“能观之心”观“所观之物”,从而获得“物中之理”。这一过程既包含对“能观之心”静定能力进行训练的环节,又包含在此基础上依靠具体的观物之法“窥开物理”的环节。“观物”的心性修养功夫体现为以“所观之理”返照“能观之心”,因物理而转人心。这一过程既有因“观物”之乐而解“情累”之缠的一面,又有依物理“照破人情”的一面。“观物”说不遵从“以事训物”的传统,不将“物”视为与心相关的“事”,赋予“物”独立的意义;而是从“物”出发,以之为心性修养的根据,展现出“因物转心”白的特征。这一理路上承《周易》“观象”说,又与“格物”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心 象养德
原文传递
意象创构中的观物取象 被引量:6
3
作者 朱志荣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49,共9页
在意象创构中,观物取象是主体以情感为动力观照对象,加以感悟和取舍的活动。观以虚静为基础,在直观中凝神观照外在物象,并从中观照自我。意象创构的观既要肇自然之性,以物观物,又要以我观物。主体既观其形,又观其神,由体物得神而臻于体... 在意象创构中,观物取象是主体以情感为动力观照对象,加以感悟和取舍的活动。观以虚静为基础,在直观中凝神观照外在物象,并从中观照自我。意象创构的观既要肇自然之性,以物观物,又要以我观物。主体既观其形,又观其神,由体物得神而臻于体道境界。同时,主体由观而感,由感而发,感物而动情,在感悟中体现着应目与会心的统一。主体通过直觉而感悟大千世界的造化之妙,并通过比兴的思维方式拟象取心,创构意象。取象超越于对物形的感知,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导性,其中包含着主体的选择和判断。主体的取象是一种活取,取中有拟,也是一种抽象,调动着主体的想象力,使物我的生命精神相互交融,使观物和感悟得以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感发 取象 体道
原文传递
观物体道——夏圭《松荫观瀑图》之取象
4
作者 赵晓丽 《中国拍卖》 2024年第5期69-72,共4页
“道”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画审美的最高境界即是与道为一。水、松、石、琴等物是古人参玄体道的重要载体。道不可见亦不可闻,无形描摹,无迹可蹈。古圣先贤聪颖睿智,通过观物以察万物之共性,泯己心而近道。... “道”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画审美的最高境界即是与道为一。水、松、石、琴等物是古人参玄体道的重要载体。道不可见亦不可闻,无形描摹,无迹可蹈。古圣先贤聪颖睿智,通过观物以察万物之共性,泯己心而近道。中国山水画以画载道。至宋代,观物题材频频出现,如《松荫观鹿图》《高士观瀑图》《山亭观松图》《观梅图》《观泉图》等,南宋画家夏圭的《松荫观瀑图》极具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瀑图 夏圭 中国古典哲学 国画审美 中国山水画 古圣先贤 重要载体
原文传递
16世纪中国博古图与西方静物画中的物比较
5
作者 倪爱珍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中国博古图与西方静物画的兴盛都始于16世纪前后,都以静物为表现对象,但又有所不同。从物的属性来看,博古图中的物与人们的精神需求紧密相关,其主要功能经历了从宋代的正经补史到明代的雅文化象征再到清代的吉祥文化寓意的变迁;在西方... 中国博古图与西方静物画的兴盛都始于16世纪前后,都以静物为表现对象,但又有所不同。从物的属性来看,博古图中的物与人们的精神需求紧密相关,其主要功能经历了从宋代的正经补史到明代的雅文化象征再到清代的吉祥文化寓意的变迁;在西方静物画发展史上具有节点意义的罗马静物画、荷兰静物画、夏尔丹静物画的繁荣都与特定时期物质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从物的审美来看,博古图因物喻志,以志为本,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的比兴理论;静物画观物绘形,以物为本,使被忽视或熟视无睹的事物变得陌生、反常,体现了陌生化的审美追求。从物的感知来看,两者体现了中西文化中感物与观物两种不同的美学传统及其背后的感官倚重的不同。但由于艺术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发展规律,所以两者的这些不同只是相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古图
下载PDF
自然审美方法论 被引量:6
6
作者 薛富兴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24-32,共9页
人类自然审美欣赏方法由三者组成,曰观物、格物与体物。观物乃以感官感知自然对象与环境的外在感性表象与特性,格物言以认知理性深入认知与理解自然对象与环境之内在特性与功能;体物谓超越人类利益诸求,以同情之态度体验自然对象与环境... 人类自然审美欣赏方法由三者组成,曰观物、格物与体物。观物乃以感官感知自然对象与环境的外在感性表象与特性,格物言以认知理性深入认知与理解自然对象与环境之内在特性与功能;体物谓超越人类利益诸求,以同情之态度体验自然对象与环境之内在价值、生存境遇和生态功能。观物乃自然审美之感知基础层,格物乃自然审美之认知深化层;体物乃自然审美之综合超越层。感知、认知与德性分别构成此三方法之要素。此三者由浅入深、相互结合,构成恰当、完善的自然审美方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审美方法
下载PDF
论“以拓入画”——兼及“奇熟”“趣雅”审美范畴的建构
7
作者 周鑫 《美术教育研究》 2024年第3期10-15,共6页
“以拓入画”的创构手段是传统拓与全形拓的结合。“以拓入画”的元语言冲突与化解表现在“画”与“物”、“国画”与“对象物”、“虚构之绘画”与“求真之物”三个方面。“观物”是拓本绘画独特的观看方式,“奇熟”“趣雅”便是基于... “以拓入画”的创构手段是传统拓与全形拓的结合。“以拓入画”的元语言冲突与化解表现在“画”与“物”、“国画”与“对象物”、“虚构之绘画”与“求真之物”三个方面。“观物”是拓本绘画独特的观看方式,“奇熟”“趣雅”便是基于“以拓入画”风格而建构的审美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拓入画 元语言 奇熟 趣雅 审美范畴
下载PDF
邵雍内圣外王之学的道学旨趣 被引量:1
8
作者 朱汉民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8-66,共9页
邵雍与陈抟等道士之间有密切学术授受关系,但是他一生追求的精神境界与学术创造,恰恰表达出宋儒建构道学的思想目标和学术旨趣,所以道学家总是强调邵雍自创了百源学统。邵雍的“观物”之学既是究天人之际的内圣工夫,也是天人一体的内圣... 邵雍与陈抟等道士之间有密切学术授受关系,但是他一生追求的精神境界与学术创造,恰恰表达出宋儒建构道学的思想目标和学术旨趣,所以道学家总是强调邵雍自创了百源学统。邵雍的“观物”之学既是究天人之际的内圣工夫,也是天人一体的内圣境界。邵雍的《皇极经世》是一部为君主探寻治道之书,但不是富国强兵的政制谋略,而是将君主的国家治理原则与宇宙法则统一起来的政治哲学。邵雍的观物之学与《皇极经世书》,均是依据“大中至正之道”的宇宙本体,可见其内圣之学与外王之学的终极依据完全是统一的。邵雍独特的内圣外王之学,使得后世的道学史撰写总是希望将其纳入到正统儒学的道统谱系中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雍 内圣外王之学 《皇极经世》
原文传递
从观物、感物到具身物——媒介革命视域下中西文艺美学的互鉴与前瞻
9
作者 朱晓军 《艺术传播研究》 2023年第5期15-27,共13页
以“物”为核心,可考察中西美学(艺术)理论在根基上的观物与感物之不同取径及其话语范式。由此,可分析西方“视觉中心主义”所导致的艺术定义危机与重构美学难题;同时可参照现象学的视角,探讨在艺术“物转向”与哲学“身体转向”的趋势... 以“物”为核心,可考察中西美学(艺术)理论在根基上的观物与感物之不同取径及其话语范式。由此,可分析西方“视觉中心主义”所导致的艺术定义危机与重构美学难题;同时可参照现象学的视角,探讨在艺术“物转向”与哲学“身体转向”的趋势中,重新激活“身心不二、物我合一”的中国古典文论“物感”范式的可能性。而当下方兴未艾的“元宇宙”等媒介技术革命,则为中国古典文论在重构美学话语体系的过程中重新出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艺术 具身性
下载PDF
邵雍“观物”要义及源流略论
10
作者 曹栋 江文思 《陇东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62-66,共5页
邵雍是北宋一位潇洒的理学家,其《皇极经世》将宇宙的复杂内容涵盖进来,却能不离其宗,归根究底在于其有一种“观物”思想。邵雍喜读《易》与老庄,并吸收《易传》“观物”路向、老子“观物”形式及庄子“观物”内核,融汇成其独特的“以... 邵雍是北宋一位潇洒的理学家,其《皇极经世》将宇宙的复杂内容涵盖进来,却能不离其宗,归根究底在于其有一种“观物”思想。邵雍喜读《易》与老庄,并吸收《易传》“观物”路向、老子“观物”形式及庄子“观物”内核,融汇成其独特的“以物观物”要义。邵雍主张去除主观偏见,反对人的后天造作,如此消解宇宙间的一切障碍,直观万物本来面目,进而突显一种“观物”乐境。对邵雍“观物”追本溯源,不但能厘清其思想之来路,亦能为其“观物”在后世流传中遭遇的种种误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雍 易传 老庄
下载PDF
字意与诗情 被引量:3
11
作者 孟琢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7,共4页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设立,为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重要挑战。以“炼字”为线索,在古诗教学中引入语言文字的理解维度,通过文字讲解理解“诗眼”,在古诗解读中展现汉字的文化内涵。二者的结合可以提高语感、掌握字理,这是...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设立,为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重要挑战。以“炼字”为线索,在古诗教学中引入语言文字的理解维度,通过文字讲解理解“诗眼”,在古诗解读中展现汉字的文化内涵。二者的结合可以提高语感、掌握字理,这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重要方式。解字品诗,以诗明字,表现为“观物”与“知人”两个层面。在这一过程中,既让语言文字的积累避免了枯燥乏味,也让古诗教学得到了传统“小学”的坚实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文字 古诗教学 炼字 诗眼 知人
下载PDF
浅析邵雍的“观物”思想
12
作者 邵玥玮 《今古文创》 2023年第32期58-60,共3页
邵雍的观物论思想是其哲学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观物”属于认识论范畴,是一种在不带主观偏见、认识万物存在的依据与变化规律为前提下进行内圣外王、与物同乐的修养论功夫。在复杂多样的阴阳变化下,邵雍以“观物”思想为核心,结... 邵雍的观物论思想是其哲学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观物”属于认识论范畴,是一种在不带主观偏见、认识万物存在的依据与变化规律为前提下进行内圣外王、与物同乐的修养论功夫。在复杂多样的阴阳变化下,邵雍以“观物”思想为核心,结合象数学构建了一个完备的哲学体系。“观物”作为研究先天学世界图景的必要途径,蕴含着邵雍对于生生不息之自然运化的深刻思考。同时,这些富有哲理的思想又对宋明理学的发展进程有着不可或缺的推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雍
下载PDF
观物——与海德格尔和邵雍一道思物之物性
13
作者 方向红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34,共9页
观物之观,在海德格尔的«物»文那里,有认识论之观,有存在论之观,有后存在论之观.海德格尔认为,从最后之观去观,物之物性从未“大白于天下”;观物,就是思物,这样的思是“充满迷雾的返回步伐”,是“无法无天的任意之举”.观物之... 观物之观,在海德格尔的«物»文那里,有认识论之观,有存在论之观,有后存在论之观.海德格尔认为,从最后之观去观,物之物性从未“大白于天下”;观物,就是思物,这样的思是“充满迷雾的返回步伐”,是“无法无天的任意之举”.观物之观,于邵雍的«观物内篇»处,有目观,有心观,有理观.邵雍认为,以最后之观观之,物有其理其性其命,观物即知物之性理与命理,这种观也称圣人之观,即“反观”.如何理解后生存论和易学这两种观物之法?它们有何相通互补、彼此发明之处?也许,回到观物的现象学经验可以回应这两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邵雍 易学 现象学
下载PDF
中国画笔墨经验中的身体化诗性知识 被引量:2
14
作者 柯小刚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5-141,168,共8页
理论知识是基于视觉中心的对象化观审,而诗性知识则源于身心整体的触感觉知。后者突出体现在中国画的笔墨观物之义中。中国画的观物思想奠基于《易经》的以身体物之上。以身体物,就能与物形成生命对话,观入物化。能观物化,则能写天地生... 理论知识是基于视觉中心的对象化观审,而诗性知识则源于身心整体的触感觉知。后者突出体现在中国画的笔墨观物之义中。中国画的观物思想奠基于《易经》的以身体物之上。以身体物,就能与物形成生命对话,观入物化。能观物化,则能写天地生意,能“抓取”和“触及”事物。“触物”之法即笔墨。笔墨非仅工具之谓,其本质乃身体之触物。笔墨之所以能触物,在于笔墨是身心整体的触感觉知。在基于笔锋触觉的笔墨运动中,所画之物的物形并不是在视觉的审视之下设计出来的,而是从绘画之人的身体形气中“生长”出来的。人的身体是“形气”,物形也是有生命的物化之象。笔墨就是身体形气与物化之象的生命对话,这便是谢赫六法所谓“气韵生动”的发生学原理。以此,身体便可以通过笔墨来体物观化,也可以通过笔墨来画入物化过程。此意在苏轼所论的“其身与竹化”中得到了形象而深刻的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知识 笔墨 身体 气化
下载PDF
邵雍先天之学对时代的契应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似珍 王新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3-50,共8页
邵雍以声音、律吕为例得到的启示,就是形之上、下的贯通问题。他的具有宏观背景的"先天之学",以象数为中介,自时空角度做出形上层面的思考;并提示了认识论平台的出发点,由此为当时的儒学新体系构建做出贡献。
关键词 邵雍 先天之学 内象 内数 心法
下载PDF
邵雍的观物论与诗学思想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锦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7-40,共4页
邵雍的观物论是一种对客观世界去私去我、委身大道的观照方式,也是一种对自在自如、与物同化的生命状态的体验,通达至圣人境域则是邵雍观物的修养论内涵的终极追求,体现了邵雍“内圣外王”的价值理想和人从天道的基本哲学精神。邵雍诗... 邵雍的观物论是一种对客观世界去私去我、委身大道的观照方式,也是一种对自在自如、与物同化的生命状态的体验,通达至圣人境域则是邵雍观物的修养论内涵的终极追求,体现了邵雍“内圣外王”的价值理想和人从天道的基本哲学精神。邵雍诗学中的情志观和观物之乐的人生境界,都来源于这种观照和体验世界的方式;而自然而然、彰显本真的创作态度则是邵雍对委任运化、安乐自适的存在方式的追求在诗歌上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雍 诗学 情志 创作论
下载PDF
观物取象——盆景艺术创作灵感的源泉 被引量:2
17
作者 薛以平 《花木盆景(下半月)》 2019年第4期6-9,共4页
“观物取象”这一美学命题源自《周易》的《易象》学说,其核心思想是从观察天地自然之象开始,以自我的生命体验为基础,在心与物的交感融会过程中,对自然之象进行提炼概括,从整体上立象见意,营构具有审美功能的意象,即于“道”相通、于... “观物取象”这一美学命题源自《周易》的《易象》学说,其核心思想是从观察天地自然之象开始,以自我的生命体验为基础,在心与物的交感融会过程中,对自然之象进行提炼概括,从整体上立象见意,营构具有审美功能的意象,即于“道”相通、于情相应、于心相合的主客观相融的意中之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构 核心思想 盆景 基础 意中 相融 心与
下载PDF
“观”:从《周易》到佛教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坚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8-55,63,共9页
作为一种宗教方法,"观"在中国佛教和《周易》以及根源于《周易》思想的儒道两家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虽然"观"在佛、易、儒、道中有着不同的内涵,但它们都明显地表现为是一种技术而不是一种信仰,不管是佛教的&q... 作为一种宗教方法,"观"在中国佛教和《周易》以及根源于《周易》思想的儒道两家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虽然"观"在佛、易、儒、道中有着不同的内涵,但它们都明显地表现为是一种技术而不是一种信仰,不管是佛教的"观心",还是《周易》"观卦"中的"观",抑或是儒家的"观物"和道家的"观妙",它们在发生作用的时候无需以信仰为前提,于是乎,中西宗教在宗教方法层面就显现出了这样的差别,即西方宗教重"信仰",而中国宗教则重"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方法
下载PDF
澄怀格物 物我交融——论《林泉高致》中“观”的艺术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伟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53-58,共6页
北宋著名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审美观照理论。详细论述了画家创作之前观物即景的方式。强调画家要具有"林泉之心"的审美态度,体验物之内在生命的精神。通过"远望"、"近取... 北宋著名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审美观照理论。详细论述了画家创作之前观物即景的方式。强调画家要具有"林泉之心"的审美态度,体验物之内在生命的精神。通过"远望"、"近取"、"步步移、面面观"以及"饱游饫看",格物致知。同时又有情感的投射,使自然景物客观显现与主观内在情感浑然一体,达到"物我交融"的观景情怀。郭熙的观物即景理论既有客观分析又有主观感受,既是理性又是感性,在不即不离的审美观照中客观景物被拟人化,成为抒发人情感意志的精神载体。这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前期准备,更是优秀艺术家所应具备的理论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熙 林泉高致 我交融
下载PDF
论两宋理学“观物”与理学诗类型化主题及程式化表达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培友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8-85,197,共8页
"观物"是邵雍用来构建其理学体系的术语,得到了他之后两宋理学家的高度重视。因"观物"具有体悟性、识察性与实践性等特质,而具备了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超越性等品格,因此,也就内在地决定了"观物"与... "观物"是邵雍用来构建其理学体系的术语,得到了他之后两宋理学家的高度重视。因"观物"具有体悟性、识察性与实践性等特质,而具备了审美性、情感性、实践性、超越性等品格,因此,也就内在地决定了"观物"与理学家诗歌创作具有紧密联系。当理学诗人所"观"之"物"为客观实在的景物时,其诗歌因为"观物"之特质而呈现出审美性、情感性等特征;而当他们所"观"之"物"为各种事件、虚拟之哲理或者性理命题时,诗歌便呈现出哲理性、超越性等特征。由此,理学诗表现为类型化的主题与程式化的表达方式。理学诗的这一特质,说明了其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 理学诗 类型化 程式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